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313章 紡織

第313章 紡織

鉢一上來就給沈兵澆了盆冷水:

“將軍,大王雖派我等來探礦,但小民初步詢問之後,以爲在雲中郡能探到礦的可能性並不大。”

沈兵疑惑的問:

“爲何?”

鉢回答:

“只因礦脈多處於深山之中,而云中郡卻地處平原,山脈分別在北部及西部處在匈奴控制之中……”

沈兵想了想就明白鉢這話的意思了。

鉢所說的山脈指的是北部陰山、大青山及西部的狼山、賀蘭山。

前者一直都是匈奴的勢力範圍……便是李牧時期也沒推到陰山,直到蒙恬出兵才趕走匈奴控制那片區域。

後者則是被沈兵放棄的後套及西套周邊。

而云中郡,則的確像鉢所說的,大面積平原一路空曠,黃河以南甚至是沙漠。

只不過沈兵還是不明白。

“敢問老丈。”沈兵不解的問:“爲何探礦需要在深山中探?”

鉢一臉懵:

“若不在深山中探,又有何處能探?”

沈兵這是被問住了。

後來沈兵才搞明白這個問題。

這其實是現代人與古代人對銅、鐵、錫礦認識的差距,甚至涅石礦也是如此。

現代人是知道銅、鐵、錫等礦物不一定只在深山纔有,包括涅石礦(煤)也是如此。

但現代人之所以會知道這些,是因爲有現代更先進的探礦設備和理論鋪墊,比如打個孔從地表深處鑽出土石來然後分析其成分。

古時沒有這些設備,探礦總不能隨便找塊地就往下挖吧!

除非是像沈兵一樣知道河曲有煤礦於是一挖一個準,否則累死了也找不到鐵礦在哪。

因此古時所說的“探礦”,其實更多的應是“尋礦”。

也就是去深山中尋找裸露的鐵礦石。

這不需要什麼技術,也不需要知識鋪墊,只需要能認得鐵礦石就成了。

至於爲什麼要去深山中尋,則是因爲通常只有在山上纔會有裸露的礦……因爲山體滑坡、塌方等原因裸露出土層於是被發現,平原處想要礦石裸露出地面十分困難也十分罕見。

因此戰國時有明確記載的37處鐵礦均爲“產鐵之山”,包括涅石也是在山上發現。

於是古時的人就想當然的以爲這些礦物都是山生長出來的東西必須在深山中尋找。

因此就有鉢的這種說法……雲中郡無山,又哪能尋到礦?

不過這還真是個難題。

沈兵之前是粗略的知道煤礦覆蓋地且山西這片地區是產礦大省,所以要挖到煤還相對容易。

此時要找這銅、錫、鐵礦而又沒有設備,難道真要讓兵士一鋤一鋤的滿地挖?

又或等打下陰山或是收復後套、西套後再考慮礦的問題?

想了想,沈兵就說道:

“若是要深山……雲中郡確是沒有。”

“但不知老丈可否沿河探礦?”

鉢一臉迷糊:

“沿河探礦?小民從未聽聞有此探礦之法……”

沈兵則回答:

“老丈不妨一試。”

“沈兵會造舊支付費用,若是探得礦產則另有重酬!”

鉢沒有多想就點頭答應了。

鉢等一行人要的並不是礦,礦對他們而言毫無意義,他們只要報酬。

只要報酬到位,就算讓他們去沙漠裡探礦他們也樂意。

沈兵又交待了一句:

“尤其是在河道拐彎處。”

“有可能被淺層淤泥覆蓋。”

“若在河道某處發現礦石,則礦地未必是附近,有可能自上游衝涮流至該地!”

鉢半信半疑、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

沈兵這其實也是“死馬當活馬醫”。

既然古時因爲設備所限探礦只能限定在表層裸露礦,那麼除了山體有可能裸露礦脈之外就是河道了。

河道其實就是河水往下挖了一條深溝……原本該處應是平的,長期經河水衝涮於是河道越來越深,兩岸則突顯出來。

當然也有例外的,比如黃河含沙量大,帶來的泥土會一層層的往地面上覆蓋結果越來越高。

但河套地區的黃河與下游的黃河不盡相同。

河套地區的黃河只是部份經過黃土高原……西套附近通過一小段黃土高原,接著到雲中郡附近往南直至“幾”字形第三拐角處一大段黃土高原地區,由此含沙量大增。

於是雲中郡一帶黃河含沙量並不高。

不過能否找到露天礦還是要看運氣,實在找不到就只能等收復後套再說。

紙、鐵兩項都因關係國之命脈過於敏感暫時無法放手生產。

於是就只剩下紡織這一項了。

紡織就沒什麼問題了,而且幾乎所有國家的工業化都是從紡織開始。

原因無它。

紡織是解決“衣食住行”中“衣”的問題。

古人將“衣”排在首位不是沒有道理的。

因爲“衣”是解決“溫飽”中“溫”的問題,尤其地處寒冷的北方這一點尤爲重要。

而古人制衣程序繁瑣極爲耗時:先要種植苧麻,接著要將其剝皮浸泡取其纖維紡成麻線,再將麻線織成布,最後才能將布製成衣。

正如之前所言,古時女人並不是不會幹活只會呆家裡做家務。

而是古時的家務極爲繁重,只舂米、織布製衣兩項就幾乎是起早貪黑的成天勞累了。

如果沒有解決“衣”的問題,勞動力就不可能得到解放:幾乎所有人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吃和穿上,這兩樣不解決連生存都成問題,又如何去工廠幹活?

