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六百六十七章 漢學當立

三伏將至,朝臣們正自忙著處置政務,豈料太學祭酒衛綰在長安週報的一篇撰文,徹底震撼了大漢朝野。

衛綰身爲帝師,本就地位超然,加之擔任太學祭酒二十載,執名士之牛耳,深受天下士人敬仰,其影響力何其之大。

在皇帝劉徹的刻意引導下,衛綰多年來皆在太學試著推行海納百川的所謂“漢學”,而衛綰此篇撰文,正是意圖徹底奠定漢學地位,名爲《漢學當立》。

何爲漢學?

汲百家之涵養,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之漢室新學。

漢初數朝皆採休養生息的國策,故崇尚“無爲而治”的黃老之學,“無爲”倒非一味消極,立意主旨乃是“無爲則無不可爲”,故學風和政風都頗爲開明,尤是文壇風氣隱有恢復先秦百家爭鳴的趨勢。

若非史上漢武帝出於“大一統”的需求,搞出“儒皮法骨”的獨尊儒術,且後世漢人不瞭解其真實本意,將武帝藉助儒家的手段扭曲爲最終目的崇儒,使得儒家藉機做大,玩命的打壓諸子百家,華夏曆史或許會有另一番風貌。

後世儒吹多是叫囂“若無儒家,何來華夏文明數千年傳承”,豈不可笑?

劉徹穿越後,也曾想過要改變儒生“孔子獨聖”的傲慢心態,然不肯變通的腐儒太多,他沒精力也沒心情與腐儒們耗下去,索性大力扶持儒家中最爲識趣的公羊學派,以此裂解儒家。

胡毋生爲首的公羊理論派宗師大量進入太學,將公羊春秋與韓非子中的刑名之學加以糅合,求同易異,並以韓非子爲根基,公羊春秋爲佐輔,撰寫了諸多主次分明的學理著作。

隨著諸子百家的學說逐漸復起,非但儒家發生了裂變,以黃老學說爲根基的大漢道家學派也漸漸發生了轉變。

太史令司馬談耗去十載光陰,重新編撰了陰陽、儒、墨、名、法各家的典籍,併爲先秦諸子作傳,且撰寫了《論六家之要旨》,認爲各家思想互有短長,唯道家思想最能綜合各派之長,“立俗施事,無所不宜”。

饒是有皇帝劉徹的支持,然想要以兼容幷蓄的道學將諸子百家的精髓融匯貫通,成爲整個民族的思想主幹,仍是面臨著極大的困難。

劉徹也想保持開明學風,既不打算獨尊道學,更不可能獨尊儒術,禁錮臣民乃至後世子孫的思維,實在是遺禍千古。

然哲學乃是文明的底層架構,成體系且得到絕大多數族人認同的哲學思維,是民族凝聚的基礎,也是文明延續所必須的承載物。

也正因如此,後世華夏雖多有批判腐儒遺毒,但也不可完全抹殺儒家對華夏傳承的貢獻,若勉強要類比,就好似咱們華夏老祖宗原本做了煎餅、饅頭、包子和水餃,最後饅頭陰差陽錯的成爲主食,且擺了大半個餐桌,後人不得不多吃饅頭,以此繁衍了兩千年。

饅頭本身沒什麼錯,擺桌的人卻是錯了。

現今輪到劉徹擺桌,自然要爲後世子孫留下滿座豐富菜色,不再沒得選擇。

在現今的情勢下,無論是繼續崇尚道學,還是改革和扶持所謂的新儒學,都不免會排擠到其餘百家學說的生存空間。

漢學的概念,就此孕育而生,以爲中庸,不偏不倚,可居中調和。

華夏民族,這個概念在漢代其實是不存在的,是後世華夏面對亡國滅種的大難時,爲團結所有力量,不得不提出的寬泛概念。

漢人,漢民族,纔是漢代的概念,是華夏百姓在經歷了先秦數百年戰亂後,對天下一統的渴望,以及對強漢的肯定和自豪,從而自然催生出的概念,真正延續兩千多年的概念。

若非如此,後世華夏人爲何多爲漢族,國外有唐人街沒錯,但有“唐族”概念麼?

沒有的!

我們漢民族體內流淌著炎黃骨血和漢室傳承,要自信,要自愛,要自重!

