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434章 將計就計

第434章 將計就計

貴族及大臣雖然有身份有兵權,但手段卻不及道民君。

於是最終討論……或者也可以說是利益交換的結果,就如道民君所願,他帶著鄉善君及安國侯前往姑師復國。

通善君和輔國侯則分別前往姑師城外另兩片綠洲,奇臺和吐峪。

道民君爲什麼選定鄉善君就不用多說了,鄉善君是他希望輔佐的未來的姑師王。

至於爲什麼選擇安國侯而不是輔國侯,則是與沈兵一樣的想法“扶弱壓強”。

區別只是沈兵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各貴族,而道民君則是站在貴族之間以鄉善君的角度去考慮:

若是輔國侯手中有一千兵力,安國侯只有八百。

雖說多出的兵力不多,只有兩百名。

這兩百名放到秦軍或匈奴中可以說是不值一提。

但放在基數少得可憐的姑師就是不小的差距。

同時鄉善君要想收復姑師的話,沒有兵將顯然又是不行的,就像沈兵說的……隨便幾隊匈奴偵騎就能將他們給滅了,還復什麼國?

於是二選一,道民君當然選擇實力較弱的安國侯。

有一點道民君是按沈兵的意思做,那就是晝伏夜行。

這也不能說是按沈兵的意思做,而是出於安全考慮必須得這麼做……畢竟此時的姑師完全沒有與匈奴對抗的本錢,一個不小心便要真的亡國滅種了。

同時,道民君因爲擔心百姓被沈兵扣押,復國是帶著百姓一同前往。

其行軍序列是這樣的:

前方三隊各十人的偵騎,負責三個方向的偵察。

六百主力緊跟其後,負責佔領姑師城要地。

最後兩百兵力帶著四千百姓朝姑師進發,只等主力佔領姑師後便進城重建。

道民君甚至連人手都分配好了,哪些百姓負責食物,哪些百姓負責城防,哪些……

道民君的幹練妥妥就是一代賢相的樣子。

然而這所有的一切在沈兵眼裡就像是小孩子玩扮家家。

什麼賢相嘛?

還有那大臣,王子……

到現在總共才千餘兵力還分裂成幾派居然心心念唸的想著復國?

不只是想復國,還想著愚弄大秦拉一派打一派玩權術?

沈兵此時能想到的就是“廟小妖風大,池淺王八多”。

你想玩火就讓你玩個夠,正好也可以成爲別國的示範,藉此告訴西域各國秦軍雖然仁慈但並不傻。

姑師軍民離開後,秦軍也就做好了戰鬥準備。

沈兵只留下五百人看守營寨,其餘兵士則傾巢而出與姑師隊伍隔了一天的路程遠遠的跟著。

交河和薩爾距離姑師不遠,道民君等一行人用了兩天時間趕到。

當道民君聽聞偵騎來報,說姑師城內空無一人匈奴的確已經撤走時,不由欣喜若狂,暗道這下可算是成就一番事業了。

於是再無顧忌,指揮著軍民進城並連夜構築工事。

道民君不知道的是,在他們忙得熱火朝天時,正有幾名匈奴探子遠遠的在沙丘後盯著姑師城這邊的動靜。

因爲擔心打草驚蛇,這幾名匈奴探子不敢過於靠近,只看到有人進城而且人數不少就回身去報告了。

這卻是匈奴設下的陷阱。

確切的說,是革庾設下的陷阱。

薰狁正苦於匈奴就此撤兵不甘心,而秦軍卻又久久不來攻。

於是革庾就獻策道:

“若是想要秦軍來攻,那還不簡單?”

“我等只需假作撤退卻潛伏在附近。”

“我等是騎兵可日行百餘里,守在五十里外秦軍便無法發現。”

“到時我等突然殺個回馬槍……”

革庾說的是對的。

雖說沙漠地區地勢平坦目力所及甚遠,但再遠也遠不到五十里之外。

就算以偵騎探查,要把方圓五十里外探查個遍也不是一天、兩天能辦得到的。

而到時秦軍已經被圍在姑師了。

這其中只有一個問題:

那就是秦軍擅守,若秦軍佔了姑師之後匈奴便久攻不下又如何是好?

於是匈奴就在離開之前將姑師城牆大部摧毀。

將城牆摧毀也就罷了,這可以理解爲匈奴在泄憤。

但匈奴偏要在城牆四面都開了個大口。

這沒有引起姑師貴族的注意,包括道民君在內。

這並不奇怪,道民君有的手腕也只是外交上的,頂多政治上還有點頭腦……說政治頭腦都有些過了,姑師總人口不過兩萬餘,又如何能稱得上“政治”,這在大秦差不多也就是個裡典的水平,何況道民君還未真正的管理過這許多人。

其它貴族不管是“手握重兵”的大臣也好,“年少有爲”的鄉善君也罷,都沒有大戰經驗於是也談不上什麼軍事謀略。

於是都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對,即便他們到了姑師城親眼看到也沒往心裡去。

但沈兵卻第一時間就發覺這其中有詐。

沈兵還多問了探子一句:

“飲水可曾被匈奴下毒或是填埋?”

探子回答:

“不曾填埋,我等還取過姑師城內的飲水,不曾被下過毒。”

於是匈奴的意圖就很明顯了。

沙漠地區最重要、最關鍵的就是水。

匈奴若是要泄憤想讓秦軍或姑師軍民難受的話,在水裡下毒就是最簡單、最快速、最省力的做法,何必要費那麼多力氣摧毀城牆?

