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古代的斥候

古代的斥候

古代的斥候

斥候,古代的偵察兵,起源於漢代,並因直屬王侯手下而得名。分騎兵和步兵,一般由軍中且精銳行動敏捷的軍士擔任,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兵種。舊時軍隊用以偵察(敵情)的士卒,《釋名》曰:“五百斛以上還(環)有小屋曰斥候,以視敵進退也。”所謂“斥,度也”,“候,即候望。”

《墨子》:“守入城,先以侯始。”著名史學大家岑仲勉《墨子城守篇簡注》註釋道:“侯,今名偵探或間諜。”

斥候兵可分騎兵和步兵,一般由行動敏捷的軍士擔任,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兵種。中國斥候起源於春秋戰國,興起於漢代,並因直屬王侯手下而得名。

《書·禹貢傳》:“斥候而服事。”斥,即偵察,又如:斥兵,偵察兵;斥候,偵察敵情的士兵。

古代的斥候亦作“斥堠”,是中國古代軍中職事。斥:度,遠近。堠:古代道路計程器,一種立於道路右側用於計算里程的綠色小方碑,每五里立一堠。

先秦以前,斥堠專門負責巡查各處險阻和防護設施,候捕盜賊。秦漢以後,軍中不再設此職,而稱遠出哨探的偵察兵爲斥堠。唐宋後偵察兵也不再稱斥堠,根據馬步偵察的不同裝具使用改稱探馬或探子。

偵察;候望。《史記·李將軍列傳》:“然亦遠斥候,未嘗遇害。”司馬貞《史記索隱》:“許慎注《淮南子》雲:‘斥,度也。候,視也,望也。’”《北史·莫多婁貸文傳》:“以輕騎一千,軍前斥堠,死於周軍。”唐·元稹《加烏重胤檢校司徒制》:“又明於斥候,善揣敵情。”《續資治通鑑·宋理宗嘉熙元年》:“謹斥堠,嚴巡邏,守禦遂固。”魯迅《集外集·斯巴達之魂》:“而果也斥候於不及防之地,齎不及防之警報至。”

斥候這一名詞亦指偵察、候望的人,即進行斥候偵察的士兵,古代的偵察兵。《尚書·禹貢傳》:“斥候而服事。”《左傳·襄公十一年》:“納斥候,禁侵掠。”《墨子》:“守入城,先以侯始。”史學家岑仲勉《墨子城守篇簡注》註釋道:“侯,今名偵探或間諜。”《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復遠遣斥候,觀相徑要,欲圖壽春,權以爲不可。”明·朱鼎《玉鏡臺記·渡江擊楫》:“江陽空闊,謹防斥堠。”清·魏源《聖武記》卷三:“斥堠言賊十餘萬,後追甚迫。”

明朝時期斥候亦是存在,是邊塞用以瞭望敵情的土堡。明·尹耕《紫荊關》詩:“斥堠直通沙磧外,戍樓高並朔雲平。”清·和邦額《夜譚隨錄·阮龍光》:“食頃,隱隱聞斥堠下有人絮語。”謝雪疇《“老虎團”的結局》:“這兩個土堆,本是古代戰爭烽火中斥堠的遺址。”《釋名·釋船》:“五百斛以上還有小屋曰斥候,以視敵進退也。(日本奈良時代,稱忍者爲斥候。)

斥候原爲邊塞上專門伺察望敵情的人。《尚書·禹貢》疏:“斥候謂檢行險阻,伺候盜賊。”秦時定爲較輕的一種徒刑,如《秦簡·法律答問》載:“當耐爲侯(候)罪誣人,可(何)論?當耐爲司寇。”秦律規定,不準任用候爲官府的佐、史及禁苑憲盜(巡捕盜賊的士卒)。秦以後無此刑名。一說中國斥候起源於漢代,並因直屬王侯手下而得名。

斥候在軍隊編制上指主要負責偵察敵情與反敵方偵察的機動靈活的偵察兵。但因古代的分工沒有那麼細至,所以斥候做的也不只是偵察敵情那麼簡單。如在陸軍方面,他同時也要到戰地附近打探消息,關於地形地貌和地理環境,可飲用水源,在哪裡有可行的道路畫成軍事地圖,是否要找先鋒隊有山開路遇水搭橋。

且他們對格鬥和武器的掌握強於其他人,還十分善於隱藏。

在隊伍裡,斥候的作用就是安靜的解決崗哨,偷偷地潛入敵後,盜取重要的文件或刺殺敵人首領,這都是他的工作範圍。所以斥候也有現在特種部隊的作用。一直到後來分工明細了,也就有了如探子,刺客等名詞。

目前在臺灣軍隊中仍然使用“斥候”一詞,其含義按臺灣《軍語釋要》的解釋是:“搜索兵或搜索小組之統稱。”我軍軍語中沒有這一詞目。

此外,斥候也是日本忍者的早期稱呼。所爲忍者,實際上也就是特工或者軍事間諜。按照這個意思,也有偵察的含義在內。日本最早的“忍者”出現在飛鳥時代(600~700),當時叫“志能便”。

據傳首次派遣忍者的人是聖德太子(593~621執政,推古朝改革的推動者)。

忍者在奈良時代(710~784)叫“斥候”,在戰國時代(1467~1615)叫“亂波”。江戶時代(1603~1867),正式定名爲“忍者”。

你可以在點擊下方的";收藏";記錄本次( 古代的斥候)閱讀記錄,下次打開書架即可看到!請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薦本書,謝謝您的支持!!

