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四百五十四章 薦人

現在被這個叔祖一說,宋錢度臉上也有尷尬之色,畢竟他是沒有辦法保證船行海上而不沉,這話誰也沒有辦法去說。

而如果經運河航行往北,再從天津過海到遼東,雖然比陸上的線路要簡省不少,但從南到北的運河航線,一路上稅卡衆多,費用極高,而且受制於枯水季節和漕運季,一量遇到大規模的漕船,則商船必須退避,不論貨物有多緊急。

不能走海路,所謂的大規模的南北交融,貨物流動,都是空話。

這個叔祖一說,在場的宋家商業精英們都沉默了。

雖然很多人都是一副心癢難耐的模樣,但面對現實的難題,在沒有想到解決的辦法之前他們是不會說話的。

在場的可以說都是商業精英,對惟功提出來的合作計劃一眼就看出來是一次極大的商機,一旦抓住,宋家可以成爲真正的望族,在江南,宋家這樣水準的世家到處都是,和惟功合作,是一次真正壯大自己的最佳契機。

可惜,海路風險確實太大……很多人在咬牙切齒,臉上陰晴不定,眼前這事,給他們的誘惑實在是太大了。

壓抑而緊張的氣氛之下,宋錢度的祖父緩緩道:“七弟,你所說的未嘗不是沒有道理。不過,你忘了一件事。”

“大哥請說。”

兩位老者,雖然語氣和緩,但那種劍拔弩張的氣氛卻是十分明顯了。

“我家是什麼出身?”

“大哥在說笑麼……我家已經是七世經商……”

七叔祖說到最後,話突然打了一個頓,大約是想到一件事,自己後悔不迭,只是現在想下臺卻是有些難了,他的一張老臉,頓時就變的十分的難看。

“大家看來拜祭祖宗時,都漫不經心啊。”

宋錢度的祖父抓著老七一個痛腳,心裡十分舒服,趁機又敲打了在場衆人一句,然後才吩咐道:“隨我到祠堂來。”

祠堂不是整個宗族的大祠堂,是在家裡祭祀祖先神牌的小祠堂,衆人移步,沒有多會功夫便到了。

打開門,告罪上香,再看正中牌位,除了姓名之外,邊上小字赫然寫著:大元平江海運萬戶府副萬戶。

“至元十九年,大元朝廷敕造海船六十艘,試行航道,至元二十年,在平江府成立海運萬戶府,除了達魯花赤是蒙古人之外,兩個萬戶,三個副萬戶,全部是我們江南人。我宋家創業之祖,便是副萬戶之一。”

“原來如此。”在場衆人,平時倒還真沒注意到這個官職,主要是宋家行商已經七世之久,除了少數子弟能夠讀書應試成爲官員之外,多半的身份都是商人,主要是大明的商人世家雖然也有大量土地,肯定也有宗學,但在科舉的底蘊上不能和真正的讀書世家相比的,因爲這種潛意識,倒是把祖宗創立基業的本錢都給忘記了。

元朝劃定民族爲四等,南人是最末一等,而元朝一年的田賦一千二百零一萬石,其中腹裡地區,也就是北京和河北等地是二百二十七萬石,剩下的大頭江浙行省就佔了四百七十

九萬石,佔了一半左右,是以漕糧北運,對元朝不僅是維持統治,而且是性命交關的大事。

初始時也是河運,不過元時運河沒有大規模的疏浚工程,運力十分有限,爲了解決難題,海運被提上日程,到至元二十年時,成熟的海運路線已經被確定下來了。

即:從劉家港入海到崇明島三沙進入深海,北去經成山角折向西北行,經劉家島,沙門島過山東半島的萊州灣,最後抵達直沽港口,然後經短暫的內河河道,直入京城城下。

當時的北京,與後世完全不同,城門口就有運河河道和碼頭,十分繁富,每日都有大量的漕船和普通船隻到達,與宋之開封相差彷彿。

到大明底定天下,重開運河,廢海漕爲河漕,主要原因不是海道的不保險,事實上這條海道沒有風浪,漕船的損失不比運河大什麼,而且一路通暢,不存在枯水季,也不需要大量的縴夫和衛所軍來提供人力幫助……明朝對運河大動脈也是下了血本的,沿途佈置了幾十個衛所數十萬人,這些人到明末時已經徹底成爲縴夫和漕船船伕,清朝接手,衛所就直接轉成大大小小的漕船幫派了。

