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四百九十五章 掌控西域

四月間,四萬烏桓騎射抵達大漢邊郡敦煌,入駐邊塞軍鎮休整,等待漢軍主帥頒佈軍令。

漢軍三大精銳騎營更是早已抵達,加之原本就囤駐於此的羌騎,若再算上各騎營的諸曹輔兵,敦煌城及數處邊塞的漢騎已超過十萬之衆,這還沒算尚未抵達的胡騎校營的兩萬餘騎。

饒是在邊塞集結了十餘萬大軍,漢軍卻沒太大後勤壓力,即便是他日進入西域亦如此,蓋因去歲趙王劉彭祖藉著巡視西域的由頭,徹底打開了大漢向西域販運糧食的銷路,以皇室儲備署爲首的大漢糧商們,早已絡繹不絕的往西域運糧。

西域胡人的飲食習慣如何,漢人是無需考慮的,總之西域諸國的君主都承諾會每歲向漢商購置大批小麥和麪粉,尤是和皇室儲備署簽訂了契約,還紛紛在上頭蓋了王印,若是毀約,無疑是打了趙王的臉,也就等若往大漢皇室臉上狠狠甩巴掌,不要命了麼?

皇帝劉徹覺著大漢對西域諸國算是厚道了,雖有些強買強賣的意思,然比起後世歐美對華夏掀起的鴉片戰爭,大漢賣的可是實實在在的糧食啊。

消化國內過剩產能,與藩屬國和諧共贏,這可不是一帶一路的核心理念麼?

況且大漢近年不但從西域諸國大量進口寶石和香料,更是對牛羊等牲畜需求極大,尋常的西域百姓卻消費不起大漢提供的絲綢和陶瓷等奢侈品,使得大漢對西域諸國漸漸出現了貿易逆差,長此以往可不行。

光憑西域貴族們的消費力,以及西域諸國的生產規模和生產力水準,壓根無法滿足漢商對境外市場的渴求,亦無法爲大漢提供足夠的境外物資,積極開拓境外市場,掠奪更多的資源用來促進大漢國內發展,成爲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西域胡人不習慣吃糧吃麪,這飲食習慣不好,得改!

少食葷腥,多吃糧面,才能活得長久!

趙王劉彭祖傳達了大漢皇帝對西域百姓的真切關懷,西域諸國君主皆是識趣,曉得要從貴族階層以身作則,引導治下百姓迅速扭轉過往“短命”的飲食習慣,否則誰都“活不長久”!

好在大漢挺厚道,賣給西域的糧食雖比漢境糧價高出少許,然百餘錢每石的小麥價格,還是比西域百姓自身耕作出的糧食便宜得多。

漢代還沒甚麼傾銷的概念,西域胡人更是不懂此事的嚴重性。

短短大半年光景,大批小麥和麪粉從漢境販運到西域,藉著低廉的價格和各國貴族的撐腰,瘋狂搶佔糧市,將西域本土農業活活拍倒在地,農人產出的糧食除了留著自己吃,再也賣不出半粒去。

各國官府也不再敢收取糧食做爲賦稅,而是跟著大漢學,要求治下農人也繳錢爲稅。

若要說大漢在西域最大的“教化”之功,無疑是爲西域諸國統一度量衡,且強推漢話和漢隸,正是後世所謂的官方語言和官方文字,進而要求各國皆使用大漢錢幣,且不提過往尚處在以物易物階段的落後國度,便是有本土貨幣的較大國度,都必須改用漢錢。

少府錢莊自是搶佔先機,緊隨蜂擁而至的漢商們也進入西域佈局,連帶四大商團也在西域開設了規模較小的私人錢莊,還是如過往般,皇室實業與聯合制衣聯手,田氏商團和清河百貨聯手,跟在少府錢莊後頭喝些肉湯,默契的瓜分利潤。

一車車漢錢從漢境運往西域諸國的錢莊,在西域經商的漢商們著實方便不少。

遠在長安的大農令東郭咸陽倒是不擔憂大漢市面流通的大錢短缺,蓋因雖著金票,銀票和錢票的逐年增發,愈來愈多的民間交易交割用紙票進行,尤以大筆的財貨交割更是如此,故而市面對鑄錢的流通需求量也在逐年遞減。

皇帝劉徹還不忘囑咐東郭咸陽,應當將舊有的朝廷鑄錢逐步回收,最終讓市面留下小部分提供百姓日常的小額交易即可,譬如隨手買個煎餅果子,買樽豆漿甚麼的。

東郭咸陽謹遵聖諭,卻又有些發愁,回收鑄錢不難,關鍵是回收後如何處置,瞧陛下的意思,國庫裡的鑄錢今後怕是難以再花銷出去了,不是留在錢庫里長銅鏽,就是要銷燬,回爐熔鍊以作他用。

這特麼是大錢啊!

