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5章 彭城之役(3)

“彭城之役”的本質是宋國公族的權力鬥爭。桓族背後有楚國的支持,戴族則有晉國爲首的諸侯國的聲援。通過大國的博弈,小國的派系得以在國內贏得權力地位,大國也因此獲得小國的擁護支持。當然,小國也要付出相當代價——包括以財物土地回報,年貢等等,將來大國發(fā)生摩擦時,小國還要出錢出力幫助他們贏取勝利。

透過此役看到的春秋政治局面,跟當今世界的格局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處?大國互撕,小國動作頻頻,說白了,這些小國不過是大國的馬仔。他們被大國授意,做出挑釁對手的舉動,未必出自本意。由於國小力微,他們的言行舉止都受制於站在身後的大國。

爲求庇護,大國在小國駐兵,軍費由小國出,給養(yǎng)等一系列支出都由小國買單。小國用錢財換取大國的保護,獲得安全感,大國則多了幾枚可以打贏對手的棋子。不僅如此,小國內部的派系鬥爭,何人執(zhí)政,甚至某些法例的修訂,背後都有大國的身影。

“彭城之役”是晉國新君即位後的首秀,這場戰(zhàn)役以晉國勝利告終。然而,它的意義並未止步於此。通過這場勝利,晉國向各國宣告——

內亂已經過去,此時的晉國面貌一新,上下一心,威風凜凜;衆(zhòng)多諸侯國都爭著前來參與對楚鄭作戰(zhàn),他們之所以如此熱情主動,乃是因爲承認晉國是中原霸主,中原的話事權仍然牢牢掌握在晉國之手,容不得他人小覷;言而無信者受到懲罰——齊國參與會盟卻沒參戰(zhàn),戰(zhàn)役一結束,晉國立馬帶領諸侯聯(lián)軍討伐齊國。齊國不敢得罪,馬上求和,爲表誠意,還派出太子光到晉國做人質。

通過此役,晉國不僅揚了威,還收穫了宋國的忠貞不渝。而這一切全拜楚國所賜。沒有他們意欲討伐宋國,扶植叛軍在先,晉國何來機會插手宋國內部事務?又如何施予如此巨大的恩情給到宋國,令戴族在此後的六十年不離不棄?又何來機會如此迅速的組織一次諸侯會盟,向中原各國展示新一任晉國執(zhí)政集團的團結和諧?

齊桓公去世後,齊國的霸權衰落。晉國實力大增,晉文公踐土會盟拉開了晉國爭霸的序幕。與此同時,楚國開疆拓土,日漸強大,在中原事務的份量越來越重。楚莊王勵精圖治,頻頻北上,一度令晉國陷入被動,霸主地位岌岌可危。中原的政治舞臺可說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各路風流人物輪流擔綱主演。

新一任的晉國國君上任,一上來就把楚國和鄭國打個措手不及。好的開端是個好兆頭,意味著如果乘勝追擊,如果能持之以恆,好的結局也是順理成章。

對手不僅僅是敵人,也可以是成就對方的推手。偉大的對手成就偉大的企業(yè),正如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如果晉國的霸業(yè)能重新開啓新徵途,楚國必是成就晉國的優(yōu)秀對手,或者此役就是預演。

如果說解決宋國的問題是迫在眉睫不得不發(fā)的話,鄭國的問題便是接下來必須主動解決的了。

晉國與諸侯商量好,各自休整,三月後再一同討伐鄭國和楚國。

三月後,韓厥和中行偃率領中軍直奔鄭國,他們圍繞鄭國展開了激烈的攻勢。鄭國死守,無奈實力懸殊,外城被攻破。晉軍在洧水邊打敗了鄭國的步兵,內城卻久攻不下。眼見兵士疲敝,韓厥下令撤軍,移師與諸侯會合再作打算。

此時,中原各諸侯國已駐紮在鄫地等候晉軍的到來。晉君向晉軍下令,命韓厥帶領聯(lián)軍揮師南向,直奔楚國而去。晉君則與衛(wèi)國國君獻公帶領部分兵士駐守在戚邑,作爲後援,靜觀其變。

