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42章 騎兵陷陣

東西稍陣(即左、右翼),各兩列。前列一百二十五隊,每隊五十名騎兵,共六千二百五十名騎兵;後列一百二十五隊,每隊三十名騎兵,共三千七百五十名騎兵。每陣共一萬名騎兵,另有探子六百五十名騎兵,總共二萬零六百五十名騎兵。

平戎萬全陣,所用兵力共十四萬零九百零三人(主力步兵十一萬零二百八十人,前、後、左、右各陣騎兵三萬六百五十人),另外還有用作車營防禦的大車一千四百四十乘

該陣中軍大陣的正面寬約十七步方陣正面與縱深各五里,方陣與方陣間隔一里);前後兩陣每隊正面六十五步,正面共約一十一里零七十步(65步x62=4030步,摺合11裡70步);左、右兩陣,每隊佔地五十步,正面共約十七裡一百三十步(50步x125=6250步,摺合17裡130步)……

本朝八陣:據《武經總要?本朝八陣法》記載,北宋所謂的本朝八陣,係指方陣、圓陣、牝陣、牡陣、衝方陣、罘置陣、車輪陣、雁形陣共八陣……

八陣所用的兵力和編隊參照了李靖陣法,即:每種陣均用馬步軍共一萬四千人列成。其中,步軍編爲二百隊,每隊五十人,計一萬人;馬軍八十隊,每隊五十人,計四千人。

每種陣,都按唐代軍隊那樣,區(qū)分爲中軍、左右虞候、左右和前後共七軍。各陣陣中“每十人爲列,皆面面相向,背背相承”。“一卒佔地二步,一馬縱廣二步”。“本朝八陣”除圓陣(因與車輪陣同形異名)外,《武經總要》中均附有陣圖。各陣圖中兵隊的名稱,沿襲唐朝。圖中的“駐隊”,即北宋的“陣腳兵”(所謂陣腳兵,就是這些兵力是爲了佈陣的初期,佔領足夠地域,防止敵人衝陣,保護自己從容佈陣的,而在佈陣完成之後則是保持陣勢的形狀而存在,往往由弓弩手爲主力構成,我們聽評書或者看舊小說中,往往有弓箭手射住陣腳之說,就是爲此);圖中的“戰(zhàn)鋒隊”、“戰(zhàn)隊”、“跳蕩”、“奇兵”,就是北宋的陣內戰(zhàn)兵及無地分兵。

圖中的七軍名稱也是沿用了唐朝的軍事語彙,比如:右虞候、右軍,即北宋的先鋒、策先鋒將;前軍、後軍,即北宋的左肋、右肋將;左虞候、左軍,即北宋的殿後、策殿後將。

北宋的本朝八陣名曰八陣,但因圓陣與車輪陣本是同陣異名,故實際僅有七種陣。綜觀這八陣陣名、七陣陣圖和《武經總要》所作的說明可以看出:八陣的陣名,都與前代沒有多大的區(qū)別,但在各種陣形的排列方法上,則與前代有本質不同。

古八陣,都是軍隊主力排列方式的變化,而宋所謂的“本朝八陣”,除了圓陣與車輪陣以外主力總是列成對四周防禦的方陣,只是以一少部兵力,在主力方陣的前後左右,作些象徵性的變化,用以附會象徵古意,這和古八陣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說本朝八陣可以說是一種變了形的方陣。

前代八陣雖然也有防禦隊形,但主要的還是進攻隊形,而宋的“本朝八陣”,從實質上看,通通變成了的四面防禦隊形。也就是說,各陣的主力仍然未脫離單純防禦的模式,與其前代軍隊的進攻精神無一繼承。這種情形的出現(xiàn),不能不說是與北宋採取單純防禦的的保守軍事思想有關。

當然,這和當時所面對的威脅也有關,因爲宋代與前代不同,缺乏騎兵,而又面臨機動性強大的北方遊牧民族騎士,所以兩翼和側後方向總是遭受威脅,方陣圓陣等面向四面防禦的陣型確實是防禦騎兵迂迴包抄,而古八陣以主力設置爲雁形、錐形等陣形,是一種面向某一方向的進攻陣形,側翼的防禦大大減弱了(實際上,?個人認爲古八陣是一種組合的陣型,個個部分排列成古八陣,然後再組成一個更大的陣勢。

其中,還應有各種陣型之間的變化方法,不過今天已經都不可考,而這些東西纔是我國古陣精髓之所在,窮究與各陣型的排列方式與形狀,只不過得其形,而不得其神。不過是我國古陣的皮毛而已。),在缺乏足夠騎兵的情況下,使用步兵排列的陣形向機動性極強的騎兵進攻彷彿並不可能,因爲戰(zhàn)況不利的時候,騎兵可以隨時脫離戰(zhàn)鬥,或者迂迴進攻側後方向,所以說,採取方陣或者圓陣的陣形在野戰(zhàn)中對騎兵進行防禦還是合適的。

