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四百二十九章 官辦蒙學

(重要發展章節,推薦大家看看,應不會浪費訂閱之貲的,嘎嘎。)

隨著大漢百姓生活愈發富足,朝廷又屢屢頒佈調降丁口稅等相關政令以鼓勵生育,各郡縣迎來的嬰兒潮估摸將會持續好些年。

在推進工業化的進程中,所謂人口紅利非是僅爲精壯勞動力,且需要相應的勞動技能,至少不能是目不識丁的文盲。

這般年月,想在民間大規模對成年百姓掃盲是難以做到的,普及基礎教育還得從娃娃抓起。

倉促間想普及基礎教育也非易事,後世華夏的希望小學搞了數十年,偏鄉僻壤還是有許多孩子被迫輟學。

師資力量,教育資源,皆是嚴重不足的,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公平分配,在後世華夏如此,在現今大漢更是如此。

冷冰冰的殘酷現實,不爲人的意志而有所轉移。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辦學之事還得先緩緩試行,再逐步大範圍推廣。

七月間,太常卿劉買當殿進諫,請陛下準允太常府文教司在京畿各縣輔助當地官府創辦蒙館,廣納六歲至十二歲的孩童,教授蒙學,爲其開蒙。

漢人的年歲皆指以每歲年首爲基準的虛歲,故六歲至十二歲則約莫等同後世四周歲到十週歲,前文有提到,不贅述了。

劉買提出官辦蒙學,自是劉徹私下與他商議過的,類似後世的小學卻又有較大不同,六歲及十二歲乃入學年齡,卻無甚麼畢業之說,直到學完蒙課,或學到十五束髮成丁,能不能完成學業就看學子自身的天賦和努力了。

教授的蒙學是經過文教司多次研擬修訂的,正常智力的孩童用三四年光景應能學完,能初步識文斷句。

畢竟這官辦蒙學沒設甚麼美術課和體育課,僅設文言與術數兩科,附帶教授忠君愛國思想的少許禮教課程,學子又非後世嬌滴滴的小皇帝小公主,學習態度應是很端正的,不說鑿壁偷光,懸樑刺股,好歹大多是會刻苦用心的。

三四年的光景,學到的知識量不會比後世的六年小學教育少,頂多因封建觀念限制,知識面稍稍偏窄些罷了,但或許會學得更深。

劉徹也沒想讓大漢的娃娃們人人學會吟詩作賦,能讀書識字就行,起碼長大後能看懂作坊裡的章程和街上賣的報紙吧。

太常卿劉買提出諫言後,大農令東郭咸陽的臉色就跟屎尿褲襠般難看。

一旦官辦蒙學,國庫又得大出血,還必得是連年的持續性失血,公帑的虧空太過嚴重,如何填補?

雖說僅在京畿各縣施行,尚未推廣至大漢各郡縣,但要曉得京畿乃是整個大漢人口最稠密也是最富庶的區域,光長安城及泬西邑就已逼近六十萬軍民,待塬南邑興建完成,長安周邊人口必迅速暴增至百餘萬。

京畿三輔攏共五十三處縣邑,且皆是人口稠密的大縣及城郭,包含散居各處鄉間村裡的百姓及駐軍在內,將近五百萬的冊籍總人口……奴隸子弟不可能得入蒙學,就不將奴隸數量計算在內了。

近年京畿百姓手頭富餘得緊,家中婆娘是玩命生孩子,這五百萬人口裡,尚未成丁的孩童近愈三成,高達百餘萬啊!

這是要瘋麼?

東郭咸陽滿臉焦急的起身出列,向高居御座的皇帝劉徹躬了躬身,便是向滿殿羣臣細算所需花銷,無疑是極爲不贊同大舉官辦蒙學的。

劉徹倒是沒惱怒,朝堂有不同意見是好事,朝臣勇於各抒己見更是大大的好事。

東郭咸陽見得陛下頻頻頜首,臣僚們也大多頗是認同,心下有了底氣。

他朝太常卿劉買拱手,問出最關鍵的議題:“敢問太常卿,這官辦蒙學是隻準男兒入學還是男女皆入學?”

劉買微是揚眉,亦拱手道:“昔年太皇太后開創女學時,曾言女子也需學禮學文,不學文何以言,不學禮何以立?女子雖鮮有入仕爲官的先例,然其負有相夫教子之責,若連開蒙都不許,如何擔此重任?”

