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38章 一不做二不休

石敬瑭是個聰明人,與其在朝中等死,不如逃出去。便藉著契丹南侵的機會,請求李嗣源讓他去太原抵禦契丹,李嗣源哪知道石敬瑭的心思,就封石敬瑭爲河東節度使。河東是五代第一號軍事重鎮,五代中有三個出自河東,還不算十國中的北漢,所以石敬瑭是很有戰略眼光的。李從珂也照葫蘆畫瓢,謀得了河中節度使的位子,逃了。範延光和趙延壽見二位皇親得了好差使,羨慕不已,也都外調了出來。

長興四年(公元933年)十一月,李嗣源身體狀況越來越差,有次咯血昏厥,李從榮入宮探望老父,希望老父能把江山傳給他。王德妃輕聲告訴李嗣源:“秦王來了。”李嗣源對這個不爭氣的兒子漸爲不滿,沒出聲。

李從榮討個沒趣,只好出來,剛走沒多遠就聽到裡面宮人哭號不已。李從榮以爲老爹已經做古,心中暗喜:“機會可來了。”,大步趨出,回府準備帶兵馬進宮強行繼位。

可沒想到李嗣源昏死半天,又醒了過來。如果李從榮在宮中人緣好的話,肯定會有人迅速報告李從榮,還來得及改變計劃。可宮中的那些人都討厭李從榮,根本沒人去找李從榮。

李從榮到底是年輕無知,把這一密謀告訴了宰相朱弘昭和馮贇,還問他們:“我將帶兵入宮照看老爹,你們在哪裡比較方便?”二人知道李從榮想幹什麼,哪敢跟他趟這灘混水?敷衍李從珂:“事關重大,還請殿下自拿主意。”

李從榮非常生氣,派人警告二位:“你們是不是活膩歪了?我的話你們也不聽?日後我坐天子,後果怎麼樣,你們難道沒想過?”二人大懼,李從榮真當了皇帝,還能跑他們?忙入宮告密。

此時的李從榮已經發兵攻打宮城,宮人大亂,奔走呼號:“秦王造反了!”,李嗣源一聽兒子反了,氣的渾身發抖,大呼造孽。這時也顧不得父子情誼了,父子再親,能親得過權力?要不朱友珪又何必手刃生父朱溫?李嗣源讓李從珂的兒子李重吉率衛士去剿滅李從榮。

李從榮正在做著白日皇帝夢時,突然內廷下詔說皇帝復甦,聲討反賊李從榮,嚇的差得從馬上掉下來,他身邊的那幫狗黨一聽皇帝沒死,誰還敢跟李從榮作亂,一轟而散。李從榮逃回府中,和老婆劉氏藏在牀下,被官軍揪了出來,亂刀砍死。

李從榮有一個幼子,因李嗣源很喜歡這個孫子,所以養在宮中。衆人既然殺了李從榮,就絕不能再留下這個孽子,請李嗣源大義滅親。李嗣源哪裡捨得,哭道:“是兒年幼,有什麼罪?”衆人一狠心,上前奪得小兒,摔死於地。

李嗣源經過這一場骨肉相殘的悲劇,精神崩潰,號哭不止。李從榮死後,最年長的兒子要算三子宋王李從厚,李從珂雖然時年五十歲,但畢竟不是親生的,不算數。李嗣源知道自己不行了,速命人把李從厚從汴州召回繼位。李從厚得到詔書連夜趕回洛陽,這時,李嗣源已經死去三天了。李從厚在靈前繼位,追諡李嗣源爲明宗皇帝。李嗣源死於長興四年(公元933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享壽六十七歲。

五代五十三年間共走馬燈似的換了八姓十三個皇帝,平均在位不足四年,這段並不算著名的亂世留給後人深刻的印象不多。最讓人稱道的只有兩個時期:周世宗柴榮的統一大業和唐明宗李嗣源的守成時期。

五代皇帝多殘忍好殺,李嗣源殺人也不算少,動輒毀人家族。但這些多是上層建築中的權力鬥爭的結果,對於廣大社會底層的百姓來說,李嗣源還算是一個不錯的皇帝。在封建社會裡,老百姓無權選擇最高統治者,所謂明君的標準也不可能脫離階級性的範疇。

老百姓的要求往往很低,只希望最高統治者能讓老百姓的日子過的好一些,這個要求並不高,但並非人人都能做到。李嗣源做的很出色,雖然他在軍事外交上的成績不是很突出,但做爲一個亂世皇帝,他所能夠做到的些,已經讓老百姓很滿意了。

宋王李從厚從來就沒有想到有朝一日他能成爲九五之尊,君臨天下。李從厚是個很老實聽話的孩子,和他的哥哥李從榮完全不同。象李從厚以及陳廢帝陳伯宗這樣的“懦弱無能”的皇帝,如果放在承平時代,大的成績做不出來,但兢兢業業的守住家業還是可能的,唐高宗李治就是這樣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

