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熱鬧不嫌事大,說的就是謝雲飛這樣的人,衆人齊齊瞪了他一眼,謝雲飛訕訕閉嘴。
李耀桀也有些尷尬,“給你們介紹一下,這位是新羅國的公主,這位是她的堂妹。”
金德曼和金勝曼齊齊行禮,第五瑤等人也還禮。心裡都很好奇,新羅的公主怎麼會跟著李耀桀回來?
李耀桀一一給她們介紹:“她複姓第五,名瑤,字子玉,我的妻子……那個傢伙叫謝雲飛,字明羽……她叫西菜子,日本的皇女,目前是他,錢二生的妻子。”
金德曼禮貌地說清了她的來意,第五瑤帶著她去了花園,李耀桀之前也學著文閒居,在花園搞了一個小書房,那裡保存著所有人寫的詩詞,“這些是我們在長安寫的。”
金德曼驚訝,“你們還在其他地方寫過詩文嗎?”
“是的。我們在大唐南海邊的廣州生活過,有不少詩詞是在那裡寫的,但沒帶回來,不過有一些被朋友刊印下,所以也在這裡。”
“好美的詩啊。”金德曼和金勝曼兩女愛不釋手,看得驚歎連連,“一家人都是才華橫溢之人,我好生佩服。”
“這首是蘇月小姐最新寫的嗎?”
蘇月確認了一下,“是的。”
“這雪寫得真好。我要是有你們一半的才情就好了。”
金勝曼翻了一會兒,問:“這種律詩和詞的格律,炎公是不是有規定?”
第五瑤拿出那本《律詩與詞譜》,“這些格律都在這裡了。”
“光是看要求,我都看不明白了。”金德曼苦笑著說,“你們能寫出這麼多這種的詩,真的是厲害。”
“你們太謙虛了,以你們的才情,並不難的。”
金勝曼翻著這些詩文,突然十分欣喜:“我好喜歡這句「甘醴貪杯清若水」,不是心境高明之人,真寫不出這樣的句子。”
“的確,七個字,卻是人生的一個忠告,我覺得這應該是我們的準則纔是。”
李耀桀微微嘆氣,作爲一個死宅,以及計算機學生,他本來就不太會交際,何況是這樣一直誇他的場景?心裡笑嘻嘻,嘴上謙虛虛?
“可惜我下一句沒對好。”
金勝曼微微歪著頭,“這裡是要寫一對聯?”
“嗯。”
李耀桀當時在齊王府,爲了快速寫完,下一句的確寫得不咋地。
“生人結義摯如親……也很好啊。”金德曼笑著說,“反正我是寫不出這樣的句子。”
“和上一句,意境不太合。”李耀桀搖了搖頭。
“如何寫對子呢?”金德曼虛心請教,“雖然我知道對聯,但總寫不出。”
李耀桀沉思片刻,“這個……物對物,數對數吧,就好像有人總結的那樣,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
這段話源自於一本書《笠翁對韻》,在明清時期的李漁編寫的,當初李耀桀也看過一些。
“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金德曼和金勝曼沉吟,感慨,“太美妙了。”
李耀桀點了點頭,不過:“這些只是一種思路,但具體作詩還是依靠自己的情義,不可爲了對子而傷了詩境。”
“單是爲了對這些對聯就已經很有趣了,單單是詩中的對子就足夠讓詩變得有韻味了,更何況還有韻律等,律詩真的是優美。”
“是的。”李耀桀淺笑,“所以,我知道的很多文人,都喜歡對對子,想出一個絕好的上聯去難倒其他人,或者對出一句完美的下聯驚訝四座,十分有趣。”
對對子的確很好玩,李耀桀之前和第五瑤、杜蔓婉她們在寫詩的時候,也喜歡給彼此出對子。李耀桀也提出了好幾句有名的上聯,也包括了那幾句有名的千古絕對,「煙鎖池塘柳」、「寂寞寒窗空守寡」。
“真的嗎?”金德曼姐妹倆也有興趣,問道:“具體如何?”
“比如。”李耀桀皺著眉頭想了想,“青山原不老,爲雪白頭。這句你們會想到什麼下聯?”
青山原不老,爲雪白頭。是清朝人李文甫和老師出遊的時候,他老師所出的上聯。
不僅僅是金德曼姐妹,包括第五瑤、杜蔓婉、謝雲飛等人都在思考。
“青山應該對……綠水?”
“可以這麼對。”李耀桀點頭,“青是顏色,最恰當就是對同爲顏色的、且是仄聲的字,比如白、綠,赤,墨,紫等等。而山是景物,也應該對一種事物。”
衆人思考著答案,倒是杜蔓婉想了一句下聯,“白絮總多情,隨風漂泊。這句如何?”
“還不錯。漂泊和白頭,不夠工整其他還好。”
“哇塞,杜姑娘還文采。”金勝曼笑著說,“但我感覺,雖然漂泊和白頭在文字上不對仗,但在意境上一樣。”
“沒錯。”
李耀桀笑了笑,的確是這樣。
“那相公,原來的下聯是什麼?”
“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
“不錯不錯。”
“不過,皺面和白頭也好想有些問題吧?”蘇月問。
李耀桀緩緩點點頭,“白和皺字同爲仄聲字。”
現代漢語白是第二聲,但在古代是仄聲的。這樣一來,的確是平仄不相對。
金勝曼感慨:“對對子比起律詩裡的對聯還要難啊。”
“算是吧,律詩裡的對聯不要求平仄完全相對。其實吧,很多時候,如果爲了全部相對,會限制人的發揮,所以是允許和律詩的一樣的,也就是結構相對就可以了。”
“哦,所以皺面對白頭沒什麼問題,漂泊對白頭也沒問題咯?”
“嗯……”李耀桀想說,白字上聯用了,下聯不適合再用,但爲了鼓勵她們,還是不潑冷水了。
金勝曼看著李耀桀,“那炎國公大人,你還知道什麼有趣的上聯嗎?”
“當然有。”李耀桀想到一句,“我看過一首詩,其中一句非常好,天若有情天亦老,意思是老天看到人間這樣的慘況,如果他有感情,也會因此悲傷變得蒼老。”
這句著名的詩句出於唐朝李賀的《金銅仙人辭漢歌》,無數才子佳人爲之動容,後來***在詩《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也引用了這句話。歷代很多文人都把這句詩當做上聯,但至今爲止,只有一個人對出一句完美的下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