數十億,數百億的大錢!

國庫再寬裕,可也不能這般浪費吧?

恰是在東郭咸陽愁眉不展之際,朝廷逼迫西域諸國皆改用漢錢,少府和四大商團又迅速跟進,在西域諸多大城設立錢莊,東郭咸陽真真是樂壞了。

正如陛下曾唸的詞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有一村。

東郭咸陽將心中想法向皇帝劉徹奏報,劉徹覺著這主意著實甚好,著實甚妙,張嘴又“偶得”妙句,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東郭咸陽聞得此等佳句,忙是讚頌陛下文武蓋世,文采斐然,文曲星下凡都比不得陛下的一根小指頭。

劉徹撫掌大笑,分外謙遜的囑咐道:“低調,低調!”

東郭咸陽更是敬佩不已,心道我大漢天子心心念念皆藏拙,若教那些終日附庸風雅的文人騷客知曉,必讓他們無地自容啊!

於是乎,大漢藉著強大的軍力和政經實力,對西域諸國展開了文化入侵和經濟入侵,非但極力摧毀其本土農業,更是牢牢掌控著各國的政局和經濟命脈。

劉徹倒不是想搞甚麼民族融合,更不願和西域胡人搞民族融合,高等文明對低等文明的最佳處理方式,除卻搶掠和奴役,就是通過所謂的“教化”,爲他們洗腦,讓他們潛意識裡覺得低人一等,進而掌控他們的思想。

後世華夏不少崇洋媚外的公知精英,爲歐美白皮搖旗吶喊,仿似恨不得華夏再難復興,以此證明他們的“真知灼見”,即華夏百姓有劣根性和奴性,無論如何都比不得“滋油開放”的歐美人。

我呸,狗奴才!

劉徹雖極度不屑此等人,卻是樂見西域諸國多出現些“崇華媚漢”之人,狗奴才愈多,西域就愈是大漢最忠實的附庸。

話說從頭,正因西域現今已被大漢牢牢掌控,且漢商向西域諸國大規模運糧,故漢軍此番西征壓根沒甚麼後勤壓力可言,至少在兵發大夏前是如此的。

不錯,漢軍將兵發大夏,而非出兵攻打康居或大宛!

大月氏弱麼?

不弱!

否則史上的大月氏不可能輕易滅掉大夏,建立起貴霜帝國,羈縻康居與大宛等國,且屢屢南侵身毒,雄霸中亞。待到東漢時,貴霜帝國更和羅馬,大漢,安息並稱爲當世四大帝國,甚至到得唐代,大幅衰落的貴霜帝國還能與盛唐抗衡。

西遷至今數十載,大月氏之所以尚未露出真正的獠牙,除卻是要默默舔舐傷口,暗中積蓄勢力,也是出於忌憚西面的安息帝國。

然依著原本的歷史進程,大月氏本也已要南渡潙水,覆滅大夏了,只不過被大漢出兵威嚇住了。

劉徹身爲穿越者,本就是故意藉機壓制大月氏的,他豈會允許出現甚麼貴霜帝國?

現下大月氏沒辦法,只得將嗜血的雙眼投向北方的大宛乃至康居,卻仍憂心若此戰曠日持久,被安息帝國乘虛而入,舉兵東侵。畢竟康居不是大夏,雖說大月氏裝了好些年孫子,讓康居君臣頗爲輕敵,但康居南部的農耕區有不少城池,大月氏短時間內怕是攻不下的。

大月氏君臣本是想接回原本分裂出去的月氏族人,略微增強些實力,在戒備安息的同時,出兵劫掠大宛,同時襲擾康居,牽制其出兵援救大宛,壓根就沒奢望將康居滅掉。

不料大漢竟有意出兵相助,意圖分一杯羹,這就使得大月氏君臣既驚喜又驚疑了。

據派往長安的使臣遣快馬回報,漢廷的提議非但可行,更是極爲誘人。

漢軍將遣十餘萬鐵騎出徵,卻許諾絕不踏入大月氏領土半步,而是直接進入大夏,陳兵於大夏和安息帝國的接壤處。

倒不是要入侵安息帝國,而是擺出陣勢,爲大月氏牽制住安息人,使其得以全力征伐康居。

雖說康居和大月氏兵力相當,然大月氏若真傾全力,就能糾集控弦之士十餘萬,而康居的常備兵力頂多七八萬,且因其國土廣袤,又分爲北方遊牧區和南方農耕區,想在短期集結兵力甚或全力征兵,在這沒有電報電話,也沒有公路鐵路的年代,那是根本不可能。

大月氏以有心算無心,奇襲輕敵大意的康居,可行性無疑非常高,回報也必定可觀。

大漢自也不會白白出力,十餘萬騎軍的吃喝拉撒及賞金,加上祁連山南那二十餘萬月氏族人的贖買費用,索性湊個整數,要大月氏支付百萬金。

大月氏拿不出,可暫且賒賬,反正大漢不怕大月氏賴賬,頂多讓十餘萬騎軍親自去取。

若想還賬,更是不難。

事成之後,大月氏要康居,大漢要大宛和……大月氏!

