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二百八十六章 帝國科院

劉徹心地實是善良的,不忍見得朝臣們再爲他的婚姻大事著急上火,索性鬆了口,待得來年正月,堂邑翁主過得十八歲生辰,便可擇取吉日,舉行大婚。

朝臣們陡然聽聞,皆有些猝不及防。

來年正月?

如今已然十月過半,離來年正月也就將將三個月的功夫,要籌備天子大婚的諸般事宜,還得精心備下賀禮,可不得折騰死他們?

劉徹懶得理會他們的心思,他現下正爲遺孤內院的諸多學子的出路操心。

遺孤內院廣設諸多學院,由太子詹事府派去的先生,教授許多從劉徹處學到或撰寫成冊的後世知識,至今已將滿六年。

雖然都是些基礎學科,但首批學子經過六年的專業學習,程度已不算太低,雖有些偏科,但貴在專精,他們又肯玩命學,在某些專業的知識面是超過後世經過九年義務的初中畢業生的。

尤是術數學院,因教授了大量的財會和工商知識,近年培養出來的學子大多被皇室實業和田氏商團招募走,成爲各個產業的賬房乃是掌事。

農學院的學子更是被少府和大農府瘋搶,甚至連各個世家大族都有不少找了門路,向少府和大農府的官員疏通,冀望能延攬到些農學院的學子,替他們打理族內的大量農田。

畢竟化肥的施用和不少育種育秧技術,遠非尋常農人能擺弄得來的,而遺孤院在南山腳下那些官田的畝產連年屢創新高,已然高逾五石每畝,比大漢尋常農田平均三石的畝產實在高出太多。

對坐擁萬頃良田的世家大族而言,如此高的畝產意味著大筆的財富,自是不會等閒視之。

劉徹倒是鼓勵農學院的學子們自尋出路的,世家大族能多種出糧食,對大漢也是大好事,他先前身爲儲君,如今更貴爲天子,還不至眼光狹隘到只顧自身或皇親國戚的利益。

故而農學院是遺孤內院的諸多學院中最先實踐產學合作制度的,劉徹讓農學院的院長,益農候裘離向各郡縣派出大量學子,教導當地世家施用化肥和各項農業技術,若是學子被世家看重,進而延攬,學院亦大方的放人。

至於軍事學院的學子,出路就更無須多想,羽林衛先挑去有潛質成爲特戰兵的好苗子,虎賁衛再將剩餘的盡數包圓。對因擴編而缺兵短將的兩校而言,這些經過多年軍事訓練和戰術指導的學子,除了經驗不及老兵豐富,旁的皆堪稱優秀。

劉徹現下操心的是各式理工學院的學子,譬如格物學院,生物學院,地理學院等,這些學院教授的知識與大漢現有的科技水平幾乎是完全脫節的,想要將理論徹底運用到實際,還要不斷的實踐摸索,有很長的路要走。

學子們漸漸長大,是要成家立業,養家餬口的,自然不能長期呆在遺孤內院,放他們出去自食其力,非但浪費了他們學到的知識,更無法保證他們能豐衣足食。

劉徹苦思良久,決定還是要暫且用朝廷的名義養活他們,並提供資金讓他們從事各項必要的研究工作,儘快將理論與實際結合,形成良好的發展循環,全方面提升大漢的科技水準。

後世的許多國家也是用政府力量維持並推進較爲冷門的理論學科。

畢竟基礎理論是科學發展的基石,沒有質能方程式前,核彈和核電站皆是空中樓閣。

於是乎,劉徹趁著朝臣們因他的婚期迫在眉睫而慌亂失措時,在朝堂上提出設立帝國科學院的想法,讓羣臣朝議。

“敢問陛下,增設這帝國科學院有何用途,又將歸屬於哪個府署轄下?”

丞相袁盎總理百政,自然要詢問清楚,也好爲之明確職守,以及劃定所屬員額及秩俸水準。

“無非是教授些百工百業的雜學,就劃歸太學轄下,另闢一科雜學即可。”

劉徹早已思考妥當,太學的性質與後世的社科院頗爲相似,又已有完備的編制和章程,倒不需另外再設立其他體系,將帝國科學院劃入太學,日後時間成熟,再在太學內成立社科院,使兩者並行即可。

袁盎微是愣怔,猶豫道:“太學內的學子皆讀經史,可待詔入士,不知這帝國科學院的學子是否也要冊入士籍?”

