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01章 漢城

1892年盛夏的漢城,空氣中似乎瀰漫著一股異樣的氣息,那是一種狂喜與狂熱互相碰撞著的氣息,整個漢城,也許是整個朝鮮都處於一片前所未曾有的狂熱之中。

尤其是對於那些朝鮮士子而言,他們幾乎天日都會站在統監府布告欄前,圍看著從前線戰地傳來的最新消息,每當布告欄貼上戰捷新聞的時候,這些朝鮮士子無不是爲之歡呼,甚至不少士子能激動的流出眼淚。而當滿清舊都奉天不戰而克的消息傳來時,整個漢城瞬時沸騰了起來。

漢城的街道兩側店鋪門前,大大小小的統監旗以及帶著懷明之意的日月旗鋪天蓋地的懸掛著,從李康年的眼前劃過,重回漢唐的旋律一遍遍瘋狂地灌入他的耳膜。作爲朝鮮有名的碩儒,李康年與柳麟錫等人一般,堅持春秋大義,對外尊華攘夷,但與其柳麟錫等人主張“北伐”,要求北伐滿清,恢復明朝不同,在他看來,明已亡兩百餘年,皇宗滅絕自然再無恢復的可能,即便是北伐亦是主張朝鮮入主中原。

但他的這一夢想,或者說“幻想”隨著統監府的在朝統監而化爲泡影,尤其是在統監府全面介入朝鮮國政之後,在地方事務廳的介入下地方官府更是成了一個擺設,這曾讓李康年痛心不已,每每思及國朝全爲清國人所把持時,心痛之餘尊華攘夷亦於心底閃動,而此時,面對統監府起兵反清,主張衛正斥邪的他整個人不禁迷茫了。

這,這統監府難道當真是意欲恢復中華嗎?

此時,《東亞日報》的記者們已把新軍佔領錦州兵逼關內的消息,通過號外傳向外界。洶涌的人潮手執小旗,更多的是日月旗,而不是一塊紅布即可的統監旗,迎著漫天飛舞的綵帶走上街頭。歡呼著,跳躍著。

這時,兩個滿臉是淚的年輕士子,衝到李康年的面前。在看到是李康年內,兩名士子連忙激動的行道:

“衛已先生,中國光復了!中國光復指日可待!”

儘管那中國光復依然還很遙遠,但卻第一次讓這些士子們看到希望,看到中國光復的希望。而對於這些堅持春秋大義,秉持尊華攘夷之心的士子而言,這天地間似乎沒有任何事務能比這更令人激動了。

甚至在他們許多人眼中,一但中國光復那所有的問題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再也沒有洋擾之憂,亦不會有貪官橫行,而朝鮮又能以事大之心誠侍中國,而爲中國所佑。

在未曾有過的激動之中,數以千百計的朝鮮官員、士子無不是激動的哭喊著,甚至不顧宮侍阻擋的涌向大報壇。以祭祀皇明三帝,那哭聲更是震天,更是有激動者吟誦著陸游的《示兒》,大有老懷欣慰之感,而每一個來到大報壇的朝鮮官生無不是於大報壇泣拜,告知三帝中原他日將復,而那是爲“犬羊夷”的滿清不日必滅。

對於這些數百年來一直尊崇明朝、蔑視滿清的“尊周大義”的朝鮮官員以及士子而言,在這一瞬間,他們似乎理解了統監府,理解了府中過去兩年中對朝鮮的“凌壓”。這凌壓爲的卻是“匡正中華”,甚至生出一種榮幸之至的感覺來。

“……中華以我朝鮮之力,而再行匡復,朝鮮能以小事大如此。再造母邦,實是朝鮮萬民之幸,亦是朝鮮萬民之福,神宗皇帝竭天下之力,出兵救之以東藩,得以再造藩邦。吾東方昆蟲、草木。何莫非皇靈所被也?今日,朝鮮士民願竭盡國力以助北伐……”

而相比於朝鮮官民的激動,只有極少數人從統監府發出的通電中意識到,這次“北伐”恐怕並不是爲“恢復中華”,因爲通電中沒有任何與“中華”有關的字眼,難道當真是“清君側”,若是現在還有人將唐浩然視爲清國的忠臣,恐怕只會徒惹人笑,可此次揮師關東的目的又爲何?

