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7章 漳泉史事(上)

從朱溫滅唐(907)到十世紀七十年代,中國社會經(jīng)歷了一個由統(tǒng)一走向分裂,又由分裂走向統(tǒng)一的過程,歷時七十多年,史稱“五代”,又稱“五代十國”。

“五代”指的是建都於中原開封,被舊時史家作“正統(tǒng)”看待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計八姓十四君五十三年,後由北宋繼承後周,實現(xiàn)全國統(tǒng)一;十國指前蜀、後蜀、南漢、北漢、吳、楚、閩、南平、南唐和吳越這些“地方”性刈據(jù)政權(quán),除北漢外皆立國於南方,其中南唐曾一度較爲強大,有與後周爭雄天下之勢,其他都較弱小。

福建全境,當時包括福州、建州、泉州、漳州和汀洲五個州(興化轄於泉州),在五代前期爲王潮、王審知所割據(jù)統(tǒng)治,有長達三十多年的穩(wěn)定發(fā)展時期;王審知公元925年死後,王氏後代內(nèi)訌不斷,十九年中由小亂走向大亂,終爲南唐和吳越所瓜分;其後泉州、漳州兩地名義上雖屬南唐,但實際上是留從效刈據(jù)近二十年,後又由陳洪進接手刈據(jù)了十五年。

留從效雖爲永春人,但實長期家住楓亭留宅,陳洪進世爲楓亭人。兩人在割據(jù)泉漳兩地的三十多年間,保境安民,大力發(fā)展生產(chǎn)和海外貿(mào)易,使興、泉、漳一帶在王審知時代己有的基礎(chǔ)上,又有很大進步。與全國性的動盪衰退相比,泉漳在經(jīng)濟、生產(chǎn)和人口增長等方面,獨居全國之首。

公元977年陳洪進又主動納土於北宋,有力地促進了中央政權(quán)對南方的和平統(tǒng)一。宋代我興化,泉州、漳州能在經(jīng)濟上、文化上達到全盛狀態(tài),楓亭能成爲全國矚目的歷史古鎮(zhèn),追本溯源,留、陳兩人實功不可沒!

王潮、王審邽、王審知兄弟三個能夠共患難,同富貴,孝而且悌;王潮病危,不肯把節(jié)度使職務(wù)傳給自已已成人的四個兒子,而要傳給既有能力、又孚衆(zhòng)望的王審知;王審邽父子爲閩王王審知守泉州,克盡職責,吏民安之。正因兄弟間的團結(jié)一致,才使這支由河南長途轉(zhuǎn)戰(zhàn)而來的疲憊隊伍,能夠打開局面,鞏固地盤。把福建治理成爲一個被飽受動亂之苦的外地士人們一致稱道的“世外桃源”。

但到了王審知衆(zhòng)多養(yǎng)尊處優(yōu)地長大的兒子們手裡就不行了,你爭我奪,短短十幾年就斷送了前輩所開創(chuàng)的厚實的基業(yè)。閩王王審知死於925年12月,兒子之一的延翰繼位,纔到第二年12月,另一兒子泉州刺史王延鈞與王審知從子之一的王延稟,就合兵向福州進攻,延稟順流先至,執(zhí)殺閩王延翰,推延鈞爲威武留後,延稟自回建洲。

然而公元931年4月,王延稟聽說延鈞有病,又乘機進攻福州,結(jié)果兵敗被擒。公元933年春正月,王延鈞稱帝,國號大閩,改名王鏻,他在行政上的倒行逆施,逼反了建洲土豪吳光,從相鄰的吳國(國都在今江蘇南京,後演變爲南唐)那裡引來吳兵犯境,後雖把吳兵擊退,但也元氣大傷。

接著王延鈞父子之間、後宮之間、兒子之間矛盾激化,935年十月政變發(fā)生,王延鈞爲亂兵所殺,其子繼鵬奪取“帝位”,改名昶。王昶果於屠戮宗族和帶兵將領(lǐng),叔父之一的王延曦被迫裝傻賣瘋,還被解除職務(wù),送去武夷山當?shù)朗浚峙馗V萦慕饋恚煌蹶七€不能公平對待三支駐在福州的警備部隊,結(jié)果其中兩支部隊拱辰都和控鶴都的將領(lǐng)朱文進與連重遇在939年發(fā)動兵變殺了王昶,王延曦繼位,改名曦。

以後的對抗發(fā)生在王延曦和他弟弟建州刺史王延政之間,940年二月,閩王王延曦派兵攻打建州,王延政就向浙江方面的吳越(國都杭州)求援,後來建州兵自已打敗來進攻的福州兵,而吳越的援兵卻在四月開到,且不肯班師回國,王延政面臨外敵,又派人去福州乞師,五月把吳越兵打敗,兄弟暫且和好,改建州爲鎮(zhèn)武軍,封延?政爲富沙王,與福州的威武軍並存。

