天天看小說

第327章 荊州來使

第327章 荊州來使

心中默默計算了一番,曹操又重新露出了笑容。

毗陵既然不戰而降,那自然是沒有消耗劉封多少時間。

如此一來,那能拿下無錫,顯然也在自己的預估之中,最多就是快了一個毗陵至無錫的路程時間,也就沒有剛纔想的那般嚇人了。

剛放鬆下來的曹操卻看見荀彧仍然有些眉頭緊皺,忍不住發問道:“文若有何顧慮?”

荀彧皺眉答道:“細作來信,言徵南軍在攻打無錫時,動用了一種大型投石機,能拋投百斤巨石,相當震怖?!?

“哦?。俊?

曹操的眉頭也不自禁的皺了起來,他常年征戰,老於兵事,屠過的城都上了兩位數了,如何不知道攻城的艱難?

曹操自入主兗州,收編青州軍之後,就在軍中訂立了一個鐵律,名爲圍城不赦。

意思其實非常簡單,只要四面合圍,就不再受降,一律屠城。

曹操的本意是因爲攻城太難,他想要用屠殺來震懾城中居民,從而能不戰而屈人之兵。同時,如果遇到冥頑不靈的,也可以通過屠殺來洗劫錢財糧食。

曹操之所以會訂立這樣的規矩,不論其心思到底是好是壞,行爲卻是極其兇殘,喪盡天良的,而其根源之一,還是因爲城市太難攻打了。

別說是天下有名的堅城了,就是普通的地方小縣邑,只要城中守軍抵抗意志堅決,都能給這個時代的軍隊帶來極大的麻煩。

曹操用兵在三國怎麼都算得上第一檔次了吧?

袁術在三國可謂是草包界的代表了吧?

可橋蕤、李豐、樂就、樑綱四人,依舊在蘄陽抵抗了曹軍半年之久。

後來的官渡之戰,曹操更是憑藉地理的優勢,只靠野戰工事就拖了袁紹整整一年。

這個時代能夠快速攻破城市的,要麼有內應,要麼就是守軍的鬥志出了問題。

曹操摸著下巴的短鬚,曹操麾下軍中也有工匠,而且也能造投石車。只是他們造出來的投石車,最多也就發射個二三十斤重的石塊,最重要的是,距離只有五、六十步,摺合下來連百米都不到。

因此,城中也能起投石車,佈置在城樓,牆樓等位置處,用以反擊投石車。一般來說,城牆居高臨下,而且還有城垛保護,肯定是有優勢的。

“這消息可信嗎?”

聽到曹操發問,荀彧遲疑了下,搖了搖頭:“未可知也,情報中描述誇張,偶有互爲衝突之處,彧實不敢斷言。”

在搞情報方面,也是講天賦的,別看荀彧是個全才,可這方面他是真不如戲忠和郭嘉。

若是戲忠和郭嘉在這裡的話,肯定能從細作的情報中看出更多的信息來。

曹操有些莫名的煩躁了起來,劉封的進展雖然比他預估的快了一些,但那也是因爲孫策軍曲阿吃了虧,主動放棄了毗陵。

如果當時曲阿的三千人撤回了毗陵,現在得到的消息大概率也就是劉封攻下了毗陵,最多也就是兵鋒抵達了無錫城下。

可對比起自己這半年來的進展,那相差的可就很大了。

曹操最近一直在一心四用,想要靠努力來彌補和劉備之間的差距。

他一方面派人前往河內,想要增加對河內的影響力,等自己取得河內士族豪強的支持後,再以朝廷之命,詔令張楊回雒參政,然後安排自己的親信出任河內太守。

如此一來,河內不就順理成章的落到他手裡了嗎?

