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8章 軍田

“……建立徵兵制,實施義務兵,我看是一個可以嘗試的辦法,現(xiàn)在兵役改革勢在必行,亦不得不行!”

在每週例行的東北軍事會議上,唐浩然第一次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徵召義務兵,建立徵兵制!沒有人比他更清楚建立徵兵制的意義。而對大人提及的義務兵,商德全、孔令塘等人無不是一陣驚訝,對於義務兵這個名詞,他們並不陌生,或多或少的總聽講武堂的德國教官提及過,但對於中國,至少這個時代的中國而言,卻是極爲陌生的,甚至有些不切實際的。

“然帥!”

這一聲稱謂卻是現(xiàn)今東北軍中對唐浩然的稱呼,截然不同於官場中的大人,不過現(xiàn)在這稱呼於府中才剛剛興起。

“這從古至今當兵的都有糧子之稱,糧子、糧子,吃糧的漢子,當兵吃糧,早已是天經(jīng)地義之事,這義務兵所得僅只有個人衣食以及極少之津貼,若實施義務兵制恐難徵募新兵,”

作爲邊防軍聯(lián)勤處處長的,除去統(tǒng)管後勤之外,新兵徵募亦是由其負責,只不過這徵募處未於本地設(shè)立徵募點罷了。

“再者,自新軍創(chuàng)辦以來,因身處朝鮮以及關(guān)東,呃,東北,兩地人口稀有少,官兵都是往關(guān)內(nèi)徵募,這徵募丁勇雖有各地官府的配合,但卻要許之於厚餉,方可得行,現(xiàn)今關(guān)內(nèi)各省皆操辦新軍,招募丁勇更甚於昨日,如我軍意唯持十萬之軍,按常備軍、續(xù)備軍和後備軍三等加以維持,每年須徵募三萬新兵,憑此需考慮增加兵餉,當前關(guān)內(nèi)兵餉以由練軍之3兩普遍提至四兩?!?

身爲聯(lián)勤處長的或許可以不去關(guān)注關(guān)內(nèi)各省操練新軍之事,但卻又不得不去關(guān)注內(nèi)地兵餉的增加,而各地紛紛仿效新軍建立常備軍、續(xù)備軍和後備軍三等軍備體系的同時,卻又提高了軍餉,這頓時給了兵員依賴內(nèi)地的東北軍造成了壓力。

“正因如此。咱們才需要建立義務兵!實施徵兵制!”

面對 的觀點,唐浩然斷然打斷其話語說道。

“至於什麼傳統(tǒng),我看徵兵纔是咱們中國的傳統(tǒng),我國早在在商、周時已經(jīng)有徵兵制度。實行的是全民皆兵,部落裡的老弱婦孺都參加戰(zhàn)鬥。在當時的法令,在戰(zhàn)爭期間,每個部落成員都有當兵作戰(zhàn)的義務。軍隊的核心是王家與貴族子弟,即“三族”與“多子族”所組成?;鶐至α渴怯善矫窠M成的甲士。

而在戰(zhàn)國時期。已經(jīng)建立常備兵制度。常備兵是軍隊的基幹,他們都是經(jīng)過應徵考選而來??歼x條件相當嚴格。凡是中選的人,免除全家的賦稅、徭役。

秦統(tǒng)一七國後,更是出現(xiàn)了全國規(guī)模的徵兵制。農(nóng)民是兵員的主要來源。秦朝兵役和勞役極爲繁重,當時全國人口大約有2000多萬,而經(jīng)常被徵發(fā)服兵役、勞役的就有二三百萬。漢承秦制,規(guī)定男子在適齡期間,除每年農(nóng)閒受訓外,每人一生要服兩次兵役,每次一年。漢武帝時。招募熟悉北方少數(shù)民族情況的人組成“胡騎”,招募熟悉南方越事的人組成“越騎”,直到東漢末年,全國的徵兵制才遭受破壞,而在三國時則出現(xiàn)了“世兵制”,父子世代爲兵是爲兵戶……”

