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二十八 城下之盟

趙國捷報,快馬加鞭送回邯鄲。趙王丹得知大軍克中陽、兵圍燕下都,大喜不已。趙王丹召集重臣問道:“諸位,我們反擊燕國,大獲全勝。此時,我軍圍困燕下都,你們覺得該怎麼辦。”

五大夫看穿了趙王丹的心思,高聲迎合道:“王上,此戰,我們大獲全勝。我們應該乘勝追擊,攻破下都,兵臨薊城,擒燕王來邯鄲謝罪。”

衆人見趙王丹甚是滿意,也跟著高聲道:“破燕下都、兵臨薊城、擒燕王。”

趙王丹見諸臣明白自己的心意,頓時,朗聲大笑。然,平原君卻很淡定地說,“王上,我們教訓了燕國,也獲得了勝利,該言和了。”

趙王丹熱血高漲,卻被平原君潑了一盆冷水,不悅道:“我們攻破下都,燕國南境之疆土,盡歸我們。叔父,我們不能言和,要一戰而定。”

平原君見趙王丹小勝,就忘乎所以,神色凝重道:“王上,該收手了。此戰,我們雖勝,但也損傷不小。繼續打下去,我們和燕國只能擴大戰事,升級矛盾,兩國將會水火不容,成爲世仇。”

趙王丹見平原君不懂自己的心意,更不懂自己的志向,也不正面回答,而是將這個問題,拋給了衆臣,問道:“你們覺得我國是伐燕,還是與之言和。”

衆臣雖聽趙王丹語調之中,隱藏不樂之意,也知道趙王丹想要表達的意思。然,平原君主張言和,他們也要權衡利弊。果不其然,很多大臣站在了平原君這邊。就連剛纔迎合趙王丹出兵伐燕的臣子,也轉了風向。趙王丹沒有聽到自己預期的聲音,臉色一沉,看著主戰之人,問道:“你們剛纔說的那些話,怎麼不說了。”

五大夫見自己冒失之語,勾起了趙王丹的好戰之心,也得罪了平原君。五大夫不愧是風向轉得最快之人,彌補道:“王上,平原君言之有理,是我等愚鈍,沒有大局觀念。”

衆人也跟著道:“臣,附和平原君之言,不宜再戰,理應主和。”

趙王丹看著這些倒戈的臣子,怒氣橫生,喝問道:“我軍大勝,燕國慘敗,這難道不是攻破燕國,擒拿燕王,揚我趙國聲威的最佳時刻?”

“攻破燕國,擒拿燕王。”平原君見趙王丹將戰事看得太簡單了,淡笑道:“王上,莫非真的認爲燕國不堪一擊?”

趙王丹揚著前線送回來的捷報,語調輕視道:“我們一戰收復疆土,再戰攻克武垣、中陽,兵圍燕下都。這難道還不能說明燕國不堪一擊?”

平原君見趙王丹太輕視燕國,鄭重道:“我們一戰收復疆土,這是因爲燕國伐我,乃不義之戰。我軍反擊,乃正義之舉。我軍將士方能上下一心,同仇敵愾,擊退燕國。我們攻入燕境,角色互換。燕國也會同仇敵愾,反擊我軍。”

趙王丹見平原君誇大燕國的戰力,嘲諷道:“燕軍戰力孱弱不堪,豈是我國對手。”

平原君提醒道:“王上,莫要忘了。我們攻克武垣、臨邑、中陽,折損了數萬將士。這難道不能說明燕國的戰力?”

趙王丹毫不在意道:“開疆拓土,犧牲在所難免。燕國伐我在前,被我軍反擊再後。如今,我們破三城,兵臨下都,豈能與燕國言和。”

平陽君溫言道:“王上,燕下都,地勢險峻,易守難攻,又有大河環繞,形成天然屏障。燕下都有十萬之衆,昌國君樂間親自坐鎮。我們沒有二十萬之兵,是攻不破燕下都。”

“叔父說攻破燕下都要二十萬之衆。”趙王丹郎道:“寡人就再增兵十萬,寡人就不信攻不破燕下都。”

“我們增兵十萬,燕國也會繼續增兵。燕、趙兩國戰事,擴大升級。燕國國力,雖不如我國。但,我們因爲燕國消耗太多的國力,諸侯來攻,又該如何。”

