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鴻信接著在武陵城坐鎮的了兩天,便在親衛軍的保護之下趕回襄陽了。
在高鴻信進入襄陽地界之時,已經傳信給了襄陽,通報了自己的行程。
得到高鴻信即將回來的消息後,不僅官員們忙碌,高鴻信的後宅也忙碌。
在高於氏的命令下,先是將整個漢王府整個打掃了一遍,接著便是搞化工新的各個妃子要打扮妥當,準備迎接高鴻信。
現在高鴻信除了孔秋柔這個漢王妃,還有袁幼荷、王雅莉、賀迎春、吳曉婉、吳曉倩五位側妃,雖然在這個時代的人來看已經不多了,但是在高鴻信看來已經很多了。
畢竟高鴻信自認不是**,不可能有那麼大的經歷照顧那麼多的妃子,高鴻信的靈魂來自後世,雖然時間久了之後收到了這個時代的許多影響,可是有些事情高鴻信還是有所保留的,比方說對於感情方面。
高鴻信雖然身居漢王之位,可是怎麼都無法做到六親不認的程度,對於他的任何一個女人他都是有感情的,也會認真的對待,哪怕他們以後犯了再大的錯誤,以高鴻信的想法也不會對她們處以極刑的。
要知道漢武帝殺鉤弋夫人的事情也不是什麼人都能做的出來的。
搞化工新班師回朝的陣仗孔秋柔已經經歷過幾次了,因此心中不會有什麼大的波動,只是因爲要見到丈夫了不免有小女兒心態,著重打扮一番也是難免的。
但其他人就不響他這樣了,出了袁幼荷以前跟著孔秋柔經歷過之外,王雅莉、賀迎春等人都是首次經歷這種大事件,心中難免忐忑,害怕自己做錯什麼事情從而使得漢王討厭。
現在高鴻信的身份可不是她們剛嫁給他的時候了,以前高鴻信在天下人看來只是一個亂匪,不過實力很強罷了。
她們所在的鹽商家族將他們送過來,看好高鴻信是一方面,更多的還是因爲高鴻信攻打川南,大軍壓境不得已而而爲之。
說白了其實他們就是一顆棋子,如果高鴻信完蛋的話,那麼她們肯定會被犧牲掉。
而現在不一樣了,高鴻信不僅一舉佔據了四川幾乎所有的精華所在,還稱王了。
雖然高鴻信稱王之後的權利沒有任何改變,但是隻是有了這個“王”的頭銜立馬變得不一樣了。
她們幾個也都是讀過書的,對當下讀書人的心態還是有些瞭解的,如果高鴻信一直是義軍元帥的話,那麼也就永遠被人視作亂匪。
而高鴻信稱王之後,也算是在自己的統治地區建立了一個小型的國家,那便與亂匪有著天壤之別了。
當然這也要看實力,比方說一個只佔據一個城池的人稱王,與佔領一個省的人稱王也是有區別的。
如果你實力到了,而且也讓天下人認可了你的實力,並且還有相應的名號,那麼也就正式擺脫了亂匪的名號了。
當然不會得到所有人的認同,可是在高鴻信統治之下的百姓起碼認同了,如今的漢王確實就是王,而不是匪。
只要百姓認同了,讀書人的轉變也就是隨之而來的事情。
並且這種轉變還會隨著高鴻信與清廷較量,逐漸的加深,知道有一天高鴻信的這個漢王成了大部分天下人認爲的正統了,那麼高鴻信也就該稱帝了。
由此可以看來,稱王、稱帝都是要看時機的,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否則都會遭人詬病還會淪爲笑柄。
如今天下有資格稱王的義軍在高鴻信看來也就兩個,自己和張漢朝,就連東方平政、王聰兒都還差一些。
如果這次東方平政、王聰兒能擊敗額勒登保的話,他們兩股勢力合爲一股地盤實力再得到擴張的話,稱王便足夠了。
至於其他的人稱王,在高鴻信看來都是一個笑話。
在高鴻信與張漢朝最初稱王的階段,有許多的人跟風,也跟著稱王了,高鴻信看了幾個這樣的情報之後,便對此置之不理了。
不過有一個勢力高鴻信還是很重視的,貴州的石柳鄧在鬆桃廳(今貴州省銅仁市松桃苗族自治縣)稱苗王。
石柳鄧以前與高鴻信相隔很遠,因此高鴻信扶植了他對抗清軍,並且成功的將勒保還有他手下的大軍牽制在了貴州。
但是現在高鴻信已經佔領了川南,並且四川酉陽州與鬆桃廳緊鄰,高鴻信在繼續扶植他的話,只會爲自己進軍雲貴增加煩惱。
從情報來看,這次石柳鄧之所以能稱王還是得到了蕭平致的幫助,給了他足夠的武器,石柳鄧仗著熟悉地形打贏了一場與勒保的戰爭,成功將勒保趕出了鬆桃廳,實力膨脹起來的石柳鄧,又有著漢軍的支持纔敢稱王的。
高鴻信爲了以後考慮,得到石柳鄧稱王的消息之後,便給蕭平致下了命令,讓他以後不用在幫助石柳鄧了。
在高鴻信看來石柳鄧到底是苗族人,在高鴻信看來甚至還不如與滿族、蒙古族的關係親近,最親近的當然是漢族,畢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這也不是說高鴻信就是大漢民族主義者,高鴻信也想要來個中華民族一家親,可是真正來到這個時代之後,才知道願望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
這個時代的人們連民族的概念都很模糊,怎麼可能認同中華民族,要想推行中華民族的大民族概念,起碼要整個漢族的民族意識強烈到一定程度才能考慮。
現在的中國的士紳階層的認同不是通過血統,而是通過文化來的,你認同漢族的文化那麼你就是自己人,雖然增加了包容力,可是卻丟失了戰鬥力,也有一種自欺欺人的味道。
畢竟清朝以前的文化在大清入關之後已經被改變的不成樣子了,比方說清朝的辮子、還有服式,現在已經基本替代了漢族的傳統髮髻以及民族服飾。
高鴻信之所以在自己統治區域內採取文化復古,便是爲了重新巡迴人們對漢民族的歸屬感,與清廷區分開,並且爭取天下民意。
進而將文化認同引導到血統認同上來,高鴻信之所以提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便是爲了實現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