言道著中國古代的兵役歷史,到最後唐浩然又總結(jié)道。

“縱觀我國古代兵役制度,數(shù)千年間,徵兵、軍戶、募兵相繼出現(xiàn),又互相摻雜??偟恼f來。軍戶制因爲兵農(nóng)合一,不用政府出錢養(yǎng)兵而受推崇較多,但容易廢弛破壞;募兵制使軍事、生產(chǎn)分離,有利生產(chǎn)發(fā)展。人口增加,但又會帶來新的頑癥———吃空餉,易至戰(zhàn)力下降??傊胖壑频难葑兒统粯?,各有所長又弊病叢生。當今既然我等意重現(xiàn)中國舊日之榮光,這源自商周、興於戰(zhàn)國。倡於秦漢的徵兵制理應恢復!”

強詞也好,狡辯也罷,對於來自後世的唐浩然而言,沒有誰比他更清楚建立徵兵制的必要性,實際上,從普法戰(zhàn)爭開始,這個世界便進入了“總體戰(zhàn)”的時代,唯有動員舉國的力量方纔是制勝之道。

在另一個時空裡那慘烈的八年間,若是沒有建於戰(zhàn)前的徵兵制,沒有那被所世人嘲笑、諷刺的“抓壯丁”,沒有強制性的兵役,或許這個國家早已戰(zhàn)敗,又豈能憑著那場戰(zhàn)爭成爲世界四強之一。

而在另一方面,十萬陸軍每月僅軍餉就需六七十萬兩,每年千百萬兩兵餉無疑是一筆龐大的開支,如果可以省下這筆開支,則可以將更多的錢用於加強陸海軍的建設(shè)。

“然帥,這徵兵制雖好,可畢竟,這關(guān)外人丁稀少,行以徵兵,只恐怕非但有人逃兵役,恐怕還會影響生產(chǎn),影響移民……”

謹慎的提出反對意見時,商德全又特意補充道,

“我看可以先試行,徵兵實爲大事,還是謹慎一些的好,於關(guān)外試行時可不採用強迫,至於關(guān)內(nèi),可以繼續(xù)實施募兵,如此一來既能保持部隊戰(zhàn)力,又能在試行中及時發(fā)現(xiàn)各種不足,在未來加以修改?!?

商德全的謹慎自然得到了他人的贊同,對於先後於上校門下研習現(xiàn)代軍事指揮學的他們來說,自然贊同於國內(nèi)建立徵兵制,但卻又使得他們不得不考慮東三省的現(xiàn)實問題,尤其是中國人那種“國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國”的現(xiàn)實。

“古往今來,國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國,當年滿清入關(guān),憑藉的又豈是旗兵,其靠的是於北方招降徵募的數(shù)十萬綠營,靠得的是倍於明軍的二兩兵餉,曾國藩的湘軍當年不也是靠著倍餉之勇嗎?”

滕毓藻在說話的時候,只差沒說“新軍當初之威”亦是靠著厚餉之助,雖說表面上新軍兵獨餉與北洋水師相仿高於陸師,但實際上新軍兵餉不扣伙食、不扣服費,且又無官長剋扣之慮,士兵實際所得倍於北洋,自然樂意效命,而現(xiàn)在若是把軍餉斷了,這自然會出現(xiàn)亂子。

“嗯,確實如此,子純所言極是,這徵兵關(guān)係甚大,不得不謹慎處之!”

先是贊同商德全謹慎處之的建議,唐浩然又看著滕毓藻說道。

“興甫,現(xiàn)在十萬官兵,每年兵餉不下千萬兩,若是百萬之師呢?以厚餉養(yǎng)兵又需多少?”

這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數(shù)學題,但面對大人的反問,幾人無不是紛紛陷入沉默,萬萬兩軍費又豈是國家所能負擔,現(xiàn)在大清國一年所入不過七八千萬兩,若全以新軍一般,又豈能練百萬強軍?