可無論如何,對於朝鮮人來說,現在他們似乎找到了一個令他們驕傲的理由——“以一邦而報中華”,以一邦而復中華,僅僅只是想到中國的光復是起於朝鮮,便足以令這些千百年來以小事大的朝鮮人爲之自豪,甚至得意的叫嚷著“中國再造朝鮮,朝鮮再復中國 ”,甚至相比於過去,原本被地方事務廳壓著的朝鮮地方官廳,亦全力配合起事務廳的工作,大有若不盡力,即爲中國之罪人的感覺,而這反倒令地方事務廳順理成章的全面接管了地方政務,當然一切都是藉著“中國”的名義。

此時,當“恢復中國”成爲朝鮮的民心所向時,在這民心所向的中心——統監府中似乎並沒有這種自知,對於統監府來說,一切只有條不紊的進行著。

“東北!”

在南別宮的辦公室內,吐出兩字的唐浩然,只是笑看著李經述,現在差不多是時候開出自己的報價了。

“東北!”

李經述驚詫的望著唐浩然。

“東北,那,那可朝廷的龍興之地,朝廷是斷不會……”

“斷不會如何?”

唐浩然搖搖頭,李經述還是太過年青了,現在他反倒是希望能夠同李經方打交道,如果是李經方的話,他會怎麼說?

他也許會說……“你先打下來再說,等到你打下東北,朝廷自然也就說不出話來了”,甚至,他還會唆使自己進攻京城,以確保朝廷作出讓步。

不過,現在這一切都只是一個想法罷了,畢竟同自己打交道的是李經述。

“朝廷斷不會接受又能如何?現在府中已經於解放區建立了民政廳,而在許多地方許多鄉紳、市民、貧民,更是自願向駐朝軍請求保護,百姓代表懇請軍隊寬大施恩,垂憐拯救百姓於流離之苦。”

提及對東北“解放區”建立的民政體系,唐浩然神情中不禁顯露出一絲得意,對於東北地區的民政管理,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對統監府的一場考驗,或者說是等同於進京會考前的一場“考試”,直接考驗著這兩年。統監府在民政方面仿效西洋建立的現代民政體系,甚至於朝鮮亦不過只是進行某些嘗試罷了。

只有在東北,才能真正嘗試推行現代化的民政,從而爲將來對全國的統治打下基礎。更爲重要的一點是。現在東北的人口不到700萬,雖是地大卻人煙稀少,有比這裡更合適的“民政試驗場”嗎?在中國沒有比這裡更適合進行變革的地區,再加上東北豐富的資源。十年後,東北甚至將是自己揮師南下的根本地。朝廷不會?與自己有關係嗎?

“朝廷是斷不會同意由將東北龍興之地讓予你!”

面對唐浩然的反問,李經述深吸一口氣,盯著他繼續說道。

“畢竟,無論如何,朝廷總需要顧著那點面子!否則……”

朝廷的面子!

冷冷一笑,唐浩然看李經述冷笑道。

“這一次,我就是要扒掉朝廷的面子,非但我要扒,恐怕中堂大人……”

雖說做不到走一步算十步,但從拋出那個“八督議政”以離間滿清朝廷與地方漢臣信任的那一刻起。唐浩然就知道,一但漢臣們爲了自保選擇“議政”,那麼對於他們來說,只有扒下朝廷的臉面,他們的官位才能做的更穩當。

正如歷史上,庚子之禍把滿清朝廷的臉面扒了下來一般,若非李鴻章、劉坤一等淮湘權臣相即離逝,加上張之洞拱手讓權晉身軍機,那滿清朝廷又豈能堅持十一年,不過雖是如此。地方坐大的現實,卻又是滿清朝廷無法逆轉的,當他們試圖逆轉的時候,辛亥革命隨即爆發了。

現在自己需要做的就是把朝廷的臉面撕下來。縱容其它八督坐大,有了那八大總督的互相牽絆,自己至少在未來十年內,不需要擔心滿清朝廷,至於八大總督是否會互相攻伐,從而導致內戰。唐浩然反倒是充滿了信心,這些讀書人出身的總督斷不會如此,至少於他們心中還有那麼點信仰。

話再說回來,不還有一個朝廷在嘛!

