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3章 陳洪進

陳洪進,表字濟川,宋興化軍(今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楓亭鎮侯欖村)人,軍旅出身,北宋開寶八出平海軍大將軍兼漳泉二州節度使觀察使任上,獻所掌泉、漳兩州郡及其所下轄之十四縣鄉,納入宋朝版圖。宋太宗趙光義賜詔嘉納,以陳洪進爲武寧軍節度使、同平章事,留京師奉朝請官。

五代十國末期、宋朝初年曾任清源節度使(平海節度使)、同平章事(即宰相)。陳洪進此人出生貧寒,少懷大志,攻讀詩文,喜習兵法,以才學勇猛聞名鄉里。長大從軍後,在一次攻汀州(今福建長汀縣)的戰役中,因功被任命爲副兵馬使。

閩國永隆六年(944年),朱文進、連重遇殺閩帝王延羲,朱文進自立爲閩主。陳洪進與留從效、董思安、張漢思等人反抗朱、連一黨,並被殷帝王延政任命爲都指揮使。在朱文進被殺、殷帝王延政投降南唐後,陳洪進亦隨之歸南唐,留從效被任命爲清源節度使時,陳洪進被任命爲統軍使。

宋建隆三年(962年),留從效病逝,其嗣子留紹其、紹茲威信未立。陳洪進推舉張漢思爲留後,自爲節度副使。張漢思年老醇謹,軍政事務皆決於陳洪進。張漢思諸子爲衙將,皆不服,欲謀害陳洪進,但未得逞。乾德元年(963年),陳洪進奪張漢思權,自稱留後。

陳洪進主政泉、漳後,改革田賦,興修水利。如重修登瀛裡天水淮(後改名節度淮);築陳埭,合南浦諸水爲陡門通歸於海等。推進泉州地區經濟發展。持續海上貿易,於宋乾德初擴建泉州城。爲養兵自重,又向宋廷歲貢大量金銀、象牙、**等,重徵厚斂,加重人民負擔。

在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政權,迅速統一中原後,陳洪進審時度勢,爲保全實力,穩定泉、漳,一面仍附南唐,派人向後主李煜請命,被委任爲清源軍節度使、泉南等州觀察使;一面派衙將魏仁濟於宋乾德元年(963年)繞道赴汴京(今河南開封),向宋太祖奉表稱臣,表示願納土歸宋,宋太祖下詔慰撫。

當年開始,陳洪進即向宋朝廷進歲貢,儼然脫離南唐轄制。乾德二年(964年),宋太祖命改清源軍爲平海軍,以陳洪進爲節度使、泉漳觀察使、檢校太傅,賜號推誠順化功臣,並以其子陳文顯爲節度副使,陳文顥爲漳州刺史。

北宋,開寶九年(976年),陳洪進欲往開封朝覲,行至劍州(今南平),聞宋太祖病逝,折回泉州,舉鎮發哀。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加封陳洪進爲檢校太師。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陳洪進赴開封入覲,上《納地表》,將泉、漳二州及所轄14縣計有151978戶正式納入宋朝版圖。宋太宗接表非常高興,當即賜給白金、絹帛,贈給食邑,升陳洪進爲武寧軍節度使、同平章事,留京師奉朝請。並任用陳洪進子陳文顯爲通州團練使,陳文顥爲房州刺史,陳文顗爲滁州刺史,陳文頊爲登州刺史。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陳洪進隨宋太宗攻取太原(今山西太原),滅北漢。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受封杞國公。雍熙元年(984年),又加封爲岐國公。陳洪進此時已年過七旬,太宗念其年已古稀,特免其朝請,賜府第於開封祥符縣。

雍熙二年(985年),陳洪進病逝於開封。宋太宗下令罷朝二日,以示哀悼,並賜贈中書令,諡號忠順,追封南康郡王。

南唐主李煜以陳洪進爲清源軍節度,泉漳二州觀察使。

陳洪進此人,爲人隨和,未應募之前在家鄉就敬重親鄰,故此自主政泉州之後,空暇之餘時常邀請鄉親舊好到府邸敘舊,瞭解家鄉生活狀況。一日,陳洪進在與鄉人聊談,問及近年日子過的如何,鄉人長嘆道:“家住窮鄉僻壤,全靠田地栽種收入,沒什麼特別的物產可富,你說,哪會有什麼好日子可過?”