聯(lián)軍入侵楚國焦地、夷地,兩地不同程度受到破壞。然楚軍堅守不出,嚴陣以待。於是聯(lián)軍又調頭北上,往楚國的盟國陳國而去。陳國已經提前收到消息,嚇得趕緊關閉城門。他們在國內發(fā)起總動員,對軍士一番訓誡鼓舞,恩威並濟,終於擋住了聯(lián)軍的攻勢。

晉國此番行動,意在警告鄭國,報復楚國。雖受限於戰(zhàn)時的情勢,並沒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然初衷已達。

此次,鄭國之所以如此堅決的站在楚國一邊,乃是出於愧疚感恩,畢竟,楚共王在“鄢陵之役”中失去一隻眼睛,代價慘重。

無論如何,攻鄭、侵楚、伐陳,短短一月,晉軍率領諸侯聯(lián)軍掠過三國,所到之處驚起無數(shù)煙塵,著實令楚國嚇出一聲冷汗。

公元前658年,齊公子小白趕回齊國都城繼位國君,後世稱爲桓公。桓公任國君後,任命管仲爲相。管仲主持國政,對內實施大刀闊斧的改革,對外提出“尊王攘夷,夾輔周室”。之後,齊國國力大增,在中原影響日大,率先成爲春秋霸主。

然而,楚國卻不遵從齊國的號召,並未向周王室納貢。於是,齊桓公以此爲由,率齊、魯、宋、陳、衛(wèi)、鄭、許、曹八國軍隊討伐楚國。此時的楚國,已非周王分封時的五十里小國,如果逼急了,他們定會拼死一戰(zhàn)。到時,諸侯聯(lián)軍損失慘重,得不償失。

於是雙方止戈,同意坐下談判。公元前656年,雙方在召陵訂立盟約,同意各自退兵,互不侵犯。楚國承諾,按時向周天子進貢規(guī)制的包茅祭品。此次會盟,史稱“召陵之盟”。

此時距“召陵之盟”已有八十四年,八十四年來,楚國從未遭遇過如此浩大的諸侯聯(lián)軍的圍攻,這令楚共王大爲驚恐。從前是訂盟和議,這一次要如何收場?難道就眼睜睜的看著晉國這樣欺負人?不!楚國決定報復。

同年秋,楚共王命司馬子辛率領軍隊趕到鄭國,準備聯(lián)合鄭國入侵晉國的盟友宋國。很快,楚鄭聯(lián)軍便侵佔宋國的呂地、留地,鄭國還公開佔領了宋國的犬丘。

事發(fā)不久,鄭國國君成公一病不起。執(zhí)政子駟見晉國風頭正盛,鄭國國君卻有疾在身,以爲繼續(xù)對抗晉國實爲不祥,建議背楚向晉。鄭成公卻以楚共王眼瞎是因庇護鄭國所致,千叮萬囑不可背棄楚國。

鄭成公薨,鄭襄公繼位。子罕掌國政,子駟處理政務,子國出任司馬。鄭國朝野都認識到,晉國否極泰來,聲勢正旺。反觀楚國,已顯頹勢。鄭國要生存,必須擇強者而從之,遇弱者則棄之。於是紛紛建議投靠晉國。作爲顧命大臣,子駟主張堅持君命不改,衆(zhòng)人只得作罷。

晉軍在南方兜了一圈,鄭國卻不爲所動,晉君大爲苦惱,命智罃組織諸侯會盟,共商服鄭對策。

智罃與魯國亞卿仲孫蔑、宋國華元、衛(wèi)國孫林父、曹國人、邾國人在戚地會見,就如何對付鄭國展開了討論。

“鄭國如此頑固,無非是楚國在背後撐腰。只要派大軍把楚國打敗,鄭國肯定馬上投降。”邾國國君如是說。

“楚國城池堅固,談何容易?”衛(wèi)國執(zhí)政孫林父搖搖頭。

“鄭國反覆無常,不正是因爲還看不清當前的形勢?”曹國國君說道:“只要晉楚兩國分出勝負,不怕鄭國還有二心。”

“不——”宋國執(zhí)政華元連連搖頭,“當年晉國打敗楚國,鄭國依然故我,左右搖擺。貿然重兵壓境,楚國抵死反抗,我們也佔不了多大便宜,何必做無謂的犧牲?”