趙王丹沉寂在退秦破燕勝利的喜悅之中,輕蔑道:“何人安敢攻我。”

“諸侯相互制約,相互平衡,方有現在的局面。一旦有人打破平衡,將會成爲衆矢之的,遭諸侯圍攻。楚懷王亡越,打破平衡,被天下諸侯討伐,楚國元氣大傷。齊閔王亡宋,五國伐齊,齊國一蹶不振。”平原君見趙王丹不語,眼神卻是極度不服,又道:“且不說,我國能否攻破燕下都、兵臨薊城、擒拿燕王。若真的如此,我國打破平衡,諸侯見了,勢必會忌憚趙國聲威。諸侯爲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定會以救燕的名義伐我。我國深處四戰之地,難以應付。”

就在這時,一人高呼道:“趙太后到。”

原來,趙太后身在寢宮養病,卻聽近臣來報,趙王丹不聽平原君等人之語,執意伐趙,擴大兩國戰事。趙太后見孩兒任性、糊塗,不顧病體,來到大殿。

諸臣見趙太后來了,行禮道:“參見太后。”

趙太后拖著疲憊的身子,不失儀態,往趙王丹走去。趙王丹見趙太后出現在大殿,瞬間少了點膽氣,但趙太后來了,他也要行禮相迎。趙太后坐在位置上,對著諸臣,溫言道:“大家別站著,都坐。”

諸臣皆道:“謝太后。”

諸臣坐定,趙王丹問道:“母后身體虛弱,理應休養。”

趙太后看著趙王丹問道:“怎麼,王兒,嫌我這個老太婆礙事。”

趙王丹臉色驚恐,忙道:“孩兒絕無這個意思。孩兒是爲了母后的身體著想。”

趙太后語重心長地道:“王兒真的爲我著想,就應該安分守己。不該想的不要亂想。成爲一國之君很容易,想要成爲一名賢君、明君、聖君,就不是那麼容易。”

趙王丹道:“孩兒,聽不懂母后話中的意思。”

趙太后問道:“王兒,何爲賢君、何爲明君。”

趙王丹道:“廣開言路,護國安邦,開疆拓土。”

趙太后見王兒還記得,又問道:“你有廣開言路,多聽大臣的意見?”

趙王丹被話語一哽,說不出話來。原來,趙太后是責怪他伐燕,太過意氣用事。

“怎麼,不說話呢?”趙太后沒有給王兒好臉色,又道:“先王和我不奢求王兒開疆拓土、征戰諸侯。只要你能夠護國安邦、守住先祖的基業,對我們來說就是最大的安慰。王兒,你父王臨終前說的話,都忘了不成。”

趙王丹道:“孩兒,莫敢忘。”

趙太后見他還記得,溫言道:“你若忘了,我提醒你。你沒忘,那就再好不過。”

趙王丹道:“孩兒不敢忘。”

趙太后見王兒嘴上是這般說,心裡卻是不服,問道:“我說的話,有什麼不對,你不要放在心上,直接說出來。王兒,莫是在心中責怪我。”

趙王丹道:“孩兒不敢。”

“我說的話,不管你高不高興,我還是要說的。”趙太后情緒一動,咳嗽不已,待得氣息平穩,又道:“爲君者,理應以大局爲重,多聽大臣之言,切莫意氣用事。”

趙王丹道:“孩兒,銘記母后教誨。”

趙太后見王兒在自己面前,還算聽話,問道:“王兒與你父王相比,其能力如何。”

“孩兒不如父王。”

“你到還有自知之明。”趙太后有意停了下來,又道:“你父王用兵,十分謹慎,你怎麼只知道意氣用事。當年,你父王聯合韓、魏、楚,集四國之力伐燕,都不敢想象能夠攻破薊城、擒拿燕王。怎麼,你就想憑藉趙國之力,攻破薊城、擒拿燕王。莫非你覺得燕國真的無人了乎?”