可結果讓他相當失望,眭白兔當年被自己揍的狠了,還殺了他好幾個兄弟,這廝怨恨自己倒也罷了。

可張楊和楊醜居然也對自己不假辭色,這就讓曹操很是震驚了。

如今楊醜和眭固居然化敵爲友,兩方一起撐著張楊,反倒讓張楊成了名副其實的河內太守了。

曹操自然不清楚,劉封雖然人是離開了河內,可與張楊、楊醜、眭固等人定下的契約卻一直在遵守著,每個季度輸送到河內的霜糖和雪鹽,那可都是由張楊三家包銷的。

同時,劉封還跟他們收購戰馬,糧食等物資,這反手又能賺上一筆。

曹操能拿出多少好處給他們?

就是曹操不顧三互法,硬給楊醜個河內太守,對方都未必肯幹。

除了河內外,曹操還開始向關中滲透,這個方向要比河內強了不少,至少虎踞弘農的段煨還是比較忠誠朝廷的,對曹操的使節也比較客氣。

但也僅僅只是如此了。

想要段煨俯首稱臣,給你曹操當門下走狗,對不起,想都別想。

考慮到段煨抵在西涼軍的最前沿,手下數千老卒也都十分忠心敢戰,曹操根本不敢逼迫對方,相反還要予以安撫。

第三個方向是陳國,陳國最重要的就是賦稅錢糧了,這個郡國沒有遭遇什麼兵災,保存完好,每年能夠產出大量的賦稅,還擁有大量的人口。

陳國在東漢一直都不是大郡國,僅有九個縣邑,但卻一直都是人口大郡,或者說整個豫州除了魯國和樑國外,都是人口過百萬的大郡。

原本陳國就有一百二十多萬人口,這幾年各處兵災,尤其是隔壁人口大郡潁川,汝南、陳留,大量的人口外逃,涌入了陳國這個世外桃源。

這導致陳國的人口不但沒有下降,反而還激增至一百五十多萬,甚至都反過來超過了汝南郡。

曹操很想將這個郡國抓到自己手裡,這不僅僅是聚寶盆,還是一個巨大的兵員來源地。

兗州,司隸人口枯竭,已經提供不了多少新兵員了。

剛開始時,曹操覺得陳國應該很好搞定。

畢竟一來劉封和他當初劃定的勢力範圍中,陳國是劃給曹操的。二來曹操已經掌控朝政,撤換一個國相還不是手拿把掐的事情?

