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66章 南唐帝國

李元期期艾艾地道,“父皇,這個不太符合古制吧?”

李煜輕輕頷首,說道:“沒錯,自古以來華夏族的傳承製度都是父死繼、兄終弟及,可這種制度就真的很好麼?父皇卻不這麼認爲。”

李元張了張嘴卻什麼也沒說,他有雖心反駁卻又不敢。

李煜嘆了口氣,語重心長地說道:“元,爲父既然把江山社稷交給了你,就絕對不會出爾反爾再廢掉你,你有話儘管直說,爲父絕對不會怪罪於你,只要你說得對,爲父就算改變主意又有何妨呢?今天你我父就敞開了談,好麼?”

“喏。”李元深深一揖,恭聲道,“兒臣謹聽父皇教誨。”

李煜苦笑,又道:“那就爲父先說,父死繼、兄終弟及爲什麼不好?所謂父死繼,就是要等到老皇帝死,兒能夠繼位,老皇帝若是不死,哪怕他活到一百歲,只要他不主動讓位,他的兒就只能乖乖地等下去。”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上了年紀後,難免會精力不濟,精力不濟就容易依賴他人,容易偏聽偏信,此時就很容易出現(xiàn)弊政。”拍了拍李元的肩膀,李煜喟然說道:“元兒哪,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像父皇這樣,可以坦然放下手中的權(quán)柄。”

這話利李煜是有感而發(fā),歷史上這樣的例不勝枚舉。

漢武帝、唐明皇可以算得上是雄大略的明君了吧?可他們在年逾六旬,體力、精力明顯不繼之後,卻仍舊戀棧不去,結(jié)果都在晚年釀成亂政,巫蠱之亂禍連太、皇后,枉殺了好幾十萬人,安史之亂是直接導(dǎo)致大唐帝國走向衰亡。

不過這些是沒法跟李元說的,好在李煜早有準備,當下又翻出史書說道:“元兒。秦昭襄王算得上是雄大略了吧?可在他的晚年,卻也同樣鑄成了大錯,他聽信饞言將白起從邯鄲召回國內(nèi),結(jié)果釀成大敗,此後又惱羞成怒殺了白起、自毀長城!”

“齊桓公,春秋五霸之首,雄大略就不說了,可在晚年他卻昏聵不明。重用易牙、豎刁等小人,以致國內(nèi)積蔽叢生,連他自己都在內(nèi)亂中活活餓死!”李煜扳著手指,又道,“還有魏惠王,八十多歲了還戀棧權(quán)位,以致魏國徹底衰落。”

李煜總終道:“以史爲鑑,爲父這決定禪讓。

李元不住點頭,他也覺得父皇說的在理。老皇帝年邁之後依然戀棧不去,的確不利於帝國的長治久安。當下便賭咒發(fā)誓道:“兒臣謹以列祖列宗的名義立誓,定當效法父皇,在五十歲之前將帝位禪讓給儲君。”

李煜擺了擺手,微笑道:“五十歲還算年富力強,倒是不必急著禪位,不過六十歲後一個人就會徹底衰老了,爲父希望你能在六十歲之前退位。爲父希望能夠通過你我父兩代皇帝的身體力行,將皇帝年限制作爲帝國的祖制固定下來。”

“祖制?”李元若有所思,那就不是自願。而是強制了。

“對,祖制!”李煜重重點頭,皇帝年限制必須作爲祖制強制執(zhí)行。

華夏族自古崇拜鬼神,崇拜各種自然現(xiàn)象,但崇拜的還是祖宗,所以,只要李煜這個太祖皇帝還有項政這個二世皇帝都在六十歲之前禪位,還真有可能將皇帝的六十歲年限制以祖制的形式給固定下來,礙於祖制的名頭,後世皇帝估計沒幾個敢逾越。

李元點頭道:“六十歲年限制兒臣完全贊成,不過立皇儲之事……”

“呵呵,看來在皇帝的六十歲限制上你我父是達成共識了。”李煜笑笑,又道,“現(xiàn)在再說說儲君,爲父堅決反對立雲(yún)兒爲儲君,而堅持要在你的十幾個已成年的弟弟中間,由羣臣選擇一人爲皇儲,你可知原因何在?”

