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387章 李隆之死

當平安軍背後的火炮響起之時,就已經決定了李隆的國王軍敗退的結果,畢竟對於朝鮮這些處於冷兵器爲主的軍隊,面對火炮齊射的威力,以及接下來火槍隊連排進擊的場面,使得這些朝鮮人根本沒有任何還手之力,大部分人都已經在火炮的轟鳴聲中嚇破了膽,哪怕手中的弓箭對火槍手依然有著不小的殺傷力,但卻沒有人敢回頭射出一箭。

也正是在火炮和火槍的威力下,李隆的大軍在剛開戰不久,就已經呈現出全面敗退的局面,甚至連李隆也嚇的從馬背上掉了下來,等到護衛把他扶上馬時,李隆立刻調轉馬頭向著漢城狂奔而去,根本不敢在戰場上有絲毫的停留。

李隆的奔逃,使得朝鮮國王軍再也沒有翻盤的可能,數萬大軍逃的是漫山遍野,根本沒有任何的章法,後面的平安軍緊緊追趕,一連追出去幾十裡這才停了下來,最後清點戰果時才發現,這一戰殺死國王軍上萬人,俘虜兩萬多人,估計能夠逃回去的不足兩萬人。

經此一戰後,李隆的實力大損,再也無法控制京畿道的廣大地區,而且爲了自己的安全,李隆抽調京畿道各地的精銳軍隊入漢城守衛,結果這也就使得京畿道各地防守空虛,平安軍幾乎沒費太大的力氣,就已經將京畿道的大部分地區控制在手中,唯一可恨的是,南方的忠清軍和東方的江原軍也趁機吞併了一些京畿道的地盤,這讓劉濤和李安良都十分不滿,不過現在還不是找他們算帳的時候。所以他們只能裝做沒看到。然後調集軍隊圍攻漢城。

漢城本名漢陽。後來朝鮮定都於此,這才改名爲漢城,朝鮮國內一般都稱其爲都城,或直接稱爲京,做爲朝鮮最大也是最繁華的城市,漢城的城防自然也十分堅固,不但有高大堅固的城牆,同時這座城市也集中了朝鮮王國最精銳的軍隊。

不過漢城雖然可以稱的上是朝鮮最爲堅固的城市。但這也僅僅只是相對於朝鮮國內的軍隊來說,若是換做其它國家的軍隊,恐怕並不難攻克,比如按照原來的歷史上,就在幾十年後的壬辰倭亂中,倭國的兩萬軍隊就打下了這座集中了朝鮮全國精銳的首都,並且在這裡燒殺搶掠,最後離開之時,更是將整個城市的百姓屠殺一空,漢城也成爲一座死城。

倭國的軍隊可以輕易的攻破漢城。被大明將領的朝鮮平安軍雖然弱了一點,但是不要忘了。他們軍中還有三千火器軍隊,特別是其中還有上百門火炮,這纔是真正的攻城利器,當這上百門火炮對著城門一起轟擊時,漢城根本沒能堅持太久,最後城門被火炮轟的粉碎,然後數萬平安軍一涌而入,堅固的漢城就這麼容易的被攻陷了。

隨著平安軍的入城,城中的朝鮮國王軍早已經被火炮嚇破了膽,根本沒膽量反抗,至於普通的百姓更是躲在家裡,心中念著“阿彌陀佛”,乞求佛祖保佑,千萬不要讓那些叛軍殺進自己家裡。

相比普通的百姓,之前還是萬人之上的李隆則是心如死灰,在漢城城門被火炮轟開的那一瞬間,他也一下子陷入到絕望之中,而且他也知道,現在整個朝鮮幾乎沒有人不恨他,他之所以能夠活到現在,全都因爲他是朝鮮的國王,手中掌握著一支精銳的軍隊,可是現在這支軍隊已經被打敗,國王的位子也眼看著不保,甚至他已經可以預見,自己被俘後將會面對什麼樣殘酷的懲罰。

