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三百零五章 鐵業整合

七月下旬,關中各郡縣持續近四個月的災後重建盡數完成,各地官府也已將足量的冬麥良種盡數分發給轄地屬民,是依照冊籍在簿的田畝數量分發的,無論是對世家大族還是山野鄉民皆是一視同仁。

劉徹沒甚麼仇富心態,擁有大量農地的世家大族也是大漢的臣民,他們的田地若是拋荒了,來年關中郡縣必會出現極大的糧食缺口,對大漢有弊無利。

打土豪,分田地?

不存在的!

如今大漢日益強盛,劉徹著實沒必要發動人民羣衆革自個的小命。

後世美帝的農場主們擁有的農地不比現下的大漢世家少,也沒因土地兼併鬧出甚麼大亂子,反是便於發展機械化的集約型農業,大幅提升農業效益,以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大的回報,併爲工業發展釋出大量勞動力。

華夏雖多山地丘陵,卻也有面積不小的平原地帶,只是隨著人口不斷增長,漢人又喜歡在平原地帶聚居築城,造成大量農地被分割乃至侵佔。

後世諸多磚家叫獸說華夏自古不適宜發展集約型農業,在劉徹看來是極爲荒謬的。譬如遼東郡乃至後世的大東北,若劉徹從現下開始努力,北大荒必定會早早變成北大倉的。

漠南草原和雍涼之地可大力發展畜牧業,後世的江南地帶也尚待開發,只要日後嚴令禁制臣民再隨意侵佔適宜耕作的土地,要養活華夏的後世子孫其實不難。

今歲因著天災的緣故,關中農田大多改種冬小麥,八月播種,來年四五月間便可收割,還有諸多後續事宜要早早籌劃。

大漢百姓慣食粟谷,小麥要磨成麪粉,製作麪食才能符合百姓的喜好。

田氏商團旗下的營建工坊近年不斷爲商賈們建造水磨作坊,但還是無法滿足日益增加的麪粉需求量。眼見小麥產量即將暴增,大舉增建水磨作坊的規劃勢在必行。

水磨作坊的關鍵技術不是傳動架構,而是金屬軸承。現下大漢唯有少府的冶鐵作坊能打造出剛性,韌性及耐久性皆合宜的主軸承,並未將相關的合金配方公之於衆。

無論是爲保持科技優勢還是保護生態環境,劉徹都不容許大漢最先進的冶金工藝散播民間,進而被外族夷狄輕易獲取。

後世華夏爲造航母甲板吃了多少苦頭,又因造不出圓珠筆芯被嘲笑了多少年?

歷史的教訓告訴劉徹,華夏向化外蠻夷無私傳播四大發明的做法,只會豢養出許多白眼狼,指不定會再被反咬,更遑論他手頭這些超越時代的科學技術了。

何況冶金工業對環境的破壞甚爲嚴重,尤是含有大量重金屬元素的廢水會污染河川田地,甚至滲入地層,污染地下水。

商賈是瘋狂追本逐利的物種,劉徹從不吝以最大的惡意揣度他們。

大漢商賈會自發自覺自願的耗費巨資建設污水處理系統?

天大的笑話!

