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宇臣沒有與他們同行,而是提前了一週回京述職。
不是沒想過這其中會有什麼貓膩,可是淇瀾謀算的也厭了,帝王若是有心對付,莫須有的罪名都不用擬,直接砍頭又能怎樣?
她和駿白是令狐謙眼中的沙子,不揉出來勢必不會罷休。
眼下回沙陵,她只希望令狐謙能夠念在昔日和駿白的兄弟舊情,削職降罪都好,保全性命就夠了。
在黃粱的時候,淇瀾不是沒問過。駿白不是軟弱可欺的性子,難道就因爲不忍百姓生靈塗炭而這樣任人魚肉?
一開始駿白倒是不說,後來從隻言片語裡淇瀾也揣測出了一二。只是知道了原因心裡就更難過。
令狐謙這樣步步緊逼就是爲了迫的駿白造反。如果駿白真的受不住他的羞辱,不管是聯合南陵王還是自立爲王,都會中了令狐謙的計。因爲只要他反,令狐謙就可以光明正大的討伐,然後毫無顧忌的搶回淇瀾,圈爲禁臠。
這樣的心思讓淇瀾遍體生寒。她不認爲令狐謙那是愛她至深的體現,不過是一個帝王面對無法得到之結果而產生的惱羞成怒,堂皇的需要一個藉口罷了。
就像是一個孩子面對喜愛的玩具,父母不給買纔會念念不忘,真正得到了,也不過玩耍幾天即棄之如敝屣。
可是這樣唯唯諾諾忍氣吞聲就能換來皇帝的網開一面嗎?若是令狐謙鐵了心要得到自己,大不了將駿白投入大牢甚至不顧兄弟情誼處之而後快,那時候還不是一樣的結果?
駿白卻像是知她所想,耐心的溫言解答。令狐謙一向是勤政愛民不近女色的帝王形象,需要一個對天下都說得出口的理由。沒有什麼比讓秦駿白身敗名裂更狠絕更沒有後路的辦法了。
這是說出口的原因,不曾告訴妻子的是,因爲自己的身份,帝王定不會容留,是以有沒有淇瀾結果都是一樣,七國一統後,令狐謙不會允許他繼續存活下去。
聽的齒冷,淇瀾也不再多問。觸類旁通,如果令狐謙豁出去要誅殺駿白,自己必是生死相隨,並不能如了他的意。這樣想著心裡總算舒服了一點。
一路上走走停停,並沒因爲皇帝的召見而行色匆匆,小夫妻二人都知道這樣閒適的時光過去一日少一日,誰都不願意回到沙陵面對即將的分離。
所以一路走一路歇,直至望到沙陵高大的城門時,十天的功夫已經過去了。
腳步再慢,終有到達的一天。
如今的後宮,熱鬧了許多,也終於經過最初的混亂而微妙的制衡起來。
四個新入宮的女子在過了一段時間後,分別冊封了貴人和夫人的稱號,並分賞了宮殿。只是楚月宮依舊閒置,小小的不起眼,連在冷宮旁邊一如其中一部分。
容妃吃齋唸佛與人無爭,連帝王的恩寵都不再在意,過到膝下的長安公主倒是視若己出,一心一意的撫養她長大,完全的不欲參與後宮其他的明爭暗鬥中去。
靜妃從令狐謙還是個王爺的時候就跟了他,如今雖然不得寵,可是好歹這幾年下來也還算規矩,令狐謙並不防著她,很多事情若是皇后不出頭也都交給她這個唯一執事的妃子,旁人因此也不敢小看她半眼。
反倒是四個貴人夫人,明裡暗裡的都下了決心要贏得皇上的寵愛,早日懷上龍種,晉級到妃子甚至貴妃的地位。如此一來,除了討好皇上,皇后那邊的巴結也就成了必修的功課。
只是皇后脾性怪,不大親近她們這些妃嬪,神色總是淡淡的,面對明顯的示好親近不拒絕也不接受,一視同仁讓人摸不著頭腦。而且原本歸皇后管理的諸如各宮月銀例錢一些雜事現在都在靜妃的手上,也不知道皇后整日裡忙些什麼,十有八九去求見在永寧宮是見不到人的。
四位新人中李婉兒李貴人最是貌美,而且不可言說的,那雙靈動柔美的大眼睛頗有些相似於大義公主沭淇瀾,是以皇帝令狐謙每個月都會有兩夜留宿在她的旒毓宮;皇甫靜言貴人是個大大咧咧的性子,跟著戎馬哥哥時日久了,頗有些女中豪傑的氣息,做不出嬌羞萬狀的小女兒姿態,只是令狐謙在她身上看到了些許無雙的影子,時常會去坐上一時片刻,聽她說些沒什麼禁忌逗趣的話,心情也跟著愉快不少;陳蓉蓉夫人嘴皮子最厲害,看長相一副柔柔弱弱的樣子,可是要說看眼色討好令狐謙,卻是其他三人無法企及的高度;賀小喬夫人年紀最小,今年剛剛十五歲,又是從拉爾善送進宮,性子上自是比不得另外三個在京都土生土長的女子,可是自幼生在西北方,身材卻是極好,凹凸有致,典型的天使面孔魔鬼身材。
入宮之前,這些女孩都被家人耳提面命了一番,如何抓住帝王的心努力往上爬等等。只是真的進了宮,才發現那些聽來的都做不得數。謙帝爲人太過深藏不露,即使是淺淡的笑著,都讓人覺得心生惴惴,大氣不敢喘。何況那個高高在上的一國之君貌似真的不好色~
入宮一個月,李貴人那裡留宿了兩晚,陳夫人和賀夫人那裡各寵幸一次,皇甫貴人那裡共進午膳四次,沒有過夜的記錄……
陳蓉蓉心眼多,急的要命,生怕被李貴人搶了先,整日裡挖空心思的想要親近謙帝,所以那些在議政殿乾池宮服侍的宮女太監成了她首要拉攏的對象。這樣一折騰,還真讓她發現一些苗頭。
皇上每個月有一半的時間都是在皇后的永寧宮過夜,其餘將近十天不是批閱太晚直接宿在議政殿就是轉回自己的乾池宮。帝后感情深厚已經不是秘密,再怎麼嫉妒憤恨她一個小小的六品夫人還是不敢表露半點出來,只能在心底咬牙切齒。可是每個月皇上都會有一晚獨自一人住在楚月宮,這就是令人大吃一驚的消息了。
不怪陳蓉蓉不知道,大義公主的事情成了宮中禁忌,不管是內官還是外臣,沒人敢多嚼舌根,觸皇帝的痛腳那是不想活了。何況現在一切都過去了,再提也無益。是以她入宮,陳王妃並沒想到這一層,連叮囑都沒有,結果給自家女兒埋下了巨大的禍根。
作者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