當時的河運和海運之爭,無非就是這些人的生計問題,從明到清,一直有所爭議,而事實上是鐵路大修,河運徹底廢除之後,雖然如淮安這樣的城市蕭條了,幾十萬船工縴夫和他們的家屬也並未因此而無法生存,所謂的擔憂,只是僵化體制下的怠政的藉口和理由罷了。

對宋家來說,朝廷的海漕和河漕之爭對他們是無所謂的事情,但祖宗這個官職的存在打開了塵封的記憶,再拿來家譜中的一些記述,前事就十分明顯和確定了。

“這麼說來,”有個叔祖十分興奮的道:“海運之事可行?”

“自然可行,”宋錢度的祖父很篤定的道:“我看沒有什麼不能談的,那個叫唐志大的遼商已經出了二十萬,我們宋家豈能連一個爆發戶也不如?我的意思是我們家出五十萬,你們看怎麼樣?”

宋家雖然是累世經商,但手頭可隨時拿出來的銀子也就是五六十萬左右,這麼一投,等於是近期內所有的可移動的資本都投在這件事裡了,但在場的人沒有一個反對,包括老者和中年人在內,全部都是在不停的點頭,連開始打擊宋錢度的七叔祖,也是默然點頭,他雖然想和大房別苗頭,但不是傻子,有這麼壯大家族的機會不抓住,那也枉爲商業世家的人了。

“好,那就這麼定了。”老太公威風凜凜的道:“各房將窖藏的銀子都挖出來,外頭鋪子裡的銀子先往一堆攏,半個月後阿大辛苦一下,親自去一次遼陽,把銀子送過去!”

阿大便是宋錢度的父親了,以前宋家是第三代出面,現在涉及到幾十萬兩銀子的投資和未來的大發展,老太公已經望七十了,自然不能親自前去,少不得叫宋錢度的父親親自跑一趟了。

一個臉白胖胖的中年人趕緊踱出來,打躬道:“父親放心,此事交給兒子去一手辦理,一定妥當。”

大房這般得意,其餘各房眼裡都

是嫉妒出火來,不少老人的眼光都在宋錢度身上打量著,心裡十分羨慕,長房有這樣的佳孫,還得興旺好幾十年。

……

……

各房衆人散去後,宋錢度被祖父叫到他的住處,爺孫兩人對飲說話。

在兒孫幾十人的大家族中,這樣祖父和孫兒共飲的情景是很少見的,宋錢度也是有些緊張,好在祖父問及張惟功和遼陽的情形,他的肚裡也是憋了一肚皮的話,自然是一五一十的娓娓道出。

“這麼說來,”宋錢度祖父慢慢喝著一杯上好的五加皮,沉吟著道:“這英少國公,其志非小啊。”

“孫兒也是這般看。”

“你看,他是不是要……謀反?”