可曹操萬萬沒想到,這事還真就不好辦了。

曹操撤換駱俊的詔令到達陳國後,遭到陳王劉寵和陳國百姓的堅決牴觸,陳王劉寵甚至還上書天子,請求小皇帝不要撤換駱俊。同時伴隨而來的還有陳國士族豪強們的聯名求請。

陳王劉寵本身就有精兵萬人,其中數千弩兵是重中之重,絕對不可小覷的精銳武力。

此外,劉寵本人也是在天子那掛了名字的親近王叔,當年靈帝就曾對劉寵有過救命之恩,劉協自然對劉寵很有好感。

同時,伴隨著劉協年齡漸大,再加上楊彪等人在旁邊輔佐,保皇派最終決心利用此事來試探一下曹操。

曹操這下子可就坐蠟了,陷入進退兩難之境。

如果硬要撤換駱俊,那阻力不是一般的大,而且還可能得不償失。

可要是放棄,又擔心?;逝蓵X得他軟弱,從而更進一步的搶班奪權。

這件事到目前爲止還在拉扯之中,雙方一直沒能達成和解。

最後一個方向,就是潁川了,這也是曹操唯一一個獲得真好處的地方。

劉封說到做到,除了南部的幾個縣外,其他縣全部都讓了出來。

雖然沒人,但陽翟這些地方的土地卻是熟田。

雖然兗州也缺人,但士族豪強們就是再缺人,也不會允許曹操把自家空著的土地拿去分給窮人啊。

因此,曹操在兗州徵募了一羣沒有田產的流民,再加上一部分的青州黃巾,移民到了潁川。

同時,又給自家麾下心腹愛將王必出任潁川太守,棗衹爲屯田校尉。

這兩個人可都是曹操的股肱之臣,心腹中的心腹。

別看他們在演義裡沒啥戲份,正史上也很少見,可這兩個人在曹操的心裡絕對不下於郭嘉的。

大家都知道夏侯惇是個什麼定位了,而王必就是文臣中的夏侯惇。

當初兗州劉岱戰死,王必是堅決支持曹操入兗州的,事後爲曹操拜爲從事。

後來又爲曹操入長安朝拜天子,接著當上了主簿。

王必在主簿任上的政績還是不錯的,但名垂青史的卻是言殺呂布。

演義裡大耳哥那一段話,其實是王必說的。

呂布的確是衝著大耳哥求援,堪稱厚顏無恥之典範。

可大耳哥畢竟是大耳哥,並沒有落井下石,反倒是主簿王必站了出來,勸說曹操不可放過呂布,當殺之。

曹操最後縊殺呂布之前,還調侃了對方一句:“本欲相緩,主簿復不聽,如之何?”

再後來,曹操委任王必爲許縣令,率兵看護天子,可見曹操對王必之信任。

曹操當上丞相之後,王必毫不意外的繼續升官,擔任丞相府長史,繼續爲主君看管天子。

曹操能夠在外征戰,王必功不可沒。

至於棗衹,乃是潁川陽翟人,在曹操起兵之初,就已經追隨對方,擔任東阿令。

後來曹魏的屯田大計,也是棗衹爲曹操獻上的,並且勤勤懇懇,專司種田,爲曹操耕耘了大量的軍糧。

這兩人也就是死的早,不然絕對不會像現在這麼默默無聞。

曹操猶豫再三,開口道:“文若,此事還得慎重,萬不可讓驃騎父子誤會了?!?

眼下的局勢,雖不說焦頭爛額吧,但確實也讓曹操相當疲憊,要不是南邊的袁術讓劉備給收拾了,他恐怕得更焦慮幾分。

如今河內、關中、陳國的進展俱是受挫,河北的袁紹又一直在給他添堵,換著方子噁心他。

上回還是靠著劉備父子倆的站場,才揚眉吐氣了一番。

因此,曹操很清醒的意識到,他現在得拉攏劉備父子,不能因小失大。

荀彧也明白這個道理,而且他也很贊同曹操的看法,於是點頭道:“大將軍且放心,彧已知曉?!?

緊接著,荀彧臉上露出欲說又止的神色。

曹操看到之後笑了起來:“文若,你我之間,有什麼不能說的。”

荀彧笑著搖了搖頭:“倒不是不能說,只是希望委實不大。”

曹操好奇了起來:“文若所言何事?”

荀彧斟酌著道:“如今潁川屯田,小有成就,然府中、雒中依舊乏糧。若是能讓驃騎進獻一些糧食,將會大大緩解雒中糧價?!?

曹操一聽,頓時頭搖的跟撥浪鼓似的。

“文若啊,這事幹不了?!?

曹操嘆了口氣:“玄德是個好人,要真跟他開口,多多少少都能拿到些。可他家那小子可不是好說話的主,我算是看穿了,那小子就是奸猾似油,滑不留手的主,你想跟他要糧食,說不定咱們還得賠上些東西,還是算了吧?!?

荀彧聽了曹操的話,雖然有些不甘心,但也承認曹操說的很有道理。

仔細想想,眼下曹操雖然貴爲大將軍,可劉備也是驃騎大將軍,劉封自己都是徵南將軍。

曹操手裡實在是沒有什麼有價值的東西能拿出來和劉備做交換了。

總不能拿地盤換糧食吧?