沒錯,要大月氏,或是說大夏原本的北方領土,也就是從潙水北畔直至與大宛相連的地域。

反正大月氏是遊牧民族,昔年佔據潙水之北後,也沒將大夏的舊城好生經營,大多都被廢置了,日後若攻下國土廣袤豐饒的康居,難道不遷徙麼?

別特麼說故土難離,潙水之北是大月氏的故土麼?

漢廷絲毫沒掩飾自身盤算,間接掌控潙水流域,以大夏和大宛作爲緩衝區,免得大月氏和安息帝國插手西域事務。

至於大月氏遷徙至康居領土後,與安息帝國是戰是和,大漢就管不著了,只要他們別踏入大夏和大宛半步,大漢也不吝於繼續交好兩國,鞏固邦誼,大舉通商,和諧共贏嘛。

大月氏君臣商議數日,終是應下此事,甚至派出儲君親赴長安,立下密約,且再度互換國書。

大月氏人深信漢廷會信守國約,事實也確是如此,大漢君臣本就沒想借機滅掉大月氏。

驅虎吞狼,驅虎吞狼,誰是虎,誰是狼,大月氏怕是沒有想透啊,遊牧民族論起軍政謀略……

第五百三十三章 登殿獻劍第二百六十六章 烏桓備戰第八百零二章 教宗爲質第四百四十六章 夜郎犯邊第五百八十八章 身毒聖戰第五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資第二百零二章 籌建邊城第四百八十章 私田律法第六百零二章 借刀殺人第三百五十九章 椒房用膳第六百四十二章 過載保護第三百零八章 速難平原第六百八十一章 皇帝急召第五百八十八章 身毒聖戰第七百四十二章 去病基友第三百零五章 鐵業整合第五百一十五章 安息作死第一百四十六章 暗自盤算第五百四十三章 呂宋淘金第六百八十七章 同乘縱馬第四百三十九章 鑄鋼爲炮第一百四十二章 羌人乞降第七百三十六章 少年志氣第六百八十一章 皇帝急召第八百一十七章 匈奴都尉第五百二十七章 對外貿易第五百八十四章 泰安有孕第四十四章 山寨皇城 第六百六十一章 坑爹坑兒第五十九章 艾格服飾第四百六十三章 雒越復國第三百零七章 項王藏寶第七百五十四章 出城乘車第三百九十四章 長輩震怒第一百七十六章 南陽孔僅第四百三十四章 發條玩具第七百四十六章 意氣風發第五百二十七章 對外貿易第六百六十一章 坑爹坑兒第二百九十九章 何爲拘束第六百五十章 交辦太子第二十章 造紙辦學 第五百二十三章 舉步登樓第四百三十七章 正月離京第五百三十八章 寒門虎子第七百七十七章 安息認慫第四百四十九章 王侯京居第二百章 水戰操演第七百四十七章 太子登門第六百二十一章 鮮衣怒馬第三百一十六章 長安週報第五百八十一章 贏家爲誰第五百零三章 焚城滅佛第五百九十七章 上帝之鞭第四百一十一章 劉乘飛天第九十七章 羌人女奴 第一百三十七章 血洗臨洮 第八百三十二章 化解衝突第六百零六章 特使避暑第八百一十章 天羅地網第一百一十三章 帝國石油第三百六十七章 治理南越第七百五十章 大浪淘沙第七百六十章 不負相思第五百零四章 伴讀入宮第三百五十五章 爲越正名第七百三十章 匈奴內亂第五百八十五章 細君翁主第四百七十六章 驚見罌粟第二百五十六章 對朝方略第四百七十四章 諸般遷調第六百三十七章 鐵道竣工第一百六十章 懾服中原第四百七十五章 漠南牧羊第四百三十四章 發條玩具第三百四十五章 番禺城破第二百九十六章 暫緩圓房第四百五十九章 六大蒙師第一百五十六章 太后相召第九十四章 齊聚一堂 第二十一章 高額月例 第五百九十二章 石油化工第四章 甘泉夜宴第六百六十七章 漢學當立第六百二十一章 鮮衣怒馬第二百零七章 奉旨爲匪第五百零四章 伴讀入宮第四百五十章 公孫裂變第一百二十四章 欲設慈濟第三十五章 大難不死第四百九十六章 荒唐海戰第五百零二章 增設預學第二百六十八章 黃埔軍學第三百八十五章 匈奴裂變第三百二十二章 鑄鋼爲犁第六百章 非友即敵第六百二十九章 以羌清藏第七百九十三章 雍涼畜牧第四百三十三章 中央錢莊第七十章 老漢家中
