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三百四十一章 大戰驟起

(本書力求每場戰役都根據不同地域和情勢,打出特色,儘量不重複,故本章耗時良久,兄弟們給面子,一定要看哦。)

西域北部有座橫貫東西的大山脈,蜿蜒綿延五餘千里,因山嶺冬夏皆是白雪皚皚,故名曰白山,即爲後世的天山山脈。

偌大的西域被白山山脈隔成南北兩地,白山之北爲烏孫和呼揭等匈奴屬國的領土,白山之南則爲狹義中的西域諸國。

白山山脈山形褶皺,山體寬廣,大隊人馬想從山嶺翻越近乎不可能,尤是大規模的騎兵部隊,若想橫穿白山山脈,唯有通過兩處豁口,東部的火洲和中部的夏特山口。

兩處山脈豁口相距兩千餘里,山北皆是烏孫屬地,山南則分別爲車師國和溫宿國佔據。

火洲是白山山脈東部的山間盆地,亦是數座山脈的交匯之地,故而四面環山,西起阿拉山口,東爲峽谷深塹,東西愈五百里;北部爲博格達山山麓;南抵庫魯塔格山,南北寬不足兩百里。

火洲形如橄欖狀的山間盆地,因氣候炎熱似火,故而得名,即爲後世的吐魯番盆地。

車師國居火洲,扼守著周邊數座重要山口,東南通往河西走廊,向南通往樓蘭、鄯善,向西通往焉耆,西北通往烏孫,東北通往匈奴。

其國都建於柳葉形臺地上,長餘三裡,最寬處僅有百丈,四周崖岸壁立,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因城南有兩條河川交匯,故名曰交河城。

車師爲寡民小國,卻居此兵家必爭之地,本就是最大的悲哀。

昔年匈奴勢大時倒還罷了,俯首稱臣,每歲進貢財貨,倒也能茍且偷生。然近年匈奴日漸式微,烏孫卻不斷壯大,隱有脫離匈奴掌控的勢頭,再加之大漢揮師西域,車師國夾在三大勢力中,無論偏向何者,皆動輒得咎,真真喘不過氣來。

四月末,大漢安西將軍秦立率八萬漢騎來攻,車師君臣本已打算歸降的,豈料烏孫昆莫獵驕靡竟突率五萬烏孫騎兵穿過車師西北山口,進入火洲與漢軍對峙。

車師王除了在心裡罵娘,還能怎麼辦?

現下只能等著大漢和烏孫兩軍決出勝負,再舉國歸附勝者了。

豈料兩軍共計十三萬騎兵對峙了足足三月有餘,卻皆是分外默契的按兵不動,反倒不是出動騎隊劫掠車師百姓,奪取水源及食物。

車師君臣端是欲哭無淚,車師屬民不過三十餘萬,分別聚居在火洲的各處綠洲,綠洲外不是荒漠戈壁就是沙海,逃無可逃。

三月來,大漢和烏孫兩軍劫掠了二十餘處綠洲,車師軍民死傷已近十萬,若再繼續折騰數月,車師人就得徹底死絕了。

亂世之中,弱國之民何其悲哀!

大規模的逃亡潮終是爆發,車師百姓紛紛從火洲西南方的數處山口逃往樓蘭、鄯善和焉耆,佔據這些山口的漢軍倒是沒多作攔截,皆是任由其隨意通行。

大漢皇帝劉徹的旨意很簡單,既然大漢暫時無意在此兵家要地屯駐重兵,索性就讓火洲徹底成爲無人區,免得後人還需出兵征討。

烏孫昆莫獵驕靡漸漸覺著勢頭不對,車師國佔據著火洲,本可作爲匈奴,漢國和烏孫間的緩衝地帶,若是真的徹底滅國,那日後烏孫就得直面匈奴和漢國,那還討得了好麼?

念及至此,他在急切之餘不及深思,便是拔營揮師,進入火洲中部,意圖逼迫漢軍再後撤些。

秦立聞得此事,不由大喜過望,等了三月有餘,烏孫大軍終是脫離了車師西北部的白山豁口,進入火洲。

“若此計得成,徹底斷絕烏孫大軍北歸之路,本將必定上奏陛下,爲你請功!”

