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看著東北的地圖,良久,良久,方纔幽幽的說道,“祖宗們早已經爲我們這些不孝的子孫安排好了退路了。”
“陛下是要馬上放棄關內?”福康安有些訝然,他也不會想到一向剛強的強龍竟然會萌生退意。
乾隆說道。“朕仔細的思量了許久。正如同漢人所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當初,我們趁著明末大亂,方能趁亂入關,即使佔據京師,對於掌控漢地,以睿親王之雄才偉略,依然沒有太大信心。我聖祖在朝,大清已然進入鼎盛,對於漢民之防範,依然不曾稍減,爲此,依然加緊督建柳條邊。朕自登極以來,猶自不敢稍有懈怠,就是爲了保住這祖宗留給我們的風水寶地。有了它,我們就不能算敗。反之,如若繼續呆在中原,雖有一時之勝,無非是讓我滿人緩慢的流盡鮮血罷了。”
福康安聽出,乾隆如此言語,就是爲自己說服自己做出的解釋,並不需要別人寬慰,只要靜靜的聽講便是。
終於,乾隆給福康安下了一道密令.率領精銳,再次北上,掃除明逆在東北的最後幾個據點。
福康安有些擔心,“陛下,京師殘破,奴才正好護送您到新京,然後北征。”
老皇帝眼光中露出少有的犀利,“不,朕暫時不能北上,必須爲我滿人北上創造一個緩衝的時機。否則,難保各地的牆頭草會對我滿人展開屠戮。”
乾隆的決絕讓福康安露出少有的真正尊重。話說乾隆這些年來由於失敗的陰影,對於一些正直大臣的忠言逆耳十分牴觸,反而對於和珅這樣善於溜鬚拍馬的弄臣十分親近,似乎是爲了逃避現實。這也難怪,越是頹廢之人,越是不想別人在邊上叨叨。不過,總算在最危及的時刻,顯示出了英明之主的姿態。
福康安說道,“那,陛下您的安全?”
乾隆豪氣的一揮袖子,“朕身邊依然有精兵良將數十萬,有海蘭察這樣勇冠三軍的猛將護衛,明軍雖衆,又奈我何?”
福康安更知道,明軍遭遇接連打敗,又怎麼可能再次抽調大部隊進攻京師?因此,福康安對老皇帝故作豪邁的舉動就十分了然了。不過,凡事看破不說破,對於皇帝更要如此。
半個月過後,福康安就率領10萬精兵再次北上,?意圖再次掃蕩外東北地區,給東北這個所謂的龍興之地創建一個安全的後方。
與此同時,乾隆根本沒有召集羣臣廷議,直接決斷專行的下令,在內地的各處滿洲八旗駐防城內把其實並以及家屬,還有包衣奴才爲主的漢八旗士兵及家屬全部北返。以京師爲中轉站,最終返回東北。
乾隆自然明白這道命令一旦下達,所代表的意義,那就是,滿清在漢地的統治即將崩盤。但是爲了讓滿人能夠得到善終,也只能如此了。不過,乾隆知道,自己一旦當著諸位大臣的面宣佈滿人北遷,必然招致漢臣的反對,這些蒼蠅的意見雖然不值得在意,但是在耳邊嗡嗡嗡的也煩人不是。回到東北,這些漢族大臣似乎也不太需要了,他們的存在更多的是爲了安撫漢族民衆的需要。
至於北方的基建。這些年,滿清的東北建設也不是白費的。黑土地的富饒後世中國人都知道,幾乎不用施肥,土地都肥得流油,與美國的耕地一樣,是世界上僅有的大片未經耕作的土地了。而且,此時的滿人還沒有完全退化,無論是戰鬥力還是意志力都相當不錯。在滿清官府的督派下,開墾了一片又一片的良田,不僅解決了自身的需求,還大有富餘。這也爲滿足人口回遷東北創造了條件。
隨著滿族人口的北遷,北方老百姓都已經明白,即將變天了,更何況嗅覺靈敏的官員?這些官員在滿清的奴性教育下,都已經站不直腰了,自然明白自己應該幹什麼。在滿人在的時候,自然是唯唯諾諾的奴才相,但是滿人一旦北遷,他們馬上變了副面孔。當然,讓他們襲擊滿清的北遷隊伍,他們是不敢的。不過,滿人走了,城頭變幻大王旗,說的就是他們,一如後世滿清的總督、知府們脫掉官袍換上西裝就成了革命者一樣。
結果就是,滿人前腳走,後腳江山變色。大明不費一兵一卒,竟然就將自己的領土擴大了近乎一倍,除了京畿,漢地十八省其餘大部已經懸掛了大明的旗幟,讓黃冠誠目瞪口呆。