原來,陳洪進故居楓亭後欖,乃爲瀕海的丘陵地帶,民居、農田起伏其上,村人世代靠栽種莊稼爲生,怎奈此處土壤瘠薄,莊稼多是歉收,又無其他產物可供買賣收入,故此戶戶日子艱難。

鄉人們出於內心的苦嘆,大大觸動了陳洪進的心。陳洪進感嘆道:吾平時只以爲威鎮一州,既能盡到保境安民之責,應算是問心無愧了,豈知以武力保境安民,只能保百姓免受一時的兵燹之苦,至於百姓的生活困苦卻是不能保證。俗語說:爲官一世,造福一方,自己既然是一州之長,就應負一州百姓吃飯之責。

基此,他開始重新考慮主政的各項措施,既要在軍務上保一境之安寧,也要在政務方面使一方百姓富裕起來,這樣纔不失爲一個合格的主政長官。爲此,在軍務之餘,陳洪進準備先從家鄉後欖入手,嘗試施行政務方面的治理措施。

陳洪進近半輩馳聘在沙場上,對此他自認是外行,俗話說,隔行如隔山,爲此,陳洪進特地親往崇福寺拜訪住持何自永長老。

崇福寺乃陳洪進女兒陳璣所創。

陳璣,別名十八娘,當初陳洪進生此女之前,大白天,有一隻蒼鶴突飛入內齋,直向陳洪進張嘴吭叫,陳洪進細看,見有一魚鯁在它的喉問,就用手將魚探取出來,鶴飛走了,魚竟還活著,不料,那魚一蹦,就不見影蹤了,一會兒,內報夫人生下一女孩,這女孩與其他女孩不一樣,總愛隨母親唸經,一心向佛,爲修橋鋪路捐錢,長大後,陳璣在泉州創立崇福寺,旨在修緣獻善,爲父親祈福消孽。

寺院乃弘揚佛法莊嚴場所,須得有學問資深,佛法精湛之人堪任佛寺主持。當她得知在仙遊麥斜隱居潛修的何自永本是修真學問深厚的僧人,請求父親一起往麥斜懇請自永長老出山,主持崇福寺事務。

自永長老聽陳洪進說家鄉楓亭後欖乃爲頻海之地,思索了良久道:“主公家鄉地利,他地不可比也,若是利用得當,便是當地極大的財富,此乃主公家鄉百姓之福也”。可借其地利“煮海爲鹽”。

一日,陳洪進回家察看鹽田產鹽情況,順便了解家鄉百姓現今生活狀況,他覺得由自永長老引進的製鹽技術後,按理說村中百姓生活應該過得好些。

哪知,一經訪談詢問才知道,只有那些靠近海邊一帶的人家,因有?海灘地權,能製得海鹽販賣致富,而無海灘地權的人家仍是靠種莊稼過活。當地老嘆道:“近年雖倖免兵災之苦,但人總是要吃飯的,做飯的米或靠田裡莊稼生長,或靠有錢買來。哪來錢呢?那全靠田裡的莊稼了,可是莊稼是沒水種不活的,咱鄉那田園哪少水啊!只有靠天吃飯,長此下去,如是奈何!”

陳洪進不解道:“靠天吃飯?此事是怎個說法?”

那老農聞言嘆道:“東南海中雖有用不盡的海水,但海水鹹澀不能灌地,此處田地只能靠天恩賜些雨水,稱爲‘望天田’,田地只能栽甘菇,而不能種水稻。這裡旱多雨少,有時連旱數月,田園莊稼顆粒無收;一旦大雨滂沱,便是山洪海潮齊起,淹漫成災。”

老農的話勾起陳洪進對少時的回憶,那時家鄉經常苦旱連牧羊的草都乾枯,他都得老早跑到遠地方的山上去打幼嫩青草回家餵羊,聽母親說:“他出生那時,正是山洪暴發與海潮猛漲之時,父親爲了他母子的安全而葬身水中,想到這裡,不禁一陣心酸。

頓時喃呢唸叨道:是啊,海水是不能灌莊稼的,那只有靠溪流了。可是這裡的地勢高,四周哪來的溪流?遠在幾裡的那條晝夜不停流向大海的蕉溪,那麼寶貴的淡水,不灌田地而白白流走,實在可惜!”

想到這兒,他忽然考慮到,若是能將蕉溪之水引到後欖地界,“望天田”變成水田,這樣就能種植水稻,也即能改變村中人的吃飯問題了。

陳洪進是個雷厲風行之人,想到這裡便即刻行動起來,他利用空閒的時間,親到蕉溪四周堪察地形?;氐脚f家居歇息,他即將築陂堰攬溪念頭請教自永長老,自永即刻拊掌贊同道:老衲本有此意,卻被主公先慮一步。當夜,兩人就修建陂堰一事商討已畢,爲了避免繁重賦稅,決定由何自永長老出面募捐,陳洪進先帶頭捐獻。

陂堰築成後,溪海之流截然分開,海潮只能涌到陂堰之下,不再淹漫上游至災,而下流的蕉流之水在此受到陂堰的阻攔,水位擡高,可以灌溉楓亭整個南北二莊的幾千畝田園之地,地處南莊的後欖一帶“望天田”也得到了灌溉,從此不再靠天了,當地百姓爲感謝陳洪進,稱陂堰爲“太平陂”因爲陳洪進主政期間,百姓免受兵災,稱爲太平之年,故以“太平”號其陂名。

