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二百九十章 渡過天災

二月末,望著殿外的傾盆大雨,劉徹慶幸自個未對這天災掉以輕心。

史籍的記載實在太過簡略了,實際上從二月下旬開始,關中各地就連降暴雨,長安城亦不例外。所幸先前在長安改建過程中增設了大量的排水設施,才未在連番暴雨中產生太大的內澇問題。

劉徹已詔令漢中水師備好輕舸快船,準備時刻出動,協助各地郡縣的府兵們在洪災中救助受困百姓。

太史令唐都每日召集熟知關中天時雨候的諸位侍召,甚至延請不少民間耄老前來,一同辨風向,觀雲態,看物像,經過數日的觀測,倒是有了些定見。

唐都忙是入宮求見皇帝劉徹,躬身稟報道:“陛下,今歲關中雨候之所以異常,皆因入得二月下旬後颳起東風,大河中下游因冰雪消融而產生水汽,累積出的大量雲雨盡皆隨風飄來關中。”

劉徹微是頜首,出言詢問道:“嗯,你等可預測出暴雨何時會止歇?”

唐都滿臉羞愧之色,出言請罪道:“臣等無能,只知若風向驟然改變,必會天降冰雹無疑,卻無法預測出風向改變的具體時日,還望陛下恕罪。”

“無妨,朕也知你等的難處,只是想知曉大概的時日,這暴雨會下到三月下旬麼?”

劉徹不以爲意的擺擺手,不會太過爲難太史諸官,這年代又沒有甚麼氣象衛星,連氣候知識都不成體系,只能憑經驗推斷了。

他只希望這暴雨不會下足一個月,畢竟先前的防災重點大多放在應付冰雹,而非特大暴雨產生的洪澇災害。

雖然史籍沒有河川決堤的記載,但他還是有些憂心,依照這個降雨量再多下些時日,出現山體滑坡是必然的,若出現大規模的泥石流,對災民就是滅頂之災,沒辦法救的。

“陛下,容臣斗膽預測,穀雨前應會由東風轉南風。”

唐都見得劉徹神情倦怠,面色頗爲憔悴,顯是殫精竭慮的爲百姓思慮,心中不由愈發愧疚,索性將被大多侍召認同的預測結果坦承而出。

他知曉若這預測不準,便是犯了欺君大罪,本不敢提及,但見得皇帝如此苦民所苦,只覺自個若爲保全性命而不敢坦言,著實對不住陛下,更對不住受災的百姓。

“哦?有何依據?”

劉徹眼神微亮,今歲的穀雨爲三月十一,若暴雨在那之前止歇,洪澇災害就比最壞的預想要好無數倍。

唐都已是豁出性命,反倒定下心神,出言解釋道:“往年每到穀雨時節,關中天候溫暖,多細雨,皆因南風過境,將秦嶺以南的溫潤水汽吹入關中,漢中和巴蜀等秦嶺以南的郡縣今歲天候與往年差別不大,故穀雨之前,必刮來強勁的南風。”

“言之有理!”

劉徹重重點頭,覺得唐都的預測應該是正確的。

冰雹的產生主因正是冷暖氣流的相互碰撞,造成水蒸氣的急速凝結,其實今年關中雪融後就微微颳起南風,只是之後颳起的東風著實太過強勁,方纔轉了風向。

若是南風愈發強勁,醞釀許久的大規模冰雹必將降下,暴雨卻也會止歇,雲雨不是消散就是被刮離關中,往西北飄。

“陛下,這預測未必能準,是臣無能……”

唐都見皇帝反憂爲喜,忙是硬著頭皮心虛道。

劉徹擺手笑道:“無妨,不管是否準確,朕皆不會怪罪於你。”

唐都復又躬身,由衷道:“謝陛下體恤。”

劉徹微是頜首,便讓唐都退下,繼續領衆多侍召晝夜監測天候。

待得唐都離去,劉徹便讓郎衛們冒著大雨,用快馬向各地官府傳達詔令,通知轄下百姓,做好穀雨前後降下冰雹的準備,倒是沒提到暴雨何時止歇之事,免得預測不準或是造成救災之人心生懈怠。

長安內史府也接到了詔令,非但張榜公告,更派大量吏員挨家挨戶的通知城內百姓。

皇室實業和田氏商團的諸多作坊也盡皆停工,讓工匠和掌事儘量呆在家裡,尤是穀雨前後,若天降冰雹,趕緊藏地窖裡躲避。

宮城內更是高度戒備,不但加固了各處宮殿的檐宇,劉徹更是不惜工本,早在正月便命匠師用水泥建了些堅實的屋舍,未央宮,長樂宮和太壽宮都有搭建。

天災將至,保命要緊,哪還顧得理會甚麼違制動土,御史彈劾?