言歸正傳,漢民族的概念無須劉徹定義,現今的大漢強絕於世,華夏百姓皆以漢人自居,以身爲漢人而自傲,民族凝聚力是毋庸置疑的。

衛綰之所以要奠定所謂的漢學根基,正式提出“漢學當立”,將漢學定爲大漢國學,自是出於劉徹的授意。

漢民族,不再受限於甚麼儒道之爭,百家互鬥,所謂的百家爭鳴,必須居於漢學的大框架下,所謂的諸子百家,也只能視爲漢學流派。

漢學,必須拔高到頂層架構。

漢室學說,對內可百家爭鳴,對外卻唯有一個聲音。

內施王道,禮義廉恥,崇尚德行;

外行霸道,劍戟斧鉞,懾服四夷!

士族反彈?

道家,儒家,旁的諸子百家仍不知變通,抵死不從?

不存在的!

饒是各家各派的宗師們心有疑忌,唯恐自家學派被所謂的“漢學”拆吞入腹,成爲養分,但無人敢跳出了批駁衛綰。

不止是忌憚於帝師衛綰在士族的威望,也非單純畏懼皇帝劉徹殺伐果決的鐵腕,而是不敢與民意爲敵,遭受萬民唾罵。

或許有不怕死的士人,但在極重聲名的漢代,所謂的風骨,並不是“衆人皆醉我獨醒”的孤傲和執拗。

有民意支撐時,諍臣敢與帝皇爭辯,苦諫不聽則當殿撞柱,是爲死諫,則萬民稱頌之。

若無民意支撐,大臣惹以死要挾帝皇,則是故意往天家頭上潑糞,大漢臣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傳揚出去,名聲是要臭大街的。

民意如川,無人敢逆。

漢人,尊崇漢學有何不妥?

道家和儒家底蘊再厚,信衆再多,難不成還妄圖獨立於漢學之外?

莫非對漢室社稷有甚不滿,想另起爐竈,祈盼出現個純粹的道家皇朝或儒家皇朝?

不敢的,沒人敢!

大漢立朝七十八載,愈發國富民強,尤是劉徹登基後的十餘年間,大漢迸發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漢室聲望已然攀上了亙古未見的高點。

毫不誇張的說,即便劉徹現今說他是神,絕大多數老百姓也會深信不疑的,較爲清醒的王侯權貴們或許不以爲然,卻也絕不敢說出口,否則那些“愚昧百姓”是會將他們活活撕碎的。

帝師撰文,主張“漢學當立”,皇帝當殿說了兩個字,“大善”!

於是乎,漢學得立!

太學即刻重整規制,並舉兩院,是爲漢學院與科學院。

漢學院轄下,重劃系所,納百家學說及不同流派,諸如道學研究所,儒學研究所,法學研究所,墨學研究所……

各學派宗師皆稱院士,其座下弟子學業專精者,可爲博士,博士弟子則爲學士。

今後凡太學諸官撰寫著作,著作名稱及署名頭銜皆不以百家劃分,而以學派爲別,以道學代道家,以儒學代儒家,以百學代百家。

以儒學爲例子,儒學研究所又分六大學系,是爲左氏、公羊、榖樑、鄒氏、夾氏和旁博,所謂旁博者,取旁徵博引之意,亦爲不同與主流學派者。

漢學爲主幹,儒學爲分支,六大學系則爲細項。

經過二十載的努力,劉徹終是達成了目的,將儒家徹底裂解打散,而多年來佔據主導地位的道家,亦是如此,不得不順應時局,化爲養分,滋養日漸成型的漢學體系。

太史令司馬談則改任漢學院的院監,官秩同於科學院院監劉乘,負責鞏固和完善漢學體系。

世人皆是看得清楚明白,帝師衛綰年事已高,近年除卻偶爾到宮邸學舍教授課業,多半時候都是深居簡出,在府中著書立說,鮮少露面了。

司馬談此時入太學任官,且執掌兩院中的漢學院,無疑是要爲日後繼任太學祭酒做準備,畢竟科學院諸官向來鮮少過問太學具體事務,院監劉乘更是醉心於所謂的科研項目,又身爲親王,壓根無意太學祭酒之位。

