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一百五十五章 刑訊逼供

廷尉府的刑房內,廷尉汲黯眉頭緊皺,焦急的來回踱步。

“汲廷尉,這羌人蠻子已審訊多日,爲何還未招供?!”

刑房的木門被推開,太子劉徹緩緩踏入。刑房的氣味有些難聞,他不由皺了皺鼻子。

汲黯滿臉尷尬,躬身請罪道:“下官辦事不利,還請殿下責罰?”

劉徹擺擺手,看到半懸在木架上的羌人青年,背上已被鞭笞打得血肉模糊,只剩下半條命,卻仍不肯開口招供,心中也知曉汲黯已是盡心盡力。

他掃視了一圈陰暗的刑房,疑惑的問道:“怎麼此處只有鞭笞,沒有其餘刑具?”

汲黯聞言一愣,不解道:“除了鞭笞,廷尉府並未有其它刑具???”

劉徹訝異不已,後世的司馬遷不就是在廷尉府被閹割的嗎?怎麼會沒有其它刑具?

雖然惡名昭彰的滿清十大酷刑尚未出現,好歹秦朝也該傳下不少野蠻殘忍的刑罰吧?若只有鞭笞之刑,碰到寧死不屈的硬漢,還怎麼逼供啊?

劉徹上下打量了一番汲黯,見他確實不像在說謊,只得疑惑的問道:“難道廷尉府沒有黥(刺面並著墨)、劓(割鼻)、刖(斬足)、宮(割勢)等肉刑?”

汲黯面色微變,訕訕道:“下官倒是通曉諸多肉刑,只是與漢律不符。廷尉府掌天下律法,這執法犯法之舉,不好施爲啊。”

劉徹雙眉一揚,不由來了興致,追問道:“漢律中沒有肉刑?孤王倒還從未聽聞此事。”

“大漢立國之初,承襲先秦刑罰律法,刑罰以肉刑爲主,秦之各種死刑也盡皆沿用?!?

汲黯稍微整理下思路,緩緩解釋道:“直至先皇文帝下詔廢除肉刑,隨即改革刑制。”

花了小半個時辰,劉徹才瞭解到漢文帝實行刑制改革的始末。

刑制改革起源於一次案件,當時齊國的太倉令淳于公犯罪要被處以肉刑,他只有五個女兒,沒有兒子,小女兒緹縈便陪同父親到了京城長安,向文帝上書,說願意去做官奴,以贖父親的肉刑。

文帝很感動,又憐憫她,遂發佈了一道詔書說:“刑至斷肢體,刻肌膚,終身不息”,是“不德”,要求改革刑罰制度。讓丞相張蒼和御史大夫馮敬商議改革方案,方案將原來要執行的墨刑、劓刑和斬左、右趾改成笞刑和死刑。

“夏禹以降,諸朝盡皆廣施肉刑。所謂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商有亂政,而作湯冊;周有亂政,而作九刑;暴秦刑律更是及殘忍桀戾。唯有先皇以徳治世,廢除肉刑,實乃仁慈愛民的千古聖君?!?

汲黯用爛大街的歌功頌德,結束了他的講述。

劉徹表面上頜首認同,心中卻是腹誹不已。從皇帝老爹身上,他就能得知咱老劉家出不了什麼好東西,文帝劉恆所謂的仁慈愛民有極大的可能是瞎扯。對於劉恆刑罰改革的歷史背景,劉徹多少能猜出幾分。

漢初時,百廢待舉,民生凋敝,需要更多的生產力。而受過肉刑人身體受到過不同程度的破壞,勞動力必然下降。而從法制經驗來看,受過肉刑的人在外形上有明顯的特徵,幾乎肯定會一輩子受人歧視,很容易會萌發破碗破摔甚至報復社會心理,對社會治安沒有好處。

這兩條恐怕纔是劉恆改革的深層考慮。當然,無論劉恆當年是怎麼考慮的,都必須承認他確實是一個偉大的皇帝。劉恆的刑罰改革,使華夏刑罰制度開始邁向文明。

這是劉恆的一小步,卻是華夏的一大步。

劉徹自然不會把心中所想宣之於口,穿越至今,他多次領教了古人的狡詐和陰險。若說老奸巨猾的大漢羣臣不瞭解先皇文帝的真實想法,那純屬扯淡。

他沉吟片刻,淡淡問道:“如此說來,廷尉是沒有其他法子讓此獠開口招供了?”