“中堂大人也是想要把朝廷的臉面扒下來的!”

唐浩然的話只讓李經述無奈的苦笑,苦笑之餘卻又不住的搖著頭,最後盯著唐浩然說道。

“子然,過去他人只道你長於西學,而不擅爲官,可今日……”

話聲稍稍一頓,在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李經述依然將面前這個與自己年歲相仿的青年視爲朋友。

“世人必皆知,這世間最擅長爲官者便是你,縱是家父亦嘆之不如!”

用一招通電把八督逼到欲爲忠臣而不能的地步,如此之人又豈不擅於爲官,但李經述的評價換來的卻是唐浩然一陣大笑,只見他笑說道。

“仲彭,我若是會爲官,又豈會走到今天這步?”

那是因爲他從未想過要去當官!

如果李鴻章聽到唐浩然的這番話語,一定會於一旁如此說道,只可惜李鴻章並不在這裡,實際上對於唐浩然而言,在某種程度上,他與李鴻章勉強可以算做知已,至少算是半個知己。

“仲彭,這兩日會有一艘船駛往天津,如果仲彭你願意的話,可以前往仁川乘船迴天津,不知兄意下如何?”

“啊!你會放我?”

李經述詫異的瞧著唐浩然,打從其起兵反對朝廷後,他可都覺得自己就是一人質,每每想到他全以自己爲質,勒索父親時的,李經述的心底便是一陣神傷,想到父親爲自己憂神,事長至孝的他以至於這陣子茶不思飯不想起來,著實瘦了不少。

“仲彭,瞧你說的,你又不是俘虜,何來放還之說?”

像是爲了證明自己所言不虛似的,唐浩然又特意補充道:

“再者,你看,你在這的時候,不是想到什麼地方便去什麼地方嗎?何時有人阻攔?”

確實沒有阻攔過他,但是出於“安全考慮”,唐浩然還是派出了衛兵貼身“保護”他,這會他這麼一說,李經述是反倒是說不出話來,確實,唐浩然起兵後,並沒有限制他的人身自由,更無綁架之說。至於衛士亦是早在起兵造反之前即以派來,似乎是自己想多了。

思索片刻,李經述看著唐浩然,他知道對方如此明白的告訴他。他可以離開朝鮮了,對他肯定是有所求,於是便反問道:

“有什麼需要我帶給家父的嗎?”

“大人,您覺得李鴻章會同意嗎?”

在李經述離開南別宮之後,李光澤走進唐浩然的書房時。主張暫不放李經述歸國的他反問道:

“現在不是李鴻章是否同意,而是……”

話聲稍稍一頓,唐浩然看著李光澤笑說道。

“利益!”

或許對於李光澤等人來說,在很大程度上他們都被自己“拉上賊船”的,而現李鴻章等人未嘗不是被自己拉上了賊船,這條船上來容易下去難。

“對於李鴻章他們來說,他們之所以冒著殺頭的危險迫使朝廷讓步,爲的就是保住各自的利益,對於這些習慣於大權在握的大人們來說,想奪他們的權。簡單比殺了他們還難!”

這纔是最關鍵的地方,而唐浩然當初之所以提及“八督議政”正是拿捏住了他們的命門,如果沒有杭州起義將“滿漢之別”這屋窗戶紙捅破,如果自己通電中不提“歧視、防範漢臣”,或許如李鴻章、張之洞那樣的大人們,還會繼續如歷史上一般,做“我大清”忠心耿耿的臣子,可最終,他們卻從朝廷的變化中意識到,“八督議政”是他們最後的機會。如果錯過這個機會,他們極有可能會死無葬身之地。

漢臣、滿臣,對於滿清朝廷來說,這個原罪是其永遠都無法擺脫的。唐浩然用一招“自保”把他們拉上了這條船。現在對於唐浩然來說,這第一步辦好了,那就需要走第二步棋了。

“利益,大人,您的意思是?”

“崇山,當年曾國藩手握重兵爲何不反?李鴻章執天下精銳於一身爲何不反?是深得朝廷信任?不。是因爲他們都不願當那個不忠第一人!”