王延曦稱帝,國號閩;王延政也稱帝,國號殷,兩邊時有對攻,互有勝負。南唐和吳越在福建內(nèi)訌中虎視眈眈,不時從外交和軍事上加於干涉。

到了944年春,前次殺了王昶的朱、連兩人,又內(nèi)外勾結(jié),刺殺了閩王延曦,朱文進自已稱起閩王,派親信黃紹頗擔任泉州刺史,程文緯但任漳州刺史,原汀州刺史許文稹也向福州投降,朱文進一時據(jù)有福建四州,只有建州殷王王延政與之對抗,留從效、陳洪進就在這時走到歷史舞臺上。

當時留從效在泉州軍隊中擔任散員指揮使,陳洪進是他手下。泉州在王審知治閩時有了很大的發(fā)展,社會安定,生產(chǎn)發(fā)達,海外貿(mào)易大有發(fā)展,民衆(zhòng)稱前刺史王延彬爲“招寶使郎,”可見對王氏政權(quán)很有好感,在王延羲與王延政的衝突中,泉州較爲傾向於王延政方面,王延羲曾因聽說王延政以書招泉州刺史王繼業(yè),就把王繼業(yè)召回福州處死,還殺了他的兒子。

泉州民衆(zhòng)很是同情;現(xiàn)在兩個閩王中,福州的閩王死了,只剩下一個殷王王延政,自然就成了泉州民心所向,以留從效爲首的泉州軍方遂決定發(fā)動兵變,投向王延政。《留氏族譜》的《鄂國公傳》文中說:“泉州人念王氏失國,州郡分據(jù),兵革不休,暴骨草莾,甚苦之,公乃順民心與其列董思安、張漢思及蘇光海等,募得死士陳洪進等五十二人,持白刃梯城而入,刼庫??兵,擒紹頗斬之。”

《資治通鑑》有關(guān)這場小型兵變有如下紀述:“泉州散員指揮使桃林留從效謂同列王忠順、董思安、張漢思曰:‘硃文進屠滅王氏,遣腹心分據(jù)諸州。吾屬世受王氏恩,而交臂事賊,一旦富沙王克福州,吾屬死有餘愧!’衆(zhòng)以爲然。

十一月,從效等各引軍中所善壯士,夜飲於從效之家,從效紿之曰:‘富沙王已平福州,密旨令吾屬討黃紹頗。吾觀?諸君狀貌,皆非久處貧賤者。從吾言,富貴可圖;不然,禍且至矣。’衆(zhòng)皆踴躍,操白梃,逾垣而入,執(zhí)紹頗,斬之。從效持州印詣王繼勳第,請主軍府。”

留從效又派陳洪進持黃紹頗頭顱函去建州王延政處報功、路過尤溪時與福州方面駐兵數(shù)千人遭遇,《資治通鑑》描述大智大勇的陳洪進說:“洪進至尤溪,福州戍兵數(shù)千遮道。洪進紿(騙)之曰:‘義師已誅朱福州,吾倍道嗣君於建州,爾輩尚守此何爲乎?’以紹頗首示之,衆(zhòng)遂潰,大將數(shù)人從洪進詣建州。延政以繼勳爲侍中、泉州刺史,從效、忠順、思安、洪進皆爲都指揮使。”

944年12月,朱文進以重賞募兵二萬,派統(tǒng)軍使林守諒,內(nèi)客省使李廷鍔率領(lǐng)向泉州進攻,“鉦鼓相聞五百里”,殷王王延政也派兵二萬救泉州,留從效開門與福州兵大戰(zhàn),大破之,斬殺林守諒,俘虜李廷鍔,這是五代泉州人捲入的第一次大規(guī)模戰(zhàn)爭。雙方作戰(zhàn)慘烈。

漳州將領(lǐng)程謨聽到泉州方面的消息,立即殺了朱文進派去的刺史程文緯,立王延政從子王繼成暫領(lǐng)州事;汀州刺史許文稹,也向王延政投降。於是王延政佔據(jù)了福建五州中的四個州,又派統(tǒng)軍使吳成義以戰(zhàn)艦千艘進攻福州。

劣勢下的朱文進派出自已的家人爲質(zhì),向鄰國吳越王求救;另一強大的鄰國後唐也派他的樞密副使查文徵帶兵到南唐信州(在江西)待機,查文徵派他的同鄉(xiāng)藏循到兩國邊境地帶觀察形勢,認爲時機成熟,制定了攻取建州的計劃,於是南唐“皇帝”李景命二人和大將邊鎬“討伐”殷國。