汲黯面露尷尬之色,卻也只得無奈的點點頭。他本就是個極爲盡忠職守之人,要讓他執法犯法,破壞原則,他寧可辭官不作。

劉徹聳聳肩,並未有絲毫意外。當初他向皇帝老爹舉薦汲黯升任廷尉,執掌天下刑律,便是看重了他不懼權勢,注重志氣節操的個性。

他絲毫不以爲意,微笑道:“既是如此,便將此獠押往中尉府,交由中尉張湯審訊吧。”

汲黯長舒一口氣,並未有絲毫不滿。

張湯的酷吏之名如今早已傳遍京畿各郡,其累累惡名絲毫不遜當年的郅都,即便是滿朝文武,也盡皆聞之色變。這刑訊逼供之事,還是交由酷吏來做比較適宜。

至於犯人的調令,卻根本不需要。只因這個羌人青年乃是太尉竇嬰親自押送進廷尉府,並由劉啓下詔嚴加看管,儘速審訊,太子劉徹更是不斷前來詢問審訊的進度。

這樣的欽犯,不會有絲毫的記錄。即便在廷尉府中,也甚少有人知曉,否則也犯不著汲黯親自到刑房聆訊。

劉徹轉身,緩緩走出刑房,對侍立門邊的內侍李福吩咐道:“讓孤王的親衛將他押送到中尉府,另外派兩個御醫好生醫治,莫讓他死了。再召中尉張湯入宮,孤王要細細囑咐他幾句?!?

李福趕緊應諾而去,照著劉徹的吩咐將諸般事宜處置妥當。而緊隨劉徹身後的汲黯聞言,心中對這刑房中的羌人青年不由又多了幾分好奇,能讓皇帝和太子都如此著緊,恐怕來頭不小啊。

未央宮,御書房內。

漢帝劉啓聽完劉徹的講述,瞇著眼睛,幽幽道:“如此說來,這羌人蠻子倒還算硬氣。若不是此事過於蹊蹺,倒可以賜他一死?!?

劉徹點點頭,無奈道:“此人乃最後的線索了,竇嬰押送進京的數十邊將,大多出身隴西豪強世家。詭異的是,在獄中自盡的數人,竟然皆是出身南方的內郡。照理來說,放羌人入關的不該是他們啊,要畏罪自盡也該是隴西將領吧?”

劉啓捋了捋鬍鬚,沉吟片刻,猜測道:“或許放羌人入關的不是隴西將領,卻是這些南方的將領。隴西豪強雖往西羌諸部偷運糧草,但卻一直恪守朝廷的底線,怎會突然冒著夷滅九族的風險放羌人入關?”

“兒臣也如父皇一般想法,隴西豪強私通羌人的時日不短,早在先秦便是如此。對於歷朝多加安撫的底線,他們也是心知肚明。即便是私運糧草的勾當敗露,也不至於抄家滅族。何至於受人要挾,私放羌人入關,犯下朝廷的大忌,於理不合啊?!?

劉徹頜首認同道,雖然皇帝老爹借勢剿滅了隴西豪強,卻並不代表軍中將領私通羌人一事就此完結。不徹底查明真相,當真是如鯁在喉,讓人心中不安啊。

“南方……南方……”

劉啓揉著眉心,嘴裡喃喃道,南方各大勢力在他腦海中不斷閃現,卻仍沒有絲毫頭緒。

劉徹也是絞盡腦汁,沉思良久,方纔緩緩道:“兒臣倒是想到一件事,總覺得兩者之間有些關聯?!?

“哦?”

劉啓坐直了身子,瞇著眼睛,摸著下巴道:“皇兒且說來聽聽?!?

劉徹稍微整理了思緒,緩緩道:“父皇可還記得雁門之役?匈奴軍臣單于敗走雁門邊塞後,太守郅都的奏報上曾特意提及,匈奴人手中出現了大批精良的攻城器械,比我漢軍最精良的器械也毫不遜色。尤其是雲梯的構造,更是聞所未聞,恐怕只有失傳已久的秦朝攻城梯才能與之媲美。若要論起裡通外國,這兩者之間會不會有些關聯?”

劉啓猛地睜開雙眼,狹長的眼睛裡迸射出噬人的寒光,陰森森的沉聲道:“皇兒的顧慮確有幾分道理。吳楚之亂後,各地諸侯王勢力已大不如前,敢再勾結匈奴和羌人的更是少之又少。何況他們也都是劉氏宗親,若不是喪心病狂之人,恐怕也不會將國之利器交到匈奴人手中。南方到底還有誰人敢行此大逆不道之舉?莫不是以爲朕不敢血洗南疆不成?”