“正是。”孫林父又道:“如果不用交戰(zhàn)又能令鄭國不得不屈服,那是最好不過。”

“是啊。”奉晉君之命主持諸侯會盟的晉國上軍將智罃說道:“鄭國反覆已非一朝一夕,要解決這個問題,非得想個萬全之策不可。僅憑武力恐怕事倍功半,後患無窮。”

第19章 共同成長(3)第26章 鄢陵之戰(zhàn)(2)第6章 侍衛(wèi)公主(2)第22章 諸事紛擾(2)第2章 晉楚未來(2)第38章 欲說還休(2)第7章 夢裡依稀(3)第2章 毅然決裂(2)第34章 有情無情(2)第26章 潛回曲沃(2)第54章 先發(fā)制人(2)第69章 令尹篡位(1)第39章 兄弟齊心(3)第21章 閒談齊事(1)第14章 何功之有(2)第36章 一角退出(4)第51章 霸道總裁(3)第5章 過往面紗(1)第50章 霸道總裁(2)第17章 北門小聚(1)第15章 戰(zhàn)役得失(3)第31章 蕭魚定霸(3)第68章 故地重遊(4)第16章 戰(zhàn)役得失(4)第7章 過往面紗(3)第12章 意外出局(4)第41章 重回巔峰(4)第33章 韓氏韓事(1)第2章 北郊之遊(2)第10章 祖孫交心(2)第39章 兄弟齊心(3)第14章 何功之有(2)第7章 平陰之役(3)第41章 成年寄語(1)第1章 當下情勢(1)第27章 諸侯築杞(3)第30章 蕭魚定霸(2)第19章 冰火兩重(3)第11章 雙喜臨門(3)第38章 欲說還休(2)第76章 天倫之樂(4)第32章 失信於友(4)第5章 侍衛(wèi)公主(1)第6章 平陰之役(2)第14章 何功之有(2)第43章 成年寄語(3)第83章 父子交心(3)第11章 二次弭兵(3)第26章 休養(yǎng)生息(2)第8章 過往面紗(4)第30章 失信於友(2)第75章 天倫之樂(3)第54章 先發(fā)制人(2)第82章 父子交心(2)第54章 先發(fā)制人(2)第25章 鄢陵之戰(zhàn)(1)第81章 父子交心(1)第32章 公子游列(4)第60章 各國內政(4)第70章 危機重重(2)第33章 一角退出(1)第2章 毅然決裂(2)第49章 風雨欲來(1)第49章 霸道總裁(1)第39章 重回巔峰(2)第18章 興建新居(2)第5章 夢裡依稀(1)第18章 魏絳入卿(2)第2章 毅然決裂(2)第18章 北門小聚(2)第11章 意外出局(3)第35章 一角退出(3)第2章 當下情勢(2)第28章 休養(yǎng)生息(4)第21章 諸事紛擾(1)第9章 雙喜臨門(1)第1章 慶賀議和(1)第25章 休養(yǎng)生息(1)第42章 子產執(zhí)政(2)第33章 杞城長者(1)第10章 雙喜臨門(2)第69章 危機重重(1)第67章 故地重遊(3)第15章 難過席捲(3)第29章 失信於友(1)第16章 何功之有(4)第14章 難過席捲(2)第7章 夢裡依稀(3)第39章 兄弟齊心(3)第26章 諸侯築杞(2)第9章 又見風雨(1)第33章 有情無情(1)第2章 慶賀議和(2)第67章 又起波瀾(3)第15章 戰(zhàn)役得失(3)第32章 失信於友(4)第33章 一角退出(1)第63章 大石落地(3)第1章 晉楚未來(1)第22章 諸事紛擾(2)