兩人面面相覷,陷入了沉默之中。

曹阿瞞呲了呲牙,劉玄德何德何能,怎麼就有了這麼個好大兒。

這樣的好大兒,我老曹也想要啊。

********

壽春的劉備自然不知道曹操的想法,他這幾個月在壽春也沒閒過,甚至比曹操還要忙。

一來,整個廬江的水利工程已經上馬,各地的縣令、縣長幾乎被撤換了一遍,裁撤下來的官吏幾乎沒一個能用的,這充分說明了江北兩郡的百姓在袁術任命的官吏治理下,過著何等美好的生活。

別看劉備宅心仁厚,可那是對百姓仁厚,對士族豪強,劉備該狠辣的時候,可一點兒也不手軟的。

劉備得到消息之後,當即下令把這些個縣令統統押送至壽春受審,同時任命杜畿爲主審官,徐宣、舒邵爲輔。

劉備安排的這個組合就相當不俗。

杜畿是京兆郡杜陵人,是西漢御史大夫杜延年的後代,大小杜律法是他們家的家學淵源,而且劉封也和劉備推薦過,杜畿文武全才,還特別善於斷案。

因此,劉備將杜畿安排爲主審,對其委以重任,讓杜畿心生得遇伯樂之感。

同時,劉備又安排了徐州廣陵海西人徐宣以及降將本土代表的舒邵爲副手,這二人皆有愛民剛強之名,舒邵還是袁術手下官吏,對這些貪官污吏相當熟悉。

用這兩個人來給杜畿打下手,可謂是恰到好處,而且劉備還能收穫這些人的忠心,畢竟這三個人可都是在後世以愛民留名青史的。

此後,劉備將各路賢才放到下面去當縣令、縣長,負責各個縣內的水利工程,同時,還將從徐州調來的一百多個劉兒營出身的孤兒安排到下面去當隨從。

這些孤兒們雖然識字,而且也經過一定的吏員教育,但劉備還是覺得不放心。

畢竟他們太年輕,而且也沒經驗,萬一被底下的吏員給坑了,那可是要吃大虧的。

因此,劉備乾脆就將他們撥給各位名士們做隨從,同時讓他們多看多學多做,就當學習了。

對於劉備的安排,衆名士也都沒有什麼意見,各自赴任,抓緊開工。

這件事剛剛安排好,荊州的使節也到了。

來人自然是龐季,帶著龐統和龐樺來到了壽春。

荊州來使,劉備自然高規格接待。

哪怕如今劉勳投奔了荊州,荊徐之間已經生出了嫌隙,但彼此之間持續了一年之久的貿易都給對方帶來了莫大的好處,於情於理,都得以禮相待。

劉備將荀攸、魯肅、郭嘉、杜畿、賈習、袁渙、袁霸、袁敏等人盡數請來,列席接待龐季。

陳登此時還在路途之中,否則定然居於羣臣之首,位在荀攸、魯肅之上。

龐季上堂之後,只見一面如冠玉,脣若塗脂,雙耳垂肩的雄主,正目光灼灼的打量著他。

龐季自然能夠猜出此人正是驃騎大將軍,豫州牧,譙侯劉備。

於是,龐季趕忙上前兩步,大禮參拜:“外臣襄陽龐季,拜見驃騎大將軍?!?

“龐先生請起?!?

劉備的聲音溫潤如玉,不急不躁,彷彿有安撫人心之能一般。

聽著劉備的聲音,龐季心頭也緩緩平靜了下來。

“謝大將軍!”

龐季直起身,看見劉備一臉和氣的衝著他道:“先生請先入席。”

龐季心中一暖,忍不住讚歎,久聞劉驃騎寬厚待士,今日一見,當真是名不虛傳。

其實劉表早年也是以寬仁著稱,只是隨著他對荊州統治的穩固,劉表的脾氣也漸漸的起來了。

當然,劉表的脾氣其實也是一分爲二的,有一部分是真脾氣,畢竟實權的荊州牧,可是天下第三大強藩,怎麼還可能像以前那般親民。

哪怕寬仁雅量如劉備,有了荊州地盤之後,不也想著繼續奏樂繼續舞了嗎?