劉徹被皇帝老爹突然爆發的王霸之氣嚇了一跳,急忙勸慰道:“父皇無需動怒,所幸尚有那羌人蠻子知曉箇中內情。只需嚴加審問,定能順藤摸瓜,將賊子一網打盡!”

劉啓平復下心中怒意,擺手道:“既然你已命人將他押往中尉府,就交由中尉張湯審訊吧,讓他莫辜負了朕的信任。”

劉徹自是應諾,復又和皇帝老爹交談幾句,便告退而出,回到東宮。

中尉張湯已在太子的書房內等候多時,見到劉徹跨步而入,趕忙上前躬身行禮道:“見過太子殿下,不知殿下喚下官入宮,所爲何事?”

劉徹擺擺手,示意他起身,沒有心情跟他客套,接過李福遞來的茶水,狠狠灌了一壺,隨即附在張湯耳邊細細的囑咐了一番。

張湯的眼睛愈發明亮起來,臉上露出訝異和驚喜急劇交織的怪異神色。他仔細的聆聽完劉徹的訓示,沉吟片刻,復又將一些不甚清楚的地方低聲提出,向劉徹請教。

劉徹倒也不藏私,將午間小寐時在腦海中查閱出來的滿清十大酷刑,再加上華夏曆朝歷代的各種逼供的法子都盡數傳授給張湯。

當然,劉徹只是口頭講述。此類東西若是整理成冊,一旦傳揚出去,暴虐太子的名頭足以讓劉徹遺臭萬年,甚至連太子的位置都不一定保得住。

良久後,頗有些迫不及待的張湯匆忙告退而出,隨行的還有太子詹事府的幾名御醫,專門監督張湯,免得他掌握不好分寸,把欽犯整死了。

第五十九章 艾格服飾第五百二十四章 猝不及防第五百四十七章 倭王八岐第五百三十章 勒石蔥嶺第七百七十五章 尋獲玉米第一百一十五章 茁壯大漢第四百零七章 朝堂換血第四百七十九章 中南半島第二百三十章 百年毒計第六百二十八章 戰局有變第四百一十二章 今歲三伏第八百二十章 迎汝還漢第七百四十三章 敲詐勒索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朔戰況第四百零六章 各自盤算第一百四十七章 瘋狂斂財第八百零一章 攪屎棍子第三十四章 上林春狩第六百八十三章 朝議始開第七百零一章 滇王更迭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朔戰況第七百零七章 赴滇迎親第五百八十一章 贏家爲誰第二百九十三章 福禍相倚第八百二十九章 何須多言第五百三十五章 黥面爲倭第四百一十九章 金融調控第七百一十六章 離京赴滇第五百二十八章 冊立儲君第六百七十七章 四郡兩關第三百六十七章 治理南越第七百二十一章 事出意外第三百六十七章 治理南越第三百零八章 速難平原第五百四十四章 佳期三月第一百二十九章 關城大捷第五百三十七章 歲末除夕第五百六十五章 信號傳輸第一百六十七章 烏桓來使第二百八十八章 齊力防災第六百六十二章 不可盡除第七百九十章 諸般應對第一百八十二章 儒派裂變第三百九十四章 長輩震怒第三十一章 特種作戰 第三百二十二章 鑄鋼爲犁第一百七十五章 東郭農丞第三十七章 遺孤內院第七百一十二章 少年志向第三百六十五章 離京出狩第四百一十章 長秋醫學第五百二十九章 王爵虛置第二百四十八章 初雪過後第七百八十五章 上元佳節第二百四十七章 貴婦入夥第四百六十六章 少妃有孕第七百六十七章 羅馬兵變第二百三十二章 河湟谷地第六十二章 蹛林雲中 第三百七十四章 意欲親征第三百九十一章 驅使烏桓第四百四十三章 東郡油田第八百零六章 儲君大婚第四百八十一章 趙王西巡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色七夕第四百三十章 驚聞衛青第十一章 父子攤牌第七百一十七章 開拓北美第四十四章 山寨皇城 第一百二十二章 夜戰破敵第四百六十七章 齊萱求見第七百六十六章 太子束髮第三百七十一章 背後主謀第五百七十三章 李陵隨軍第一百八十七章 太守府衙第七百九十九章 神蹟降臨第六百七十五章 伴駕出行第三百零五章 鐵業整合第五百八十六章 馳道驛站第六百零二章 借刀殺人第五百一十章 仰光條約第五百七十八章 賭賽開局第七百七十四章 父母子女第四百六十一章 直流電機第二百九十四章 帝后大婚第二百五十一章 監察體制第十三章 騎兵利器 第四百二十八章 塬南設邑第三百六十五章 離京出狩第七百三十四章 固有疆土第一百九十四章 年夜擒賊第五百七十章 佛國尋釁第三百五十四章 親王選妃第五百二十三章 舉步登樓第五百三十五章 黥面爲倭第八十四章 發行股份第五百四十章 鳳翔珠寶第三百三十五章 誓滅烏孫第十三章 騎兵利器
