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榮譽大明人
“倭人……難道就不能全部圖圖了?”
李明嘴裡剛嘀咕開來,立刻招來二位首相的連聲反對。
“不不不,陛下您疑似有點太極端了。”
“我知道,我知道,我只是在琢磨……”李明一邊思索著,一邊歉意地摸摸腦袋。
“況且人也確實殺不完吧,就像蝗蟲災害一樣,雖然能一腳踩死一片,但要全部殺掉,卻是基本不可能的,哈哈哈~”
“呵呵呵……”兩位老臣附和著笑笑,不知道爲什麼向來對異族包容的李明陛下,卻唯獨對族滅倭人這麼耿耿於懷。
雖然是半開玩笑,但如何處置島上剩餘的倭人,確實是一個挺棘手的問題。
都鯊了疑似有點極端了,而且不具備可行性。
留在倭島也不行。
因爲把那些“五毒”丟在倭島這個與世隔絕的毒蟲罐裡,遲早會煉出最毒的蠱蟲。
所以,這個問題兜兜轉轉,又回到了經典的蠻族治理問題——
中原王朝也許能暫時把蠻族打得落花流水,可是卻難以阻止蠻族反覆不斷地騷擾。
因爲相比蠻荒之地的蠻人,土地本身的問題更大。
由於生產力和自然環境等方面的原因,就算把純血華夏人移民過去,出不了一代人就會很快蠻族化。
所謂“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
“所以,只要讓那個地方不長人,不就能預防那個地方的災害了麼。”
李明一拍腦門道。
“既然倭人不能留在倭島,也不能把他們全部扔進海里。
“那就把他們全部都遷徙到大陸上吧。”
什麼?把那羣倭人都放進大明?
這實在是……
太合理啦。
房玄齡和長孫無忌都沒有意見。
因爲遷徙人口也是中原王朝的傳統藝能了。
也就在幾年前,李明陛下的老爹李世民陛下,還剛把突厥殘部給遷徙到大河以南種田呢。
咱大明商會會長執失步真就曾屬於這一支突厥人。
“嗯,陛下英明。”長孫無忌撫摸著下巴,照例吹捧一嘴。
“那陛下準備將他們安置在哪兒呢?
“臣有一個主意,可以將倭人遷徙到西南。
“南蠻騷擾不斷,屬實可惡,而那裡太熱,漢人不多。
“正好把倭人送過去實邊。”
房玄齡摸著鬍子補充道:
“西域漠北也是一個不錯的流放之地。
“新突厥殘部受‘新’長生天教的影響,部族逐步糜爛,正好空出了位置。
“可以讓倭人移民過去,屯墾戍邊。”
一個熱死人的南疆和一個凍死人的北疆,兩位首相也確實沒有把倭人當人看。
不過在聽取了他倆的意見以後,李明倒是自有打算。
“西域可以弄一點,南疆也可以弄一點……
“然後中原、關中、遼東、江南,都可以弄一點。”
李明對著地圖畫了畫,後來又用筆一抹。
“不用這麼麻煩,抓鬮吧。
“每個州都均攤一點,雨露均沾。倭人被髮配到哪裡,全憑運氣。”
哦?
長孫無忌對這番安排感到不解:
“陛下,西域南疆都是大明人鮮少願意踏足的艱苦蠻荒之地。
“讓倭人過去充實人口,鞏固邊防,不是正好嗎?”
只要用不死,就往死裡用。
倭人這麼優質的填線寶寶,不拿去填補邊疆的戰線,實在是太浪費了。
房玄齡卻是沒有急著應和,卻是摸著鬍子思考著,似乎想到了什麼,瞥了瞥李明陛下,緩緩道:
“恐怕,陛下是不信任倭人吧?”
李明嘴角一勾:
“知我者,莫過於相父也。
“將倭人集中在一地,尤其還是鞭長莫及、難以管束的邊疆之地。
“那豈不是相當於,送給他們一塊土地,天高皇帝遠,讓他們獨立出去嗎?”