當然,李治並非“無能”,只是他夾在中國歷史上兩個極著名的皇帝:他的父親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老婆大周皇帝武則天中間,便顯得李治有些“無能”。

在五代這個以軍功奪天下的混亂時代,沒有軍隊的支持是根本撐不了幾天的,李從厚沒有主持過軍務,在軍隊中的威望更是一片空白,許多地方上的實力派都對李從厚頗爲不屑。李嗣源活著的時候,這些人還不敢放肆,李嗣源一死,有些人便不安份了,打算跳出來謀番大事做做。

李從珂雖然功勳卓著,但卻沒有資格繼承皇位,對於這一點,李從珂早就對李嗣源深懷怨望,他也許在想:“當我三十多年跟隨繼父南征北戰的時候,還沒有你李從厚呢,憑什麼我吃苦你享受?”有了這種想法,李從珂哪裡還能坐得住?

李從厚沒有從政經驗,對政治鬥爭的殘酷更是沒什麼直觀的感覺,雖然當了皇帝,但大權還是掌握在“顧命大臣”朱弘昭和馮贇手中。這二位爺難得的爬上高位,加上伺候的又是李從厚這號庸主,自然瞧不上李從珂。李從厚年輕不懂事,易於控制,而李從珂時年已經五十多歲了,萬一當了皇帝,哪還有他們的位置?朱弘昭和馮贇經常派人暗中到鳳翔去抓李從珂的把柄,尋找下手的機會。

朱弘昭苦思良久,想出一個好辦法,他打著皇帝的旗號發出調令,對地方長官進行易地調動,不能讓這些人在一個地方呆的太久,否則就會形成一個軍事集團,威脅到中央的安全。朝廷下旨,讓河東節度使石敬瑭調任爲成德節度使,而把李從珂從鳳翔調往河東。

李從珂知道這肯定是朱弘昭的鬼主意,他在鳳翔積累的人脈和實力眼看就要失去,河東是好地方,但那畢竟不是自己的地盤,沒三五年的功夫是難以立足的。而且這樣調來調去,朝廷的目的就是不想讓自己擁有地方實權。沒有實權,尤其是沒有軍權,就等於把自己放在人家的砧盤上,生死由人掌握,這誰能答應?一不做二不休,反正繼父已經死了,放眼當今,也沒有什麼人能對他怎麼著了。

而且他的手下也希望李從珂能成大事,李從厚當皇帝他們一點好處也沒有。李從珂如果能稱帝,他們也能跟著雞犬升天,何樂不爲。勸李從珂起兵清君側,說:“皇帝是個不懂事的小毛孩子,大事都由朱弘昭做主,這廝最不是東西,常想著要害大王。如果大王不早動手,悔之晚矣!”李從珂一狠心,反!

唐應順元年(公元934年)二月,李從珂打著“靖難”的旗號,起兵造反。要說李從珂的地盤並不大,只是西部那一小塊地皮,和明建文年間起兵“靖難”的永樂皇帝情況差不多。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久著軍功,威望較高,而且面對的是一個書生皇帝,朝廷方面的將才也不多了,打起來並非想象中的那般艱難。

朝廷得知李從珂造反,便派出西京留守王思同爲西面行營馬步軍都部署,調動軍隊前去剿滅李從珂。雖然王思同這個人對李唐政權忠心耿耿,而且也拒絕了李從珂許以事之後予以重謝的誘惑,但他不是一個行軍打仗的材料。

王思同率軍攻打鳳翔,李從珂兵力不多,難以招架,幾次被官軍險些破城。李從珂情急之下,對部下放了一顆催淚彈:“我跟從先皇帝身經百戰,渾身上下沒塊好肉,爲了大唐江山立下汗馬功勞,這些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皇帝昏庸無道,信用奸賊朱弘昭要加害於我,我有什麼過錯?!”說罷大哭,部下多是李從珂的死黨,都紛紛向李從珂表示了堅定的革命決心,李從珂大喜,指揮軍隊死守。

官軍中有一個草包將軍張虔釗立功心切,揮劍逼迫官軍拼命攻城,這些軍爺一聽就來氣:“媽的,你在後邊躲著,倒要讓我們去送死,不幹了!”,官軍調轉槍頭,對準張虔釗就刺,張虔釗嚇的騎馬逃去。羽林軍指揮使楊思權見機大呼道:“同志們,想要富貴的跟我投降潞王啊!”楊思權一呼萬應,官軍轉眼之間就成了李從珂的部隊。