雍熙二年(985年),陳洪進在開封病逝,享年72歲。泉州城南大門鋪(今羣衆戲院一帶)舊有專祀陳洪進的南嶽廟,今廢。

第72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二十)第114章 困獸猶鬥第124章 中計也!第161章 汴梁第66章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第31章 出兵北上第33章 西征大軍第145章 馬楚將亡第154章 袞州第105章 犒勞大軍第28章 全軍整訓第92章 北漢李隱第26章 驚宋第159章 韜光養晦第137章 曲終人散第46章 絕路第5章 鄉野密聞第69章 黑鴉,幽狼,獵鷹第135章 吳越興衰第158章 南漢劉隱第13章 局勢第157章 南唐三帝第153章 破城第9章 囂張氣焰第78章 土地隱患第44章 有使莊初自宋來第41章 步卒大陣第64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十三)第7章 小周後第1章 花前月下第71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十九)第13章 局勢第119章 直取常州第96章 曹彬隱傷第129章 黃家信儒第169章 朱溫第103章 故計重施第3章 常孟第159章 韜光養晦第62章 溫柔清鄉第130章 螳螂捕蟬第40章 叢林首戰第33章 搏虎第61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十)第9章 兵發福州第77章 張洎拜相第97章 野心第23章 趙光義第136章 亂世烽火第96章 金沙城第44章 有使莊初自宋來第51章 百密一疏,森林行船第29章 漳泉往事(下)第45章 立足之地第37章 安重海第30章 禪位第74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二十二)第168章 平復無期第133章 致命一擊第37章 南地亂起(上)第150章 楊行密第24章 梟雄末路第82章 江東猛虎第105章 犒勞大軍第107章 全軍操演第7章 均地齊民令第47章 弱肉強食第15章 荊南節度使第102章 班師回朝第8章 大軍出征(上)第36章 旮二愣第102章 班師回朝第10章 江家之禍第87章 五百鐵騎第134章 衣錦將軍第61章 驚變第103章 故計重施第72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二十)第101章 城亡人亡第6章 情迷南唐歷史下第14章 世族宋家第20章 精忠尚武第116章 疑兵之計第167章 長安亂第4章 玉娘酒肆第106章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第15章 暗流涌動第100章 糧草被焚第64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十三)第125章 後方火起第134章 衣錦將軍新書預告之財神篇第12章 金陵第一錢莊第128章 章 汴梁會第12章 北地狼煙第164章 逝去第41章 羣雄逐鹿第23章 逼降宋軍第141章 兵臨城下
第72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二十)第114章 困獸猶鬥第124章 中計也!第161章 汴梁第66章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第31章 出兵北上第33章 西征大軍第145章 馬楚將亡第154章 袞州第105章 犒勞大軍第28章 全軍整訓第92章 北漢李隱第26章 驚宋第159章 韜光養晦第137章 曲終人散第46章 絕路第5章 鄉野密聞第69章 黑鴉,幽狼,獵鷹第135章 吳越興衰第158章 南漢劉隱第13章 局勢第157章 南唐三帝第153章 破城第9章 囂張氣焰第78章 土地隱患第44章 有使莊初自宋來第41章 步卒大陣第64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十三)第7章 小周後第1章 花前月下第71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十九)第13章 局勢第119章 直取常州第96章 曹彬隱傷第129章 黃家信儒第169章 朱溫第103章 故計重施第3章 常孟第159章 韜光養晦第62章 溫柔清鄉第130章 螳螂捕蟬第40章 叢林首戰第33章 搏虎第61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十)第9章 兵發福州第77章 張洎拜相第97章 野心第23章 趙光義第136章 亂世烽火第96章 金沙城第44章 有使莊初自宋來第51章 百密一疏,森林行船第29章 漳泉往事(下)第45章 立足之地第37章 安重海第30章 禪位第74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二十二)第168章 平復無期第133章 致命一擊第37章 南地亂起(上)第150章 楊行密第24章 梟雄末路第82章 江東猛虎第105章 犒勞大軍第107章 全軍操演第7章 均地齊民令第47章 弱肉強食第15章 荊南節度使第102章 班師回朝第8章 大軍出征(上)第36章 旮二愣第102章 班師回朝第10章 江家之禍第87章 五百鐵騎第134章 衣錦將軍第61章 驚變第103章 故計重施第72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二十)第101章 城亡人亡第6章 情迷南唐歷史下第14章 世族宋家第20章 精忠尚武第116章 疑兵之計第167章 長安亂第4章 玉娘酒肆第106章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第15章 暗流涌動第100章 糧草被焚第64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十三)第125章 後方火起第134章 衣錦將軍新書預告之財神篇第12章 金陵第一錢莊第128章 章 汴梁會第12章 北地狼煙第164章 逝去第41章 羣雄逐鹿第23章 逼降宋軍第141章 兵臨城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全县| 中牟县| 台江县| 正定县| 巴楚县| 怀化市| 桂东县| 遂平县| 绥芬河市| 衢州市| 应用必备| 华亭县| 远安县| 沈阳市| 丹巴县| 乌兰浩特市| 阿克| 绵阳市| 城市| 申扎县| 从江县| 永济市| 滨州市| 康定县| 米泉市| 嘉定区| 宣汉县| 房产| 邓州市| 太康县| 郁南县| 康定县| 平果县| 濮阳市| 漳平市| 屏东市| 玛纳斯县| 肥城市| 锡林浩特市| 九江市| 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