黃冠誠這些日子以來十分煩惱,原本黑亮的頭髮都現出片片斑駁。沒辦法,原本形勢大好的局面,就由於原本設想美好的分兵北上而慘遭大敗,足足損失了二十萬兵馬,即使對於人多兵廣的大明來說,也是痛徹心扉。此次的失敗,據逃回來的塗宏達所說,就是由於新華夏的擅自退兵,可是卻沒有說他是咎由自取,新華夏已經做出警告。
塗宏達的言語自然極大影響了黃冠誠對新華夏的觀感,然而,黃冠誠卻不好說什麼。因爲新華夏在出兵之前,就對大明的使者說,只負責協助大明佔領京都,卻不會幫助協防。大明已經默認了這個方案。更何況,此次出兵,新華夏無論是海軍還是陸軍,都表現出了非同一般的戰鬥力,大明也不想因此而與新華夏交惡。黃冠誠只能獨自吞下苦果。
誰知道,峰迴路轉,柳暗花明,乾隆竟然下令滿人北遷,讓北方山河變色,大明竟然不戰而勝。形勢的變化竟然如同過山車般反覆,讓人訝然無語。
不過,無論如何,擴大了自己的領土都算得上是好事情。於是,黃冠誠此時最大的工作量,不是來自國內的事務,而是不停的給北方宣佈反正的滿清官員下發委任狀,讓他們安撫民心,等待南方的救援。
滿清可不會老老實實的北遷。北方雖然貧瘠,但是蚊子還有二兩肉,更何況是老百姓?再窮,你家總有點糧食吧?當然,滿清最大的關注點還是北方的漢人富戶。以往,爲了維持自己的統治,滿清還要對這些富戶進行拉攏,但是,現在自己都要撤退了,還有什麼需要顧慮的嗎?大搶特搶,掘地三尺,北方哀鴻遍野。
沒辦法,一面是急劇擴大的領土,另一方面,卻也是急劇擴大的貧困人口,嗷嗷待哺。黃冠誠有心下令大明軍隊對滿清展開追擊,可是部隊損失慘重,?已經無力再戰。沒辦法,只能下令南方加緊向北方運送糧食等賑災物資。
可是,表面繁榮的大明一旦想要賑災,卻發現自己似乎沒有那麼多糧食。雖然大明佔據著此時中國最富饒的土地,其實也就兩個地方盛產糧食,一是江南,而是湖廣。只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江南人追逐經濟利益,大力發展栽桑養蠶,侵吞了大量的糧食作物用地,導致原本富庶的江南,所產的糧食竟然不能夠滿足自身龐大人口所需,還需要從湖廣調運糧食。
因此,黃冠誠看到自己國內的糧食庫存只有100萬擔不到的糧食。雖然看著不少,但是相對於北方三四千萬的救災人口,可就是杯水車薪了。
“乾隆乾隆,你果然好狠呢。”黃冠誠再次頭痛起來。
這時候,外交部長朱佩仁建議,“據聞新華夏農地衆多,糧食充裕,我們也許可以從新華夏購買糧食。”
黃冠誠這些天由於新華夏不講義氣的舉動,潛意識就不想想到新華夏,否則,以他的智慧,早就應該想到新華夏纔是。黃冠誠摸著自己額頭,“新華夏人一切向錢看,我們想要與他們交易糧食,可就免不得大量的金錢,可是我們連番大戰,國庫已經空的能跑耗子了。”
“先賒欠吧。”朱佩仁倒是很想得開。
黃冠誠拍著腦袋,“頭痛醫頭,也只能如此了。另外,最好爭取新華夏能夠分幾年時間讓我們還清貨款,最近幾年,北方勢必要耗費我們無窮財力。”
安排朱佩仁前往新華夏談判去了。
新華夏對於大明的求購糧食的要求倒是痛快答應了。
這些年,新華夏的糧食產量每年都可是高速增長中。也許是漢人農民對能夠吃飽的追求太過迫切,明明家裡面已經儲備了足夠三四年吃用的糧食了,還是在不停的開荒,種糧食。可是,新華夏爲了國家的糧食安全,卻不敢打擊他們的積極性,還是不得不以保護價收購,導致國內的糧食儲備已經足夠國內消耗十年以上。
我的天,這麼多糧食堆積在倉庫,變成陳糧,最後還怎麼吃得下?又不是十年成釀。因此,新華夏一面發展養殖業、以及造酒等消耗糧食的輕工業,一面就是積極推銷糧食出口。此時的歐陸就是新華夏的糧食出口大戶,但是即使如此,新華夏的糧食庫存還是維持在滿足國內消耗的8年左右。
這時候,大明突然冒出來緊急求購,則能不讓新華夏喜出望外?
雙方很輕鬆的達成了向大明出口一千萬擔糧食的協議,大明可以在五年之內還清貨款,免息。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