秦立拍了拍中壘右監劉越的肩膀,大笑道。

出征時,秦立尚以爲陛下讓廣川王劉越和膠東王劉寄隨軍出征,只是爲讓兩位年幼的親王混些軍功,積攢軍中威望,卻萬沒料到劉越竟精通軍略,比領軍征戰多年的他亦是不遑多讓。

實則也是正常,秦立雖曾爲虎賁將官,但多年皆身處前線,積累的是實戰經驗,劉越則是在黃埔軍學經過倉素等羽林將官足足三年的系統培訓,尤是黃埔軍學的參謀皆是現下大漢最爲頂級的戰略分析家。

紙上談兵雖未必能用於實戰,但通過戰棋進行精密的戰局演算和分析,卻是極爲必要的,也是這年月漢軍將領們最缺乏的觀念。

劉越在黃埔軍學中的戰略課目成績全優,尤是與參謀們的戰棋對戰屢屢得勝,堪稱黃埔軍學創立以來最爲出色的參謀科學員。

或許他的脾性不適宜做衝鋒陷陣的猛將,也不適宜做號令千軍的主帥,但卻是絕佳的戰略參謀,只要有人能將他制定的戰略執行好,未必不能運籌帷幄,畢竟敵軍還是些連兵書都沒讀過的化外蠻夷。

“將軍過譽了!”

劉越分外謙恭的躬身道,他曉得自個的斤兩,謀劃雖可,但執行力大是不足。

ωwш ⊕ttκΛ n ⊕c o

秦立哈哈大笑,隨即道:“隨本將去羌騎大營,此事還得託付給卑禾候。”

“諾!”

劉越和劉寄躬身應諾,隨著秦立出了中壘大帳。

翌日,三月未有大動靜的漢軍突是不宣而戰,卑禾候瓦素各率六萬羌騎繞過火洲中部,直搗西北山口,一路橫穿白山山脈北上,攻入烏孫屬地,卻並未再深入烏孫國境,而是直接在山口的北端紮營駐守。

六萬羌騎死死扼守住狹長山口,別說進入火洲的烏孫鐵騎只有五萬,便是十萬,二十萬,再想打通北歸之路都是千難萬難。

只因山北地勢平坦,利於騎兵佈陣,烏孫騎兵若是經由山口北返,剛出山口必將遭到軍陣齊整的大隊羌騎齊射,來多少死多少。

這也怨烏孫是半遊牧民族,不擅築城,若換做漢人,怎的也要砸下重本,在這地勢險要的山口修築雄關堅城,就如關中門戶函谷關般,進可攻退可守,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這等咽喉要道,竟是被六萬羌騎毫不費力的輕易佔據,若傳回大漢,怕是要被漢人笑掉大牙的。

安西將軍秦立更是笑得前俯後仰,隨即下令撤兵。

不錯,撤兵!

兩萬中壘鐵騎從西南部山口全數撤出火洲,亦是堵在山口外。

困獸猶鬥,秦立可不願以兩萬中壘鐵騎和獵驕靡的五萬烏孫騎兵正面硬扛,撤兵扼守山口即可。

至於孤軍深入的六萬羌騎,秦立絲毫不擔心他們無法獲取後勤補給,論起以戰養戰,漢騎是比不過羌騎的。

瓦素各這些年領著羌騎征討河西走廊的匈奴,祁連山南的諸羌和月氏,還有西域諸國,鮮少需要大漢提供糧草,頂多求些兵械,還皆是用奴隸和財物換取的。

如今烏孫境內兵力空虛,瓦素各隨便派出數千羌騎,還愁弄不到補給麼?

烏孫昆莫獵驕靡即便再蠢,得到遊騎稟報的緊急軍情後,也徹底察覺了漢軍的意圖。

驚怒之餘,心下更悔恨交加。

他從未打算與漢國刀兵相向,此番出兵只是擺擺姿態,在保住車師國這緩衝之地的同時,向大漢討要些好處。

早知如此,他即便真要出兵,也會多帶些兵馬。

烏孫國近年愈發壯大,已有屬民十二萬戶,近愈七十萬人,舉國之兵可得二十萬,且半數爲騎兵,故才生出幾分脫離匈奴掌控之心。

若獵驕靡真想與漢國交戰,早把十萬騎兵全帶來了,豈會只有現下這區區五萬精銳?