趙王丹面對母后的訓誡,不敢搭話。

趙太后又道:“燕國立國至今已經快八百年,社稷不亡,自有緣由。春秋亂世是十八諸侯之一。大爭之世,又是七雄。遠的不說,就拿近的來說。燕國伐齊,獨自支撐數年,這足以說明,燕國並非不堪一擊。我們真的與燕國全力開戰,勝負豈能預定。你別忘了,還有很多諸侯國都盯著我們。”

趙太后見趙王丹不說話,也知他心中不服,問道:“你父王與燕國聯姻,莫非在你眼中是懦弱不成。”

趙王丹道:“父王聯姻燕國,並非懦弱。父王是想通過聯誼,結好燕國,安定北疆,騰出手來,應對諸侯。”

趙太后又問道:“我們一戰,能否亡了燕國。”

趙王丹想了想,答道:“不能。”

“我們與燕國交戰,陷入僵持,又會如何。”

“消耗國力,民生疲憊,經濟凋零。”

“諸侯見了,又會如何。”

“定會趁虛而入。”

“我們以濟東之地,換取安平君爲將,反擊燕國,是爲了什麼。”

“捍衛北疆,震懾燕國。向諸侯表明我大趙的疆土不容任何諸侯踐踏的態度。同時,也向諸侯宣誓,趙國有能力,捍衛疆土的實力”

“反擊燕國的目的,已經達到,你爲何還要進一步擴大戰事呢?”

“孩兒…”

“王兒不是糊塗之人,也明白厲害關係,就是性子急躁了點。身爲君王,理應保持理智,切不可意氣用事。”趙太后又道:“好戰必亡,忘戰必危。這八個字,你要牢記心中。”

趙王丹道:“孩兒記住了。”

趙太后見王兒還聽得進去自己說的話,面向諸臣,囑託道:“你們都是先王留下的肱股之臣,理應輔佐王上。王上,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及時指出,好令王上更正。”

諸臣齊聲道:“喏。”

趙太后問道:“燕國的戰事,你們怎麼看。”

諸臣齊聲道:“請太后定奪。”

趙太后不喜歡這幾個字,又道:“平原君,你是什麼意思。”

平原君聽聞趙太后訓誡趙王丹話中之語,就琢磨出趙太后心中所想,語調平穩道:“太后,我們反擊燕國,就是爲了捍衛北疆,震懾燕國。也是向諸侯宣告趙國疆土,不容他國侵犯。我們出兵的目已經達到了,該與燕國言和。”

趙太后沒有立馬錶態,反問道:“燕國丟了三城,燕下都被我軍圍困。我們爲何不趁勢進兵。”

“守住戰果,才叫勝利。”平原君見趙太后示意他繼續說下去,又道:“此次,我們大勝,也折損了不少兵力。我們言和,既能佔據上風,也能給燕王一個臺階下。”

趙太后問道:“燕王拒絕言和,又該如何。”

“戰事,比拼的是國力。我們耗不起,燕國更耗不起。我們攻破三城,兵圍燕下都,燕國上下已經是人心惶惶。燕王繼位不正,既怕我們舊事重提,聯合齊國伐他,又擔憂臣民反對他。燕王處境艱難,比我們更想盡快結束戰事。”

趙太后平靜地問道:“燕王不顧民意,拒絕言和,又該如何。”

平原君道:“我們先禮後兵。燕王拒絕言和,我們就只能與之開戰。”

趙太后又問了很多大臣,皆是主張言和。趙太后見大臣都沒有話說,看著趙王丹問道:“王兒,你認爲呢?”

“孩兒附和叔父之言。”趙王丹聞母后和平原君之間的對話,收穫頗豐。原來,母后是親自爲他演繹,什麼纔是爲君者該做的、該學的。

趙太后想了想,又道:“王兒和諸位大臣都贊成言和。我也採納平原君的意見。”

趙王這才恍然大悟,其實,母后的態度很明確。這時,他才明白,自己離合格的君王,還要一段很艱難的路要走。

平原君道:“太后,臣相信不日就會收到來自燕王言和的國書。我們不妨再等上幾日。”

“言和之事,就交給你了。”趙太后語調無力道:“我身體不好,該回去歇息了。”

趙太后說完,起身便走。

趙王丹率先道:“恭送母后。”

諸臣齊聲道:“恭送太后。”

過了三日,燕國求和的國書,果真如平原君所料,送入邯鄲。不一樣的是國書之中,還有來自燕後的家書。平原君心想,“這是燕王留的後手。若趙王丹和諸臣拒絕言和,趙太后也會爲了燕後,壓制衆人主戰的意見。”

平原君見燕王在國書中,方方面面都考慮到了,轉念又想,心道:“燕王雖是被成安君所扶持,並非是昏聵無能之輩!燕王將會成爲繼燕昭王之後,影響燕國最偉大的君主。”