“募兵制的前提就是要給予厚餉,當兵吃糧是爲必然,這當兵的糧子們,吃北洋的糧是吃,吃我東北軍的糧也是吃,談不上所謂的忠誠,這一仗大家都看到了,清軍縱是以北洋之精銳,亦是一碰即潰,完全談不上英勇,募兵制可帶來精兵,但士兵卻談不上忠誠!”

拿著清軍說事的唐浩然雖有些強詞奪理,可他這麼說也是爲了引出自己的觀點。

“相比於內(nèi)地,咱們東北的優(yōu)勢是什麼?”

反問一聲,看著唐浩然將面上的笑容一斂,正色說道。

“咱們過去靠的是厚餉來吸引人當兵,可別忘了咱們的兵都是農(nóng)民,都是普通的百姓,所以,想要吸引他們,除了厚餉之外,還可以用他們內(nèi)心的渴望來吸引他們!這自宋代起當兵之所以賤籍,那是因爲當兵無所得,若是我中國千百間不是重文輕武,也不至於落得此步田地,所以,我意恢復中國,必先恢復先秦春秋中國之武勇,故而,唐某決定,自即日起,凡我東北邊防軍者,服役三年後,可授田四十畝,因傷殘退役者可授六十至百畝不等,地皆爲農(nóng)墾田墾拓之熟地!既便有弟兄戰(zhàn)死沙場,亦可授田於其家人,此田永不收回,授予地契!”

“然帥,若,若是如此……”

不用再去尋思其它了,任誰都明白授四十畝熟地意味著什麼,自此之後再也不需募兵官苦心婆心的遊說,只需坐於募兵處即會有數(shù)以十萬計的良民涌入東北,爭相加入邊防軍,爲的就是那四十畝熟田。

“若是如此,非但自此之後再也無須爲募兵憂煩,這軍心亦完全爲大人所驅(qū)使!”

何止是驅(qū)使,過去部隊戰(zhàn)力維持靠的是指導員的洗腦,還有嚴格的軍法以及憲兵的槍口,而現(xiàn)在靠的卻是利益的捆綁,對於那些士兵來說,他們想要保住四十畝軍田,就必須要義無反顧的戰(zhàn)鬥下去,否則一但失敗他們會如大人、如他們一般,失去全部,包括那四十畝熟地的諾言。

“然帥且慢。”

滕毓藻的聲音隨即響起,他的眉頭一皺,流露出的焦慮之色。

“我東北三省,的確還有億萬畝荒田可供墾殖,但,大人麾下,卻不可能永遠都是這十萬官兵,而我邊防軍亦不可能永遠只爲東北邊防,若是他日……這田地如何授予?”

面對滕毓藻的憂慮,唐浩然用力一揮手打斷他的話說道。

“東北地不夠,不還有蒙古、還有新疆、還有河套,這天下的土地多得狠,還不夠咱們分給幾百萬官兵的嗎?”(。)