第五百三十三章 登殿獻劍第二百六十六章 烏桓備戰第八百零二章 教宗爲質第四百四十六章 夜郎犯邊第五百八十八章 身毒聖戰第五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資第二百零二章 籌建邊城第四百八十章 私田律法第六百零二章 借刀殺人第三百五十九章 椒房用膳第六百四十二章 過載保護第三百零八章 速難平原第六百八十一章 皇帝急召第五百八十八章 身毒聖戰第七百四十二章 去病基友第三百零五章 鐵業整合第五百一十五章 安息作死第一百四十六章 暗自盤算第五百四十三章 呂宋淘金第六百八十七章 同乘縱馬第四百三十九章 鑄鋼爲炮第一百四十二章 羌人乞降第七百三十六章 少年志氣第六百八十一章 皇帝急召第八百一十七章 匈奴都尉第五百二十七章 對外貿易第五百八十四章 泰安有孕第四十四章 山寨皇城 第六百六十一章 坑爹坑兒第五十九章 艾格服飾第四百六十三章 雒越復國第三百零七章 項王藏寶第七百五十四章 出城乘車第三百九十四章 長輩震怒第一百七十六章 南陽孔僅第四百三十四章 發條玩具第七百四十六章 意氣風發第五百二十七章 對外貿易第六百六十一章 坑爹坑兒第二百九十九章 何爲拘束第六百五十章 交辦太子第二十章 造紙辦學 第五百二十三章 舉步登樓第四百三十七章 正月離京第五百三十八章 寒門虎子第七百七十七章 安息認慫第四百四十九章 王侯京居第二百章 水戰操演第七百四十七章 太子登門第六百二十一章 鮮衣怒馬第三百一十六章 長安週報第五百八十一章 贏家爲誰第五百零三章 焚城滅佛第五百九十七章 上帝之鞭第四百一十一章 劉乘飛天第九十七章 羌人女奴 第一百三十七章 血洗臨洮 第八百三十二章 化解衝突第六百零六章 特使避暑第八百一十章 天羅地網第一百一十三章 帝國石油第三百六十七章 治理南越第七百五十章 大浪淘沙第七百六十章 不負相思第五百零四章 伴讀入宮第三百五十五章 爲越正名第七百三十章 匈奴內亂第五百八十五章 細君翁主第四百七十六章 驚見罌粟第二百五十六章 對朝方略第四百七十四章 諸般遷調第六百三十七章 鐵道竣工第一百六十章 懾服中原第四百七十五章 漠南牧羊第四百三十四章 發條玩具第三百四十五章 番禺城破第二百九十六章 暫緩圓房第四百五十九章 六大蒙師第一百五十六章 太后相召第九十四章 齊聚一堂 第二十一章 高額月例 第五百九十二章 石油化工第四章 甘泉夜宴第六百六十七章 漢學當立第六百二十一章 鮮衣怒馬第二百零七章 奉旨爲匪第五百零四章 伴讀入宮第四百五十章 公孫裂變第一百二十四章 欲設慈濟第三十五章 大難不死第四百九十六章 荒唐海戰第五百零二章 增設預學第二百六十八章 黃埔軍學第三百八十五章 匈奴裂變第三百二十二章 鑄鋼爲犁第六百章 非友即敵第六百二十九章 以羌清藏第七百九十三章 雍涼畜牧第四百三十三章 中央錢莊第七十章 老漢家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固镇县| 金寨县| 安龙县| 额尔古纳市| 鹰潭市| 饶河县| 大连市| 蕉岭县| 西青区| 茂名市| 车险| 关岭| 五河县| 清镇市| 安泽县| 漳平市| 宝山区| 淮安市| 清新县| 淮安市| 鄂托克旗| 遂溪县| 绥化市| 东乡| 确山县| 南通市| 金昌市| 剑河县| 射阳县| 利川市| 无极县| 鹿泉市| 澳门| 荔浦县| 收藏| 漯河市| 万全县| 龙川县| 巧家县| 昭苏县| 海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