旁的朝臣亦是紛紛豎起了耳朵,對於朝廷取士爲官之事,他們可是極爲敏感的,尤是皇帝剛剛即位,任何能影響到他們官位的決策,都不會輕忽怠慢。

劉徹臨朝治政不是一日兩日,豈會不曉得他們的心思,不由輕笑道:“丞相想岔了,朕都說了這科學院教授的乃是雜學,就似遺孤內院的農學院教授的農事一般,與入仕爲官之道是南轅北轍,讓他們入士籍作甚?”

羣臣聞言,皆是恍然,心道原來如此,想來又是皇帝傳下的那些新奇學問。他們皆出身世家大族,族裡近年也延攬了不少農學院的學子,對這些能給他們帶來利益的匠師還是頗爲認同的。

皇帝的少府擁有大量產業,又在皇室實業有份子,想培養些類似的匠師也是理所應當的。

何況若真能再琢磨出甚麼好工藝,譬如造紙和印刷甚麼的,皇室實業掙了大錢,他們不也跟著荷囊鼓鼓麼?

何必出言反對,莫非嫌錢多?

念及至此,他們皆是不想再參合此事,雖仍正襟危坐,卻已魂遊天外,讓袁盎自個與皇帝商討去,頂多再加上個要替官員發放秩俸的大農令曹欒。

袁盎也瞧出了同儕們的心思,自身也不想逆了皇帝的意思,忠於職守的細細詢問幾句,便是再無異議。

大農令曹欒不禁滿臉愁容,因著前些日子皇帝下旨再度輕徭薄賦,國庫的歲入已少去小半,剛重新精算妥當,又得多出這麼筆秩俸,真是愁死他了。

雖知孤木難支,他還是硬著頭皮離席出列,躬身道:“陛下,這筆秩俸……”

劉徹瞧著他那屎尿褲襠的神情,心下好笑,出言打斷道:“大農令不必爲此操心,帝國科學院錄用的諸多博士和學子皆出自遺孤內院。昔年設立遺孤院乃是太上皇的仁政,曾特意在少府劃出大筆貲財,專供遺孤院的諸般開銷,故而今後這帝國科學院的開銷也全數由少府支應,無需動用國庫貲財!”

“陛下英明!陛下愛民如子,太上皇仁德齊天!”

愈是忠於職守的大農令,就愈是守財奴模樣,曹欒亦不例外,聞得不用從國庫支取秩俸,忙是躬身,爲皇帝和太上皇歌功頌德。

多日來,朝臣們已漸漸習慣皇帝這副財大氣粗的模樣,遠比太上皇主政時大方多了,想到那位吝嗇到宮宴都只賜下四菜一湯的太上皇,羣臣們心下真是無比慶幸,好在今上出手豪氣,不是財神下凡,就是散財童子臨塵。

皇帝自個出錢養活那些人,無非只要朝廷劃出些沒甚麼權勢的博士和助學之位,給他們合宜的正經名頭,這還有甚麼好反對的?

於是乎,除了要費心勞神劃出些官缺的丞相袁盎及其屬官,旁的朝臣非但紛紛出言附議,更是齊聲讚頌太上皇和皇帝的仁心德政。

大漢朝堂上,諂媚與馬屁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十月末,大漢皇帝劉徹頒佈詔令,大舉擴建太學,並增設雜學一科,於太學內獨立設置院邸館舍,直屬太學祭酒衛綰轄制,名爲帝國科學院。院內諸官形制秩俸皆同太學諸官,唯學子不冊士籍。

詔令頒佈後,並未引起太大關注。

除了劉徹外,幾乎沒人能預料到,若干年後的帝國科學院會成爲支撐起煌煌大漢的重要脊樑。

倒是皇帝劉徹對十三皇子劉乘的特殊安排,引發了權貴們的極大關注。

劉乘年僅十歲,六歲時獲封清河王,自幼被劉徹帶在身邊教導,相較與其折騰得歡的兩位胞兄劉越和劉寄,乃至深受太上皇劉啓寵溺的胞弟劉舜,清河王劉乘的存在感無疑是極低的,鮮少在羣臣前露面。

若劉乘穿著燕居常服行走在北闕甲第,幾乎無人能認出他的身份。

偏生就是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幼年皇子,被皇帝劉徹敕任爲帝國科學院的院監,輔助太學祭酒衛綰設置院內的各項雜學科目,並覈驗十餘名博士僕射的資質。

需知帝國科學院的每名博士僕射皆是從遺孤內院的各大學院拔擢的,統率所轄科目的諸多博士和助學,其學識頗爲專精,非但時常由劉徹親自爲其授業解惑,更是專研了近六年的學問。

劉乘年歲尚幼,即便天資再高,也不可能如此博聞廣識吧?