這麼一說,長孫無忌就懂了。
“所以,把他們分散在全國各處,讓他們無法互相串聯,團結起來對抗我們。”
李明緩緩道。
“到最後,血脈徹底融入華夏,這個世界上就不再有倭人了。
“而這,便是徹底清除倭人這個民族的方法。”
其實不僅僅是倭人。
對於其他異族,李明也都是用“融合”這種方法,使之徹底喪失獨立民族性,逐漸成爲華夏的一份子。
突厥、鮮卑、扶余、靺鞨……每個民族都是平等的,都可以獲得和漢人一模一樣的待遇——
大家都變成漢人了,可不就沒有歧視和分裂了嗎?
畢竟神皇陛下也不是什麼感情氾濫的聖母,對異族的警惕性一直很高。
人人平等的心思沒有,但是接著人人平等的名頭搞慢性種族滅絕的心思是有的,而且很大。
倭人固然討厭。
不過在斬首了暴走的天皇及其高層以後。
其平民仍然不失爲溫馴的模範臣民,可以很容易地納入統治的。
這個從衆的農耕民族,甚至可能比突厥之類的遊牧民族更服管教。
前提是,把他們運出養蠱的倭島,分散在大陸的各處,讓他們無法形成獨立封閉的小圈子。
在華夏文明強大的同化作用下,像羌人、羯人那樣,消融在文明的洪流之中。
“所以,對倭人的平民就按此法辦理。”
李明起身,揹著手說道。
房玄齡和長孫無忌立即認真地拿起紙筆,一字一句地記錄下來。
“平民裝船,運回大明,均勻地在沿海各個港口卸貨,在港區暫居。
“同時,根據全國各道州縣的人口密度分佈,按相同比例將這些倭人發配至各個地方。”
說的好像是貨物一般。
而兩人也注意到,陛下沒有使用諸如“儘量”、“最好”這類減輕程度的用詞。
言外之意就是,不論願不願意,只要是活著的倭人,就得被裝運回大陸。
而能夠獲準留在故土的,就只有死倭人了。
長孫無忌問道:
“要將他們打入賤籍,編入奴婢嗎?”
李明頓了頓,略一思考,搖頭道:
“不可。大明現在已經沒有賤籍了,如果給倭人單列出來,豈不是給他們搞特殊化,變相加強了他們的民族性?
“就讓他們和其他大明子民一樣,享有同等權利,履行同樣的義務。
“直到他們的民族特徵被完全磨滅,徹底成爲與漢民無異的哈民爲止。”
長孫無忌覺得很有道理,重重地點頭。
李明繼續說道:
“發配下鄉的倭人,就地編入各個生產隊進行耕種。
“土地不夠的,就讓他們去開墾荒地,準許他們在自己開墾的荒地上耕種。
“至於發配進城的倭人,由衙門先行安排緊缺的體力勞動。男倭從腳伕苦力做起,女倭從織布灑掃做起。有手藝的,也可以進廠當工匠。 “不限制職業,不限制通婚。這些倭人個體能發展到什麼程度,全憑各自的造化和本事。
“只要到最後,‘倭’這個概念作爲一個整體消失,就行了。”
不得不承認,這是極爲聰明的統治策略。
兵不血刃、悄無聲息的,就讓一個隱患的敵對民族消失了。
不但不花錢,反而還能增加全社會的勞動力——
在生產力底下的農業社會,還沒有“生產過剩”這種奢侈的煩惱,勞動力一直都是寶貴的財富。
把“別人”變成“自己人”,這纔是頂級的治理蠻族之術啊。
“陛下英明!”
長孫無忌不禁讚歎,這次是發自內心的。
房玄齡思索了一會兒,問:
“職業出路沒有限制,那麼倭人也能當官嗎?”
這問題問得刁鑽,讓李明都噎住了。
理論上,既然職業百無禁忌,那麼倭人自然也是可以當公務員的。
可是,那幫島民能治理得好大陸嗎?只怕比突厥、鮮卑這些蠻夷更差。
畢竟遊牧民族野是野了點,但好歹也是大陸的本地爺。
“如果倭人之中,確實有能夠通過考覈的人才,那……也未嘗不可……”
李明嘴上雖然這麼說,可是語氣不是很確定。
本來是來整治倭人的,結果卻讓倭人來我大明當官老爺了。
這能忍?