約在844年十二月與閏十二月間,唐軍自建陽進至蓋竹,聽說泉漳汀三州都投向殷王,且有殷軍八千前來迎戰(zhàn),有些害怕,就退到建陽駐紮;另一支軍隊藏循部,則在邵武被殷兵打敗,藏循本人被俘殺。

就在殷兵北線對唐兵取勝同時,正在南線攻打福州的殷王將領(lǐng)吳成義也故意向福州圍城中大造“唐助我討賊臣,大兵今至矣!”的心理攻勢,於是朱、連方面認爲大勢已去,派人奉國璽到建州向殷軍投降,但隨後福州城內(nèi)的將領(lǐng)之一林仁翰卻發(fā)動兵變,殺了連重遇和朱文進,閩國故臣共請殷王延政回福州,王延政遂改國號爲“閩”,因北線有唐兵,未暇遷都,就以從子王繼昌鎮(zhèn)守福州,自己留在北線與唐兵作戰(zhàn)。

本來福建一時政歸王延政一人,內(nèi)亂從此可以告一段落,但強鄰後唐卻豈肯罷休,派了更多的將領(lǐng)和部隊,會攻建州,公元945年2月,赤嶺一戰(zhàn)閩兵大敗,大將陳望戰(zhàn)死,王延政驚慌失措,趕緊調(diào)遣泉州董思安、王忠順帶兵五千,來建州分守各處要害,於是泉州人捲入了第二次戰(zhàn)爭。

得知閩王王延政在北線大敗的消息,福州又發(fā)生了李仁達的叛變,殺了閩王的大將王繼昌、吳汝義,打敗了閩王派來的討伐軍,李仁達奏表稱藩於南唐,改名李弘義。

正被唐兵猛烈進攻和圍困的王延政處境更加困難,遣使奉表稱臣於吳越,要求救援沒來得及,到了當年八月,建州被唐兵攻陷,閩王王延政投降。這場戰(zhàn)爭中泉州兵爲了王延政政權(quán),在劣勢下與南唐部隊作戰(zhàn),非常艱苦,將領(lǐng)王忠順戰(zhàn)死,董思安把敗兵帶回泉州。

由於南唐對投降的王延政採取了收用安置的政策,因此泉州王繼勳、漳州王繼成和汀州許文慎都隨之向後唐投降。福建全境一時爲南唐所控制。

泉州和福州年前有過戰(zhàn)爭,這時又都歸屬南唐,泉州方面就向福州方面致書修好,用的是平等的禮節(jié);然而福州的威武軍節(jié)度李弘義卻認爲泉州歷來錄屬威武軍,居然用平等禮,“怒其抗禮”,就派他弟弟李宏通率兵萬人進攻泉州,將泉州拖入第三場戰(zhàn)爭。

這時握有泉州兵權(quán)的留從效認爲王氏政權(quán)業(yè)已滅亡,再以王繼勳擔任名義上的泉州刺史已無必要,就對王繼勳說:“李弘通兵勢甚盛,士卒以使君賞罰不當,莫肯力戰(zhàn),使君宜避位自省。”?將繼勳廢歸私第,自己代領(lǐng)軍府事,勒兵擊李弘通,大破之。這一仗打得比上次發(fā)生在泉州的戰(zhàn)爭更爲慘烈。南唐李景於是任命留從效爲泉州刺史,召王繼勳還金陵,並派南唐自己的將領(lǐng)帶兵駐札泉州………