現今朝中掌文教者,一爲太常府,一爲太學。

太常府文教司掌天下官學,太學則爲諸學之首,文教司雖可掌控大批師資,可批覆大筆文教預算,包括太學的貲財撥付,然太學祭酒卻是不受太常卿轄制的。

且不論現任太學祭酒衛綰乃是帝師,位同三公,即便日後繼任之人不似衛綰般地位超然,至少也會位列諸卿,可直達天聽,非是太常卿能擅自指派的。

司馬談未入不惑之年,卻力壓諸多皓首窮經的學派宗師,出任漢學院院監,可見皇帝對他的信重,亦可知他執掌漢學院後的諸般作爲,必是代表著皇帝陛下的意志。

想要自家學說想要不被摒棄在漢學體系之外,想要自身及弟子門人不被士族孤立,就要懂得觀風向,聞弦知意。

習得文武藝,賣予帝皇家。

在皇權時代,非主流學說是沒有前途的,自命清高的孤立治學更是不切實際,先不談甚麼理想,餓著肚子追求自身認定的真理和大道,這類人肯定有,但畢竟不多。

孔子弟子三千,饒是不怎的受諸侯待見,可仍是四處求官,說好聽的是想實現胸中抱負,說難聽的也只是想混口飯吃。

這有甚麼好諱言的,不吹不黑,衡平視之罷了。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後世華夏的公知精英和聖母表們,若非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他們焉能吃飽了撐得去宣揚甚麼博愛和普世價值?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倉廩足方可知禮儀,各派宗師及其弟子門人也是要吃飯的,在現今的大漢,文人想吃飽肚子,最好的途徑就是入仕,捧上朝廷和各地官府的鐵飯碗。

不爲五斗米折腰?