似嘲似諷的話語從唐浩然的口中道出後,他又不禁暗嘲道。

“書生造反十年不成,那些位大人啊顧慮太多,不是他們不想造反,而是……需要我這個“粗人”啊!”

大人的話讓李光澤先是一愣,旋即想通這一點的卻又是一笑。

“可不是嘛,他們需要大人在必要的時候捅開窗戶紙,也就只有大人能……”

“能不顧臉面,撕破臉吧!”

冷冷一笑,唐浩然朝著南方看了一眼,似乎是想看看那些“大人”們的神情似的。

“其實,他們也就只是一羣大人罷了!”

頂多是有那麼一丁點野心的大人,歷史上李鴻章想過當總督,張之洞想過當皇帝,就是劉坤一,亦曾動過鐵帽子王的心思,可這些個大人最後無一不是當了“我大清”的忠臣,到最後,也就是那個被滿清冷了心的袁世凱,藉著起義把天下給奪了。

這滿清能享幾百年天下,到也奇了怪了,居然沒出現一個梟雄,若是曾國藩、李鴻章等人如曹操等梟雄一般,又豈還有自己的戲?

冷笑之餘,收拾起心情的唐浩然又把念頭從對歷史和現實的追思中拉回了現實,對李光澤說道。

“崇山,先不說那些大人怎麼辦。眼下還有一件事,就是那些旗人的事情,你怎麼看?”

商德全可以把皮球踢到統監府,而唐浩然卻沒有再踢的餘地,可幾十萬旗民卻又是擺在面前不得不解決的問題,如何處置那些沒上戰場的旗民,至少眼下這個問題還回避不過去。

“大人,若是按道理,他們拿著旗餉,自然也就是旗兵,這既然是兵,那自然要關進俘虜營裡頭!”

面對大人的詢問,李光澤在首先表明了立場之後,又看著大人說道。

“可問題在於,幾十萬,涉及到的壯丁多達十萬人之多,且不說把這些人都關進戰俘營,可能會面對的種種問題,單就是這麼做了,到時候京城那邊恐怕……”

確實,自己還等著京城那邊下個旨意,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名正言順”的掌握東三省,可要是把十幾萬旗丁關進戰俘營,恐怕京城那邊還真不好交待,到時候只會平添些許麻煩,雖說對此壓根就看不上眼,但現在少一事總比多一事的好。

“可,這麼多人留在東北,總歸……那以崇山看來,應該如何處置此事?!”

唐浩然的話聲一揚,瞧著李光澤反問道。

“大人,聽說京城那邊準備練八旗新軍!”

一聲反問後,李光澤瞧著大人笑說道。

“既然朝廷有這方面的心思,咱們當大臣的,就不能不幫忙,以我之見嘛,可以把他們送還回京城嘛,畢竟到時候……總歸還是要再抓一次的,與其現在讓他們不服,不如到時候抓他們個心服口服,再就是……”

話聲稍稍一頓,李光澤臉上展出一絲笑容。

“這關內的大人們,多少也需要那麼些掣肘不是!”

(這有被狗咬、貓撓,可有幾個人被魚咬過……手被魚咬了幾個口子,血流如柱……淚奔,求安慰!弱弱的求一下定閱和月票,無論您看的是不是正版!帝國的朝陽讀者交流羣:150536833歡迎你的加入)(。

