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鴻頓了頓,補充道:“聖君若是還有擔憂,那便將皮休將軍留在神都——還有兩位,皆可用之。一位是馬威將軍,治軍頗有其術;再有褚垓將軍,支應後勤也是一把好手!”
豐慶帝先是蹙著眉頭細細想了一會兒,他對這個馬威很有印象,當年到青州去調查青州行營功過督查案的衛署代表,便是此人,頗能領會上意,差使辦的比兵部漂亮得多……
不過這個褚垓,組建青州行營的時候,的確聽說此人輜重能力了得。不過聽聞七年大演武之後,便一病不起,卻不知現今是個甚麼光景了……
“前兩日聽人提起過,褚垓將軍已然痊癒數月,正打算前去探望。”陸鴻笑著說。
豐慶帝緊蹙的眉頭便舒展開來,有這幾個人,的確是勉強夠了。特別是盧樑,他是十分放心和倚重的,只是此人從來都在幕後,不曾推上臺面,因此一時竟然忘卻了。
一想到盧樑,豐慶帝便信心大振,當即拍板道:“好,就這麼辦!那麼南國之經略,又是如何計較?”
陸鴻有些納悶地想:“這種事不把曹梓和崔景芝招來商量,問我做甚麼!我這宰相可是光領俸祿的榮譽差事啊……”
不過他可不敢問出了口來,只好搜腸刮肚,勉爲其難地轉著腦筋。
他偶然擡了擡頭,卻見豐慶帝目光閃爍,心中驀然一動:好啊,這老皇帝是在刁難我吶!這種大事他肯定已經找宰相們出過主意了,此時卻來考我這個半吊子?
既然想到了這一層,他便輕鬆了些,試探地道:“臣下以爲,鄧門四將皆有經略州郡之能,聖君不妨將淮南道交給鄧老帥打點。”
他的考慮是,鄧錦常年駐紮徐州,有治理經驗;與淮南道諸州唐軍隔泗水相峙多年,必然清楚底細,是個極好的人選。
豐慶帝微露詫異之色,陸鴻所說的話,幾乎與崔景芝的意見如出一轍。他既不點頭也不搖頭,只是問道:“那其他各道呢?”
陸鴻頓時大感頭疼,他是一不瞭解南唐各道的形勢,二不認識朝中可用官員,如何能將南唐七道幾十上百個州盡數安排妥帖……
他忽然想到一個可以借鑑的辦法——效仿隋文帝平陳啊!
他將這個主意說了,並且明確指出,應該請政事堂來參謀此事。
言外之意便是:這種鳥事
自有該管之人,我已經出了這麼些主意,你皇帝老兒不好拿這事強留我!
豐慶帝更加感到驚奇,實際上,昨夜他急招曹梓、崔景芝兩位宰相進宮討論這事,曹梓當即便指出,“可借鑑楊堅平陳之法”……
曹梓還當場列舉了比如重新規劃行政區域、設置鄉里(即五百戶爲一鄉,置鄉正,一百戶爲裡,置里長,打散重組,防止糾集叛亂)、灌輸綱常倫理、明確刑罰等等手段。
陸鴻雖然只是籠統地說了個效仿隋文帝,但是思路卻又與曹梓不謀而合。
豐慶帝原打算用來刁難刁難這小將軍、折折此人銳氣的難題,就這麼不攻自破!
他已經不知道是該高興,還是該沮喪了……
其實他提到這個經略之題,倒也不僅僅是考究的意味,政事堂也確實拿出了一套方案來。
實則問題就在這套方案之上,在政事堂看來,陸鴻是解決南方困局的關鍵人物之一。與此相比,神都的鎮守問題,反而倒好解決了……
“朝廷提議,請小陸將軍出任江南兩道之大總管、經略使。”豐慶帝突然說道。
陸鴻一愣,皇帝剛纔還口口聲聲說,他一走神都無人鎮守,此時卻要將他外調江南!
他本能地想到,小應九在正殿之中悄悄告訴他的話:陳州王之前來過……
難道是李安的主意?
陸鴻心中迷惘,不知道李安想做些甚麼,也不知道豐慶帝是個甚麼樣的想法。
不過他很清楚,自己當著李安的面殺死了王睿,李安肯定會有所反應……
他的計劃就是將自己調走?
可是……調走了自己,那麼李安該如何自保?
這貌似是個悖論!
陸鴻忍不住擡眼看了看豐慶帝身邊的小應九,但見此人垂手侍立,臉上並無半點兒異樣神色,既平靜,又坦然。
他的心中更加嘀咕。
“小陸將軍自認爲如何?”豐慶帝問了一句。
陸鴻心念一轉,笑著說道:“朝廷有命,自然無不尊允。只怕我這半吊子,要把繁華江南治成塞外荒漠了!”
豐慶帝微笑搖頭:“以你在安東的手段,當可料理江南。再者說,讓你去,並非叫你一城一地、挨家挨戶的治理,只需照管著兩道兵馬,以及各州刺史——當殺則
殺!”
最後四個字,豐慶帝說的輕描淡寫,不經意間露出幾分崢嶸來。
陸鴻忽道:“臣下想再推薦一人!”
“哦?”豐慶帝饒有興趣地問,“是誰?”
“陳州王!”
豐慶帝眉尖一抖,跟著便陷入了長時間的沉默。
陸鴻沒去打擾他,而是靜靜地等待著——實則他的心中已然滿是緊張之感!
他在等待著豐慶帝的態度,甚或聖意裁決。
如果豐慶帝肯叫李安外放,那是留其一命、扶定了太子;若然反之,那便是任由李安在神都攪風攪雨,生死成敗,任其自受!
他如將李安外派到嶺南、劍南等地經略,那李安自然是要順理成章地掌握一方兵權,並附有行政之責,儼然諸侯。別人要想動他,一要掂量掂量手中的能力,二要考慮逼迫一道大總管、經略使的風險。
這就算是保了他一條小命!
但是一旦離開神都,爭奪儲位這件事,便再與他無緣,到時候太子順理成章,接位大寶——只要太子能活到那個時候。
如果將陳州王強留在神都,雖然有極大的風險,甚至很可能無端喪命,但是至少給他保留了爭奪東宮的機會。
只看陳州王能否在夾縫中求得生存了。
陸鴻隨手拋出這樣一個難題,倒教豐慶帝躊躇良久,而無對應之策了。
“你的意思……”豐慶帝隔了半晌才又開口,但是並不知該如何問下去。
陸鴻卻點了點頭,彷彿明白了他的意思,凝重地說道:“事事早作決斷,以免天下之人兩相搖擺、其心不定,惶惶不可終日,誰還有心思做事?”
他的話已經說得十分直白,甚至隱含批評之意。
天下人不知東宮之角逐究竟如何結果,自然心念搖擺,徒然自亂。
太子乃是國本,半點含糊不得!
豐慶帝想了想,忽然下定了決心一般,拍手道:“好,就讓三郎經略嶺南!另外……武孝宜去往黔中,如此一了百了!”
他搖頭嘆息了一聲,忽然站起身來,佝僂著身子向外走去。
陸鴻不禁在心中爲太子感到高興,也爲皇帝而感到欣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