宋的本朝八陣錯就錯在不應該搞這麼多花點,如果方陣能夠奏效的花,幹嘛把事情複雜化,非得搞出個不倫不類的八陣呢。看來這也是脫離了實際戰(zhàn)陣文人的產物。當然也不排除《武經總要》的陣圖不準確的可能。

宋軍中騎兵十分缺乏,只佔全軍總數(shù)的七分之一,騎兵中又往往有十之三四無馬(《李衛(wèi)公問對》中,李靖主張在騎兵營地設置木馬,以利於騎兵訓練上下馬,真不知道這是因爲缺馬還是因爲習慣如此,不過可能是現(xiàn)代鞍馬的來源也說不定)。最高曾達十之**無馬.如劉光世軍五萬二千人,僅有三千多戰(zhàn)馬,可見宋軍缺馬到何種地步。另外宋馬體形較小,一般約1.36米,按現(xiàn)在的標準也不算大馬.韓世忠曾向高宗獻馬一匹,“高五尺一寸,雲非人臣敢騎”,約合1.58米,而這已是宋朝罕見的大馬了。爲了對付遊牧民族騎兵,宋代在陣形上下了很大的工夫,企圖在野戰(zhàn)中以步抗騎。兩宋時期個人認爲有兩種陣形值得一提,那就是宋代的弩陣和疊陣。

弩陣是一種發(fā)揚蹶張弩(一種用腳蹬拉上弦的弩,威力要比用手上弦的臂張弩大)威力的陣形。分成三列,從後至前,第一排上弦,第二排上箭進弩,第三排瞄準射擊。運用時,第三排射擊後,則通過兩列之間的空隙,回到第一排身後上弦,第二排進弩之後,進入瞄準射擊狀態(tài),如此循環(huán)反覆。獲得持續(xù)的較密集的遠程打擊能力。疊陣是宋代四川吳氏兄弟創(chuàng)立,見於《宋史》,也是分爲三列,刀槍持長兵者居前,弓在後?最後爲神臂弩或者爲踏蹬弩。

這是接近實戰(zhàn)要求的,作戰(zhàn)時,全軍跪坐,當敵接近至100步時,令一神臂弓手起立射之(這是爲了測距),若可入敵陣,則神臂弓手俱發(fā).敵接近至70步時,令一平射弓手起立射之,若可入敵陣,則平射弓手俱發(fā)。當敵至拒馬,則槍兵與之肉搏。如此,使用遠程打擊武器層層攔截防禦,削弱敵騎兵迅速機動的能力,使野戰(zhàn)中步抗騎成爲可能。

下面再來談談明軍陣形。到了明代中後期,由於火器的大量使用,使得冷兵器時代較爲密集的隊形會造成較大的傷亡。而東南沿海地帶,平原較少,山地較多,大型陣勢展不開。而面對倭寇在我東南沿海劫掠的威脅,倭寇中有不少是屬於流浪武士,單兵作戰(zhàn)能力強,使用武士刀等兵器,尤其善於“跳戰(zhàn)”之法,採用較爲鬆散的陣形,明軍在遇到兇悍的倭寇時,往往陷於被動。所以戚繼光發(fā)展了一種小集中,大分散的鴛鴦陣,由大陣變小陣,

由密集變爲疏散,這是陣形的一種創(chuàng)新。

戚繼光鴛鴦陣:12人爲最基本的戰(zhàn)鬥單位,這一陣形,最前爲兩個牌手,分別是長牌手、藤牌手(其中一個爲隊長),然後是跟著狼銑手兩名、再次是四個長槍手,最後是兩個短兵手。作戰(zhàn)時以藤牌防護遠程射擊兵器(這時候牌手面向敵人,其餘人排成縱隊,其餘人躲在牌手後面,),以狼銑爲進攻主力,以長槍取人性命,短兵是防止敵人進身,或者長兵疲憊時進攻的。鴛鴦陣的再抗倭戰(zhàn)鬥中得到了成功的運用,取得了巨大的勝利。鴛鴦陣是最基本的陣形,還有許多變化。