李元恭聲說道:“兒臣恭聆父皇教誨。”

李煜道:“皇位的有序傳承茲事體大,關(guān)係到帝國的長治久安,而老皇帝年邁卻仍戀棧不去以致國本動搖,這只是無序傳承的一種,還有一種就是皇帝暴卒而太年幼,這時候就很容易出現(xiàn)後宮干政或者權(quán)臣攝政的亂象。”

在華夏曆史上,因爲主幼導(dǎo)致後宮亂政或者權(quán)臣攝政的例也是不勝枚舉,譬如說漢初的呂后,譬如說清末的慈禧太后,都是後宮亂政的典範,譬如霍光、王莽、董卓、曹操甚至還有張居政,都是權(quán)臣攝政的經(jīng)典案例。

李煜道:“元兒哪,都說生死由命、富貴在天,今天晚上脫下鞋,也許明天就再沒機會穿上了呢?假如哪天你我父先後暴斃,而楚兒又年歲尚幼,你敢說,你的幾十個弟弟就不會生出篡奪侄兒帝位的野望?你敢說你的皇后定會甘於雌伏?你敢說朝中就不會出現(xiàn)呂不韋、李斯、趙高式的權(quán)臣鉅奸?”

李元無言以對,他還真不敢斷言。

“所以,爲了防止因爲主幼而出現(xiàn)後宮亂政、權(quán)臣攝政的亂象,儲君就一定要從已經(jīng)成年的皇族弟中挑選!”李煜說此一頓,又說道,“不過你也不用替楚兒叫屈,只要你善加教誨,令楚兒學(xué)有所成,待其年長後仍有選上儲君的機會!”

“父皇的意思是……”李元聞言一愣,有些不解地望向李煜。

李煜道:“所謂儲君,其實就是儲備的國君,但他並不一定就會當上國君,就說你的十幾個已經(jīng)成年的弟弟,他們比你小不了多少歲,等你六十歲退位時,他們差不多也要到年限了,那麼再由他們繼位就沒多大意義了。”

李元心頭微動,又道:“那父皇的意思是……”

“爲父的意思,儲君十年一選,而且只選十八歲至三十歲之間的皇族弟,十年時間過去,若老皇帝仍在,儲君就重選,所以,二十年後兒雲(yún)兒仍有選上儲君的機會。”李煜頓了頓,又道,“就怕二十年後雲(yún)兒學(xué)無所成選不上,呵呵。”

李元尷尬笑笑,又道:“父皇,兒臣自幼視您爲榜樣,您怎麼說兒臣便怎麼做,絕不會有一絲的陰奉陰違,怕就怕後世孫不會遵從這個規(guī)矩哪。”

“是啊,這的確是個問題,所以,咱們還得給後世孫再訂個規(guī)矩。”頓了頓,李煜又道,“關(guān)於皇儲,選誰不選誰,皇帝說了不算,得由武院的功勳武將集體推選,誰得到的支持多,誰就是下一任的皇儲。”

關(guān)於這個,李煜也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

皇帝六十歲年限制,有兩世皇帝做榜樣外加祖制這個噱頭在,後世的皇帝估計沒幾個敢於逾越,既便有人想要逾越,估計也會被滿朝大臣的口水給淹死!需知言官無話不可說、無人不可糾劾的制度已經(jīng)確立,以噴皇帝爲榮的氛圍正在形成之中。

不過,要想確立皇儲廷推制,而且是十年一推,就沒那麼容易了。

李煜相信自己還活著時,這個制度還可能執(zhí)行,可在他死後,這一制度也就到頭了,祖制的噱頭未必敵得過對嫡的寵愛,言官的口水也未必敵得過後妃的枕邊風(fēng),除非有足夠的制衡力量,否則這個制度就很難繼續(xù)執(zhí)行下去。

武院,或者說是武院的功勳武將,就是李煜設(shè)想的制衡力量!