就算老百姓能忍,他李明的心裡也膈應啊。
“所以,還是得給他們這類人分一個三六九等,不能把所有職業都向他們放開了。
“除了在衙門擔任官職以外,一些體面的活計,譬如士兵、掌櫃之類,也得對倭人限制。”
房玄齡這麼說著。
長孫無忌便提出異議了:
“陛下剛纔都說了,不能對倭人區別對待,不能讓他們有‘與衆不同’的自我意識,讓他們感到自己和其他民族不一樣。
“可是房相,你這麼做,不就和陛下的思路背道而馳了嗎?”
房玄齡把僵硬的嘴角咧起,微微一笑:
“這裡纔是奧秘的所在。
“讓倭人的血脈當官也不是不行,但是他們本人不行,必須是他們的後代。
“而且不能是倭人與倭人之間的後代,而應該是倭人與漢人通婚以後誕下的子嗣。”
哦?
這個主意,不僅讓長孫無忌眉頭一挑。
連李明的注意力也被吸引過來了。
“反正不論男女,漢人的子嗣統一是漢人。
“漢人當官,總沒有問題吧?”
房玄齡的笑容擴大。
長孫無忌一拍腦門:
“妙啊,妙啊!
“以利益誘使倭人主動通婚,這確實是高招啊!”
用一點胡蘿蔔誘惑倭人忘本。
房首相真是太壞了,我喜歡!
而李明則想到了更深一層。
是啊,房相倒是提醒我了。
憑什麼讓倭人享有大明子民享有的大部分權利利益?
難道倭人還有上門桶蘸價值嗎?
不但對咱國內億萬勤勤懇懇的自己人來說不公平。
而且得來太輕鬆,倭人也不會珍惜這個“榮譽大明人”的身份。
人類就是這樣,對最珍貴的東西視若無睹,只有得不到的才知道珍惜。
參考現代某些漂亮國對潤人的規訓。
“所以,一些權益不是倭人生來就有的,譬如擁有土地的權利、經商的權利、購房的權利、讀書的權利……
“他們必須向華夏證明了自己的價值,做出一定的貢獻,才能對他們相應放開一些權益。
“一些漢人天生就具有的權益。”
李明搓起了手,活像一位習慣PUA下屬的無良老闆。
而作爲老闆,那自然是有一門獨家法寶的。
那就是KPI考覈。
“房相父,請你負責建立一套積分制度,有相應的獎懲措施。
“規定一個倭人爲社會做了多少貢獻、創造了多少財富,就可以對他相應開放一定的權益。
“譬如種田種得好,可以建屋購房;見義勇爲者,可以在衙門擔任職務,等等。
“相應的,如果他們作奸犯科、觸犯法律法規和公俗良序,甚至於在一定期限內沒有學好漢文、在公共場合說胡兒語,就相應扣除積分。”
房玄齡立答:
“臣領命。”
李明又轉向另一位首相。
“國舅,請你統籌做好人口登記工作,給每一個倭人都創立一份檔案,由所在地的衙門負責考覈他們每一個人的積分。”
長孫無忌一拱手:
“臣遵旨。”
兩人幾乎同時把頭一低,便開始刷刷書寫了起來。
呼……李明呼出一口氣。
如此一來,不管是未來的倭人、還是現在的倭人,都被這套制度安排得明明白白。
從島上渡來的倭人,相當於一出生就欠了大明一身的“考覈積分”,必須用一生來還債。
對於自己辛辛苦苦才換得的“公民權利”碎片,他們必然是格外珍惜,當好模範大明人,不敢造次。
否則,前面付出的沉沒成本就真的沉沒了。
雖然很反邏輯、但是很符合二十一世紀某大洋彼岸移民大國實踐的是。
這種“考覈公民法”,可比一登陸就賦予他們和大明公民完全一樣的權利、乃至於還反向優待他們,更能增強他們的服從性和歸屬感。
參考潤人。
而至於未來的倭人。
一旦和華夏民族混血,就自動變成了漢民。連倭人都不是,就更無所謂倭人問題了。
標本兼治。
“行,接下來便按此辦理,讓李世績將倭人裝船運過來吧。”
李明吩咐著,忽然想起了什麼,一拍腦門:
“哦對了,還有一點差點忘記交代了。
“以上政策,只限於倭人平民。
“至於那些與我大明刀刃相向過的倭兵戰俘……”
他伸出了右手,大拇指朝下。
“則不在此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