但劉備和劉表的差別還是很大的,劉備的寬仁親和是入了骨的,而劉表卻只停留在表面。

劉備一輩子就殺過那麼四個大臣,義子寇封除掉後,就剩下三個人。

這三個人裡,彭羕是造反,張裕是作死,還有一人雍茂乃是死於政治,他堅決反對劉備稱帝。而且即便如此嚴重,劉備也只是處死當事人,並沒有株連三族。

同樣的罪行,要是換了魏、吳,恐怕最輕也得誅滅三族了。

彭羕在死之前悔過,寫信給諸葛亮,可謂情真意切。

至於張裕,那更是自己瘋狂作死了。

張裕此人鬍鬚濃密,劉備見了之後,就講了個笑話調笑張裕,結果張裕反脣相譏,笑話劉備沒有鬍鬚(劉備不是無須而是無鬢),在東漢時代,譏笑別人沒有鬍子可是相當嚴重的一件事,這意味著你在暗諷對方是閹宦。

東漢的士族和宦官可是你死我活的狀態,可想而知張裕的反擊有多過分了。

但劉備還是忍了,覺得是自己的過失,不應該先調侃對方的鬍鬚。

張裕後來被處死,是因爲他堅決反對劉備北伐漢中。

哪怕劉備已經攻佔了漢中,他依舊堅決反對,還在蜀中散佈謠言,說劉備現在雖然得了漢中,但九年之後必然會再度失去。

面對這樣的言論,劉備忍無可忍,這纔不顧諸葛亮求情,下令處死了對方。

雍茂的事情就更爲簡單了,身爲劉備的心腹親信主簿,居然反對劉備稱帝,而且還是反對黨的帶頭大哥。

劉備於公於私都無法原諒他的。

對比一下整個三國,爲人君者,在弘毅寬厚,知人待士這一點上,真的是無人能夠超越劉備了。

劉表除了真脾氣外,還有一部分假脾氣。

這是上位者經常使用的招數,你沒有犯錯,我明著沒法收拾你,那就借怒收拾你。

劉表中後期其實收拾了不少荊州名士,譬如韓嵩,就被他關押了好幾年。

其目的也是爲了削弱荊州士族的勢力,以鞏固自身的統治,但和劉備一比,顯然又落於下乘了。

第203章 張邈割愛第197章 勃勃生機第294章 廬江劉勳第78章 戰役計劃第204章 貴賓臨門第143章 廣傳四方祝讀者大大們除夕快樂!第362章 上虞吳範第367章 籠劉聯荊第42章 韓循獻策第576章 司馬建功第374章 賞罰分明第146章 三代忠良第485章 安排妥當第200章 劉呂比鬥第258章 沿途考察第116章 三賢獻策第595章 曹兵入漢中第43章 非蠢即壞第406章 集思廣益第137章 廣陵城變第218章 北上勤王第1章 我叫劉封,我是劉備的親兒子第115章 追加投資第220章 宴中小變第136章 廣陵戰起第65章 禮送賣家第164章 射陽水匪第72章 臧霸的憂愁【35求追讀!】第418章 曹府提親第438章 周崇之死第497章 曹軍應對第76章 夜半訪客第103章 人工魚水情第246章 回返洛陽第14章 獻策屯田第96章 殺雞儆猴(六更爆發求首訂!)第432章 劉表出兵第568章 趙韙意動第583章 螳螂捕蟬第46章 青州三士(三更求支持)第319章 頓兵錢塘第179章 鹽糖易糧第172章 二陳歸郯第413章 再見二喬第123章 戲志才謀斷廣陵第60章 知會曹豹第365章 分理各縣第532章 兵發上庸第600章 放手爭益第209章 海納百川第354章 淩統勸降第419章 安排糜竺第561章 各有斬獲第578章 黃權獻計第420章 巡視產業第572章 迫降鄧賢第340章 血染山陰第443章 荊北取捨第168章 擴軍計劃第101章 兩處戰場第455章 欲立新功第438章 周崇之死第41章 糜家父女(四更求支持!)第28章 遷府之議第591章 葭萌之爭第152章 荀攸訪蒯越第22章 拜訪糜竺第319章 頓兵錢塘第417章 劉備催婚第321章 樂極生悲第395章 曹操覆掌第114章 戰後封賞第4章 曹豹的困境第267章 舊日主從第29章 元龍,備給你看一件寶貝第23章 徐州的爛攤子第521章 青州詔令第436章 四蔡中計第530章 調略上庸第24章 獅子大開口第366章 本初廷議第242章 袁紹決議第329章 孫軍動向第107章 鐵營與郡守第499章 臨湘夜宴第307章 徐州二畜第62章 鼓動曹豹第213章 裂土東萊第471章 郗慮使濟第231章 戰馬交易第270章 曹府夜宴第65章 禮送賣家第518章 花落誰家第304章 趙凡夜渡(繼續堅持加更?。?/a>第590章 別有用意第286章 分化瓦解第341章 陸議雄言第459章 荊南思定第28章 遷府之議