一想到自己被俘後的慘狀,李隆就禁不住感到一種無比的恐懼,最後他乾脆狠下心來,向中原王朝的一位暴君,也就是那位有名的商紂王學習,趁著平安軍還沒有攻入景福宮之時,命人將宮中的金銀財寶全都集中在自己的寢殿中,又叫來自己寵愛的妃子,以及所有的兒子和女兒,然後李隆命人封死大門,一把火把整個宮殿都給點著了,結果他帶著自己的金銀財寶,以及寵愛的女人和兒女們死在烈火之中。

當得知李隆竟然放火燒死了自己時,劉濤則感覺十分可惜,他們本來還對李隆寶庫中的財寶十分感興趣,可是現在看來,那些財寶肯定都隨著李隆一起燒成灰了。與劉濤不同的是,李安良他們這些朝鮮人在知道李隆竟然燒死了自己時,都是十分憤怒,因爲在他們看來,像李隆這樣的暴君應該死於萬民之口,像現在這種死法實在太便宜他了。

李隆死了,漢城也落入到平安軍手中,表面上李安良依然是平安軍的大首領,實際上卻由劉濤等人掌管整個平安軍,不過對外發布號令之時,依然使用的是李安良的名號,比如這次平安軍佔據了漢城之後,立刻給齊彥名等叛軍首領發送請柬,名義上是請他們來漢城共商朝鮮的未來,但實際上卻是在逼各路叛軍承認平安軍爲叛軍之首。

對於平安軍的打算,齊彥名那些叛軍首領自然也都十分的清楚,不過平安軍能夠一舉滅掉李隆,這已經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而且更加讓他們震驚的是,平安軍中竟然有著數量衆多的火炮,這讓所有人都明白過來,平安軍背後肯定有一個龐大的勢力在支持,而能一次提供出上百門火炮和上千支火槍的,恐怕也只有大明瞭。

也正是知道以上這些,所以不少勢力小一些的叛軍在看到平安軍背景雄厚,而且又消滅了李隆,這讓他們也都死了心,接到請柬後就開始陸續的趕到漢城,畢竟他們都知道,若是接到請柬不去漢城的話,那麼日後就會是平安軍的敵人,以平安軍的實力,他們就算是聯合起來都不是對手。

對於那些小股叛軍的歸順,李安良和劉濤並不感到意外,他們關心的是以齊彥名爲首的忠清軍、江原軍和慶尚軍,這三股叛軍是除了平安軍之外最大的叛軍,他們的態度纔是最關鍵的,若是這三支叛軍不願意歸降的話,那他們只能通過武力解決了。

隨著各路實力弱小的叛軍對平安軍選擇了歸順,這也給齊彥名等三路叛軍的首領一種強大的壓力,畢竟從平安軍表現出來的戰力來看,他們也絕對不是平安軍的對手,甚至就算是聯合起來也不行,所以現在他們也都在猶豫,是否要向這個之前還與自己平起平坐的平安軍投降。

最先頂不住壓力的是江原軍,這支軍隊大部分都是由叛變的朝鮮官兵組成,首領名叫崔東龍,以前只是一箇中層的軍官,雖然崔東龍在軍事上很有天分,但是在治理地方卻是無能爲力,所以這也使得他治下的江原道也十分混亂,情況只比之前的平安道要好一些,現在平安軍經過李安良和劉濤的整治,情況已經今非昔比,結果他的江原道就成爲整個朝鮮最爲混亂的地方,甚至崔東龍已經對治理地方有種力不從心的感覺。

也正因爲以上的原因,再加上崔東龍知道自己絕對不是平安軍的對手,而且江原道與京畿道本來就是緊挨著的,所以他在經過慎重考慮後,最後終於決定去漢城拜見李安良,這也表示著他願意向平安軍歸順。