爲加速推進工業化進程,大力發展冶金工業是必須的,少府無疑是最爲合宜的執行機構。

大漢立朝後,開關樑,馳山澤之禁,使百姓鹽鐵自營,且榷鐵從寬,大幅削降冶鐵稅,故民間的冶鐵作坊爲數衆多,獲利也極爲豐厚。

劉徹倒不會似史上的漢武帝般,以行政力量強硬頒佈鹽鐵官營的法令,實現鹽鐵的國家壟斷經營,這實在有些糾枉過正了。

先前江都王劉非以皇室實業的名義整合齊地的海鹽業,收效就很是不錯,既沒徹底絕了大漢鹽商的生路,又讓大漢百姓能買到價格低廉的優質食鹽。

冶金工業亦可循例而行,由帶著幾分國企性質的少府出面,進行全產業的垂直整合,形成等級不同的技術分工,而非國家徹底壟斷。

冶金此等支柱產業,光憑國家的力量是很難迅速發展起來的,還是要善用民間商賈的力量,倚爲臂助。

劉徹倒沒有躁進,盲目發佈甚麼大鍊鋼鐵,大幹快上的政令,先整合好現下大漢冶鐵業最爲興盛的兩個大郡即可。

南陽郡和蜀郡,分別居於中原和巴蜀,再加上關中的少府,足以暫時滿足大漢的鋼鐵合金需求。日後在燕地,也就是後世河北再多增設冶金工業區,也就差不多了。

整合鹽業時從齊地大鹽商東郭世家入手,現下要整合鐵業,自然要藉助南陽孔氏和蜀郡卓氏的力量。這兩大冶鐵世家皆是家貲巨億,又在當地經營多年,勢力不可小覷。

想要馬兒跑,就要給草吃,甚至是精飼料。

劉徹曉得他們這些商賈世家最想要甚麼,他昔日能給東郭咸陽的,今日亦不吝於賜予卓王孫和孔僅。

劉徹遣宦者令李福,宣了丞相袁盎,御史大夫劉舍和大農令曹欒入未央宣室覲見,與三位重臣商議良久,方纔取得了共識。

翌日早朝,掌印太監孫全當殿宣讀聖旨,於大農府增設大農部丞,位次大農丞,但秩俸同爲千石,分掌諸郡均輸及鹽鐵諸官。

著孔僅除平準令,升任大農部丞,掌中原鹽鐵均輸;著卓王孫除行人令,升任大農部丞,掌巴蜀鹽鐵均輸;著大農丞東郭咸陽兼掌關中鹽鐵均輸。

羣臣皆是驚愕不已,皇帝竟新設千石官位,並徑自拔擢孔僅和卓王孫出任,壓根沒經過朝議。

孔僅倒還罷了,出任平準令三年多來,實打實的政績做不得假,屢屢出手平抑各郡縣物價,便連今歲遭遇天災的關中郡縣都是物價平穩,未現太大波動。他被皇帝重用是必然的,此番拔擢升遷也早在朝臣意料之中。

卓王孫這行人令尚未任滿三載,且也沒見甚麼大的政績,怎的就能升遷?

且還是從大行府破格拔擢到大農府,出任秩俸千石的大農部丞,前後職守簡直是天差地別,壓根沒半分相通之處。

朝臣們紛紛望向丞相袁盎和大農令曹欒,見得兩人老神在在,顯是早已知悉此事,並認同陛下此舉。

他們心中即便再鬱悶,也沒法出言反對。

這新設的大農部丞乃千石大員,且與大農丞同列大農令的輔丞,除了總領百官的丞相袁盎,再無旁的大臣有資格出言置喙。即便九大重卿,也頗是忌諱插手彼此的執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誰都懂,守著自家的一畝三分地就好。

孔僅和卓王孫得賜敕書,自是大喜過望,忙是到公府冊籍,換過官印,只需待朝服置辦好,便可前往中央官署的大農府赴任。

赴任後就需登殿上朝,且這大農部丞僅位列大農令和數名大農丞之後,席位靠前得緊,若是殿前失儀就麻煩大了。

孔僅倒還好,因其主掌的平準司亦在中央官署,近年與朝臣們低頭不見擡頭見,漸漸脫去自幼養成的些許商賈習氣,舉手同足皆有模有樣,已頗具喜怒不形於色的堂皇官儀。

卓王孫出任行人令後卻不斷往來巴蜀和長安間,且先前還數度前往夜郎國,到中央官署的次數掰著指頭都能數出來,自然談不上甚麼官儀。

好在他的女兒卓文君有大出息,得任大長秋,管著衆多內宰和宦官,聞得阿父升任朝堂大員,忙是請了皇后準允,遣數名宦官到卓府教導自家阿父些朝儀和規矩。

蠢笨之人是做不來好宦官的,尤是帝后的近侍宦官,懂得察言觀色只是最基本的要求,還要有好記性和機靈腦子,對文武百官的姓名,相貌,脾性乃至口味偏好皆是記得清清楚楚。

譬如宦者令李福,光聽腳步聲,就能分辨出是哪位朝臣入宮求見陛下。

卓文君自是挑了轄下最出色的宦官前來教導自家阿父,別看他們年歲不大,秩俸品階不高,但自今上尚爲太子時就隨侍在側,真真是見多識廣,遇著朝堂大臣雖是謙卑恭敬,卻絕不會有半分犯怵。