華夏帝國沿襲楚國的耕戰(zhàn)商讀體系,名義上耕戰(zhàn)商讀地位是平等的,其實不然,農(nóng)人和商人只能夠獲得低等爵位,讀書人也同樣只能獲得低等爵位,譬如朝中的六部尚書,其爵位大多還只是三等男爵(二十級爵位制已經(jīng)改成公侯伯男五階,每階三級)。

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情形,是因爲種地、經(jīng)商或者當官,很難獲得足夠的功勳。

而只有當兵打仗,有機會獲得大量的功勳,有機會持續(xù)地晉爵,所以既便不算六大國公以及三十六開國侯爵,武院蓄養(yǎng)的武人也要比農(nóng)人、商人或者文人容易獲得爵位,所以武人的地位總體上遠高於文人、商人或者農(nóng)人。

換句話說,在華夏帝國,武人的影響力是大的。

說白了,農(nóng)人是種糧的,商人是種錢的,文人是管理者,武人是主事者!

而選拔優(yōu)秀或者說有野心的皇族弟當儲君,與武人的利益也是高度一致的,因爲只有優(yōu)秀的儲君能夠成爲優(yōu)秀的皇帝,只有優(yōu)秀的皇帝會持續(xù)地對外擴張,唯其如此,武人們有機會持續(xù)地獲取戰(zhàn)功、晉升爵位。

當立儲制度與武人利益高度一致時,整個武人體系就變成了立儲制度的大支持者,制約皇權(quán)也就有了可能,除非後世出現(xiàn)一個很逆天的殘暴皇帝,有膽將武院蓄養(yǎng)的所有貴族一網(wǎng)打盡,否則,廷制儲君制就會一直推行下去。

而儲君十年一選,無疑是武人話語權(quán)的大體現(xiàn),武人是絕對會支持的。

這個,其實就是變相的貴族共和制了,武院差不多就是元老院,而武院蓄養(yǎng)的貴族武人差不多就是羅馬共和國的元老貴族,唯一的區(qū)別就在於,羅馬共和國的貴族是世襲制,而武院的貴族除了六大國公及三十六侯,其餘全都是終身制。

有這股龐大的武人力量相制衡,皇儲廷推制有存在的基礎(chǔ)!

當然,武人的力量也需要制約,李煜的措施就是爵位終身制,使武院的貴族武將階層不至於固化,再一個就是賦予武院中所有校尉以上貴族同等話語權(quán),六大國公是一票,一個小小的校尉也是一票,聲音一多,被人集中操控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本文由小說“”閱讀。