真若家中無米,餓上數日,半碗米飯你都要折腰的,真就是人性,談不上甚麼高尚還是醜陋,現實就是如此。

第七百三十六章 少年志氣第四百五十一章 鳴炮賀壽第三百三十章 商討出兵第八百二十八章 長安會談第六十三章 漢奸鼻祖 第二十一章 高額月例 第二百零一章 簡單粗暴第六百二十一章 鮮衣怒馬第六百五十二章 戰時徵募第八十六章 西北狀況第七百四十章 購奴門路第六百五十四章 適材適所第三百四十二章 南越將亡第二百零七章 奉旨爲匪第五百二十三章 舉步登樓第四百三十三章 中央錢莊第二百一十一章 癡女渣男第四百二十章 創投基金第一百九十六章 陳氏阿嬌第七百五十三章 弱是原罪第五百一十五章 安息作死第十八章 管家野望 第六百五十五章 所爲何來第一百九十五章 平準府司第七百零一章 滇王更迭第二十三章 保住棄子 第五百一十章 仰光條約第八百三十一章 東闕廣場第六十四章 誅心之言 第一百七十六章 南陽孔僅第七百五十二章 東風客運第七百五十七章 四大重工第四百五十九章 六大蒙師第三百八十四章 皆是陰狠第二百二十二章 血洗漠南第五百三十一章 袍澤重見第二百一十四章 揮師出塞第七百六十二章 祖父催婚第五百九十五章 商業發展第三百五十章 諸越形勢第四百九十七章 霍氏去病第二百九十章 渡過天災第八百零二章 教宗爲質第三百三十一章 冬去春來第八百二十三章 去病擒酋第六百七十三章 妻兒打靶第四百四十七章 枸醬血案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色七夕第六百二十六章 無憂翁主第二百六十二章 清河百貨第七百七十六章 太子來援第七百四十五章 易言請罪第一百四十三章 長安獻俘第四百七十六章 驚見罌粟第五百九十四章 終有回報第二百九十章 渡過天災第四百六十九章 金銀票律第七百零二章 廣設書院第二百一十二章 匈奴來襲第二百一十五章 文君出蜀第四章 甘泉夜宴第二十一章 高額月例 第三百一十九章 下旨推恩第六十一章 西郊迎秋第五百四十七章 倭王八岐第五百六十九章 火力發電第一百八十六章 告上公堂第八十七章 肥羊火鍋第七百六十四章 開鑿運河第二百九十八章 無心插柳第六百六十二章 不可盡除第七百章 注輦歲贈第五十七章 醫學見習第二百一十五章 文君出蜀第二十八章 燒製玻璃第三百零五章 鐵業整合第一百二十九章 關城大捷第三百一十章 營養早膳第一百六十九章 儒道之辯第一百三十五章 隴西豪強第八十二章 先鋒叛逃第七百八十九章 羯人南下第三百八十章 城頭失守第八十二章 先鋒叛逃第五百八十五章 細君翁主第二百七十九章 意欲隨行第七百五十章 大浪淘沙第一百六十一章 年節將近第二百九十章 渡過天災第六百七十六章 安息方略第六百三十五章 印度希臘第三百五十一章 得勝還朝第二百八十五章 議及大婚第一百三十四章 塞外羌人第一百八十五章 悍然出手第四百三十七章 正月離京第二百四十一章 破格拔擢第二百三十五章 青黴藥膏第三百五十六章 諸事底定第八百一十四章 出隘佈陣
第七百三十六章 少年志氣第四百五十一章 鳴炮賀壽第三百三十章 商討出兵第八百二十八章 長安會談第六十三章 漢奸鼻祖 第二十一章 高額月例 第二百零一章 簡單粗暴第六百二十一章 鮮衣怒馬第六百五十二章 戰時徵募第八十六章 西北狀況第七百四十章 購奴門路第六百五十四章 適材適所第三百四十二章 南越將亡第二百零七章 奉旨爲匪第五百二十三章 舉步登樓第四百三十三章 中央錢莊第二百一十一章 癡女渣男第四百二十章 創投基金第一百九十六章 陳氏阿嬌第七百五十三章 弱是原罪第五百一十五章 安息作死第十八章 管家野望 第六百五十五章 所爲何來第一百九十五章 平準府司第七百零一章 滇王更迭第二十三章 保住棄子 第五百一十章 仰光條約第八百三十一章 東闕廣場第六十四章 誅心之言 第一百七十六章 南陽孔僅第七百五十二章 東風客運第七百五十七章 四大重工第四百五十九章 六大蒙師第三百八十四章 皆是陰狠第二百二十二章 血洗漠南第五百三十一章 袍澤重見第二百一十四章 揮師出塞第七百六十二章 祖父催婚第五百九十五章 商業發展第三百五十章 諸越形勢第四百九十七章 霍氏去病第二百九十章 渡過天災第八百零二章 教宗爲質第三百三十一章 冬去春來第八百二十三章 去病擒酋第六百七十三章 妻兒打靶第四百四十七章 枸醬血案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色七夕第六百二十六章 無憂翁主第二百六十二章 清河百貨第七百七十六章 太子來援第七百四十五章 易言請罪第一百四十三章 長安獻俘第四百七十六章 驚見罌粟第五百九十四章 終有回報第二百九十章 渡過天災第四百六十九章 金銀票律第七百零二章 廣設書院第二百一十二章 匈奴來襲第二百一十五章 文君出蜀第四章 甘泉夜宴第二十一章 高額月例 第三百一十九章 下旨推恩第六十一章 西郊迎秋第五百四十七章 倭王八岐第五百六十九章 火力發電第一百八十六章 告上公堂第八十七章 肥羊火鍋第七百六十四章 開鑿運河第二百九十八章 無心插柳第六百六十二章 不可盡除第七百章 注輦歲贈第五十七章 醫學見習第二百一十五章 文君出蜀第二十八章 燒製玻璃第三百零五章 鐵業整合第一百二十九章 關城大捷第三百一十章 營養早膳第一百六十九章 儒道之辯第一百三十五章 隴西豪強第八十二章 先鋒叛逃第七百八十九章 羯人南下第三百八十章 城頭失守第八十二章 先鋒叛逃第五百八十五章 細君翁主第二百七十九章 意欲隨行第七百五十章 大浪淘沙第一百六十一章 年節將近第二百九十章 渡過天災第六百七十六章 安息方略第六百三十五章 印度希臘第三百五十一章 得勝還朝第二百八十五章 議及大婚第一百三十四章 塞外羌人第一百八十五章 悍然出手第四百三十七章 正月離京第二百四十一章 破格拔擢第二百三十五章 青黴藥膏第三百五十六章 諸事底定第八百一十四章 出隘佈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义市| 新巴尔虎右旗| 武鸣县| 建阳市| 巴楚县| 五大连池市| 保德县| 宁安市| 江都市| 大关县| 康马县| 虹口区| 昂仁县| 桦南县| 太和县| 托克逊县| 崇州市| 长沙市| 玉山县| 宁津县| 靖西县| 喜德县| 镇平县| 嘉义市| 夏津县| 邹平县| 陈巴尔虎旗| 汉阴县| 通许县| 中牟县| 雅安市| 甘洛县| 台前县| 东乌珠穆沁旗| 嵩明县| 黄浦区| 唐山市| 莒南县| 吐鲁番市| 澎湖县| 南投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