得著大長秋的囑託,宦官們自是不敢怠慢,非但悉心指點卓王孫朝儀,更是私下給他稍稍講了些諸位重臣的各種喜好和忌諱,雖多是點到即止,但已讓卓王孫獲益不少。

果真是朝中有人好做官。

卓王孫如是想,出手亦是大方豪爽,贈予宦官們重重的謝禮。

宦官們欣然笑納,大長秋早有吩咐,若她阿父贈出謝禮,只管收下即可,卓氏不差錢,也算不得甚麼賄賂,皇后不會怪罪的。

有大長秋這話,宦官們自是放心大膽的收下,同時也訝異於這新任大農部丞出手之闊綽,價值不菲的珠玉珍寶裝滿匣子,按天送上。

宦官愛財,取之有道,皇帝陛下時常如是訓誡他們。

既然拿了卓王孫的厚禮,自然要更爲悉心的教導纔是。

經過這般突擊培訓,待得公府制辦好朝服,卓王孫到大農府赴任,登殿上朝時倒是像模像樣,沒鬧出甚麼笑話。

宦官們見得大功告成,滿載而歸的回宮向大長秋覆命,卓文君亦是欣喜,替自家阿父向皇后阿嬌謝恩。

阿嬌則眉開眼笑的將此事講述給劉徹聽,派幾個宦官便能得文君先生感激,這無本買賣是賺大了,足以讓她得意良久。

劉徹劍眉微揚,意味深長的輕笑道:“欲要取之,必先予之,朝廷的秩俸可不是能白拿的。”