第39章 校長之勢第55章 華陽洞第258章 老艦新春第274章 出擊第70章 離別第281章 勒梅爾大海戰(zhàn)(四)第10章 萬事當以財爲先第163章 白晝第32章 查禁第38章 總督之憂第35章 臺北第90章 下南洋第90章 下南洋第76章 道路第10章 於此三千里第52章 達姆彈第175章 督難安第97章 收穫第17章 紛亂第147章 壞消息第146章 抵達第148章 事務新官第63章 賭徒第250章 新大陸第340章 用意第115章 鐵廠第276章 海峽驚濤第286章 大決戰(zhàn)(一)第104章 向著大海第195章 突襲第216章 交易(中)第15章 毒策第343章 投機者第3章 他人相邀機遇現(xiàn)第231章 觀察員第193章 斷絕第337章 面對未來的選擇第271章 偶然第11章 著眼將來第26章 日子第35章 強國之道第164章 底線第64章 太平洋第49章 百年大計第37章 一人爾第302章 出逃第137章 礦區(qū)事第133章 發(fā)展的需要第75章 遊說第228章 北洋無男兒?第125章 人才(下)第4章 初見且聽我忽悠第372章 何以應對第131章 剪羊毛(下)第196章 國境線第21章 授田第110章 逃兵第15章 工地第132章 銳變第14章 殺雞給猴看第206章 墳墓第323章 南下第242章 夜戰(zhàn)第8章 朝鮮王第244章 啓航第195章 突襲第107章 李合肥的憂慮第121章 彈劾第254章 難擇第276章 海峽驚濤第61章 如此忠臣第181章 潛伏第233章 謀略第14章 請教第18章 謠言第29章 投身第97章 收穫第178章 紛亂第115章 內(nèi)地之變第128章 鎮(zhèn)海第234章 外交第107章 李合肥的憂慮第114章 捅婁子第220章 沙皇的決斷第234章 外交第145章 起義第110章 大海在召喚第80章 參謀旅行第42章 謀財第63章 權(quán)威第151章 尼古拉灣第42章 老孃們(上)第50章 革命第362章 應對之策第168章 筆刀第320章 去北國第55章 夕陽第44章 拓業(yè)第45章 無奈之局第85章 機器局
第39章 校長之勢第55章 華陽洞第258章 老艦新春第274章 出擊第70章 離別第281章 勒梅爾大海戰(zhàn)(四)第10章 萬事當以財爲先第163章 白晝第32章 查禁第38章 總督之憂第35章 臺北第90章 下南洋第90章 下南洋第76章 道路第10章 於此三千里第52章 達姆彈第175章 督難安第97章 收穫第17章 紛亂第147章 壞消息第146章 抵達第148章 事務新官第63章 賭徒第250章 新大陸第340章 用意第115章 鐵廠第276章 海峽驚濤第286章 大決戰(zhàn)(一)第104章 向著大海第195章 突襲第216章 交易(中)第15章 毒策第343章 投機者第3章 他人相邀機遇現(xiàn)第231章 觀察員第193章 斷絕第337章 面對未來的選擇第271章 偶然第11章 著眼將來第26章 日子第35章 強國之道第164章 底線第64章 太平洋第49章 百年大計第37章 一人爾第302章 出逃第137章 礦區(qū)事第133章 發(fā)展的需要第75章 遊說第228章 北洋無男兒?第125章 人才(下)第4章 初見且聽我忽悠第372章 何以應對第131章 剪羊毛(下)第196章 國境線第21章 授田第110章 逃兵第15章 工地第132章 銳變第14章 殺雞給猴看第206章 墳墓第323章 南下第242章 夜戰(zhàn)第8章 朝鮮王第244章 啓航第195章 突襲第107章 李合肥的憂慮第121章 彈劾第254章 難擇第276章 海峽驚濤第61章 如此忠臣第181章 潛伏第233章 謀略第14章 請教第18章 謠言第29章 投身第97章 收穫第178章 紛亂第115章 內(nèi)地之變第128章 鎮(zhèn)海第234章 外交第107章 李合肥的憂慮第114章 捅婁子第220章 沙皇的決斷第234章 外交第145章 起義第110章 大海在召喚第80章 參謀旅行第42章 謀財第63章 權(quán)威第151章 尼古拉灣第42章 老孃們(上)第50章 革命第362章 應對之策第168章 筆刀第320章 去北國第55章 夕陽第44章 拓業(yè)第45章 無奈之局第85章 機器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东省| 闵行区| 军事| 繁峙县| 湘西| 孟连| 辽中县| 安新县| 靖远县| 房产| 纳雍县| 盐山县| 宜宾县| 永丰县| 禄丰县| 山阴县| 边坝县| 龙南县| 海安县| 临泉县| 阜新市| 鄯善县| 英超| 白山市| 蒲江县| 出国| 邢台县| 区。| 景东| 淮安市| 利川市| 平湖市| 房山区| 牙克石市| 加查县| 城步| 印江| 浠水县| 土默特右旗| 廉江市| 万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