而且還不只摧毀一面,摧毀的是四面。

所以沈兵第一時間就判斷這是匈奴以假撤退引秦軍進攻姑師,接著匈奴再圍而殲之。

這個辦法的確有效。

因爲秦軍在姑師一帶不過八千餘人,如果要留守交河、薩爾兩城寨的話,來攻姑師的兵力或許只有六、七千。

而匈奴數萬大軍以快馬將姑師一圍,再加上城牆各面都有缺口……不說下馬步戰了,就算用腳踩也能將姑師踏平吧。

秦軍主力要是在姑師被圍殲,那麼交河、薩爾兩城寨也就保不住了。

到時匈奴豈不是又可以奪回主動權?

這也是匈奴不給水源下毒的原因之一……匈奴還打算繼續守姑師,因此需要這些飲水。

匈奴又哪裡會想到,那些在黑暗中“來攻”姑師的數千人並非秦軍。

(本章完)

第114章 首級第297章 牀弩第356章 奴隸第138章 兵行險著第473章 分裂第128章 上架感言第368章 制高點第481章 試探第518章 局勢第496章 塞琉西帝國第340章 忽悠第211章 百越第548章 書信第314章 織布機第408章 難題第144章 人質第537章 楊端和第93章 姬丹第104章 好奇心第89章 以農治國第528章 擒賊擒王第476章 勸降第102章 絆馬索第65章 厚禮第211章 百越第491章 大宛第155章 水軍第285章 議和第513章 線式戰術第539章 嚀泉第342章 市場化第391章 炒麪第520章 小試身手第417章 補水點第352章 心態第411章 信第440章 希望第468章 目標第528章 擒賊擒王第459章 討價還價第47章 變數第282章 不降反升第174章 親衛第60章 賄賂第73章 榨醬面第325章 騎軍第368章 制高點第227章 反攻第384章 烏氏倮第355章 圍城第362章 天外有天第189章 上將軍第335章 頭曼之死第50章 虛張聲勢第445章 無憂公主第199章 蒙武第324章 補貼第15章 釜底抽薪第518章 局勢第228章 順流而下第404章 教育權第360章 西域第458章 夜襲第459章 討價還價第165章 騎射第405章 市場第337章 發展第214章 較勁第78章 七國第428章 騎兵衝陣第48章 定滑輪第429章 榜樣第303章 獵鷹第227章 反攻第25章 心在滴血第296章 弩第463章 馬鐙第99章 使節第513章 線式戰術第170章 收購第262章 水排第104章 好奇心第101章 荊軻第410章 鐵芯銅炮第464章 練兵第385章 保命第219章 戰法第393章 肅州第229章 閃電戰第497章 馬其頓方陣第266章 喜訊第194章 副將第18章 主動防禦第210章 拉攏第514章 訓練第459章 討價還價第437章 人心第128章 上架感言第365章 原料第535章 先機
第114章 首級第297章 牀弩第356章 奴隸第138章 兵行險著第473章 分裂第128章 上架感言第368章 制高點第481章 試探第518章 局勢第496章 塞琉西帝國第340章 忽悠第211章 百越第548章 書信第314章 織布機第408章 難題第144章 人質第537章 楊端和第93章 姬丹第104章 好奇心第89章 以農治國第528章 擒賊擒王第476章 勸降第102章 絆馬索第65章 厚禮第211章 百越第491章 大宛第155章 水軍第285章 議和第513章 線式戰術第539章 嚀泉第342章 市場化第391章 炒麪第520章 小試身手第417章 補水點第352章 心態第411章 信第440章 希望第468章 目標第528章 擒賊擒王第459章 討價還價第47章 變數第282章 不降反升第174章 親衛第60章 賄賂第73章 榨醬面第325章 騎軍第368章 制高點第227章 反攻第384章 烏氏倮第355章 圍城第362章 天外有天第189章 上將軍第335章 頭曼之死第50章 虛張聲勢第445章 無憂公主第199章 蒙武第324章 補貼第15章 釜底抽薪第518章 局勢第228章 順流而下第404章 教育權第360章 西域第458章 夜襲第459章 討價還價第165章 騎射第405章 市場第337章 發展第214章 較勁第78章 七國第428章 騎兵衝陣第48章 定滑輪第429章 榜樣第303章 獵鷹第227章 反攻第25章 心在滴血第296章 弩第463章 馬鐙第99章 使節第513章 線式戰術第170章 收購第262章 水排第104章 好奇心第101章 荊軻第410章 鐵芯銅炮第464章 練兵第385章 保命第219章 戰法第393章 肅州第229章 閃電戰第497章 馬其頓方陣第266章 喜訊第194章 副將第18章 主動防禦第210章 拉攏第514章 訓練第459章 討價還價第437章 人心第128章 上架感言第365章 原料第535章 先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邑市| 攀枝花市| 久治县| 喜德县| 鹰潭市| 台中市| 肥西县| 太保市| 长兴县| 郁南县| 牙克石市| 德保县| 西宁市| 平罗县| 交城县| 东海县| 黑河市| 嫩江县| 平山县| 孟村| 新和县| 襄城县| 宁海县| 景洪市| 双桥区| 衡阳市| 云和县| 贺兰县| 勃利县| 西畴县| 东兰县| 新安县| 维西| 临清市| 特克斯县| 宣恩县| 自治县| 萨迦县| 抚州市| 凉城县| 来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