比如成兩伍縱隊的鴛鴦陣,這是基本陣;由鴛鴦陣變化的兩儀陣(兩伍分開);?大三才陣橫隊,就是把兩伍並列的隊形變成橫隊,隊長持牌居中,左右各一?狼銑,狼銑左右爲兩長槍擁一牌(實際上這還有其他伍交錯排列),短兵在後。。。這是爲了在比較寬的橫路上戰(zhàn)鬥運用的;?小三才陣橫隊,“狼銑居中,左右各一長槍,長槍左右短兵和牌,一伍平列”,這是在窄路上採用的陣形;?一頭兩翼一尾陣,把參戰(zhàn)部隊分成四部分,最前者爲頭,是正兵,主要的進攻部隊;兩翼爲奇兵,保護頭的側後方向,在適當時機進攻敵人的側翼,尾是策應部隊(相當於預備隊),隨時準備增援任意方向。

清代軍陣,在清代軍陣中值得一提就是太平軍的各種陣法。

牽線陣:?這是一種行軍的戰(zhàn)鬥隊形,類似於現(xiàn)代的行軍縱隊。行軍時,必下令作牽線陣行走,每個兩司馬執(zhí)旗一面,後隨二十五人;一百人則張卒長旗一面;五百人則張旅帥旗一面;二千五百人則張師帥旗一面;一萬二千五百人則張軍帥旗一面。一軍接著一軍前進。寬路則分雙行,狹路則單行,魚貫以進。在行軍中,一旦發(fā)生遭遇戰(zhàn),首尾蟠曲鉤連,頃刻聚集,結成圓陣。如果戰(zhàn)事不利,統(tǒng)將敲鑼爲信號退卻,仍守牽線陣戰(zhàn)鬥隊形,這時按照路寬,分爲十行二十行都可以,但不得斜奔旁走,亦必魚貫而退,牽線陣急趨,敵往往追趕不上,即追上了,見隊伍不亂,也不敢窮追。

螃蟹陣:這是一種三隊平行配置的戰(zhàn)鬥隊形,中間一隊人數(shù)少,兩翼的人數(shù)多,形似螃蟹,所以叫做螃蟹陣。這一種陣法,極爲靈活,還根據敵情變化極多。

如敵僅分左右兩隊,就以陣的中隊分益左右翼,也成兩隊。如敵前後各一隊,就合左右翼的前鋒爲一隊,以左右翼後半與中間一隊合而平列,以爲前隊接應。如敵左一隊兵多,則變偏左陣。右一隊兵多,則變偏右陣。如敵出四、五隊,也分爲四、五隊次第迎擊。

其大螃蟹包小螃蟹陣尤爲著名,其法或先以小陣與敵交戰(zhàn),後出大陣包圍,或詐敗誘追,伏兵四起,將敵包圍。

螃蟹陣變化雖然複雜,但損左益右,移後置前,運用之妙,在於統(tǒng)將根據敵情,臨時指揮。

其進退開合的疾徐,只須幾個大旗手嫺習,全軍望大旗向那裡就向那裡奔赴。所以一軍用了幾個大旗手,便可以指揮萬衆(zhòng),略無參差,提綱挈領,深得以簡馭繁的妙用螃蟹陣(一作蟹螯陣),又稱爲荷包陣,也稱爲蓮花抄尾陣。)。

百鳥陣:這是一種使用疑兵的陣法。特別適合平川曠野與敵作戰(zhàn),以二十五人爲一小隊,把部隊分爲一百幾十隊,好似天空散佈繁星那樣,使敵人驚疑不知人數(shù)多少,每隊人數(shù)都同,又不知應先攻何處,傍徨不進,每因此被打敗。

伏地陣:又名臥虎陣,每遇敵人來追時,退卻到水窮山阻的地方,由統(tǒng)將發(fā)令,忽地一面大旗仆倒,千旗齊僕到,瞬息萬人幾千人都貼伏在地上,寂不聞聲,積蓄士氣。

