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415章 正德與軍校(下)

“張永、楊愛卿,現在仇將軍已經表示支持軍校的建立,你們對於軍校是什麼意見?”正德笑嘻嘻的再次開口問道,看來他並不是不知道軍校所代表的意義,這次召集眼前這三個人前來,正是爲了給自己尋找一些幫手。

看到正德不肯放過自己,張永首先在心中暗歎了口氣,他是宦官不是文官,雖然他不希望在軍校這件事上得罪朝堂上的文官,但卻更不希望違逆皇帝的意思,畢竟他手中的權力全都來自於正德,若是沒有正德的支持,他也僅僅只是一個老太監。

也正是因爲如此,所以張永很快站出來笑道:“啓稟陛下,老奴也覺得軍校的確是一個好辦法,而且這件事雖然是周重周總督提出來的,但軍校之事關係重大,所以老奴覺得周總督在奏摺上有句話說的很好,那就是軍校校長必須由陛下兼任,這樣才能保證將官們的忠誠,既然陛下是軍校的校長,那自然有權決定開辦多少軍校!”

看到張永也對軍校的構想表示了支持,這讓正德也是滿意的點了點頭,不過這也並沒有出乎他的意料,畢竟張永是個太監,他所有權勢全都是自己給予的,所以張永絕對不敢反對自己的意思,不過最後剩下的楊一清可就有些麻煩了,雖然他也帶過兵打過仗,但是從本質上來說,楊一清依然是個文官,而軍校的出現遲早都會損害文官們的利益。

想到這裡,正德目光炯炯的看向了楊一清,張永和仇鉞也同樣看向了他。既然他們兩個都同意了這件事。自然也希望楊一清也同意這件事。哪怕是仇鉞並不清楚軍校所代表的意義,但他依然想把楊一清也拉下水,這就是人性,與利益、感情無關。

感受到正德幾人的目光,楊一清也感覺身上的壓力陡增,他是個知兵的人,也正是因爲如此,所以他比任何人都知道大明武將們的窘迫地位。而且他也十分清楚的知道,若是大明的武備再這樣鬆弛下去,日後必定會引來滅國之禍,所以身爲一個以忠君報國爲已任的老臣來說,楊一清自然不願意看到大明日後亡國的景象。

不過楊一清同時也是一個文官,而且與李東陽一樣,都是南方人出身的官員,他現在已經做到了兵部尚書,再加上與李東陽、楊廷和等人的關係都不錯,可以說也正是他們這些南方系的高官把持著大明的朝政。可是現在若是同意建立軍校的話,那麼十年之後。原本就像是一盤散沙的武將們肯定會擰成一股繩,而當這些武將組成聯盟後,肯定會向朝堂伸手索要本該屬於他們的權力,到時朝堂上就不再是文官們一手遮天了。

想要忠君愛國,就必須背叛自己出身的文官集團,反之則會辜負陛下與大明對自己的期望,這種兩難的選擇讓楊一清也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正德也知道這種選擇對楊一清來說十分艱難,所以他並不著急,而是坐下來一邊品茶一邊耐心的等待。

楊一清現在腦子裡很亂,自己的一生經歷的事情幾乎全都涌了上來,他小時候就有神童之稱,十四歲就參加鄉試,並且被推薦爲翰林秀才,當時的皇帝憲宗陛下親自命內閣選派老師教他,十八歲時他就中了進士,可謂是風頭一時無兩。

楊一清少年得志,性情也就未免有些高傲,做事也有些浮躁,朝廷爲了打磨他身上的浮躁之氣,特意將他派往西北爲官,那裡的生活雖然艱苦,時常面臨著蒙古人南下之危,但卻是最能磨鍊人的意志,在那裡楊一清學會了沉穩,同時也學會了治理地方和打仗。

正德元年時,蒙古人趁著大明權力交替的時機,派出數萬人南下入侵固原,當時的總兵官曹雄因爲怯懦不敢派兵援助,只知道死守城防,最後身爲文官的楊一清親自率領一隊輕騎自平涼日夜行軍,與蒙古人的數萬軍隊大戰數場,最後在一次偷襲中徹底的打亂了蒙古人的軍隊,這才使得蒙古人不得不退兵。那次是他一生最得意的功績,甚至他在之後除掉劉謹時,都覺得不如自己上次打退蒙古人的進攻來的重要。

也正是憑藉著打退蒙古人的戰功,楊一清之後才被任命爲三邊總制,主持並修建了邊疆的防務。當時的楊一清已經在西北呆了整整三十年了,可以說人生最美好的時光都消耗在這裡,不過也正是在西北的任職,使得他見識到了蒙古人殘暴,也見識到大明邊軍的嚴重不足,甚至他還經常擔心萬一蒙古人攻破大明的邊疆防線,然後長驅直入的話,那麼很可能會重演前宋的靖康之恥,爲此他幾乎是整夜整夜的睡不著。

身爲兵部尚書,楊一清不是沒想過改變現在大明這種武備鬆弛的現狀,甚至他也想過對軍隊做出改革,但是出於時代的狹隘性,他根本想不出來改革大明軍隊的辦法,甚至面對大明軍隊那種亂糟糟的情況,他自己都感覺有些無從下手。