江都王劉非也命人在皇親苑的諸多府邸建了水泥屋,不求華麗,只求足夠堅固。

聽聞到此番下的雹子或許有不少銅盆大小的,皇親苑的劉氏宗親們險些都嚇尿了,關中往年也曾下過雹子,可連雞蛋大的都少見。

臉盆大的?

屋頂的磚瓦再厚也得砸出洞來!

那水泥屋子再貴也得建啊,錢財總沒性命要緊,劉氏宗親們皆是心甘情願的掏了錢,讓江都王在他們的府邸大建快建。

三月六日,漢中郡颳起強勁南風,所幸未有冰雹降下。

劉徹翌日便收到千里加急的呈報,已確認唐都預測得沒錯,漢中沒下冰雹是因其位於秦嶺南麓,沒受到東部冷氣團的太大影響。

南風要往秦嶺以北的關中刮來了!

劉徹再度下達急詔,關中百姓務必晝夜警惕天降冰雹。

然而未等詔令傳達到,函谷關最先降下冰雹,雖沒銅盆那麼誇張,但比鵝蛋大的倒俯拾皆是。

據回報,函谷關在三月八日夜間暴雨止歇,三月九日驟然大晴,然而就在悶熱的午後,冰雹猝然而降,足足砸了小半個時辰。

太初宮的諸多殿宇慘遭毀損,紛紛讓冰雹開了天窗,連殿內的不少雕像都被遭了秧。

長安比函谷關還靠南些,竟沒先遭災,還真得感謝道家老祖提前頂雷,給京畿三輔做了預警。

不用劉徹下詔令,各地官府已自行告知治下百姓,接下來數日儘可能躲在家中,甚至藏身地窖,切勿輕易外出。

果不其然,三月十二日,京畿三輔陸續降下冰雹,不但規模比函谷關的更大,雹子更是大得嚇人,比銅盆大的還真不少,墜落在地後,四散的大塊碎冰都能將人砸傷。

尼瑪!

劉徹的水泥避難室就建在寢殿的側廂房,他躺在水泥間的臥榻上,聽著宮殿的檐宇處不時傳來磚木破碎的巨響,都有些擔心外頭殿宇的房樑塌了,將他活埋在這水泥小屋裡。

好在冰雹數量終究有限,下得愈猛,停得也愈快,不足兩刻便是徹底止歇。

陣陣南風颳起,待得心驚膽戰的人們再憋不住,從屋內探頭望天,只見多日陰雲密佈的天空已變得碧藍如洗,再見不到幾片雲彩。

長安城畢竟是天子腳下,即便是北闕的民居,也建得頗爲牢固,倒是沒出現大範圍的屋舍倒塌,但過半數的屋頂都嚴重破損,若不好生修葺,雨天怕是住不了人的。

然而驚魂未定的百姓們還是聽從了官府的建議,若非必要,則先不要大舉修葺屋舍,繼續躲在屋內或地窖,再等數日,待得確認不再會降下冰雹,再出外走動不遲。

接下來數日間,諸多郎衛不顧生死,冒著被冰雹砸死在路上的危險,不斷快馬加鞭往返長安和各郡縣,傳遞消息和下達詔令。

劉徹真是被這些盡忠職守的傢伙感動壞了,後世有句話,若你活得輕鬆安逸,那必是有人在默默爲你負重前行。

京畿三輔的傷亡情況已初步彙總上來,冊籍在簿的百餘萬軍民,傷亡八千餘人,倒是奴隸傷亡慘重,近二十萬奴隸足足死掉兩成有餘。

這倒也算說得過去,大多奴隸都在加固河提,挖渠清淤,乃至運送物資,降下冰雹時躲避不及很正常。

三月下旬,天災終是徹底過去。

連降半個月的暴雨,又有大規模的冰雹,關中各郡縣自然遭受重創,所幸官府和百姓都做足了準備,傷亡不算太大,也就百分之一左右的倒黴蛋遭了秧。

在漢朝,如此天災只有這些傷亡,已是極爲難得的了。

接下來的災後重建,朝廷早已佈置妥當,且此番天災造成的損失遠比先前預估的要小得多,故而救災和災後的諸般安排都進行得十分順利。

劉徹頗是滿意,也深知皇帝不差餓兵的道理,從少府的庫房支取大筆貲財,適時重賞了防災和救災的有功之人,包括朝臣,各地官員乃至尋常的府卒,爲數甚衆。尤是傳遞詔令和消息的郎衛們,皆是賜下極爲豐厚的賞賜。