第五十九章 艾格服飾第五百二十四章 猝不及防第五百四十七章 倭王八岐第五百三十章 勒石蔥嶺第七百七十五章 尋獲玉米第一百一十五章 茁壯大漢第四百零七章 朝堂換血第四百七十九章 中南半島第二百三十章 百年毒計第六百二十八章 戰局有變第四百一十二章 今歲三伏第八百二十章 迎汝還漢第七百四十三章 敲詐勒索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朔戰況第四百零六章 各自盤算第一百四十七章 瘋狂斂財第八百零一章 攪屎棍子第三十四章 上林春狩第六百八十三章 朝議始開第七百零一章 滇王更迭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朔戰況第七百零七章 赴滇迎親第五百八十一章 贏家爲誰第二百九十三章 福禍相倚第八百二十九章 何須多言第五百三十五章 黥面爲倭第四百一十九章 金融調控第七百一十六章 離京赴滇第五百二十八章 冊立儲君第六百七十七章 四郡兩關第三百六十七章 治理南越第七百二十一章 事出意外第三百六十七章 治理南越第三百零八章 速難平原第五百四十四章 佳期三月第一百二十九章 關城大捷第五百三十七章 歲末除夕第五百六十五章 信號傳輸第一百六十七章 烏桓來使第二百八十八章 齊力防災第六百六十二章 不可盡除第七百九十章 諸般應對第一百八十二章 儒派裂變第三百九十四章 長輩震怒第三十一章 特種作戰 第三百二十二章 鑄鋼爲犁第一百七十五章 東郭農丞第三十七章 遺孤內院第七百一十二章 少年志向第三百六十五章 離京出狩第四百一十章 長秋醫學第五百二十九章 王爵虛置第二百四十八章 初雪過後第七百八十五章 上元佳節第二百四十七章 貴婦入夥第四百六十六章 少妃有孕第七百六十七章 羅馬兵變第二百三十二章 河湟谷地第六十二章 蹛林雲中 第三百七十四章 意欲親征第三百九十一章 驅使烏桓第四百四十三章 東郡油田第八百零六章 儲君大婚第四百八十一章 趙王西巡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色七夕第四百三十章 驚聞衛青第十一章 父子攤牌第七百一十七章 開拓北美第四十四章 山寨皇城 第一百二十二章 夜戰破敵第四百六十七章 齊萱求見第七百六十六章 太子束髮第三百七十一章 背後主謀第五百七十三章 李陵隨軍第一百八十七章 太守府衙第七百九十九章 神蹟降臨第六百七十五章 伴駕出行第三百零五章 鐵業整合第五百八十六章 馳道驛站第六百零二章 借刀殺人第五百一十章 仰光條約第五百七十八章 賭賽開局第七百七十四章 父母子女第四百六十一章 直流電機第二百九十四章 帝后大婚第二百五十一章 監察體制第十三章 騎兵利器 第四百二十八章 塬南設邑第三百六十五章 離京出狩第七百三十四章 固有疆土第一百九十四章 年夜擒賊第五百七十章 佛國尋釁第三百五十四章 親王選妃第五百二十三章 舉步登樓第五百三十五章 黥面爲倭第八十四章 發行股份第五百四十章 鳳翔珠寶第三百三十五章 誓滅烏孫第十三章 騎兵利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通市| 萍乡市| 辉县市| 武宣县| 苏尼特右旗| 江油市| 科尔| 衡山县| 香格里拉县| 巴东县| 邛崃市| 航空| 雷山县| 临沧市| 清镇市| 离岛区| 邻水| 乐业县| 太白县| 白山市| 墨江| 宜宾市| 班玛县| 开封市| 延川县| 张家口市| 民县| 高清| 平乡县| 连江县| 泸州市| 南阳市| 陆河县| 荥经县| 彭泽县| 游戏| 富顺县| 遂宁市| 茂名市| 古交市| 庆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