第33章 西征大軍第44章 戰術第75章 三騎錐戰第96章 曹彬隱傷第58章 決戰的凱歌第144章 伐蜀第76章 乞丐第51章 百密一疏,森林行船古代的斥候第42章 騎兵陷陣第151章 長安亂第153章 楊行密卒第51章 百密一疏,森林行船第85章 範大同第26章 阿保機第85章 鐵甲連營第43章 澤州第37章 古代的陣法(一)第112章 死期將至第73章 月黑風高殺人夜第119章 直取常州第99章 天下精銳?第128章 章 汴梁會第77章 張洎拜相第6章 南唐變法之商詔第94章 天下無敵否?第159章 韜光養晦第25章 江南文會第56章 寧江大軍第97章 怒髮衝冠第86章 最後一搏第9章 兵發福州第82章 要朕禮佛?第5章 鄉野密聞第20章 滾滾煙塵第165章 王仙芝第90章 陳洪進卒第36章 旮二愣第7章 南唐變法之賈闔第79章 回師夷陵第89章 蠢蠢欲動第87章 劍拔弩張第44章 戰術第120章 強峰之刃第73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二十一)第3章 常孟第105章 團城急報第58章 郭威第2章 清君側,人心歸第17章 高季興第123章 臨死不屈第89章 坑爹的常郢第33章 夜宴第28章 漳泉史事(中)第100章 糧草被焚第154章 四家軍閥第167章 公元一千年第81章 鐘太後第85章 範大同第17章 一失足成千古恨第129章 決戰第39章 小長老第36章 殺出重圍第10章 採石山第18章 常郢領軍第91章 泉州城破第121章 定鼎天下第160章 漢元帝新書預告之熱血篇第66章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第165章 天下第2章 南唐變法之新詔第91章 泉州城破第75章 宋國的震驚第83章 騎兵神器第76章 千里追殺第118章 踞城而守第47章 蒼狼出動第137章 曲終人散第165章 天下第159章 城中火起第71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十九)第29章 漳泉往事(下)第55章 雨幕殺機第96章 敗逃第134章 衣錦將軍第61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十)第72章 公孫來辭第136章 平定第10章 江家之禍第6章 神邸,不可戰勝的神邸!第61章 茍且偷生新書預告之熱血篇第54章 晉陽帝第16章 搏殺第84章 火燒袞州軍第75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二十三)第49章 好主意第54章 最後的鬥爭第16章 江陵
第33章 西征大軍第44章 戰術第75章 三騎錐戰第96章 曹彬隱傷第58章 決戰的凱歌第144章 伐蜀第76章 乞丐第51章 百密一疏,森林行船古代的斥候第42章 騎兵陷陣第151章 長安亂第153章 楊行密卒第51章 百密一疏,森林行船第85章 範大同第26章 阿保機第85章 鐵甲連營第43章 澤州第37章 古代的陣法(一)第112章 死期將至第73章 月黑風高殺人夜第119章 直取常州第99章 天下精銳?第128章 章 汴梁會第77章 張洎拜相第6章 南唐變法之商詔第94章 天下無敵否?第159章 韜光養晦第25章 江南文會第56章 寧江大軍第97章 怒髮衝冠第86章 最後一搏第9章 兵發福州第82章 要朕禮佛?第5章 鄉野密聞第20章 滾滾煙塵第165章 王仙芝第90章 陳洪進卒第36章 旮二愣第7章 南唐變法之賈闔第79章 回師夷陵第89章 蠢蠢欲動第87章 劍拔弩張第44章 戰術第120章 強峰之刃第73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二十一)第3章 常孟第105章 團城急報第58章 郭威第2章 清君側,人心歸第17章 高季興第123章 臨死不屈第89章 坑爹的常郢第33章 夜宴第28章 漳泉史事(中)第100章 糧草被焚第154章 四家軍閥第167章 公元一千年第81章 鐘太後第85章 範大同第17章 一失足成千古恨第129章 決戰第39章 小長老第36章 殺出重圍第10章 採石山第18章 常郢領軍第91章 泉州城破第121章 定鼎天下第160章 漢元帝新書預告之熱血篇第66章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第165章 天下第2章 南唐變法之新詔第91章 泉州城破第75章 宋國的震驚第83章 騎兵神器第76章 千里追殺第118章 踞城而守第47章 蒼狼出動第137章 曲終人散第165章 天下第159章 城中火起第71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十九)第29章 漳泉往事(下)第55章 雨幕殺機第96章 敗逃第134章 衣錦將軍第61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十)第72章 公孫來辭第136章 平定第10章 江家之禍第6章 神邸,不可戰勝的神邸!第61章 茍且偷生新書預告之熱血篇第54章 晉陽帝第16章 搏殺第84章 火燒袞州軍第75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二十三)第49章 好主意第54章 最後的鬥爭第16章 江陵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屏山县| 弥渡县| 邛崃市| 通渭县| 进贤县| 太谷县| 安达市| 民乐县| 闽侯县| 沙雅县| 伊金霍洛旗| 金堂县| 东乡| 册亨县| 安龙县| 嵩明县| 龙口市| 洞口县| 长治县| 玉田县| 介休市| 中阳县| 永春县| 阜新市| 平凉市| 新余市| 石棉县| 伊宁市| 阜新| 永寿县| 南昌市| 桂平市| 甘孜县| 富锦市| 海兴县| 驻马店市| 丰镇市| 托里县| 洪雅县| 靖江市| 陆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