第82章 南漢新帝第73章 月黑風高殺人夜第116章 疑兵之計第83章 騎兵神器第117章 揚一益二第38章 古代的陣法(二)第61章 驚變第23章 陳洪進第59章 耶律述率第18章 一代名將第30章 禪位第30章 留從效第110章 中計否?第60章 伏兵第155章 說什麼來什麼第48章 舉城投降第159章 城中火起第86章 箭如雨下第32章 門第之風第31章 出兵北上第138章 錢弘左第126章 血戰山越族第90章 陳洪進卒第135章 千鈞一髮第39章 南地亂起(下)第7章 南唐變法之賈闔第7章 南唐變法之賈闔第94章 天下無敵否?第128章 章 汴梁會第99章 一線峽第10章 南唐變法之軍議第23章 大戰尾聲(中)第54章 最後的鬥爭第150章 破曉第41章 羣雄逐鹿第2章 初秋 濃夜 錦榻第27章 漳泉史事(上)第26章 竟然是你第160章 伐宋第1章 花前月下第39章 激將法第22章 可堪一戰否!第76章 千里追殺第150章 破曉第127章 南越黃信儒第119章 直取常州第65章 甕中捉鱉第48章 徹底交惡第56章 癡虎戰瘋牛第93章 初戰湖州軍第17章 決戰前奏第66章 軍功勳章第36章 旮二愣第6章 神邸,不可戰勝的神邸!第48章 舉城投降第7章 小周後第16章 搏殺第33章 張網以待第139章 後蜀第2章 南唐變法之新詔第7章 黃雀在後第139章 後蜀第104章 南楚第44章 金大牙第37章 南地亂起(上)第104章 南楚第75章 三騎錐戰第17章 巍巍宋魂第97章 怒髮衝冠第95章 奇襲晉州城第120章 宋太祖第141章 王建第55章 鄴城第37章 南地亂起(上)第153章 楊行密卒第70章 南唐毒刺第16章 對峙第83章 慘烈第31章 荒蕪深山,特種操練第91章 泉州城破第61章 茍且偷生第164章 逝去第140章 西川詔討第24章 梟雄末路第32章 門第之風第26章 才驚四座第9章 南唐變法之春耕第27章 虎賁立軍第147章 花蕊夫人第23章 大戰尾聲(中)第89章 驚魂一刻第80章 誓殺之第41章 羣雄逐鹿第83章 慘烈第163章 正面突擊第156章 激戰黃縣第53章 夜巡第13章 虛實之間第2章 清君側,人心歸第165章 王仙芝
第82章 南漢新帝第73章 月黑風高殺人夜第116章 疑兵之計第83章 騎兵神器第117章 揚一益二第38章 古代的陣法(二)第61章 驚變第23章 陳洪進第59章 耶律述率第18章 一代名將第30章 禪位第30章 留從效第110章 中計否?第60章 伏兵第155章 說什麼來什麼第48章 舉城投降第159章 城中火起第86章 箭如雨下第32章 門第之風第31章 出兵北上第138章 錢弘左第126章 血戰山越族第90章 陳洪進卒第135章 千鈞一髮第39章 南地亂起(下)第7章 南唐變法之賈闔第7章 南唐變法之賈闔第94章 天下無敵否?第128章 章 汴梁會第99章 一線峽第10章 南唐變法之軍議第23章 大戰尾聲(中)第54章 最後的鬥爭第150章 破曉第41章 羣雄逐鹿第2章 初秋 濃夜 錦榻第27章 漳泉史事(上)第26章 竟然是你第160章 伐宋第1章 花前月下第39章 激將法第22章 可堪一戰否!第76章 千里追殺第150章 破曉第127章 南越黃信儒第119章 直取常州第65章 甕中捉鱉第48章 徹底交惡第56章 癡虎戰瘋牛第93章 初戰湖州軍第17章 決戰前奏第66章 軍功勳章第36章 旮二愣第6章 神邸,不可戰勝的神邸!第48章 舉城投降第7章 小周後第16章 搏殺第33章 張網以待第139章 後蜀第2章 南唐變法之新詔第7章 黃雀在後第139章 後蜀第104章 南楚第44章 金大牙第37章 南地亂起(上)第104章 南楚第75章 三騎錐戰第17章 巍巍宋魂第97章 怒髮衝冠第95章 奇襲晉州城第120章 宋太祖第141章 王建第55章 鄴城第37章 南地亂起(上)第153章 楊行密卒第70章 南唐毒刺第16章 對峙第83章 慘烈第31章 荒蕪深山,特種操練第91章 泉州城破第61章 茍且偷生第164章 逝去第140章 西川詔討第24章 梟雄末路第32章 門第之風第26章 才驚四座第9章 南唐變法之春耕第27章 虎賁立軍第147章 花蕊夫人第23章 大戰尾聲(中)第89章 驚魂一刻第80章 誓殺之第41章 羣雄逐鹿第83章 慘烈第163章 正面突擊第156章 激戰黃縣第53章 夜巡第13章 虛實之間第2章 清君側,人心歸第165章 王仙芝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乌| 富蕴县| 宜兰县| 通州市| 右玉县| 枣强县| 二连浩特市| 阳新县| 赣榆县| 凉山| 临潭县| 咸宁市| 鸡西市| 北流市| 永济市| 余庆县| 射阳县| 汉源县| 沙坪坝区| 武陟县| 伊金霍洛旗| 霍林郭勒市| 商洛市| 开平市| 宝坻区| 丘北县| 泰兴市| 四川省| 无极县| 涟水县| 虞城县| 项城市| 汾阳市| 留坝县| 克拉玛依市| 遂川县| 勐海县| 同心县| 滨海县| 乐安县| 五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