羣臣聞言,皆是默然不語,覺著劉買此乃詭辯,但礙著他將太皇太后搬出來說嘴,保守派的朝臣著實不好出言辯駁,打太皇太后的臉,畢竟竇氏向來是保守派的執牛耳者。

諸御史也不好跳出來痛批,蓋因他們的主掌僕射是御史大夫直不疑,首任女學祭酒,女學初創時的主事者。

豈料直不疑自個卻起身離席,緩步行至大殿中央,對皇帝劉徹躬身道:“陛下,臣以爲官辦蒙學之舉不妥。”

“哦,有何不妥?”

劉徹摸了摸下巴,笑著打趣道:“若愛卿也覺女子不應得以開蒙,那未免有些昨是今非,自相矛盾了。”

直不疑緩聲道:“陛下想岔了,臣乃是覺著大舉官辦蒙學有開啓民智之嫌,與國不利,無涉男女開蒙之辯。”

殿內羣臣皆是額角冒汗,心道這御史大夫還真是口無遮攔,這話都敢隨便說,硬是往太常卿頭上扣這等大帽子,太特麼得罪人。

劉買倒是沒露半分蘊怒之色,反是依著禮數向位列三公的直不疑躬身道:“御史大夫此言謬矣,官辦蒙學僅教授學子文言與術數兩科,頂多讓他們識字識數,懂得守禮忠君,卻不教授經世之術,治政之道,何來開啓民智之說?”

直不疑向來精通崇尚黃老之說,是無爲而治理念最堅定的擁躉,也是此學說的親身踐行者,自然不會輕易接受劉買的“詭辯”。

他轉身環視殿內羣臣,沉聲道:“道祖老子有言,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慾也。使民絕學無憂,方可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如此可保社稷安寧。”

劉買卻是不慌不忙,搖頭笑道:“御史大夫此言又是大謬,下官以爲,道祖所謂絕學無憂,非是絕學識,而是絕妄念;學識者,涵蓋甚廣,嬰孩蹣跚學步賴以學,牙牙學語賴以學;成人明辨是非賴以學,忠君愛國賴以學。若真皆不受教,人不言不立,難明事理,那所謂的道法自然又與山林禽獸何異乎?又如何得聞大道,懂得絕學無憂的道理?”

直不疑驟是顰眉,劉買所言雖是對“道法自然”的扭曲和詭辯,更偷換了所謂“學識”的基本概念,但卻直指道家學說中的矛盾點,在後世的程序語言來看就是邏輯性謬誤,他雖可出言辯解,但就會落入無限的死循環。

直不疑稍作沉吟,出言反問道:“即便如太常卿所言,所謂絕學非是絕學識,而是絕妄念,但若尋常百姓子弟入蒙學,學會識文斷句,難保不會貪求更多,意圖入仕爲官,經世治政,到時爲之奈何?”

高居御座的劉徹微是揚眉,擡眸環視殿內羣臣,見得朝臣們皆是紛紛頜首,不由感嘆直不疑果有急智。

劉買既是詭辯,他就偏不上當,反是另闢戰場,提出羣臣利益攸關之處,官位是有限的,今後若有大量庶民子弟入仕爲官,那世家大族這些既得利益者可就虧大了。

好在劉徹早已與劉買在私下推演過各種情景,也想好如何應對。

劉買胸有成竹的輕笑道:“御史大夫過慮了,入得蒙學的庶民子弟即便完成課業,也無法改冊士籍,況且近年公府對入仕待詔之人的核驗更比往昔嚴苛得多,無政經官學評鑑者皆不放官,僅可得爲小吏,刀筆吏不可爲公卿,談甚麼經世治政?”

羣臣曉得劉買又在詭辯,偷換“刀筆吏”的概念,但卻也覺得他所言非虛,近年公府選官愈發嚴格,即便世家子弟都要先入政經官學,課業優異者才得以派官,那些庶民難以獲得入學資格,只要把好政經官學,倒不擔心大量庶民子弟入仕爲官的。

至於那些小吏的位置,世家子弟自然是看不上,可總得有人去做。

近年大漢不斷開疆拓土,屢屢設置新的郡縣,釋出大量官缺,可吏員的缺額頗大,短時間極難補足,正因招募不到能識文斷字之人。

譬如稅吏,除卻四處奔忙收稅,還要不斷計數對賬,不但公務繁忙且極易出錯,秩俸低了壓根招募不到人手。現今大漢百業興盛,真有這本事的都跑去各處商家做賬房乃至掌事了,誰特麼跑來做苦哈哈的稅吏?