劉徹卻是對劉乘極有信心,劉乘智商本就非常高,又不像後世那些可憐的小學生和中學生要學甚麼外語和樂器,自幼就接觸理工科學,十歲已掌握了不少的高中理科知識。

在不考慮實踐經驗的情況下,應付遺孤內院那些理論知識只相當於初中畢業的半吊子,足夠了!

如今的大漢,論起對科學體系的全局觀,除了劉徹,沒有人能超過劉乘。

這與年齡和學識沒甚麼關係,主要還是看問題的視角,所處高度的不同自然決定了眼界的不同。

劉乘站在劉徹這個科學巨人的肩膀上,從剛學會說話時就已看到了遠處的風景,就像一條從歷史的長河高高躍起的魚兒,早已看清了大漢科學發展的前路。

待得他慢慢積累到足夠的經驗,終會引領著魚羣沿著既有的坦途快速順流而下,避免被岔路迷了眼。

何況,他的背後還有大漢皇帝爲其查漏補缺,有甚麼可擔心的呢?

第七百七十八章 猶太祭祀第三百三十七章 白日宣淫第二百九十九章 何爲拘束第二十一章 高額月例 第二百七十二章 秋季局勢第一百四十六章 暗自盤算第四百四十三章 東郡油田第二百四十一章 破格拔擢第六章 未央風起第九十五章 意外重逢 第二百三十三章 師徒相見第三百八十五章 匈奴裂變第七百二十九章 塞外秋遊第五十七章 醫學見習第四百八十五章 齊山婚事第二百二十七章 秩俸改制第三百三十四章 鏗鏘玫瑰第七百四十二章 去病基友第一百五十五章 刑訊逼供第四百九十六章 荒唐海戰第三百九十五章 處置薄氏第七百七十八章 猶太祭祀第一百二十四章 欲設慈濟第四十三章 悲催劉德 第三百九十四章 長輩震怒第三百二十一章 政經官學第一百二十七章 焚燒屍山第五百三十一章 袍澤重見第八百一十四章 出隘佈陣第二百六十二章 清河百貨第五百四十九章 塬南壅塞第五十七章 醫學見習第一百八十九章 孔僅入士第二百四十二章 謀取王位第二百三十四章 泬西新區第十五章 孤臣不孤 第一百五十四章 四方雲動第一百一十八章 煽動仇恨第五百一十六章 沐王暑訓第三十二章 王嬸還鄉 第四百九十三章 月氏借道第二百六十一章 欲設軍校第四百六十七章 齊萱求見第六百九十七章 發展代價第七百七十九章 家有犟兒第一百六十四章 築路立法第三百六十章 雷管現世第七百五十一章 直男劉沐第五百七十六章 特殊賭賽第三百九十九章 重整軍制第三百六十七章 治理南越第二十四章 宜室宜家第三百七十一章 背後主謀第三百七十三章 各自抉擇第六十四章 誅心之言 第一百七十一章 打擊鹽商第七百零八章 京南鐵路第二百九十九章 何爲拘束第一百六十九章 儒道之辯第一百九十二章 驚天大案第二百七十二章 秋季局勢第四百一十三章 挖掘藏寶第六百一十九章 母女探病第四百零一章 今歲除夕第三百零五章 鐵業整合第四百二十三章 悽惶衛長第二百二十章 秭歸項氏第四百一十一章 劉乘飛天第一百五十六章 太后相召第六百七十章 來複火槍第五百一十五章 安息作死第四百二十八章 塬南設邑第六百四十九章 父愛無言第一百三十七章 血洗臨洮 第五百八十章 或爲帥才第五百零六章 丈夫難爲第五百四十二章 以珠抵過第六百一十九章 母女探病第一百二十二章 夜戰破敵第七十八章 匈奴大帳 第四百五十一章 鳴炮賀壽第八百一十七章 匈奴都尉第二百三十八章 淝陵水泊第六百四十一章 血祭之年(下)第八百二十三章 去病擒酋第二百二十三章 攻守應對第五十四章 春心萌動 剛結束工作回飯店,凌晨才能更新,大家勿等第四百五十九章 六大蒙師第四百三十八章 兵發大夏第五百八十章 或爲帥才第六百三十八章 國之重器第二百二十四章 魚餌香甜第一百四十一章 天家氣象第七十九章 草原詛咒 第四百零八章 半島烽煙第七百一十三章 諸事妥當第一百七十三章 酒宴議政第一百六十七章 烏桓來使第四十五章 劉榮歸國