他忙是遣親衛想辦法向烏孫國內傳訊,儘速抽調兵馬,領兵來援,與他南北夾擊,全力從羌騎手中奪取山口。

烏孫不似匈奴般馴養鷂鷹傳訊,眼下山口被奪,只能遣人經由數處險峻山道翻越白山山脈,不少地段馬匹難行,只能徒步行走,因著山體寬廣,想要抵達烏孫境內,至少得耗費半月光景。

獵驕靡的親衛剛帶著軍令趕回烏孫國都赤谷城,卻見得城中混亂喧囂,扯過路人詢問,方纔知曉,漢軍已由西邊的夏特山口北上,進入烏孫西部。

五萬漢騎打著太尉李廣的旗號,一路燒殺。

獻城出降者盡數擄爲戰奴,驅趕至下座城池;死守不降者,破城後雞犬不留!

屠城!

焚城!

短短半月光景,烏孫人再聽到李廣的名字,尿都能嚇出來。

昔日威名遠播的飛將軍,如今儼然成爲泯滅人寰的血手屠夫!

回國都的求援的親衛聽得這般情形,心已涼了大半截,遠在火洲的昆莫怕是等不到援軍了。

果不其然,暫代理政的烏孫王孫軍須靡接到祖父的發兵王令後,搖頭嘆息道:“舉國之兵早已發往西邊抵禦漢軍,光憑十萬步卒和五萬騎兵,能否擋住李廣麾下的五萬漢騎尚未可知,又豈能再出兵增援火洲?”

談甚麼南北夾擊六萬羌騎?

軍須靡現下反倒擔心羌騎分出小半,與李廣東西夾擊烏孫國,兵力空虛的赤谷城必將陷落。

“給昆莫去信,大漢皇帝已對我烏孫下了屠滅全族的誅絕令。我會死守國都,若舉國覆滅,就請昆莫遠遁匈奴,向軍臣單于求得庇護吧。”