如此一來,他們就有更大的動力,全身心的投入到災後重建中。只因皇帝言明,此番先只賞些錢財,待得災後重建完成,還會再度論功行賞,爲有功之人加官進爵。

值得一提的是,阿嬌將年前從聯合制衣獲取的高額紅利盡數取用,命人在關中各郡縣廣設粥棚,向災民贈飯施粥。她還特意讓人向田氏商團的養殖場購買了不少牲畜家禽,在粥棚裡提供些熱騰騰的肉湯,還有不少麪餅。

各地官府雖也設有粥棚,但飯菜自是比不得財大氣粗的堂邑翁主。

一時間,堂邑翁主善名遠揚,百姓又想到天子即將迎娶她爲後,更是相信那真鳳天女的傳言。

劉徹聞得此事,險些驚掉了下巴,莽直的女漢子,呆頭呆腦的小蘿莉,竟會引導民意了?

頗爲自得的阿嬌倒是坦言相告,乃是文君先生替她出的主意。

劉徹不由失笑道:“這卓文君還真是個妙人,你日後可得多多向她請教纔是。”

阿嬌臻首輕點:“待我做了皇后,還想延請文君先生做大長秋呢。”

劉徹見這小蘿莉絲毫不懂矜持和含蓄,也只得道:“祝你成功!”