第七百七十八章 猶太祭祀第三百三十七章 白日宣淫第二百九十九章 何爲拘束第二十一章 高額月例 第二百七十二章 秋季局勢第一百四十六章 暗自盤算第四百四十三章 東郡油田第二百四十一章 破格拔擢第六章 未央風起第九十五章 意外重逢 第二百三十三章 師徒相見第三百八十五章 匈奴裂變第七百二十九章 塞外秋遊第五十七章 醫學見習第四百八十五章 齊山婚事第二百二十七章 秩俸改制第三百三十四章 鏗鏘玫瑰第七百四十二章 去病基友第一百五十五章 刑訊逼供第四百九十六章 荒唐海戰第三百九十五章 處置薄氏第七百七十八章 猶太祭祀第一百二十四章 欲設慈濟第四十三章 悲催劉德 第三百九十四章 長輩震怒第三百二十一章 政經官學第一百二十七章 焚燒屍山第五百三十一章 袍澤重見第八百一十四章 出隘佈陣第二百六十二章 清河百貨第五百四十九章 塬南壅塞第五十七章 醫學見習第一百八十九章 孔僅入士第二百四十二章 謀取王位第二百三十四章 泬西新區第十五章 孤臣不孤 第一百五十四章 四方雲動第一百一十八章 煽動仇恨第五百一十六章 沐王暑訓第三十二章 王嬸還鄉 第四百九十三章 月氏借道第二百六十一章 欲設軍校第四百六十七章 齊萱求見第六百九十七章 發展代價第七百七十九章 家有犟兒第一百六十四章 築路立法第三百六十章 雷管現世第七百五十一章 直男劉沐第五百七十六章 特殊賭賽第三百九十九章 重整軍制第三百六十七章 治理南越第二十四章 宜室宜家第三百七十一章 背後主謀第三百七十三章 各自抉擇第六十四章 誅心之言 第一百七十一章 打擊鹽商第七百零八章 京南鐵路第二百九十九章 何爲拘束第一百六十九章 儒道之辯第一百九十二章 驚天大案第二百七十二章 秋季局勢第四百一十三章 挖掘藏寶第六百一十九章 母女探病第四百零一章 今歲除夕第三百零五章 鐵業整合第四百二十三章 悽惶衛長第二百二十章 秭歸項氏第四百一十一章 劉乘飛天第一百五十六章 太后相召第六百七十章 來複火槍第五百一十五章 安息作死第四百二十八章 塬南設邑第六百四十九章 父愛無言第一百三十七章 血洗臨洮 第五百八十章 或爲帥才第五百零六章 丈夫難爲第五百四十二章 以珠抵過第六百一十九章 母女探病第一百二十二章 夜戰破敵第七十八章 匈奴大帳 第四百五十一章 鳴炮賀壽第八百一十七章 匈奴都尉第二百三十八章 淝陵水泊第六百四十一章 血祭之年(下)第八百二十三章 去病擒酋第二百二十三章 攻守應對第五十四章 春心萌動 剛結束工作回飯店,凌晨才能更新,大家勿等第四百五十九章 六大蒙師第四百三十八章 兵發大夏第五百八十章 或爲帥才第六百三十八章 國之重器第二百二十四章 魚餌香甜第一百四十一章 天家氣象第七十九章 草原詛咒 第四百零八章 半島烽煙第七百一十三章 諸事妥當第一百七十三章 酒宴議政第一百六十七章 烏桓來使第四十五章 劉榮歸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浦东新区| 堆龙德庆县| 庄浪县| 连平县| 吐鲁番市| 通海县| 青铜峡市| 黄山市| 高要市| 尉犁县| 景泰县| 搜索| 游戏| 兰州市| 白沙| 武强县| 阿坝| 兴业县| 淄博市| 石柱| 正蓝旗| 抚宁县| 山阳县| 丹巴县| 周口市| 土默特右旗| 扶风县| 南陵县| 迁西县| 大庆市| 会昌县| 乐亭县| 三门峡市| 都安| 浦东新区| 永胜县| 晋州市| 方正县| 岑溪市| 焉耆| 太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