丞相曹欒對此最是煩惱,本是默默端坐席上聽著,此時卻是忍不住起身避席,就是移到席位之側,出言道:“陛下,臣覺官辦蒙學之舉可試行,不妨已三年爲期,以觀後效。”

劉徹微是頜首,又擡眸去瞧大行令竇浚。

竇浚向來最會察言觀色,他雖是保守派領袖,但清河百貨要抱皇帝陛下的大腿才能愈發興隆,近來又看好嶺南四城和海上商路,自然更要靠皇帝大開方便之門,此時正是投桃報李的好時機。

竇浚故作沉吟片刻,亦是起身避席,緩聲道:“陛下,臣附議。京畿之地百姓良善,民心穩固,試行三載,即便不成也鬧不出甚麼亂子,還可彰顯陛下惠民的仁心善念。”

宗正卿劉歂見狀,亦是避席附議:“陛下,臣也以爲此舉正可彰顯我劉氏天家氣度,以民爲子,教養其幼,乃是大善之舉。”

三公九卿中,郎中令,衛尉卿和少府卿無事不登殿,太尉又向來不過問政務,現下丞相,宗正卿,太常卿,大行令皆同意,唯有御史大夫和大農令反對,太僕卿和廷尉因事不關己,則默不吭氣。

各府署朝官向來曉得隨大流的道理,見這情勢,皆紛紛出言附議。

劉徹見得大局將定,便是給直不疑和東郭咸陽臺階下,緩聲道:“大舉官辦蒙學,國庫的開銷也太大了。不若如此,蒙學先生雖由公府派任,但還是要向入學孩童適當收取束脩,且需由御史府不斷派學監巡查,只準蒙學教授文言和術數,不得傳授任何經世治政之道,御史大夫和大農令以爲如何?”

“陛下聖明!”