對於崔東龍的歸順,劉濤和李安良都是十分的高興,因爲在他們看來,那些小股的叛軍根本無所謂,最關鍵的就是以忠清軍爲首的三大叛軍,現在三大叛軍之一的江原軍終於選擇了歸順,那麼這就是一個好兆頭,說不定幾天之後,忠清軍和慶尚軍也會選擇歸順。

不過劉濤和李安良顯然都太小看忠清軍和慶尚軍了,他們在漢城一直等到宴請各路叛軍首領的日子,也沒見到齊彥名和那些士族,最後李安良和劉濤強忍著怒火招待了一下那些選擇歸順的叛軍首領,然後又安排他們住到漢城,至於他們手下的軍隊,自然會有平安軍的人前去接管。

其實對於忠清軍和慶尚軍的頑固,劉濤和李安良之前也有一些心理準備,畢竟這兩路叛軍與江原軍不同,特別是齊彥名的忠清軍,他們本來是朝鮮第一夥造反的人,而且在朝鮮的各路叛軍中,也一直是最強的,但是現在平安軍的異軍突起,使得忠清軍落到後面,但是忠清軍的傲氣卻還在,想要讓他們向之前不如自己的平安軍低頭,自然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所以齊彥名沒有去漢城也就不奇怪了。

至於朝鮮士族聯盟組成的慶尚軍,這支軍隊要錢有錢有要有人,可以說是四路叛軍中最有發展潛力的一個,只可惜他們的位置太過偏南,距離京畿道太遠,所以一直沒能參與到核心的爭鬥中。

不過現在這種地形卻讓他們佔盡了便宜,因爲距離京畿道太遠,中間又隔著一個忠清軍,所以他們根本不擔心平安軍的威脅,想要讓他們歸順,除非是平安軍能夠打敗夾在中間的忠清軍。(未完待續。。)