不過這次周重提出的軍校卻像是給他重新打開了一扇大門,讓他看到了改變大明軍隊現狀的希望,所以從本心來說,楊一清是十分願意支持建立軍校的。但是他也清楚,若是今天他選擇了與正德站在一起,那麼就背叛了整個文官集團,就算是一向與他交情深厚的李東陽和楊廷和,恐怕也會與他劃清界線,日後他在朝堂上也會受盡排擠,哪怕是有正德的支持,他也將成爲一個官場上的孤家寡人。

楊一清腦子中的想法變幻不定,臉上的表情也同樣是十分的精彩,張永看到這裡,心中也不禁對楊一清有些同情,他雖然是個太監,但是考慮事情卻要簡單的多,只要看皇帝陛下是否喜歡就行了,但是楊一清這樣的文臣卻要考慮方方面面的利益,一個不好,恐怕就會落得個萬夫所指的下場。

只見楊一清考慮了足有小半個時辰,這才忽然臉色一正,咬著牙用嘶啞的聲音開口道:“啓稟陛下,微臣也覺得軍校之舉是件好事,只不過軍校雖好,但卻是一柄雙刃劍,特別是軍校初期的建設更是十分重要,非重臣不能勝任,老臣雖然年老,但對於軍務還有些心得,所以老臣懇請陛下將軍校前期的建造之事交給老臣!”

楊一清終於還是選擇了忠於大明,至於個人的立場,則被他放在了次要的位置,甚至爲了讓自己退無可退,楊一清竟然主動請求讓他負責軍校的事務,這下他就成爲大明軍校的主要推動者,與那些阻攔軍校建設的人再也沒有轉圜的餘地了。

“哈哈哈~,當初朕還是太子之時,就曾經聽先帝評價過朝中諸臣,其中先帝對楊愛卿的評價是出將入相,可以與古之名臣相比,今日從楊愛卿的選擇來看,果然是忠貞之臣,既然愛卿想要負責軍校的事務,那朕就圓了你這個心願,周重提議按察使王守仁爲覺得海軍軍校的校監,負責海軍學校前期的建設與日後的運營,那麼現在朕就命楊愛卿擔任京城陸軍學校的校監,代朕管理整個陸軍學校!”正德看到楊一清答應,當下也是大喜過望的開口道。

“臣,遵旨!”楊一清聲音悲壯的開口道,接下來軍校校監這個職位,也標誌著他正式與整個文官集團決裂了。

看到楊一清主動攬下了建造軍校的大權,張永也是鬆了口氣,他是真的害怕皇帝陛下把這件事交給他,若真的如此的話,恐怕他日後的下場不會比劉謹強多少。仇鉞這時也看出來了,軍校的建造好像會惹來一些人的不滿,所以楊一清和張永剛纔都沒有主動開口,可是不知爲何,楊一清還是主動接下了這件事,這讓他也是鬆了口氣,雖然他剛纔是第一個表態的,但至少前面還有楊一清頂著,只要楊一清不倒下,他就不會有事。

楊一清性格果斷,既然已經下定決心支持成立軍校,那麼他就立刻將其它的一些雜念拋到一邊,拿起周重的奏摺開始與正德討論起軍校建立時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別是前期可能遇到文官集團的阻礙,這時他們應該怎麼面對等等。

直到這時,仇鉞才終於明白楊一清和張永在顧忌什麼,想到一座軍校竟然會得罪整個大明的文官集團,他也不禁感到一陣絕望,不過現在木已成舟,再後悔也沒有用了,所以最後他也乾脆一咬牙,橫下心來跟著正德和楊一清,準備一條道走到黑,若是真的能將軍校建造起來,說不定他還能名利雙收。

不過就在正德爲找到幾個幫手而高興時,忽然只見楊一清皺了下眉頭,然後一臉鄭重的對他開口道:“陛下,軍校的成立對我大明雖然是件好事,但它遇到的阻力也十分巨大,這種阻力不僅僅來自文官集團,同時大明相當一部分的武將也同樣會反對軍校的建立!”(未完待續。。)