“這怎麼會。”宋錢度想了想,很堅決的道:“本朝勳貴謀反尚無前例,已經位至人臣之極,何來此想?英國公府受恩深重,在勳貴中是排名靠前的,我看少國公只是一心要做一些事情,祖父可能誤會了。”

說著,將惟功在京城時的情形說了。

聽他這般說話,老人家才釋然,點頭道:“如果他有詭謀異志,在京時不會得罪那麼多人,這麼說來,他在京將武臣和勳貴得罪的不淺,文官又忌憚他,只能在地方上施展抱負了……這麼說來,他是一個能做事,也想做事的人。”

“孫兒也是覺得,少國公是一個心胸大於才幹,自律而又踏實的人。”

“錢度你以前一直是眼高於頂,現在看來,真是被人折服了。”

“嗯,現在不怕您說,孫兒也是想爲遼陽做些事情呢……比如這一次回來,少國公託付我幾件事,一件便是替他尋訪人才,經濟之道的,天文地理的,醫術高明的也要,還有,能知農事的,最要緊。”

“做事情首要得人,他能叫你們這些人這麼歸心,將來遼陽的成就怕是會大過廣寧不少,本朝看來還有幾十年興旺。”

老人是從弘治尾巴這樣的“中興”歲月出生又成長的,正德的荒唐不必多說,嘉靖爺在位四十多年前半截是國窮民也窮,一片凋敝,海瑞罵說的嘉靖嘉靖,家家乾淨,倒也不是胡說。雖然宋家這樣的世家大族不會窮困,但天下大勢不好,一個家族也不會超脫於大勢之外,那些年宋家的日子也不好過。

待後來倭寇橫行,在江南和浙江一帶倭寇禍亂特別厲害,這裡是宋家的根基所在,情勢就更緊張了。

一直到戚繼光和俞大猷這些名將橫空出世,將倭寇掃滅乾淨,再到隆慶開海,萬曆之後張居正持國,大家的日子纔好過起來。

所以,國有良臣,良將,對這些老人來說是感覺很開心的事情,他們不會如目光短淺之輩那樣,覺得天下之事與我無關,事實上,天下大事,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

有這種認識,老人覺得有必要幫一下,凝神細思一會,便對宋錢度道:“你到法華匯去一趟,那裡有一個小夥子,常與人說要以天下爲已任,他老子說他有癡氣,常訓他,我看他倒是一個人才,你去一次,看看怎樣罷。”

(本章完)