直不疑和東郭咸陽也知勢不可擋,且覺著陛下的折中之法也確實不錯,便是躬身應諾。

漢六十九年七月,漢廷頒佈政令,在京畿各地官辦蒙學,正式拉開大漢民間教育普及的序幕。

第三百五十三章 議定發兵第三十七章 遺孤內院第五百一十一章 改道沐邑第五百六十四章 無線通訊第八百三十五章 不務正業第二百八十九章 偶染風寒第二百零四章 池畔踏春第二百零七章 奉旨爲匪第五百一十二章 害人害己第三百三十三章 兩代醫者第三百七十一章 背後主謀第八百零一章 攪屎棍子第三百零八章 速難平原第五百九十九章 經略外夷第三百六十五章 離京出狩第二百七十二章 秋季局勢第五百零二章 增設預學第三百二十八章 欲購新宅第六十八章 諸事妥當第七百四十一章 欲入軍學第四百零八章 半島烽煙第六百一十七章 不欲追究第六百八十六章 太子登門第七百三十六章 少年志氣第三百八十六章 烏桓助陣第六百九十章 懲戒學子第五百零二章 增設預學第一百二十七章 焚燒屍山第三百三十六章 暗度陳倉第八百三十六章 離京赴任第三百一十章 營養早膳第三十三章 春暖衫薄 第二百七十五章 發行邸報第三十五章 大難不死第七百六十一章 困獸猶鬥第六百四十七章 翁主婚事第七百五十一章 直男劉沐第一百三十一章 謀劃絲路 第二百七十七章 建設兵團第四百七十六章 驚見罌粟第六百六十六章 卓氏大喜第二百三十四章 泬西新區第三百零一章 如此撮合第六百九十章 懲戒學子第三百一十九章 下旨推恩第三百八十三章 帳內定計第六百四十一章 血祭之年(下)第六百零一章 欺人太甚第三百四十五章 番禺城破第七百四十六章 意氣風發第二十八章 燒製玻璃第四十一章 九王齊聚第一百一十章 漢軍出塞第一百三十六章 喪鐘敲響第三百一十章 營養早膳第四百五十三章 滇國來朝第二百零九章 江都密報第四百二十五章 清明踏青第二百二十九章 泰安公主第七百五十章 大浪淘沙第三百二十一章 政經官學第六百三十一章 不合常理第七百九十二章 劉興教妻第五百零五章 大農六部第一百八十六章 告上公堂第二百四十三章 聯合制衣第一百九十二章 驚天大案第十九章 美容美甲 第三百七十五章 出巡準備第二百六十九章 拜謁公婆第七百七十三章 盼得君歸第七百六十章 不負相思第二百五十五章 年節過後第一百七十一章 打擊鹽商第三百七十四章 意欲親征第三百四十一章 大戰驟起第八百零二章 教宗爲質第三百四十二章 南越將亡第六百六十一章 坑爹坑兒第二百九十八章 無心插柳第二百二十七章 秩俸改制第二百九十三章 福禍相倚第八百一十九章 進逼龍城第六百三十九章 血祭之年(上)第一百四十四章 拍賣戰俘 第六百八十五章 社福基金第五百三十九章 長安坊市第一百九十二章 驚天大案第四百七十五章 漠南牧羊第八百二十三章 去病擒酋第一百八十九章 孔僅入士第三百二十七章 蹴鞠聯賽第二百四十五章 大義滅親第四百五十八章 膠漆嬌妻第一百一十九章 道家之源第六百二十六章 無憂翁主第一百五十五章 刑訊逼供第三百八十七章 列陣決戰第三百九十七章 天子臨朝第七百五十一章 直男劉沐
第三百五十三章 議定發兵第三十七章 遺孤內院第五百一十一章 改道沐邑第五百六十四章 無線通訊第八百三十五章 不務正業第二百八十九章 偶染風寒第二百零四章 池畔踏春第二百零七章 奉旨爲匪第五百一十二章 害人害己第三百三十三章 兩代醫者第三百七十一章 背後主謀第八百零一章 攪屎棍子第三百零八章 速難平原第五百九十九章 經略外夷第三百六十五章 離京出狩第二百七十二章 秋季局勢第五百零二章 增設預學第三百二十八章 欲購新宅第六十八章 諸事妥當第七百四十一章 欲入軍學第四百零八章 半島烽煙第六百一十七章 不欲追究第六百八十六章 太子登門第七百三十六章 少年志氣第三百八十六章 烏桓助陣第六百九十章 懲戒學子第五百零二章 增設預學第一百二十七章 焚燒屍山第三百三十六章 暗度陳倉第八百三十六章 離京赴任第三百一十章 營養早膳第三十三章 春暖衫薄 第二百七十五章 發行邸報第三十五章 大難不死第七百六十一章 困獸猶鬥第六百四十七章 翁主婚事第七百五十一章 直男劉沐第一百三十一章 謀劃絲路 第二百七十七章 建設兵團第四百七十六章 驚見罌粟第六百六十六章 卓氏大喜第二百三十四章 泬西新區第三百零一章 如此撮合第六百九十章 懲戒學子第三百一十九章 下旨推恩第三百八十三章 帳內定計第六百四十一章 血祭之年(下)第六百零一章 欺人太甚第三百四十五章 番禺城破第七百四十六章 意氣風發第二十八章 燒製玻璃第四十一章 九王齊聚第一百一十章 漢軍出塞第一百三十六章 喪鐘敲響第三百一十章 營養早膳第四百五十三章 滇國來朝第二百零九章 江都密報第四百二十五章 清明踏青第二百二十九章 泰安公主第七百五十章 大浪淘沙第三百二十一章 政經官學第六百三十一章 不合常理第七百九十二章 劉興教妻第五百零五章 大農六部第一百八十六章 告上公堂第二百四十三章 聯合制衣第一百九十二章 驚天大案第十九章 美容美甲 第三百七十五章 出巡準備第二百六十九章 拜謁公婆第七百七十三章 盼得君歸第七百六十章 不負相思第二百五十五章 年節過後第一百七十一章 打擊鹽商第三百七十四章 意欲親征第三百四十一章 大戰驟起第八百零二章 教宗爲質第三百四十二章 南越將亡第六百六十一章 坑爹坑兒第二百九十八章 無心插柳第二百二十七章 秩俸改制第二百九十三章 福禍相倚第八百一十九章 進逼龍城第六百三十九章 血祭之年(上)第一百四十四章 拍賣戰俘 第六百八十五章 社福基金第五百三十九章 長安坊市第一百九十二章 驚天大案第四百七十五章 漠南牧羊第八百二十三章 去病擒酋第一百八十九章 孔僅入士第三百二十七章 蹴鞠聯賽第二百四十五章 大義滅親第四百五十八章 膠漆嬌妻第一百一十九章 道家之源第六百二十六章 無憂翁主第一百五十五章 刑訊逼供第三百八十七章 列陣決戰第三百九十七章 天子臨朝第七百五十一章 直男劉沐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泽县| 桂东县| 赞皇县| 福建省| 大丰市| 长兴县| 临潭县| 灵武市| 朔州市| 昭通市| 凌源市| 临泉县| 南汇区| 巍山| 离岛区| 岢岚县| 山阳县| 墨脱县| 临邑县| 虹口区| 邯郸市| 华宁县| 凭祥市| 莆田市| 奇台县| 鄂州市| 都匀市| 屏边| 游戏| 商都县| 清苑县| 汉寿县| 千阳县| 凤翔县| 长丰县| 唐河县| 丘北县| 廉江市| 双桥区| 大同县| 潮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