第82章 南漢新帝第65章 甕中捉鱉第18章 烈烈遼風(上)第50章 袍澤弟兄第41章 羣雄逐鹿第79章 回師夷陵第126章 吳越一統(tǒng)第22章 郭無爲第126章 血戰(zhàn)山越族第130章 借刀殺人第81章 不留活口第97章 野心第85章 打造第7章 小周後第80章 誓殺之第24章 三大勢力第37章 龍門軍營第5章 南唐變法之夜話第89章 驚魂一刻第6章 神邸,不可戰(zhàn)勝的神邸!第148章 血染徵袍第27章 漳泉史事(上)第6章 情迷第13章 灰飛煙滅第13章 賠了夫人又折兵第15章 交鋒第99章 鐵騎破陣第104章 時光飛逝第104章 時光飛逝第72章 陰雲密佈第165章 王仙芝第26章 驚宋第2章 初秋 濃夜 錦榻第93章 初戰(zhàn)湖州軍第123章 南越孫虎第103章 以牙還牙第65章 封賞第49章 汴軍第43章 鐵鷹銳士第166章 南唐帝國第21章 宋有猛將,名曰政忠第41章 獵梟第42章 豹子軍第47章 絕處逢生第36章 旮二愣第5章 南唐變法之夜話第102章 班師回朝第162章 南漢亡國第130章 借刀殺人第34章 藩鎮(zhèn)割據第84章 火燒袞州軍第98章 晉州,晉州!第95章 老驥伏櫪第42章 騎兵陷陣第32章 門第之風第90章 苦心孤詣第134章 死戰(zhàn)不退第105章 團城急報第36章 風起雲涌第9章 兵發(fā)福州第140章 西川詔討第43章 史上名戰(zhàn)第36章 聽天命第11章 初戰(zhàn),血勇!第2章 初秋 濃夜 錦榻第81章 不留活口第96章 曹彬隱傷第61章 茍且偷生第83章 騎兵神器第104章 軍師可巡夜去?第107章 章 龍脈第26章 阿保機第103章 故計重施第165章 天下第153章 破城第135章 千鈞一髮第106章 城中煉獄第74章 打草驚蛇第129章 決戰(zhàn)第77章 軍心大振第80章 民爲國之本第81章 不留活口第45章 殺機四伏第9章 大軍出征(下)第134章 衣錦將軍第15章 交鋒第115章 士氣大損第22章 風滿樓第164章 逝去第105章 團城急報第39章 激將法第144章 伐蜀第56章 寧江大軍第31章 出兵北上新書預告之熱血篇第8章 南唐變法之華夏商行第70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十八)第29章 漳泉往事(下)第138章 錢弘左
第82章 南漢新帝第65章 甕中捉鱉第18章 烈烈遼風(上)第50章 袍澤弟兄第41章 羣雄逐鹿第79章 回師夷陵第126章 吳越一統(tǒng)第22章 郭無爲第126章 血戰(zhàn)山越族第130章 借刀殺人第81章 不留活口第97章 野心第85章 打造第7章 小周後第80章 誓殺之第24章 三大勢力第37章 龍門軍營第5章 南唐變法之夜話第89章 驚魂一刻第6章 神邸,不可戰(zhàn)勝的神邸!第148章 血染徵袍第27章 漳泉史事(上)第6章 情迷第13章 灰飛煙滅第13章 賠了夫人又折兵第15章 交鋒第99章 鐵騎破陣第104章 時光飛逝第104章 時光飛逝第72章 陰雲密佈第165章 王仙芝第26章 驚宋第2章 初秋 濃夜 錦榻第93章 初戰(zhàn)湖州軍第123章 南越孫虎第103章 以牙還牙第65章 封賞第49章 汴軍第43章 鐵鷹銳士第166章 南唐帝國第21章 宋有猛將,名曰政忠第41章 獵梟第42章 豹子軍第47章 絕處逢生第36章 旮二愣第5章 南唐變法之夜話第102章 班師回朝第162章 南漢亡國第130章 借刀殺人第34章 藩鎮(zhèn)割據第84章 火燒袞州軍第98章 晉州,晉州!第95章 老驥伏櫪第42章 騎兵陷陣第32章 門第之風第90章 苦心孤詣第134章 死戰(zhàn)不退第105章 團城急報第36章 風起雲涌第9章 兵發(fā)福州第140章 西川詔討第43章 史上名戰(zhàn)第36章 聽天命第11章 初戰(zhàn),血勇!第2章 初秋 濃夜 錦榻第81章 不留活口第96章 曹彬隱傷第61章 茍且偷生第83章 騎兵神器第104章 軍師可巡夜去?第107章 章 龍脈第26章 阿保機第103章 故計重施第165章 天下第153章 破城第135章 千鈞一髮第106章 城中煉獄第74章 打草驚蛇第129章 決戰(zhàn)第77章 軍心大振第80章 民爲國之本第81章 不留活口第45章 殺機四伏第9章 大軍出征(下)第134章 衣錦將軍第15章 交鋒第115章 士氣大損第22章 風滿樓第164章 逝去第105章 團城急報第39章 激將法第144章 伐蜀第56章 寧江大軍第31章 出兵北上新書預告之熱血篇第8章 南唐變法之華夏商行第70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十八)第29章 漳泉往事(下)第138章 錢弘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合川市| 呼和浩特市| 梁山县| 巢湖市| 宁南县| 台东县| 文安县| 讷河市| 砀山县| 齐齐哈尔市| 婺源县| 寿阳县| 博客| 丰宁| 修文县| 拉萨市| 永胜县| 石渠县| 台江县| 巴塘县| 孝义市| 祁连县| 宣恩县| 鸡西市| 肃南| 黄平县| 华宁县| 吴江市| 清镇市| 家居| 绥阳县| 古交市| 成都市| 商都县| 和平县| 平顺县| 义马市| 金昌市| 海安县| 定陶县| 桂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