第19章 共同成長(3)第26章 鄢陵之戰(zhàn)(2)第6章 侍衛(wèi)公主(2)第22章 諸事紛擾(2)第2章 晉楚未來(2)第38章 欲說還休(2)第7章 夢裡依稀(3)第2章 毅然決裂(2)第34章 有情無情(2)第26章 潛回曲沃(2)第54章 先發(fā)制人(2)第69章 令尹篡位(1)第39章 兄弟齊心(3)第21章 閒談齊事(1)第14章 何功之有(2)第36章 一角退出(4)第51章 霸道總裁(3)第5章 過往面紗(1)第50章 霸道總裁(2)第17章 北門小聚(1)第15章 戰(zhàn)役得失(3)第31章 蕭魚定霸(3)第68章 故地重遊(4)第16章 戰(zhàn)役得失(4)第7章 過往面紗(3)第12章 意外出局(4)第41章 重回巔峰(4)第33章 韓氏韓事(1)第2章 北郊之遊(2)第10章 祖孫交心(2)第39章 兄弟齊心(3)第14章 何功之有(2)第7章 平陰之役(3)第41章 成年寄語(1)第1章 當下情勢(1)第27章 諸侯築杞(3)第30章 蕭魚定霸(2)第19章 冰火兩重(3)第11章 雙喜臨門(3)第38章 欲說還休(2)第76章 天倫之樂(4)第32章 失信於友(4)第5章 侍衛(wèi)公主(1)第6章 平陰之役(2)第14章 何功之有(2)第43章 成年寄語(3)第83章 父子交心(3)第11章 二次弭兵(3)第26章 休養(yǎng)生息(2)第8章 過往面紗(4)第30章 失信於友(2)第75章 天倫之樂(3)第54章 先發(fā)制人(2)第82章 父子交心(2)第54章 先發(fā)制人(2)第25章 鄢陵之戰(zhàn)(1)第81章 父子交心(1)第32章 公子游列(4)第60章 各國內政(4)第70章 危機重重(2)第33章 一角退出(1)第2章 毅然決裂(2)第49章 風雨欲來(1)第49章 霸道總裁(1)第39章 重回巔峰(2)第18章 興建新居(2)第5章 夢裡依稀(1)第18章 魏絳入卿(2)第2章 毅然決裂(2)第18章 北門小聚(2)第11章 意外出局(3)第35章 一角退出(3)第2章 當下情勢(2)第28章 休養(yǎng)生息(4)第21章 諸事紛擾(1)第9章 雙喜臨門(1)第1章 慶賀議和(1)第25章 休養(yǎng)生息(1)第42章 子產執(zhí)政(2)第33章 杞城長者(1)第10章 雙喜臨門(2)第69章 危機重重(1)第67章 故地重遊(3)第15章 難過席捲(3)第29章 失信於友(1)第16章 何功之有(4)第14章 難過席捲(2)第7章 夢裡依稀(3)第39章 兄弟齊心(3)第26章 諸侯築杞(2)第9章 又見風雨(1)第33章 有情無情(1)第2章 慶賀議和(2)第67章 又起波瀾(3)第15章 戰(zhàn)役得失(3)第32章 失信於友(4)第33章 一角退出(1)第63章 大石落地(3)第1章 晉楚未來(1)第22章 諸事紛擾(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庆县| 武汉市| 盘锦市| 汨罗市| 高雄市| 汤原县| 德江县| 尚义县| 郯城县| 阿拉善盟| 郸城县| 思南县| 南安市| 安泽县| 民权县| 溧水县| 永年县| 济阳县| 黎平县| 丰城市| 禄丰县| 孝昌县| 绥滨县| 喀喇沁旗| 三穗县| 固阳县| 安岳县| 个旧市| 扎鲁特旗| 安阳县| 建湖县| 罗平县| 长宁区| 广水市| 奉贤区| 阜阳市| 凤山市| 黑山县| 长汀县| 长寿区| 金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