第三百七十六章 皇后有孕第三百五十九章 椒房用膳第五百八十七章 倭國伊予第七百四十九章 沒心沒肺第三十五章 大難不死第四百四十三章 東郡油田第四百七十三章 身後之事第七百二十五章 皇后賜笄第二百一十六章 賀蘭在望第三百八十八章 兩軍接戰第一百九十六章 陳氏阿嬌第五百七十三章 李陵隨軍第六百章 非友即敵第二百四十七章 貴婦入夥第八十六章 西北狀況第一百八十四章 淮水異動第八百零三章 東方先生第六百三十四章 天文學說第五百零三章 焚城滅佛第四百二十八章 塬南設邑第一百四十九章 大軍班師第四百零七章 朝堂換血第六百九十一章 徙民歸化第四百三十九章 鑄鋼爲炮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夕纏綿第三百八十章 城頭失守第七百一十一章 母愛如斯第二百五十七章 外戚轉型第七百二十六章 抵達布山第五十三章 內院探奇第四百二十三章 悽惶衛長第五百七十二章 嶺南鋁業第三百一十五章 喜事連連第七百八十二章 安息貴女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色七夕第五十五章 草原馬賊 第八十七章 肥羊火鍋第七百九十章 諸般應對第五百四十一章 浪蕩少年第五百六十六章 通信編碼第四百八十五章 齊山婚事第一百三十八章 協從理政第一百二十章 兩軍對壘 第四百六十一章 直流電機第七十三章 化工環保第二百三十二章 河湟谷地第四百二十二章 妻兒隨任第四百二十一章 諸將遷調第五百二十八章 冊立儲君第二百三十八章 淝陵水泊第三百一十九章 下旨推恩第五百六十八章 塞北烏桓第五百二十二章 醉仙望月第四百九十六章 先打後談第二百四十七章 貴婦入夥第二章 吳楚之亂第四百八十七章 屬國三等第九十四章 齊聚一堂 第三百八十七章 列陣決戰第四百五十一章 鳴炮賀壽第六百五十三章 兩國王儲第二百零六章 以食爲天第七百八十六章 生猛婆媳第五百一十章 仰光條約漏寫十章,今天請假改大綱,明天雙更。第七百二十九章 塞外秋遊第二百七十五章 發行邸報第二百六十四章 開發湘南第五百二十九章 王爵虛置第九十一章 匈奴撤軍第八百一十二章 大軍備戰第六百八十五章 社福基金第一百九十六章 陳氏阿嬌第二十一章 高額月例 第五百八十五章 細君翁主第八百二十二章 踏破龍城第三百五十九章 椒房用膳第一百五十五章 刑訊逼供第五十四章 春心萌動 第七章 太子廢立第一百六十一章 年節將近第二百八十六章 帝國科院第三百三十九章 雖遠必誅第三百六十七章 治理南越第二百六十三章 銻礦之用第一百二十九章 關城大捷第五百七十三章 李陵隨軍第二百七十六章 陽春徐來第三百八十九章 意欲突圍第六百五十七章 有所隱患第三章 冊立太子第二十六章 營建之事 第五百六十二章 築路實踐第七百零二章 廣設書院第七百七十二章 哀隆攝政第七十二章 艾格連鎖 第三百八十二章 全軍潰逃第四百零七章 朝堂換血第五百一十四章 繁忙仲夏第六百二十三章 腹背受敵
第三百七十六章 皇后有孕第三百五十九章 椒房用膳第五百八十七章 倭國伊予第七百四十九章 沒心沒肺第三十五章 大難不死第四百四十三章 東郡油田第四百七十三章 身後之事第七百二十五章 皇后賜笄第二百一十六章 賀蘭在望第三百八十八章 兩軍接戰第一百九十六章 陳氏阿嬌第五百七十三章 李陵隨軍第六百章 非友即敵第二百四十七章 貴婦入夥第八十六章 西北狀況第一百八十四章 淮水異動第八百零三章 東方先生第六百三十四章 天文學說第五百零三章 焚城滅佛第四百二十八章 塬南設邑第一百四十九章 大軍班師第四百零七章 朝堂換血第六百九十一章 徙民歸化第四百三十九章 鑄鋼爲炮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夕纏綿第三百八十章 城頭失守第七百一十一章 母愛如斯第二百五十七章 外戚轉型第七百二十六章 抵達布山第五十三章 內院探奇第四百二十三章 悽惶衛長第五百七十二章 嶺南鋁業第三百一十五章 喜事連連第七百八十二章 安息貴女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色七夕第五十五章 草原馬賊 第八十七章 肥羊火鍋第七百九十章 諸般應對第五百四十一章 浪蕩少年第五百六十六章 通信編碼第四百八十五章 齊山婚事第一百三十八章 協從理政第一百二十章 兩軍對壘 第四百六十一章 直流電機第七十三章 化工環保第二百三十二章 河湟谷地第四百二十二章 妻兒隨任第四百二十一章 諸將遷調第五百二十八章 冊立儲君第二百三十八章 淝陵水泊第三百一十九章 下旨推恩第五百六十八章 塞北烏桓第五百二十二章 醉仙望月第四百九十六章 先打後談第二百四十七章 貴婦入夥第二章 吳楚之亂第四百八十七章 屬國三等第九十四章 齊聚一堂 第三百八十七章 列陣決戰第四百五十一章 鳴炮賀壽第六百五十三章 兩國王儲第二百零六章 以食爲天第七百八十六章 生猛婆媳第五百一十章 仰光條約漏寫十章,今天請假改大綱,明天雙更。第七百二十九章 塞外秋遊第二百七十五章 發行邸報第二百六十四章 開發湘南第五百二十九章 王爵虛置第九十一章 匈奴撤軍第八百一十二章 大軍備戰第六百八十五章 社福基金第一百九十六章 陳氏阿嬌第二十一章 高額月例 第五百八十五章 細君翁主第八百二十二章 踏破龍城第三百五十九章 椒房用膳第一百五十五章 刑訊逼供第五十四章 春心萌動 第七章 太子廢立第一百六十一章 年節將近第二百八十六章 帝國科院第三百三十九章 雖遠必誅第三百六十七章 治理南越第二百六十三章 銻礦之用第一百二十九章 關城大捷第五百七十三章 李陵隨軍第二百七十六章 陽春徐來第三百八十九章 意欲突圍第六百五十七章 有所隱患第三章 冊立太子第二十六章 營建之事 第五百六十二章 築路實踐第七百零二章 廣設書院第七百七十二章 哀隆攝政第七十二章 艾格連鎖 第三百八十二章 全軍潰逃第四百零七章 朝堂換血第五百一十四章 繁忙仲夏第六百二十三章 腹背受敵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乐县| 久治县| 偃师市| 碌曲县| 绵阳市| 繁昌县| 上犹县| 怀柔区| 赤壁市| 新乐市| 阿拉尔市| 格尔木市| 武汉市| 曲阜市| 万源市| 辽阳市| 会昌县| 油尖旺区| 双江| 延边| 米林县| 安乡县| 盘锦市| 陆良县| 平远县| 汉阴县| 门头沟区| 普格县| 巴彦淖尔市| 安丘市| 韶山市| 合川市| 赞皇县| 尼木县| 忻城县| 金塔县| 星座| 城市| 新源县| 曲水县| 鄢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