軍須靡頹喪的擺擺手,吩咐一句,便是邁著沉重的腳步離去。

第七百九十六章 服飾改制第四百一十六章 珠贈嬌妻第三百四十章 經濟作物第七百二十七章 電力發展第四百六十四章 匈奴分裂第六百零五章 權貴人脈第二百七十七章 建設兵團第一百七十五章 東郭農丞第三百六十六章 南行途中第七百五十七章 四大重工第五百一十六章 沐王暑訓第五百二十九章 王爵虛置第七百四十八章 見見族嫂第七百九十章 諸般應對第六百八十一章 皇帝急召第四百七十一章 以夷制夷第七百六十一章 困獸猶鬥第七百九十七章 歸家省親第七百五十章 大浪淘沙第四百一十八章 田稅新法第四百章 隆冬臘月第五百一十章 仰光條約第五百三十五章 黥面爲倭第七百九十四章 諸般遷調第六百八十二章 金融危機第三百六十九章 泄密之人第八百一十九章 進逼龍城第七十八章 匈奴大帳 第二百七十三章 不同景象第四百六十七章 齊萱求見第一百二十章 兩軍對壘 第八十九章 攻城利器第四章 甘泉夜宴第七百一十八章 祆教大興第八十三章 庶民經濟 第三百三十章 商討出兵第五百四十九章 塬南壅塞第三百九十三章 陪伴嬌妻第五百零二章 增設預學第一百零五章 樑王劉武第四十章 王府緝兇第一百章 企業劃分第三百八十七章 列陣決戰第七百四十三章 敲詐勒索第二百三十二章 河湟谷地第五百三十八章 寒門虎子第七百四十章 購奴門路第一百零三章 鞭炮問世 第三百九十六章 夫妻相處第三十八章 長沙王妃 第四十五章 劉榮歸國 第六百三十章 入宮觀戲第一百零六章 播下種子第一百零四章 驗證炸藥 第四百七十二章 竇後崩殂第二百八十一章 實地考察第七百五十四章 出城乘車第六百四十八章 入宮觀禮第一百五十九章 樑王請罪第七百五十四章 出城乘車第七十七章 暗流洶涌 第三百七十五章 出巡準備第五百三十一章 袍澤重見第六百零九章 官辦醫館第六百七十章 來複火槍第五百二十一章 七夕佈局第六百三十九章 血祭之年(上)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朔戰況第六百一十六章 得妻如此第五百一十四章 繁忙仲夏第四百零五章 母子平安第六十七章 國之羽翼 第六十八章 諸事妥當第五百零一章 民患不均第三百四十七章 立冬時節第三百九十五章 處置薄氏第六百五十五章 所爲何來第五百零二章 增設預學第一百一十九章 道家之源第五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資第二百二十七章 秩俸改制第八百二十三章 去病擒酋第六百七十四章 貴女怨念第四百八十二章 糧食傾銷第五百零一章 民患不均第八百二十二章 踏破龍城第三百七十六章 皇后有孕第六百四十八章 入宮觀禮第七十二章 艾格連鎖 第六百五十一章 意欲撤兵第六百一十七章 不欲追究第六百二十三章 腹背受敵第一百五十五章 刑訊逼供第一百三十四章 塞外羌人第二百八十四章 登基爲帝第三百七十七章 安排妥當第五百四十九章 塬南壅塞第三百六十六章 南行途中第一百零三章 鞭炮問世 第三百八十五章 匈奴裂變
第七百九十六章 服飾改制第四百一十六章 珠贈嬌妻第三百四十章 經濟作物第七百二十七章 電力發展第四百六十四章 匈奴分裂第六百零五章 權貴人脈第二百七十七章 建設兵團第一百七十五章 東郭農丞第三百六十六章 南行途中第七百五十七章 四大重工第五百一十六章 沐王暑訓第五百二十九章 王爵虛置第七百四十八章 見見族嫂第七百九十章 諸般應對第六百八十一章 皇帝急召第四百七十一章 以夷制夷第七百六十一章 困獸猶鬥第七百九十七章 歸家省親第七百五十章 大浪淘沙第四百一十八章 田稅新法第四百章 隆冬臘月第五百一十章 仰光條約第五百三十五章 黥面爲倭第七百九十四章 諸般遷調第六百八十二章 金融危機第三百六十九章 泄密之人第八百一十九章 進逼龍城第七十八章 匈奴大帳 第二百七十三章 不同景象第四百六十七章 齊萱求見第一百二十章 兩軍對壘 第八十九章 攻城利器第四章 甘泉夜宴第七百一十八章 祆教大興第八十三章 庶民經濟 第三百三十章 商討出兵第五百四十九章 塬南壅塞第三百九十三章 陪伴嬌妻第五百零二章 增設預學第一百零五章 樑王劉武第四十章 王府緝兇第一百章 企業劃分第三百八十七章 列陣決戰第七百四十三章 敲詐勒索第二百三十二章 河湟谷地第五百三十八章 寒門虎子第七百四十章 購奴門路第一百零三章 鞭炮問世 第三百九十六章 夫妻相處第三十八章 長沙王妃 第四十五章 劉榮歸國 第六百三十章 入宮觀戲第一百零六章 播下種子第一百零四章 驗證炸藥 第四百七十二章 竇後崩殂第二百八十一章 實地考察第七百五十四章 出城乘車第六百四十八章 入宮觀禮第一百五十九章 樑王請罪第七百五十四章 出城乘車第七十七章 暗流洶涌 第三百七十五章 出巡準備第五百三十一章 袍澤重見第六百零九章 官辦醫館第六百七十章 來複火槍第五百二十一章 七夕佈局第六百三十九章 血祭之年(上)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朔戰況第六百一十六章 得妻如此第五百一十四章 繁忙仲夏第四百零五章 母子平安第六十七章 國之羽翼 第六十八章 諸事妥當第五百零一章 民患不均第三百四十七章 立冬時節第三百九十五章 處置薄氏第六百五十五章 所爲何來第五百零二章 增設預學第一百一十九章 道家之源第五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資第二百二十七章 秩俸改制第八百二十三章 去病擒酋第六百七十四章 貴女怨念第四百八十二章 糧食傾銷第五百零一章 民患不均第八百二十二章 踏破龍城第三百七十六章 皇后有孕第六百四十八章 入宮觀禮第七十二章 艾格連鎖 第六百五十一章 意欲撤兵第六百一十七章 不欲追究第六百二十三章 腹背受敵第一百五十五章 刑訊逼供第一百三十四章 塞外羌人第二百八十四章 登基爲帝第三百七十七章 安排妥當第五百四十九章 塬南壅塞第三百六十六章 南行途中第一百零三章 鞭炮問世 第三百八十五章 匈奴裂變
主站蜘蛛池模板: 茌平县| 瑞昌市| 郁南县| 江津市| 汾阳市| 西安市| 朝阳区| 波密县| 嘉荫县| 大庆市| 泰和县| 北辰区| 安康市| 葵青区| 潼南县| 长治县| 临洮县| 滨州市| 股票| 镇坪县| 崇仁县| 嘉善县| 巴塘县| 和田市| 乌海市| 泰州市| 读书| 桦南县| 全州县| 莱阳市| 哈巴河县| 浙江省| 全椒县| 邮箱| 武川县| 揭西县| 沙坪坝区| 桦南县| 巩义市| 海安县| 芒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