第71章 爲何而死第106章 試槍第55章 雨幕殺機第166章 南唐帝國第121章 吳越國第150章 破曉第148章 血染徵袍第150章 楊行密第163章 迴天無力第36章 旮二愣第48章 舉城投降第29章 焉敢復言我南地無猛士邪!第161章 夜襲第29章 焉敢復言我南地無猛士邪!第84章 火燒袞州軍第10章 採石山第12章 金陵第一錢莊第22章 大戰(zhàn)尾聲(上)第19章 章 烈烈遼風(下)第6章 神邸,不可戰(zhàn)勝的神邸!第18章 調(diào)兵遣將第44章 金大牙第34章 茹毛飲血第30章 留從效第135章 千鈞一髮第123章 再次回師第167章 公元一千年第150章 楊行密第161章 汴梁第40章 宣武軍第20章 精忠尚武第105章 火燒金沙第53章 夜巡第15章 荊南節(jié)度使第43章 春意盎然第11章 南唐變法之士卒歸家第115章 吳越第119章 直取常州第148章 血染徵袍第129章 決戰(zhàn)第104章 軍師可巡夜去?第141章 王建第2章 初秋 濃夜 錦榻第19章 軍令如山第38章 一不做二不休第14章 世族宋家第32章 軍情走漏第155章 毒計第35章 龍門峽谷第84章 火燒袞州軍第39章 小長老第84章 火燒袞州軍第38章 一不做二不休第45章 立足之地第51章 骨肉不可相爭第90章 苦心孤詣第113章 典虎爲先鋒第14章 開寶九年第20章 威勢第90章 苦心孤詣第13章 虛實之間第159章 城中火起第146章 後唐第72章 公孫來辭第52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二)第166章 南唐帝國第70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十八)第159章 城中火起第40章 大軍還朝第44章 戰(zhàn)術(shù)第92章 月黑風高第8章 王審知第24章 三大勢力第153章 楊行密卒第9章 南唐變法之春耕第161章 夜襲第106章 試槍第18章 常郢領(lǐng)軍第133章 南越杭州第41章 步卒大陣第97章 怒髮衝冠第87章 劍拔弩張第55章 雨幕殺機第11章 風聲鶴唳第77章 軍心大振第86章 最後一搏第33章 張網(wǎng)以待第45章 聲東擊西第127章 定亂山越第99章 天下精銳?第45章 聲東擊西南唐歷史下第92章 北漢李隱第94章 北佑旅舍第31章 荒蕪深山,特種操練第162章 南漢亡國第98章 火燒叛軍第76章 千里追殺第93章 初戰(zhàn)湖州軍
第71章 爲何而死第106章 試槍第55章 雨幕殺機第166章 南唐帝國第121章 吳越國第150章 破曉第148章 血染徵袍第150章 楊行密第163章 迴天無力第36章 旮二愣第48章 舉城投降第29章 焉敢復言我南地無猛士邪!第161章 夜襲第29章 焉敢復言我南地無猛士邪!第84章 火燒袞州軍第10章 採石山第12章 金陵第一錢莊第22章 大戰(zhàn)尾聲(上)第19章 章 烈烈遼風(下)第6章 神邸,不可戰(zhàn)勝的神邸!第18章 調(diào)兵遣將第44章 金大牙第34章 茹毛飲血第30章 留從效第135章 千鈞一髮第123章 再次回師第167章 公元一千年第150章 楊行密第161章 汴梁第40章 宣武軍第20章 精忠尚武第105章 火燒金沙第53章 夜巡第15章 荊南節(jié)度使第43章 春意盎然第11章 南唐變法之士卒歸家第115章 吳越第119章 直取常州第148章 血染徵袍第129章 決戰(zhàn)第104章 軍師可巡夜去?第141章 王建第2章 初秋 濃夜 錦榻第19章 軍令如山第38章 一不做二不休第14章 世族宋家第32章 軍情走漏第155章 毒計第35章 龍門峽谷第84章 火燒袞州軍第39章 小長老第84章 火燒袞州軍第38章 一不做二不休第45章 立足之地第51章 骨肉不可相爭第90章 苦心孤詣第113章 典虎爲先鋒第14章 開寶九年第20章 威勢第90章 苦心孤詣第13章 虛實之間第159章 城中火起第146章 後唐第72章 公孫來辭第52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二)第166章 南唐帝國第70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十八)第159章 城中火起第40章 大軍還朝第44章 戰(zhàn)術(shù)第92章 月黑風高第8章 王審知第24章 三大勢力第153章 楊行密卒第9章 南唐變法之春耕第161章 夜襲第106章 試槍第18章 常郢領(lǐng)軍第133章 南越杭州第41章 步卒大陣第97章 怒髮衝冠第87章 劍拔弩張第55章 雨幕殺機第11章 風聲鶴唳第77章 軍心大振第86章 最後一搏第33章 張網(wǎng)以待第45章 聲東擊西第127章 定亂山越第99章 天下精銳?第45章 聲東擊西南唐歷史下第92章 北漢李隱第94章 北佑旅舍第31章 荒蕪深山,特種操練第162章 南漢亡國第98章 火燒叛軍第76章 千里追殺第93章 初戰(zhàn)湖州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陕西省| 方城县| 西华县| 迭部县| 启东市| 秭归县| 博白县| 乐业县| 诸城市| 永顺县| 黄骅市| 桃园县| 兴城市| 清苑县| 玛多县| 神木县| 龙井市| 武宁县| 丰镇市| 玛沁县| 吉首市| 米泉市| 灵川县| 无极县| 新蔡县| 阿克苏市| 成都市| 海阳市| 阜城县| 威海市| 吴江市| 江油市| 卓资县| 城口县| 外汇| 镇江市| 永寿县| 商洛市| 伽师县| 常熟市| 内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