第380章 平安軍李安良第4章 再無瓜葛第5章 報應啊報應第398章 南北之爭第186章 倭女引發的誤會第52章 回禮準備好了第293章 兩個有秘密的人第363章 最冷的冬天第157章 天大的侮辱第439章 淡目王國的覆滅第196章 葡萄牙人的擴張(上)第313章 試探黃瓊海第31章 王老爺義診第536章 正德的選擇第442章 要入京嗎?第237章 忽悠正德(上)第480章 應州之戰(下)第9章 第一個租客第291章 張銳跳海第109章 進退兩難第335章 怒斥李懌第165章 吳山的答覆(上)第213章 威海衛第464章 困守總督府(下)第477章 發行紙幣第213章 威海衛第349章 敲詐勒索第506章 亂行伊始第312章 黃家來人第361章 張銳的經歷(下)第372章 舊港第318章 黃家酒宴第188章 試射佛郎機炮第113章 王倫的麻煩第522章 蘇伊士運河條約第352章 正德與葡萄牙人的初會第24章 旺財、富貴、白球第328章 災民與殖民第525章 使團歸來第286章 有趣的實驗第435章 正德與江彬的相遇第520章 賽利姆父子的交談第134章 反常的朱厚照第298章 戰前演習第399章 古今思想的碰撞第194章 影響大明國運的作物第381章 樸靈珠第433章 騎射比賽(上)第100章 流落荒島第58章 千戶所與走私港第159章 浙江巡撫第148章 有趣的教士第45章 救?還是不救?第258章 豆腐宴第477章 發行紙幣第198章 奇拉瓦的新船第367章 出城訪友第312章 黃家來人第294章 朝鮮忠清港第360章 張銳的經歷(中)第396章 望海園(上)第425章 倭人僕從軍第399章 古今思想的碰撞第257章 遊泰山第119章 開放海禁的真正阻力第233章 初見正德第108章 香皂作坊第478章 應州之戰(上)第539章 十年第441章 邊軍入京第462章 攻陷果阿第271章 一場戲第233章 初見正德第310章 真假公主?第254章 巧合第23章 鐲兒的心思第368章 土地的問題第498章 打破官吏壁壘第171章 氣走謝逞第281章 周重的功勞第264章 齊彥名又逃了第480章 應州之戰(下)第57章 祝枝山的壽宴第123章 錦衣衛來了第454章 釜底抽薪第336章 跳進黃河也洗不清第344章 伏擊倭人第66章 新鮮出爐的少東家第203章 倭國政局第172章 成婚第237章 忽悠正德(上)第410章 受到限制的雙嶼港第103章 救命的竹子第424章 兵發江戶第370章 舊港漢人第436章 要動手了第212章 武器生意第146章 有人鬧事第197章 葡萄牙人的擴張(下)第376章 收買人心
第380章 平安軍李安良第4章 再無瓜葛第5章 報應啊報應第398章 南北之爭第186章 倭女引發的誤會第52章 回禮準備好了第293章 兩個有秘密的人第363章 最冷的冬天第157章 天大的侮辱第439章 淡目王國的覆滅第196章 葡萄牙人的擴張(上)第313章 試探黃瓊海第31章 王老爺義診第536章 正德的選擇第442章 要入京嗎?第237章 忽悠正德(上)第480章 應州之戰(下)第9章 第一個租客第291章 張銳跳海第109章 進退兩難第335章 怒斥李懌第165章 吳山的答覆(上)第213章 威海衛第464章 困守總督府(下)第477章 發行紙幣第213章 威海衛第349章 敲詐勒索第506章 亂行伊始第312章 黃家來人第361章 張銳的經歷(下)第372章 舊港第318章 黃家酒宴第188章 試射佛郎機炮第113章 王倫的麻煩第522章 蘇伊士運河條約第352章 正德與葡萄牙人的初會第24章 旺財、富貴、白球第328章 災民與殖民第525章 使團歸來第286章 有趣的實驗第435章 正德與江彬的相遇第520章 賽利姆父子的交談第134章 反常的朱厚照第298章 戰前演習第399章 古今思想的碰撞第194章 影響大明國運的作物第381章 樸靈珠第433章 騎射比賽(上)第100章 流落荒島第58章 千戶所與走私港第159章 浙江巡撫第148章 有趣的教士第45章 救?還是不救?第258章 豆腐宴第477章 發行紙幣第198章 奇拉瓦的新船第367章 出城訪友第312章 黃家來人第294章 朝鮮忠清港第360章 張銳的經歷(中)第396章 望海園(上)第425章 倭人僕從軍第399章 古今思想的碰撞第257章 遊泰山第119章 開放海禁的真正阻力第233章 初見正德第108章 香皂作坊第478章 應州之戰(上)第539章 十年第441章 邊軍入京第462章 攻陷果阿第271章 一場戲第233章 初見正德第310章 真假公主?第254章 巧合第23章 鐲兒的心思第368章 土地的問題第498章 打破官吏壁壘第171章 氣走謝逞第281章 周重的功勞第264章 齊彥名又逃了第480章 應州之戰(下)第57章 祝枝山的壽宴第123章 錦衣衛來了第454章 釜底抽薪第336章 跳進黃河也洗不清第344章 伏擊倭人第66章 新鮮出爐的少東家第203章 倭國政局第172章 成婚第237章 忽悠正德(上)第410章 受到限制的雙嶼港第103章 救命的竹子第424章 兵發江戶第370章 舊港漢人第436章 要動手了第212章 武器生意第146章 有人鬧事第197章 葡萄牙人的擴張(下)第376章 收買人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积石山| 六枝特区| 兴业县| 五华县| 霍林郭勒市| 资溪县| 彰化县| 寻乌县| 淮北市| 武陟县| 九江县| 嘉定区| 满洲里市| 文安县| 黄浦区| 海晏县| 凤冈县| 常山县| 绥德县| 嘉义市| 阿鲁科尔沁旗| 精河县| 南郑县| 海盐县| 萝北县| 莲花县| 铁岭县| 连南| 万载县| 年辖:市辖区| 虎林市| 广南县| 岳池县| 罗田县| 金沙县| 隆尧县| 葵青区| 安塞县| 手游| 封开县| 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