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虎倒是毫不掩飾自己對於黃小姐的情義,並表示自己願意娶她。
看著陳小虎那風輕雲淡的表情,陳老就氣不打一處出,一個大家閨秀給你當小妾,你的臉可真夠大的。
陳小虎這才明白,原來是漢人那根深蒂固的小妾思想在作怪,趕緊表示,“崖山人並不禁止一夫多妻,並且,所有的妻子地位是一樣的,沒有妻妾之分,不僅如此,所有的妻子可以平分自己的家產。
陳老目瞪口呆,崖山人難道這是這樣的制度嗎?對於陳小虎這個毛頭小子的話,可是千萬個不信。
陳小虎無奈,表示,新華夏總統即將視察新加坡,可以讓他來澳洲說明情況。
聽聞新華夏總統即將訪問新加坡,新加坡各級官員大爲振奮,同時也是有些惶恐。
對於秦嵐的到來,自治領自然是表示熱烈的歡迎,並首先向他彙報了一下自治領的情況。
秦嵐也十分謙虛,表示這是自治領的內政,自己其實無權過問。不過,大家都是新華夏共和國的同事,就當是同事間的工作交流好了,對於自治領的工作與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賀。
接著,就是此行的重點,王小虎的私事了。不顧陳老與黃部長在場,當場就將陳小虎罵了個狗血淋頭。陳小虎也表現的十分委屈。
陳小虎的委屈表情倒是贏得了陳老與黃部長的同情。
然後秦嵐說明了一下崖山人的情況,確認了陳小虎所說非虛。
陳老與黃部長放下心口大石,並請秦嵐主持陳小虎的第四場婚禮。
陳小虎終於抱得美人歸。
不過也被秦嵐嚴令,必須剋制自己,不得在沾花惹草,並將他的另外三個妻子也接到了新加坡。而且,如果新加坡的橡膠園不能滿足新華夏的需要,陳小虎就不得返回新華夏。
因此,陳小虎纔會跑去橡膠園那麼勤快。
新華夏在東南亞一直是一個傳說。所謂傳說就是隻聞其聲,不見其人。大家都信誓旦旦的表示,聽說過新華夏,還曾將驕傲的西班牙人與荷蘭人狠狠的踩在了腳下。可惜,就是幾乎沒人看過那傳說中的大船。
一直到新加坡在新華夏人的刺刀保護下,宣佈建國,這才讓東南亞華人確信,傳說中的新華夏真正來到了自己的身邊,再也不用將頭埋在褲襠裡做人了。因爲,傳說中,新華夏是真正漢人能夠做主的國家,與滿清漢人奴隸般的地位完全不一樣。因此,東南亞的華人圈,暗流涌動。
鄭信屬於華裔,原籍中國廣東澄海縣華富村(現在的汕頭市澄海區上華鎮)。父親鄭鏞去世後,以財政大臣坡耶節基爲義父,13歲入職宮廷侍衛。
大城的曼普鑾王朝到了億卡王時代,國內權貴不顧民生,爭權奪利,國勢衰弱,見識們久受欠薪之苦,戰鬥力更是大減。此時緬甸的貢榜王朝興起,很輕鬆的突破泰國邊防,幷包圍大城。暫留京師的鄭信,多次領兵與敵軍交戰,但是士無鬥氣,軍備鬆弛。鄭信見大勢已去,敵軍破城,已經難以避免。於是,率領五百士兵,於1766年1月,突圍而出,向東海岸地區前進,途經納空那育、巴真、北柳、春武裡,然後到達羅勇城,並據之爲基地。
再說,自從緬軍包圍大城國都以來,一些未被緬軍征服的城鎮,皆擁兵自重,宣佈獨立,造成了割據的局面。緬軍圍城共十四個月,終於在1767年4月間攻破大城;四百多年古都,燒燬殆盡,曾經繁榮一時的都城,頓成廢墟。
大城淪陷後,鄭信分析當時局勢,認爲要光復國土,首先應該擴大自己的控制區域,正所謂泰國版的廣積糧,緩稱王。於是率領精兵,攻打尖城,兵臨城下,下令軍士,吃過晚飯,將鍋爐碗鉢等炊具,全部搗毀,明日早飯,到城內燒煮。破壺沉舟之下,士氣大振,其後果然佔領了尖城。
鄭信以尖城爲復國基地,在1767年的雨季期間,製造軍艦,召集泰、華壯男入伍爲兵。鄭信分析形勢,認爲要想統一全國,只有先驅逐緬軍,擴大自己的聲勢,才能更加順利的統一全國。
於是雨季才過,鄭信即率領士兵五千,戰艦百艘,自尖城出發,是年11月間,軍至湄南河河口,先收復吞武裡城,然後逆流而上,直搗大城緬軍紮營重地—三菩提樹營;緬軍不能對抗,大敗而歸。緬軍主力喪失,再無再戰之力,鄭信收復大城。