第343章 投機者第306章 臣民與國民(上)第23章 變革第326章 兄弟第5章 同文館(下)第42章 老孃們(上)第43章 八旗新軍第115章 鐵廠第34章 革命第34章 會商第339章 無憂宮第162章 維特的苦惱第304章 天津雨第47章 流亡者第157章 國之忠臣第350章 東瀛的春天第187章 潰敗第63章 賭徒第111章 朋友第85章 未來的基礎第381章 戰爭之路第69章 緣何第81章 根基(上)第175章 最終決定第289章 起風了第334章 條件第232章 尋求第144章 新加坡盛宴第144章 軍馬第76章 道路第191章 叔嫂第96章 革命者第39章 洋操第188章 不可避免第107章 夜幕中的上海第103章 軍艦第250章 新大陸第112章 秋山的選擇第60章 棋手與棋子第189章 風起第20章 督府夜話第376章 鐵釘第243章 第二太平洋(上)第349章 總演習第28章 壓迫第360章 對與錯第187章 相商第90章 下南洋第72章 擴張第6章 湘與淮第108章 北洋之憂第117章 邀請第148章 真真假假第40章 笑一場第158章 如我所見第206章 興亡苦第84章 鋼鐵時代第208章 氣數第154章 陽謀第141章 風雲際會第2章 壬辰之夏(中)第39章 校長之勢第100章 乘機第25章 北國第155章 雷動第77章 不下第71章 經驗第23章 變革第21章 賠罪第17章 心病第5章 同文館(下)第18章 軍田第363章 軍國民化第151章 尼古拉灣第85章 未來的基礎第217章 交易(下一)第135章 成軍第144章 新加坡盛宴第199章 簞食壺漿第380章 德意志的決定第94章 江南義第167章 新世紀第367章 軍國之患第19章 捆綁第379章 絕不妥協第130章 剪羊毛(中)第130章 開啓第5章 跨越時代的教範第355章 舵手第287章 決戰(二)第42章 老孃們(上)第42章 恭王第179章 睦仁的希望第104章 商路第71章 試驗室第40章 送禮第117章 邀請第121章 彈劾第3章 他人相邀機遇現第234章 外交
第343章 投機者第306章 臣民與國民(上)第23章 變革第326章 兄弟第5章 同文館(下)第42章 老孃們(上)第43章 八旗新軍第115章 鐵廠第34章 革命第34章 會商第339章 無憂宮第162章 維特的苦惱第304章 天津雨第47章 流亡者第157章 國之忠臣第350章 東瀛的春天第187章 潰敗第63章 賭徒第111章 朋友第85章 未來的基礎第381章 戰爭之路第69章 緣何第81章 根基(上)第175章 最終決定第289章 起風了第334章 條件第232章 尋求第144章 新加坡盛宴第144章 軍馬第76章 道路第191章 叔嫂第96章 革命者第39章 洋操第188章 不可避免第107章 夜幕中的上海第103章 軍艦第250章 新大陸第112章 秋山的選擇第60章 棋手與棋子第189章 風起第20章 督府夜話第376章 鐵釘第243章 第二太平洋(上)第349章 總演習第28章 壓迫第360章 對與錯第187章 相商第90章 下南洋第72章 擴張第6章 湘與淮第108章 北洋之憂第117章 邀請第148章 真真假假第40章 笑一場第158章 如我所見第206章 興亡苦第84章 鋼鐵時代第208章 氣數第154章 陽謀第141章 風雲際會第2章 壬辰之夏(中)第39章 校長之勢第100章 乘機第25章 北國第155章 雷動第77章 不下第71章 經驗第23章 變革第21章 賠罪第17章 心病第5章 同文館(下)第18章 軍田第363章 軍國民化第151章 尼古拉灣第85章 未來的基礎第217章 交易(下一)第135章 成軍第144章 新加坡盛宴第199章 簞食壺漿第380章 德意志的決定第94章 江南義第167章 新世紀第367章 軍國之患第19章 捆綁第379章 絕不妥協第130章 剪羊毛(中)第130章 開啓第5章 跨越時代的教範第355章 舵手第287章 決戰(二)第42章 老孃們(上)第42章 恭王第179章 睦仁的希望第104章 商路第71章 試驗室第40章 送禮第117章 邀請第121章 彈劾第3章 他人相邀機遇現第234章 外交
主站蜘蛛池模板: 忻城县| 合作市| 龙陵县| 崇阳县| 阜南县| 普兰县| 呼玛县| 乳山市| 大英县| 宁夏| 龙州县| 台北市| 盐城市| 轮台县| 平陆县| 阿巴嘎旗| 漳浦县| 嘉鱼县| 鄯善县| 霍林郭勒市| 青州市| 昭平县| 定远县| 葫芦岛市| 丹江口市| 乳山市| 太湖县| 仪征市| 大同市| 包头市| 玉树县| 岑溪市| 枣庄市| 益阳市| 五河县| 个旧市| 绥滨县| 黔西县| 阿巴嘎旗| 泗水县| 凤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