趙王丹收到燕國求和的國書,並沒有讓平原君北上,前去勘定燕、趙邊界,主持議和。而是派了大病初癒的平陽君負責北疆之事。平原君雖知趙王丹的用意,也不生氣。相反,他不用管北疆之事,倒也落得輕鬆自在。

又過了三日,平陽君率衆,前往北疆代郡,來到燕下都。與此同時,燕王也收到趙國答應議和的國書,並讓大司寇等主和之人,前往燕下都,與趙議和。

燕、趙兩國派出能臣干將在燕下都河畔舉行會盟儀式。趙國這邊代表有平陽君、安平君、許歷、樂乘等諸多將領。燕國這邊陣容也不弱,有大司寇、大司馬、下都郡守、昌國君、成安君等人。

燕國將趙國佔領的城池,都劃給了趙國,並賠償了許多財寶。雙方互換文書,修訂盟書。議和結束,趙國率軍撤離燕國境內。燕、趙兩國再一次恢復和平。

燕、趙城下議和之後,燕王見南下有趙、齊兩國阻擋,短時間內是不能劍指中原。燕王穩定內政,改變戰略,向北擊胡開疆,開拓上千裡疆土,抵達遼東,並在燕昭王修建的長城基礎上,向東擴建長城。數年後,燕王死後,其子燕孝王給其父,諡號“武成”,也就是燕武成王。