鄭信雖然收復了大城,卻不打算以此爲都城。因爲原本繁華的大城已經被緬軍嚴重破壞,殘垣斷壁,市面蕭條,要重新修建,談何容易?且緬軍對大城地理形勢瞭若指掌;大城遠離海口,對外通商貿易並不方便。而吞武裡城面積雖小,卻有威猜巴碩堡爲屏障,符合當時形勢,且接近海口,對外貿易,比較有利;如遇強敵入侵,不能對抗,可退回尖城。於是,鄭信遂下決定定都吞武裡的計劃。
鄭信召集在戰亂中散居各地的臣民,匯合與吞武裡,共商建都大計;食糧缺乏時,向外來商船購買米糧,解決民生問題。
鄭信認爲割據局勢對國家不利,一旦敵軍入侵,各自擁兵自重,必定不能拒敵;於是北征南討,歷時三年,終於在1770年完成國家統一大業。
歷史上,鄭信完成國家統一後,先後向四周征討,東邊擁有老撾、高棉湄公河地區,窺望越南邊境;西邊國土遠達緬甸的毛達瑪、塔威馬力、禾腦悉。而緬甸由於與滿清這個東亞老大動武,無力他顧,只能任由鄭信做大。
不過,1772年,國內故都阿瑜陀耶城發生了聲勢浩大的反對鄭信的鬥爭,?1782年鄭信被迫遜位,昭披耶卻克里自立爲王,並遷都至湄南河東岸的曼谷,建立了曼谷王朝。同年4月6日,鄭信被敵人用檀香木打死,時年48歲。
當然,現在正是1770年,鄭信剛剛統一泰國,正是志得意滿之際。他首先派人向北面的滿清遞上國書,尋求滿清的承認以成爲滿清的藩屬國。
誰知道,到廣州才發現,滿清已經失去了半邊天下,現在的江南已經成爲大明的天下。使者不敢決定遞交國書的對象,只能向鄭信報告。
鄭信與大臣們仔細考慮了一番,覺得大明方興未艾,還與海軍強國新華夏結成了聯盟,自然最合適的宗主國人選。
就向大明遞交了修改後國書,宣佈成爲大明的藩屬國。這一舉動讓剛成立不久的大明君臣徹底振奮起來,“看,這就是我大明興起的標誌,否則,怎能有外藩入朝?”
不僅是泰國,就是滿清先前的小弟朝鮮也在此之前遞交了國書,重新成爲大明的藩屬。滿清的乾隆此時正焦頭爛額呢,自然也就放過了這個出爾反爾的撮爾小邦。
同時,遙遠的加裡曼丹島,此時被華人稱爲婆羅洲,也發生了變故,廣東梅州人羅芳伯在1771年6月建立了蘭芳大總制共和國。
歷史上,羅芳伯是1772年離開的大陸,來到婆羅洲。不過,由於大明的興起,打擊了滿清在江南的統治,導致江南一片糜爛。羅芳伯不知道這樣的亂世還要持續多久,在1768年9月,和百多名親戚朋友漂洋過海,經虎門來到盛產金礦和鑽石的婆羅洲。
起初,羅芳柏以教書爲生,他發現婆羅洲的華人非常貧窮,衣食不足,更有甚者流浪街頭,生活十分困苦。於是,羅芳伯就著手組建了“採金公司“,開發金礦,爲改變人們的生活而努力。金礦的開採提高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推進了經濟發展。他不但才藝非凡,還團結僑胞,積極與當地人合作,因此羅芳伯的名字不僅在華人圈子傳開了,當地的土著居民聽到也會肅然起敬。
在解決了溫飽問題後,羅芳伯又開始處理安全問題。因爲當地土王昏庸,對當地統治力量薄弱,導致不僅有荷蘭人這樣的西方人造。羅芳伯先是團結華人,組織“同鄉會“,繼而聯合婆羅洲的蘇丹,奮力擊退外來入侵者,迅速平定了蘭臘、萬諸居、斯芳坪等地的土匪海盜,取得了東萬律的管轄權。
平息了盜匪後,羅芳伯的聲望如日中天,當時他率領的部隊已經有三萬多人,平定叛亂後,又有二十多萬當地人主動歸附。當地蘇丹也表示臣服,要將王位讓給羅芳伯,但多次被他拒絕。最終在蘇丹的一再勸說之下,羅芳伯表示可以接受政權,但決不答應做國王。
1771年,以東萬律(今坤甸)爲首都的“蘭芳大總制“共和國建立,這一年定爲蘭芳元年。在他管轄下的11萬民衆一致擁戴他,稱他爲“大唐總長“,敬稱爲“芳伯“。羅芳伯擔任首任國家首腦“大唐總長“,並被當地人尊稱爲坤甸王。
羅芳伯佔據了以曼多爲中心,南北數十里的產金之地,並自任這一區域管理機構--曼多總廳的最高負責人,以此建制成一個在內部實行自治的華僑社區。他在治區內施行獨立的法規,自行徵收稅金,寓兵於民,並大力扶持採礦、農業、交通、文教各業的發展。由於羅芳伯治理下的曼多地區實行高度自治體制,以致後世的一些史學家曾誤認爲羅芳伯在曼多建立了獨立的共和體政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