第203章 張邈割愛第197章 勃勃生機第294章 廬江劉勳第78章 戰役計劃第204章 貴賓臨門第143章 廣傳四方祝讀者大大們除夕快樂!第362章 上虞吳範第367章 籠劉聯荊第42章 韓循獻策第576章 司馬建功第374章 賞罰分明第146章 三代忠良第485章 安排妥當第200章 劉呂比鬥第258章 沿途考察第116章 三賢獻策第595章 曹兵入漢中第43章 非蠢即壞第406章 集思廣益第137章 廣陵城變第218章 北上勤王第1章 我叫劉封,我是劉備的親兒子第115章 追加投資第220章 宴中小變第136章 廣陵戰起第65章 禮送賣家第164章 射陽水匪第72章 臧霸的憂愁【35求追讀!】第418章 曹府提親第438章 周崇之死第497章 曹軍應對第76章 夜半訪客第103章 人工魚水情第246章 回返洛陽第14章 獻策屯田第96章 殺雞儆猴(六更爆發求首訂?。?/a>第432章 劉表出兵第568章 趙韙意動第583章 螳螂捕蟬第46章 青州三士(三更求支持)第319章 頓兵錢塘第179章 鹽糖易糧第172章 二陳歸郯第413章 再見二喬第123章 戲志才謀斷廣陵第60章 知會曹豹第365章 分理各縣第532章 兵發上庸第600章 放手爭益第209章 海納百川第354章 淩統勸降第419章 安排糜竺第561章 各有斬獲第578章 黃權獻計第420章 巡視產業第572章 迫降鄧賢第340章 血染山陰第443章 荊北取捨第168章 擴軍計劃第101章 兩處戰場第455章 欲立新功第438章 周崇之死第41章 糜家父女(四更求支持?。?/a>第28章 遷府之議第591章 葭萌之爭第152章 荀攸訪蒯越第22章 拜訪糜竺第319章 頓兵錢塘第417章 劉備催婚第321章 樂極生悲第395章 曹操覆掌第114章 戰後封賞第4章 曹豹的困境第267章 舊日主從第29章 元龍,備給你看一件寶貝第23章 徐州的爛攤子第521章 青州詔令第436章 四蔡中計第530章 調略上庸第24章 獅子大開口第366章 本初廷議第242章 袁紹決議第329章 孫軍動向第107章 鐵營與郡守第499章 臨湘夜宴第307章 徐州二畜第62章 鼓動曹豹第213章 裂土東萊第471章 郗慮使濟第231章 戰馬交易第270章 曹府夜宴第65章 禮送賣家第518章 花落誰家第304章 趙凡夜渡(繼續堅持加更!)第590章 別有用意第286章 分化瓦解第341章 陸議雄言第459章 荊南思定第28章 遷府之議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要市| 泾阳县| 东丰县| 衡南县| 沙河市| 佛山市| 洛扎县| 潜江市| 宁河县| 怀远县| 合江县| 双桥区| 六盘水市| 彭山县| 马龙县| 团风县| 青田县| 海淀区| 大方县| 东源县| 安义县| 平果县| 辽源市| 万山特区| 睢宁县| 穆棱市| 台南市| 西昌市| 甘谷县| 浮山县| 大余县| 新泰市| 定边县| 芮城县| 永丰县| 商都县| 英吉沙县| 阳曲县| 黔东| 阜新| 平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