第164章 逝去第53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三)第32章 軍情走漏第129章 黃家信儒第12章 大破宋軍第164章 逝去第45章 殺機四伏第152章 收兵第47章 絕處逢生第80章 袞州張合第46章 這,就是戰(zhàn)爭!第58章 郭威第86章 最後一搏第109章 疑兵之計第119章 直取常州第169章 朱溫第23章 大戰(zhàn)尾聲(中)第134章 衣錦將軍第133章 南越杭州第145章 馬楚將亡第15章 交鋒第119章 北伐第93章 南唐鐵騎第107章 全軍操演第126章 吳越一統(tǒng)第8章 大軍出征(上)第18章 一代名將第92章 月黑風(fēng)高第82章 要朕禮佛?第9章 囂張氣焰第149章 黎明一戰(zhàn)第30章 禪位第104章 南楚第74章 打草驚蛇第134章 衣錦將軍第18章 烈烈遼風(fēng)(上)第102章 班師回朝第116章 水上行舟第57章 鬥將第155章 說什麼來什麼第67章 三營分練第107章 形勢所迫第20章 精忠尚武第101章 漳泉平定第159章 城中火起第36章 旮二愣第150章 楊行密第38章 一不做二不休第16章 對峙第52章 蒼狼夜襲第16章 對峙第102章 上谷關(guān)第83章 花燈夜市第17章 一失足成千古恨第164章 後唐嘻宗第55章 鄴城第45章 聲東擊西第16章 江寧之伏第100章 決死之戰(zhàn)第57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七(上)第20章 北漢第130章 螳螂捕蟬第10章 江家之禍第42章 豹子軍第7章 均地齊民令第62章 溫柔清鄉(xiāng)第54章 最後的鬥爭第23章 趙光義第160章 兵臨長安第34章 編練新軍第47章 蒼狼出動第146章 後唐第38章 一不做二不休第101章 曹彬品酒唱空城第73章 月黑風(fēng)高殺人夜第53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三)第165章 天下第81章 鐘太後第46章 雄雄猛士第103章 故計重施第85章 打造第36章 殺出重圍第79章 回師夷陵第142章 風(fēng)花雪月第164章 逝去第118章 留守汴梁第108章 文昭獻策第159章 追兵第126章 血戰(zhàn)山越族第74章 打草驚蛇第134章 衣錦將軍第32章 夜襲第56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六)第64章 爲亂世開太平第35章 龍門峽谷第147章 古往今來第142章 風(fēng)花雪月第101章 漳泉平定第45章 佈陣第31章 將府議事
第164章 逝去第53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三)第32章 軍情走漏第129章 黃家信儒第12章 大破宋軍第164章 逝去第45章 殺機四伏第152章 收兵第47章 絕處逢生第80章 袞州張合第46章 這,就是戰(zhàn)爭!第58章 郭威第86章 最後一搏第109章 疑兵之計第119章 直取常州第169章 朱溫第23章 大戰(zhàn)尾聲(中)第134章 衣錦將軍第133章 南越杭州第145章 馬楚將亡第15章 交鋒第119章 北伐第93章 南唐鐵騎第107章 全軍操演第126章 吳越一統(tǒng)第8章 大軍出征(上)第18章 一代名將第92章 月黑風(fēng)高第82章 要朕禮佛?第9章 囂張氣焰第149章 黎明一戰(zhàn)第30章 禪位第104章 南楚第74章 打草驚蛇第134章 衣錦將軍第18章 烈烈遼風(fēng)(上)第102章 班師回朝第116章 水上行舟第57章 鬥將第155章 說什麼來什麼第67章 三營分練第107章 形勢所迫第20章 精忠尚武第101章 漳泉平定第159章 城中火起第36章 旮二愣第150章 楊行密第38章 一不做二不休第16章 對峙第52章 蒼狼夜襲第16章 對峙第102章 上谷關(guān)第83章 花燈夜市第17章 一失足成千古恨第164章 後唐嘻宗第55章 鄴城第45章 聲東擊西第16章 江寧之伏第100章 決死之戰(zhàn)第57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七(上)第20章 北漢第130章 螳螂捕蟬第10章 江家之禍第42章 豹子軍第7章 均地齊民令第62章 溫柔清鄉(xiāng)第54章 最後的鬥爭第23章 趙光義第160章 兵臨長安第34章 編練新軍第47章 蒼狼出動第146章 後唐第38章 一不做二不休第101章 曹彬品酒唱空城第73章 月黑風(fēng)高殺人夜第53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三)第165章 天下第81章 鐘太後第46章 雄雄猛士第103章 故計重施第85章 打造第36章 殺出重圍第79章 回師夷陵第142章 風(fēng)花雪月第164章 逝去第118章 留守汴梁第108章 文昭獻策第159章 追兵第126章 血戰(zhàn)山越族第74章 打草驚蛇第134章 衣錦將軍第32章 夜襲第56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六)第64章 爲亂世開太平第35章 龍門峽谷第147章 古往今來第142章 風(fēng)花雪月第101章 漳泉平定第45章 佈陣第31章 將府議事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芮城县| 澄迈县| 鸡泽县| 昭平县| 临沂市| 德惠市| 嘉定区| 乐昌市| 南澳县| 侯马市| 澜沧| 四子王旗| 阜康市| 灵川县| 永和县| 满洲里市| 防城港市| 宜都市| 基隆市| 贵德县| 通城县| 宜阳县| 青海省| 勐海县| 武强县| 乳山市| 锡林郭勒盟| 罗城| 神木县| 阜南县| 启东市| 文山县| 明溪县| 琼结县| 鹿邑县| 桂林市| 洛阳市| 开封市| 罗平县| 宁河县| 麻栗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