第六十三章 上奏第二百八十五章 換防第四百三十五章 合作第四百七十二章 雅集第八百八十四章 計劃第八百四十章 糾纏第一百七十七章 志願第八百六十八章 頭人第二百一十八章 退讓第三百三十一章 趕路第一百五十六章 御史第三百章 緩急第一百三十三章 沾衣第四百五十七章 縱隊第四十一章 痛打第七百零三章 死硬第四百八十四章 交財第八十九章 頂峰第一百二十二章 毒心第一百三十三章 沾衣第六百六十二章 左右第六百八十一章 各司第七百二十七章 提點第四百六十五章 圖門第二百四十六章 野心第六百五十三章 凌厲第六十七章 利益第二百九十七章 鐵流第一百六十三章 錦衣第五百一十三章 氣息第三百二十二章 潛流第八百九十五章 東望第四百四十二章 儒學第六百四十二章 偶遇第五百七十五章 力挺第七百二十四章 拖延第六章 兩帥第五十三章 發動第五十四章 反轉第一百八十四章 激辯第三百三十一章 趕路第六百三十四章 開始第七百二十六章 羣商第一百二十七章 前進第六百零三章 聯手第五百零七章 折射第二百三十三章 奴子第四百一十章 保傅第六百七十九章 改土第五百三十三章 書籍第三百二十三章 退進第二百六十六章 如柏第五百六十八章 發酵第三百二十三章 退進第七百二十六章 羣商第七百三十三章 動員第七百三十一章 商會第二百八十七章 和解第二十九章 禁軍第一百零八章 責任第八百六十章 更迭第八百二十九章 談話第一百四十二章 騎士第八百三十一章 各人第四百八十三章 判斷第八百六十三章 劍犁第二百五十七章 風潮第八百六十四章 新堡第三百七十三章 會合第一百一十六章 軟磨第六百一十二章 飛馳第四百一十三章 一敬第二百五十六章 平衡第八百八十四章 計劃第三百八十六章 藉口第三百八十七章 壓制第一百九十八章 發現第一百六十四章 溫諭第二百三十一章 景緻第四百三十五章 合作第三十章 講官第二百三十八章 勒索第四百八十四章 交財第八百二十九章 談話第一百七十一章 打狼第三百四十七章 狼煙第四百九十九章 民意第六百四十二章 偶遇第二百六十五章 磨練第二百六十一章 朋黨第八百八十七章 威脅第八百四十九章 代署第二十九章 禁軍第六百八十七章 鐵網第八百八十章 協力第八百四十三章 大方第三百四十五章 鎮東第二百九十章 罰跪第六百二十六章 翰林第七百三十三章 動員
第六十三章 上奏第二百八十五章 換防第四百三十五章 合作第四百七十二章 雅集第八百八十四章 計劃第八百四十章 糾纏第一百七十七章 志願第八百六十八章 頭人第二百一十八章 退讓第三百三十一章 趕路第一百五十六章 御史第三百章 緩急第一百三十三章 沾衣第四百五十七章 縱隊第四十一章 痛打第七百零三章 死硬第四百八十四章 交財第八十九章 頂峰第一百二十二章 毒心第一百三十三章 沾衣第六百六十二章 左右第六百八十一章 各司第七百二十七章 提點第四百六十五章 圖門第二百四十六章 野心第六百五十三章 凌厲第六十七章 利益第二百九十七章 鐵流第一百六十三章 錦衣第五百一十三章 氣息第三百二十二章 潛流第八百九十五章 東望第四百四十二章 儒學第六百四十二章 偶遇第五百七十五章 力挺第七百二十四章 拖延第六章 兩帥第五十三章 發動第五十四章 反轉第一百八十四章 激辯第三百三十一章 趕路第六百三十四章 開始第七百二十六章 羣商第一百二十七章 前進第六百零三章 聯手第五百零七章 折射第二百三十三章 奴子第四百一十章 保傅第六百七十九章 改土第五百三十三章 書籍第三百二十三章 退進第二百六十六章 如柏第五百六十八章 發酵第三百二十三章 退進第七百二十六章 羣商第七百三十三章 動員第七百三十一章 商會第二百八十七章 和解第二十九章 禁軍第一百零八章 責任第八百六十章 更迭第八百二十九章 談話第一百四十二章 騎士第八百三十一章 各人第四百八十三章 判斷第八百六十三章 劍犁第二百五十七章 風潮第八百六十四章 新堡第三百七十三章 會合第一百一十六章 軟磨第六百一十二章 飛馳第四百一十三章 一敬第二百五十六章 平衡第八百八十四章 計劃第三百八十六章 藉口第三百八十七章 壓制第一百九十八章 發現第一百六十四章 溫諭第二百三十一章 景緻第四百三十五章 合作第三十章 講官第二百三十八章 勒索第四百八十四章 交財第八百二十九章 談話第一百七十一章 打狼第三百四十七章 狼煙第四百九十九章 民意第六百四十二章 偶遇第二百六十五章 磨練第二百六十一章 朋黨第八百八十七章 威脅第八百四十九章 代署第二十九章 禁軍第六百八十七章 鐵網第八百八十章 協力第八百四十三章 大方第三百四十五章 鎮東第二百九十章 罰跪第六百二十六章 翰林第七百三十三章 動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固原市| 巍山| 宁晋县| 阳新县| 翼城县| 柳州市| 涟水县| 泽普县| 湖州市| 遵义市| 临江市| 桑植县| 鄂温| 濉溪县| 金塔县| 依安县| 伊金霍洛旗| 咸丰县| 宝兴县| 张掖市| 济源市| 日照市| 夏邑县| 磐安县| 阜城县| 洛南县| 社旗县| 怀来县| 静海县| 柏乡县| 临夏县| 合山市| 浙江省| SHOW| 泸水县| 广西| 济宁市| 铜山县| 陇南市| 鹰潭市| 察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