第八十章 戰與和(下)第一百二十一章 秦王稷舉國親征第一百四十八章 白起拒不奉詔第十八章 馬服君請戰第九十六章 馬服子第一百一十八章 豎子不弱與我第九十二章 都長君?安平君第七十七章 提兵親征第九十八章 藺相如老矣第一百三十三章 守邯鄲 赴國難第一百三十章 殺降第一百一十二章 全軍出戰第七十一章 光狼城第一百一十二章 全軍出戰第一百四十五章 英雄落寞第一百二十四章 趙王丹無兵可調第一百四十二章 魏齊喪命第五十一章 馮亭獻上黨第七十三章 魂兮歸來,以瞻山河第六十二章 上黨失守第四十章 亡羊補牢第七十八章 田忌賽馬第四十章 亡羊補牢第三十二章 大喪之年第九十九章 括母勸戰第五十章 秦禍移趙第一百四十五章 英雄落寞第二十二章 許歷第一百一十四章 青出於藍第一百四十二章 魏齊喪命第一百二十一章 秦王稷舉國親征第七十八章 田忌賽馬第二十二章 許歷第七十二章 許氏第一百三十二章 不共戴天第一百三十章 殺降第二十四章 樂氏風骨第一百零十章 破長平 亡邯鄲第八十章 戰與和(下)第一百一十四章 青出於藍第一百二十二章 埋骨之地第八十四章 奮戰到底第三十一章 趙太后託孤第九十六章 馬服子第十二章 觸龍說趙太后第二十三章 樂乘斬三將第十章 趙太后怒斥羣臣第一百零九章 武安君白起第六章 趙武靈王的功業第六十章 平原君向邯鄲求援第一百二十章 流芳百世?遺臭萬年第一百三十八章 將相不和第一百四十九章 秦國豈能無將乎第十二章 觸龍說趙太后第五十章 秦禍移趙第五章 平原君第一百零三章 你是寡人的馬服君第九十七章 馬服子趙括論戰第六十二章 上黨失守第一百三十六章 王道與霸道第一百二十四章 趙王丹無兵可調第六十一章 廉頗出征第九十三章 齊君太后第五十二章 趙王一夢第五十章 秦禍移趙第一百二十七章 長平悲歌第八十五章 不破不休第五十四章 趙孝成王納上黨第八十九章 攻與守第七十四章 廉頗與王齕第三十四章 秦宣太后甍第四十二章 英雄落寞第六十四章 廉頗來矣第七十章 二鄣城第十章 趙太后怒斥羣臣第四十六章 楚頃襄王託孤第一百零八章 秦王稷秘密換將第一百三十四章 爲邯鄲而戰第六十一章 廉頗出征第一百四十七章 不割地 不求和第一百三十九章 秦國欺人太甚第三十三章 齊襄王託孤第六十一章 廉頗出征第一百四十三章 月下立誓第五十三章 三晉男兒第七十八章 田忌賽馬第九十五章 趙王丹換將第一百三十八章 將相不和第一百三十三章 守邯鄲 赴國難第一百零十章 破長平 亡邯鄲第八十二章 議和必敗第九章 魯仲連第十九章 安平君伐燕第十六章 趙國以地換將第一百一十九章 戰與降第七十一章 光狼城第十四章 安平君入趙第八十六章 與君一戰第八十二章 議和必敗第五十五章 攜手共進
第八十章 戰與和(下)第一百二十一章 秦王稷舉國親征第一百四十八章 白起拒不奉詔第十八章 馬服君請戰第九十六章 馬服子第一百一十八章 豎子不弱與我第九十二章 都長君?安平君第七十七章 提兵親征第九十八章 藺相如老矣第一百三十三章 守邯鄲 赴國難第一百三十章 殺降第一百一十二章 全軍出戰第七十一章 光狼城第一百一十二章 全軍出戰第一百四十五章 英雄落寞第一百二十四章 趙王丹無兵可調第一百四十二章 魏齊喪命第五十一章 馮亭獻上黨第七十三章 魂兮歸來,以瞻山河第六十二章 上黨失守第四十章 亡羊補牢第七十八章 田忌賽馬第四十章 亡羊補牢第三十二章 大喪之年第九十九章 括母勸戰第五十章 秦禍移趙第一百四十五章 英雄落寞第二十二章 許歷第一百一十四章 青出於藍第一百四十二章 魏齊喪命第一百二十一章 秦王稷舉國親征第七十八章 田忌賽馬第二十二章 許歷第七十二章 許氏第一百三十二章 不共戴天第一百三十章 殺降第二十四章 樂氏風骨第一百零十章 破長平 亡邯鄲第八十章 戰與和(下)第一百一十四章 青出於藍第一百二十二章 埋骨之地第八十四章 奮戰到底第三十一章 趙太后託孤第九十六章 馬服子第十二章 觸龍說趙太后第二十三章 樂乘斬三將第十章 趙太后怒斥羣臣第一百零九章 武安君白起第六章 趙武靈王的功業第六十章 平原君向邯鄲求援第一百二十章 流芳百世?遺臭萬年第一百三十八章 將相不和第一百四十九章 秦國豈能無將乎第十二章 觸龍說趙太后第五十章 秦禍移趙第五章 平原君第一百零三章 你是寡人的馬服君第九十七章 馬服子趙括論戰第六十二章 上黨失守第一百三十六章 王道與霸道第一百二十四章 趙王丹無兵可調第六十一章 廉頗出征第九十三章 齊君太后第五十二章 趙王一夢第五十章 秦禍移趙第一百二十七章 長平悲歌第八十五章 不破不休第五十四章 趙孝成王納上黨第八十九章 攻與守第七十四章 廉頗與王齕第三十四章 秦宣太后甍第四十二章 英雄落寞第六十四章 廉頗來矣第七十章 二鄣城第十章 趙太后怒斥羣臣第四十六章 楚頃襄王託孤第一百零八章 秦王稷秘密換將第一百三十四章 爲邯鄲而戰第六十一章 廉頗出征第一百四十七章 不割地 不求和第一百三十九章 秦國欺人太甚第三十三章 齊襄王託孤第六十一章 廉頗出征第一百四十三章 月下立誓第五十三章 三晉男兒第七十八章 田忌賽馬第九十五章 趙王丹換將第一百三十八章 將相不和第一百三十三章 守邯鄲 赴國難第一百零十章 破長平 亡邯鄲第八十二章 議和必敗第九章 魯仲連第十九章 安平君伐燕第十六章 趙國以地換將第一百一十九章 戰與降第七十一章 光狼城第十四章 安平君入趙第八十六章 與君一戰第八十二章 議和必敗第五十五章 攜手共進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泸溪县| 蓬莱市| 无极县| 双江| 丹东市| 庆云县| 科技| 宜昌市| 平度市| 馆陶县| 西乡县| 明溪县| 吴旗县| 衡水市| 铅山县| 绵竹市| 平昌县| 科尔| 纳雍县| 太湖县| 崇义县| 日照市| 岳阳县| 天柱县| 岳阳市| 齐齐哈尔市| 绿春县| 永仁县| 建平县| 江华| 普陀区| 治县。| 贵南县| 通河县| 衡东县| 永定县| 措美县| 方山县| 东城区| 房山区| 鸡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