第五十章 平羌六策第五十七章 醫學見習第一百零九章 將門犬子第六十七章 國之羽翼 第三百五十三章 議定發兵第五百零四章 伴讀入宮第六百零九章 官辦醫館第三十一章 特種作戰 第五百九十三章 分子之篩第五百四十二章 以珠抵過第三百一十章 營養早膳第一百章 企業劃分第四百二十九章 官辦蒙學第六百五十九章 國弱處卑第六百九十八章 搭乘火車第二百一十三章 諸將領命第一百八十七章 太守府衙漏寫十章,今天請假改大綱,明天雙更。第七百六十二章 祖父催婚第一百九十四章 年夜擒賊第一百五十三章 樑國風起第四百六十八章 登門探望第二百二十八章 梟雄殞沒第四百六十九章 金銀票律第五百九十八章 遠交近攻第一百七十一章 打擊鹽商第三百四十四章 河灘登岸第七百四十七章 太子登門第三百六十九章 泄密之人第三百二十八章 欲購新宅第二百一十二章 匈奴來襲第四百五十章 公孫裂變第七百一十九章 嗣子逛街第八百零四章 及笄待嫁第二百七十六章 陽春徐來第五百一十六章 沐王暑訓第三百二十三章 難得糊塗第二百六十章 侵擾朝鮮第六百九十三章 闔家團圓第七百四十五章 泰安隨任第二百零八章 李代桃僵第四百八十二章 糧食傾銷第一百五十九章 樑王請罪第二百八十四章 登基爲帝第七百六十一章 困獸猶鬥第七百四十章 購奴門路第三百三十二章 宮寒之癥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朔戰況第二百八十四章 登基爲帝第七百三十八章 漢已八旬第一百零一章 楋跋花兒第六百七十一章 水師整軍第三百五十一章 得勝還朝第四百一十七章 公卿更替第一百三十四章 塞外羌人第三百二十六章 僱傭戰艦第三十二章 王嬸還鄉 第六百三十三章 佯攻敵都第五百六十六章 通信編碼第七十三章 化工環保第六百五十四章 適材適所第三百三十章 商討出兵第六百五十三章 兩國王儲第六百七十九章 皇后贈馬第二百七十四章 凜冬戰事第六百九十三章 闔家團圓第六百八十九章 翁主下嫁第六十章 紡織工藝第二百七十九章 意欲隨行第二百一十七章 待汝尋仇第六百二十一章 鮮衣怒馬第四百零七章 朝堂換血第三百七十六章 皇后有孕第五十三章 內院探奇第三百六十一章 脫崗培訓第四百八十五章 齊山婚事第七百六十六章 太子束髮第八百一十九章 進逼龍城第七百五十七章 四大重工第一百零九章 將門犬子第二百七十八章 長安四月第五百一十一章 改道沐邑第六百八十八章 牽馬歸府第二百一十七章 待汝尋仇第四百九十八章 張騫出使第二百二十一章 舉杯陶然第四百二十二章 妻兒隨任第二百一十五章 文君出蜀第六章 未央風起第二百二十一章 舉杯陶然第一百三十九章 田間軼事第五百八十七章 倭國伊予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夕纏綿第二百零九章 江都密報第三百八十七章 列陣決戰第四百七十三章 身後之事第二百三十二章 河湟谷地第五百四十一章 浪蕩少年第一百八十章 太學老者第七百五十章 大浪淘沙
第五十章 平羌六策第五十七章 醫學見習第一百零九章 將門犬子第六十七章 國之羽翼 第三百五十三章 議定發兵第五百零四章 伴讀入宮第六百零九章 官辦醫館第三十一章 特種作戰 第五百九十三章 分子之篩第五百四十二章 以珠抵過第三百一十章 營養早膳第一百章 企業劃分第四百二十九章 官辦蒙學第六百五十九章 國弱處卑第六百九十八章 搭乘火車第二百一十三章 諸將領命第一百八十七章 太守府衙漏寫十章,今天請假改大綱,明天雙更。第七百六十二章 祖父催婚第一百九十四章 年夜擒賊第一百五十三章 樑國風起第四百六十八章 登門探望第二百二十八章 梟雄殞沒第四百六十九章 金銀票律第五百九十八章 遠交近攻第一百七十一章 打擊鹽商第三百四十四章 河灘登岸第七百四十七章 太子登門第三百六十九章 泄密之人第三百二十八章 欲購新宅第二百一十二章 匈奴來襲第四百五十章 公孫裂變第七百一十九章 嗣子逛街第八百零四章 及笄待嫁第二百七十六章 陽春徐來第五百一十六章 沐王暑訓第三百二十三章 難得糊塗第二百六十章 侵擾朝鮮第六百九十三章 闔家團圓第七百四十五章 泰安隨任第二百零八章 李代桃僵第四百八十二章 糧食傾銷第一百五十九章 樑王請罪第二百八十四章 登基爲帝第七百六十一章 困獸猶鬥第七百四十章 購奴門路第三百三十二章 宮寒之癥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朔戰況第二百八十四章 登基爲帝第七百三十八章 漢已八旬第一百零一章 楋跋花兒第六百七十一章 水師整軍第三百五十一章 得勝還朝第四百一十七章 公卿更替第一百三十四章 塞外羌人第三百二十六章 僱傭戰艦第三十二章 王嬸還鄉 第六百三十三章 佯攻敵都第五百六十六章 通信編碼第七十三章 化工環保第六百五十四章 適材適所第三百三十章 商討出兵第六百五十三章 兩國王儲第六百七十九章 皇后贈馬第二百七十四章 凜冬戰事第六百九十三章 闔家團圓第六百八十九章 翁主下嫁第六十章 紡織工藝第二百七十九章 意欲隨行第二百一十七章 待汝尋仇第六百二十一章 鮮衣怒馬第四百零七章 朝堂換血第三百七十六章 皇后有孕第五十三章 內院探奇第三百六十一章 脫崗培訓第四百八十五章 齊山婚事第七百六十六章 太子束髮第八百一十九章 進逼龍城第七百五十七章 四大重工第一百零九章 將門犬子第二百七十八章 長安四月第五百一十一章 改道沐邑第六百八十八章 牽馬歸府第二百一十七章 待汝尋仇第四百九十八章 張騫出使第二百二十一章 舉杯陶然第四百二十二章 妻兒隨任第二百一十五章 文君出蜀第六章 未央風起第二百二十一章 舉杯陶然第一百三十九章 田間軼事第五百八十七章 倭國伊予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夕纏綿第二百零九章 江都密報第三百八十七章 列陣決戰第四百七十三章 身後之事第二百三十二章 河湟谷地第五百四十一章 浪蕩少年第一百八十章 太學老者第七百五十章 大浪淘沙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仁化县| 昌宁县| 新建县| 曲松县| 静宁县| 清河县| 武定县| 马山县| 汕头市| 延川县| 化隆| 丹棱县| 都江堰市| 灵台县| 开化县| 清镇市| 浮梁县| 千阳县| 泰和县| 稻城县| 大洼县| 舟山市| 丹寨县| 肇州县| 扶绥县| 木兰县| 平江县| 什邡市| 宝清县| 泰安市| 防城港市| 左权县| 海城市| 迁西县| 平湖市| 吐鲁番市| 丁青县| 新竹县| 绥滨县| 揭东县| 阿拉善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