第164章 王瑾萱的氣度第433章 騎射比賽(上)第509章 兵臨城下第56章 走私基地雙嶼港第361章 張銳的經歷(下)第327章 惡毒的計劃第417章 軍校建立第420章 江彬入京第438章 蘇南-吉里第392章 朝鮮內附第350章 難得的悠閒第383章 對李安良的試探第465章 天津造船廠第276章 重啓市舶司第239章 四海提督第231章 張銳的下場第471章 焦芳入閣第156章 劉謹倒臺的真正原因第455章 軍校速成班第516章 重新打通蘇伊士運河第5章 報應啊報應第104章 家中反應第97章 甲板突變第460章 兵臨果阿第514章 京觀第267章 定海衛的內鬥第426章 以利誘人第128章 回松江(下)第116章 大家閨秀第501章 朵顏衛花當第429章 與虎謀皮第349章 敲詐勒索第37章 災民中的兇徒第481章 應州大捷第385章 正德的大沙盤第217章 海腸的妙用第509章 兵臨城下第373章 穆西河之戰第294章 朝鮮忠清港第299章 馬六甲城第359章 張銳的經歷(上)第233章 初見正德第320章 造反?第184章 辣椒成熟了(下)第121章 南洋商會的新生意第30章 災民來了(下)第174章 重回雙嶼港第405章 地獄般的景象第175章 海盟之議第282章 換裝火炮第530章 寧王造反第466章 王守仁的果阿之行第237章 忽悠正德(上)第396章 望海園(上)第285章 過年守歲第88章 回家第417章 軍校建立第451章 內閣的想法第32章 立功德碑第165章 吳山的答覆(上)第534章 清江浦之亂(上)第16章 收買人心第42章 暴打兇徒第416章 理念的差別第454章 釜底抽薪第126章 盒子和書稿第470章 正德出巡(下)第157章 天大的侮辱第43章 不告而別第85章 全新的走私模式第228章 谷大用的威風第202章 京都之行第329章 終於走了第318章 黃家酒宴第227章 督公張銳第412章 軍校的構想第105章 孤男寡女第500章 大戰前夕第497章 司法獨立第467章 極度飢餓第478章 應州之戰(上)第481章 應州大捷第414章 正德與軍校(上)第461章 痛苦的達伽馬第72章 香皂作坊的選址第65章 欺人太甚第428章 徐納第315章 各懷鬼胎第418章 韃靼人南下第162章 入京做畫第156章 劉謹倒臺的真正原因第387章 李隆之死第441章 邊軍入京第70章 又是債務第316章 正面交鋒第480章 應州之戰(下)第163章 宣旨第204章 足利義材第37章 災民中的兇徒第268章 戴罪立功
第164章 王瑾萱的氣度第433章 騎射比賽(上)第509章 兵臨城下第56章 走私基地雙嶼港第361章 張銳的經歷(下)第327章 惡毒的計劃第417章 軍校建立第420章 江彬入京第438章 蘇南-吉里第392章 朝鮮內附第350章 難得的悠閒第383章 對李安良的試探第465章 天津造船廠第276章 重啓市舶司第239章 四海提督第231章 張銳的下場第471章 焦芳入閣第156章 劉謹倒臺的真正原因第455章 軍校速成班第516章 重新打通蘇伊士運河第5章 報應啊報應第104章 家中反應第97章 甲板突變第460章 兵臨果阿第514章 京觀第267章 定海衛的內鬥第426章 以利誘人第128章 回松江(下)第116章 大家閨秀第501章 朵顏衛花當第429章 與虎謀皮第349章 敲詐勒索第37章 災民中的兇徒第481章 應州大捷第385章 正德的大沙盤第217章 海腸的妙用第509章 兵臨城下第373章 穆西河之戰第294章 朝鮮忠清港第299章 馬六甲城第359章 張銳的經歷(上)第233章 初見正德第320章 造反?第184章 辣椒成熟了(下)第121章 南洋商會的新生意第30章 災民來了(下)第174章 重回雙嶼港第405章 地獄般的景象第175章 海盟之議第282章 換裝火炮第530章 寧王造反第466章 王守仁的果阿之行第237章 忽悠正德(上)第396章 望海園(上)第285章 過年守歲第88章 回家第417章 軍校建立第451章 內閣的想法第32章 立功德碑第165章 吳山的答覆(上)第534章 清江浦之亂(上)第16章 收買人心第42章 暴打兇徒第416章 理念的差別第454章 釜底抽薪第126章 盒子和書稿第470章 正德出巡(下)第157章 天大的侮辱第43章 不告而別第85章 全新的走私模式第228章 谷大用的威風第202章 京都之行第329章 終於走了第318章 黃家酒宴第227章 督公張銳第412章 軍校的構想第105章 孤男寡女第500章 大戰前夕第497章 司法獨立第467章 極度飢餓第478章 應州之戰(上)第481章 應州大捷第414章 正德與軍校(上)第461章 痛苦的達伽馬第72章 香皂作坊的選址第65章 欺人太甚第428章 徐納第315章 各懷鬼胎第418章 韃靼人南下第162章 入京做畫第156章 劉謹倒臺的真正原因第387章 李隆之死第441章 邊軍入京第70章 又是債務第316章 正面交鋒第480章 應州之戰(下)第163章 宣旨第204章 足利義材第37章 災民中的兇徒第268章 戴罪立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客| 大名县| 大余县| 简阳市| 佳木斯市| 嘉黎县| 巩义市| 库车县| 闽侯县| 留坝县| 乌拉特后旗| 涟源市| 清苑县| 长乐市| 宁阳县| 丹巴县| 旅游| 惠安县| 绍兴市| 浠水县| 洛宁县| 绿春县| 天柱县| 凤冈县| 辽宁省| 淮南市| 建宁县| 济南市| 杭州市| 龙游县| 永嘉县| 怀柔区| 融水| 罗江县| 丰原市| 尼木县| 泉州市| 和林格尔县| 天门市| 鹤壁市| 乌鲁木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