紡織業的好處就在這,它既解決了“穿”的基本生存問題解放了大批的勞動力,同時又是工業化生產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

更重要的一點是……紡織業相對於大機器生產要簡單得多,它初期只需要水力就可以完成。

而其它的機器生產首先得有蒸汽機。

所以毫無疑問,沈兵將重點工業區商業化生產的重點放在紡織業上。

於是一具具水車製作出來……初時澮等人以爲這些水車還是用來舂米的。

他們不知道的是,舂米作坊根本不需要放在工業區內。

一來舂米作坊不污染水源可以放在城內。

二來舂米作坊更適合在城內分散分佈以方便百姓。

紡織作坊就是另一回事了。

(本章完)

第36章 暗箭難防第183章 水戰第452章 英明第100章 由頭第529章 長生不老藥第75章 樂趣第378章 交集第174章 親衛第78章 七國第29章 兒女私情第76章 簡在帝心第519章 火器第248章 兩面夾擊第410章 鐵芯銅炮第365章 原料第529章 長生不老藥第348章 羨門子高第251章 陷阱第317章 工人第110章 任務第71章 落幕第68章 督陣第142章 大水第171章 瞭如指掌第30章 禁民二業第117章 興致寥寥第458章 夜襲第450章 控制第395章 羊羣第26章 事出反常必有妖第320章 高人第55章 伐木第142章 大水第509章 脣亡齒寒第191章 點兵第353章 學習第395章 羊羣第239章 奸細第395章 羊羣第163章 藤甲第435章 機關算盡第71章 落幕第484章 仙藥方子第337章 發展第302章 鳴鏑弒父第366章 礦第150章 使節第23章 劓刑第37章 借刀殺人第212章 急功好戰第542章 補給第147章 戰略第531章 推測第323章 利潤第393章 肅州第85章 水車第154章 謠言第518章 局勢第500章 接敵第391章 炒麪第87章 翻車第531章 推測第273章 太平盛世第411章 信第342章 市場化第500章 接敵第160章 匠石運斤第216章 截殺第46章 不世功勳第92章 家書第475章 龍城第244章 心計第528章 擒賊擒王第531章 推測第208章 虎父無犬子第33章 王柏第440章 希望第302章 鳴鏑弒父第467章 龍城第537章 楊端和第39章 連環計中計第10章 摩擦力?第129章 變數第452章 英明第524章 懦夫的藉口第157章 選兵第90章 窘況第351章 五原第368章 制高點第326章 命令第115章 火鍋水餃第113章 軍糧第48章 定滑輪第22章 一雪前恥第16章 變局第88章 論農第251章 陷阱第106章 一舉數得第209章 權力第469章 心理壓力
第36章 暗箭難防第183章 水戰第452章 英明第100章 由頭第529章 長生不老藥第75章 樂趣第378章 交集第174章 親衛第78章 七國第29章 兒女私情第76章 簡在帝心第519章 火器第248章 兩面夾擊第410章 鐵芯銅炮第365章 原料第529章 長生不老藥第348章 羨門子高第251章 陷阱第317章 工人第110章 任務第71章 落幕第68章 督陣第142章 大水第171章 瞭如指掌第30章 禁民二業第117章 興致寥寥第458章 夜襲第450章 控制第395章 羊羣第26章 事出反常必有妖第320章 高人第55章 伐木第142章 大水第509章 脣亡齒寒第191章 點兵第353章 學習第395章 羊羣第239章 奸細第395章 羊羣第163章 藤甲第435章 機關算盡第71章 落幕第484章 仙藥方子第337章 發展第302章 鳴鏑弒父第366章 礦第150章 使節第23章 劓刑第37章 借刀殺人第212章 急功好戰第542章 補給第147章 戰略第531章 推測第323章 利潤第393章 肅州第85章 水車第154章 謠言第518章 局勢第500章 接敵第391章 炒麪第87章 翻車第531章 推測第273章 太平盛世第411章 信第342章 市場化第500章 接敵第160章 匠石運斤第216章 截殺第46章 不世功勳第92章 家書第475章 龍城第244章 心計第528章 擒賊擒王第531章 推測第208章 虎父無犬子第33章 王柏第440章 希望第302章 鳴鏑弒父第467章 龍城第537章 楊端和第39章 連環計中計第10章 摩擦力?第129章 變數第452章 英明第524章 懦夫的藉口第157章 選兵第90章 窘況第351章 五原第368章 制高點第326章 命令第115章 火鍋水餃第113章 軍糧第48章 定滑輪第22章 一雪前恥第16章 變局第88章 論農第251章 陷阱第106章 一舉數得第209章 權力第469章 心理壓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林县| 化隆| 禹州市| 淳化县| 荔波县| 武穴市| 恩平市| 潜山县| 右玉县| 墨江| 莱芜市| 枞阳县| 谢通门县| 茶陵县| 阿拉善右旗| 屏东市| 太谷县| 南乐县| 化州市| 兴海县| 莱州市| 库尔勒市| 石门县| 东乡族自治县| 华阴市| 天祝| 库车县| 西藏| 甘孜县| 郯城县| 金川县| 礼泉县| 连南| 闵行区| 诸暨市| 济宁市| 潼南县| 迁安市| 佛学| 玉树县| 万州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