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1
二零八醫院門診,彭安碧抱著孩子坐在門診室的石醫生對面。
鏡頭2
石醫生坐門診每天接待病人上百人,在二零八醫院工作十多年,看起來和彭安碧她們很熟。
鏡頭3
石醫生是炮兵室邵參謀家屬,丁永剛當年患胸腹水,石醫生曾經診治過,那時互相都不認識,只單純是醫患關係,現在是戰友的妻子。她仔細檢查了小朝陽後,告訴彭安碧:“孩子患的是百日咳,需要營養調理。”
鏡頭4
石醫生確定的說:“孩子平時多攝入有營養的食物,你現在有孕在身,孩子放到我那裡,可以幫他調養一下。”
鏡頭5
孩子咳嗽不止,呼吸有伴有明顯的嘶鳴聲,營養不良是主要原因。
鏡頭6
石醫生主動提出幫助帶孩子,從友誼出發,爲丈夫在炮兵室裡的戰友解決困難。
鏡頭7
石醫生決定把孩子接到自己家,增加營養,因爲她們家生活條件比丁永剛家好些,也爲了減輕彭安碧正在懷孕又要照顧孩子的負擔,彭安碧很過意不去的把孩子放在她家養了一段時間。
鏡頭8
五、六十年代戰友家屬之間的關係是今天的人無法想象的,石醫生願意用自己的所有能辦到的條件,幫助她徹底治癒孩子的病,減輕生活負擔。
鏡頭9
到了石醫生家,小朝陽像小貴賓一樣受到招待,他自然開心,天天有好吃的,雞肉雞蛋,蜂蜜牛奶,魚肉魚鬆,牛筋牛排,現在有的是,當年沒幾家能吃的到,彭安碧當時還沒有工作,生活簡樸,平時是吃不到的。
鏡頭10
自從小朝陽入住石醫生家,把他當成自己的孩子,她自己的女兒也很懂事友好的照顧他,他一住就是三、四個月。
鏡頭11
小朝陽在石阿姨家住了四個多月,經過精心調治,體重增加了,咳嗽減輕了。
鏡頭12
看來是家庭生活困難,影響到了孩子的健康,彭安碧決定出去工作,增加收入,減輕丈夫養家餬口的擔子。
鏡頭13
彭安碧從重慶到長春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經濟收入主要是丁永剛一人。
鏡頭14
石醫生爲彭安碧介紹了一個印刷小企業,她去應聘,因爲識字有文化,廠裡讓她做鉛字排版和文字校對工的工作,月工資30元,在她心裡十分滿足這份工作。
鏡頭15
工作幾個月後到石醫生處看望孩子,道路上秋風吹著飄落的秋葉,彭安碧來到二零八醫院家屬區,看到白胖的兒子,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她不好意思再給石醫生添麻煩,準備接孩子回家。
鏡頭16
此時的小朝陽不磕了,已和石醫生家的孩子成了好玩伴兒,已經不情願離開石醫生的家。
鏡頭17
人與人之間沒有利益之爭的友誼是最純潔的,能給戰友的孩子看病治療,凝結著兩個男人經過戰場生死的考驗的戰友情誼,也顯現六十年代部隊家屬相互幫助、相互照顧的傳統風氣。
鏡頭18
彭安碧在石醫生家得到很多生活經驗的啓發,覺得應該向她學習。
鏡頭19
石醫生關心的問:“工作的怎麼樣?孩子身體現在剛剛恢復,"石醫生像是對自己的家人:“孩
子可以繼續放在我這裡,你也可以常來,現在你要保住好身體是最重要的。”
鏡頭20
爲了第二胎的健康,彭安碧接受了石醫生的好意。
鏡頭21
那個年代,人們的交往真的沒有雜念,讓人感到處處有幫助,時時有溫暖。
鏡頭22
小朝陽換了個環境,身體慢慢變好了,內八腳也沒有了,走路的姿勢不再左右搖擺,好看多了。
鏡頭23
彭安碧看到此情此景,感激的淚花涌出眼眶,小朝陽在石醫生家一住就是大半年。
鏡頭24
彭安碧送小朝陽走進幼兒園的大門,又回到孩子們中間,阿姨們開玩笑的說:“小鴨子回來了。”
鏡頭25
孩子健康了,不用動不動就戴口罩了。
鏡頭26
彭安碧放心的上班去了,懷有七、八個月身孕的她,還堅持到單位上班。
鏡頭27
她拿著飯盒,放在工廠的燒水爐子上。
鏡頭28
燒水的大姐師傅:“小彭,還上班呀,回家保胎得啦。”她回答:“我還行,還不到時候。”
鏡頭29
她挺著漸漸凸起的肚子,還往返在印刷廠和住地之間。
鏡頭30
彭安碧根據自己的經歷,創作了一部叫《姐妹情深》的小舞劇,在居委會部隊家屬院傳頌。歌頌了部隊家屬相互幫助,相互關心的深厚友誼。
鏡頭31
石醫生的熱心沒有白費,既解除了孩子的痛苦,又解決了大人的工作,她的情誼深深地植入到彭安碧一家人的心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