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爲醫學博士的慧茹,對中醫也頗有研究,她非常支持林葉素食的選擇。她從人的消化系統結構和特點及營養學角度認爲人體是更適合素食的。
林葉是在澳洲讀書期間,在餐館打工時因爲各種原因開始吃素的,而這是她第一次聽醫學專業者從中醫角度講解素食的利益。
慧茹還解釋說,《黃帝內經》中有的養生概念恐怕是世界上最早的營養學概念了。
在《素問藏氣法時論》有說:五穀爲養,五果爲助,五畜爲益,五菜爲充。
黍、秫、菽、麥,稻等穀物和豆類是養育人體之基礎。黍、秫、麥、稻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菽則富含蛋白質和脂肪等。穀物和豆類同食,可以大大提高營養價值。現代的“五穀”是糧食作物的統稱。五穀雜糧中富含纖維素與礦物質,還罕有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維生素E 等,以及鈣、鉀、鐵、鋅等微量元素。
五果指棗、李、杏、慄、桃,棗甘,李酸,慄鹹,杏苦,桃辛,五味入五臟,以助臟器。現代五果泛指鮮果、乾果和堅果類食物。水果中的澱粉、蛋白質的含量雖不及穀類、豆類,但有豐富的糊精、單糖,以及檸檬酸、蘋果酸等有機酸,這些營養成分對人體健康大有益處。有研究表明,在盛產柑橘等水果的地區,以及多食柑橘的人羣中,胃癌、食管癌等的發病率較低。
五菜指葵、韭、薤、藿、蔥等蔬菜。這幾種蔬菜除了葵菜其他的幾種氣味是比較大的,而它們對應各個臟腑,通過其酸苦甘辛鹹的性味來調節臟腑的氣機。各種蔬菜均含有多種微量元素、維生素、纖維素等營養物質,有增食慾、充飢腹、助消化、補營養、防便秘、降血脂、降血糖、防腸癌等作用,故對人體的健康十分有益。
而關於五畜, 牛、犬、羊、豬、雞等禽畜肉食,五畜爲益,其中的“益”,有人說表示“益處,利益”,而慧茹則更傾向於另外一種解釋。“益”在古文的本意是溢,即滿溢,水滿外溢。所以“益”字在《內經》中有時候用屬貶義,有水能覆舟亦能載舟的過猶不及思想。
《黃帝內經》還記載了吃肉所導致的疾病,例如:《素問熱論篇》中有”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 意思說人剛感冒初愈,切不要給他吃肉,吃了容易使病情復發。 但現代人往往做法相反,剛感冒好了有點胃口,就立刻吃肉想趕快補;又比如剛生了孩子的產婦,天天喝雞湯,其實對身體不好。慧茹還提到,更何況,現代化畜牧業養殖場生產的肉食和古代的肉食已不可同日而語,因動物生長過程中伴隨著抗生素、激素等化學藥品,且生長環境毫無自由,屠宰過程極爲殘忍,身爲醫生的慧茹對現代人類的飲食結構、來源及問題了解地很多。
*******
此外,慧茹指出,《黃帝內經》中也指出人體是適合素食的。比如,人的胃之功能是用來腐熟水谷。
“胃者水穀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藏氣。”《素問五藏別論》
“人以水谷爲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素問平人氣象論》
“四支皆稟氣於胃四支不得稟水谷氣。”《素問太陰陽明論》
“榮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藏,灑陳於六府衛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素問痹論篇》
“胃者,五穀之府。”《靈樞本輸》
“谷入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靈樞經脈》
“胃中熱則消谷六府者,胃爲之海五穀乃容。”《靈樞師傳》
“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谷三鬥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滿。”《靈樞平人絕谷》
類似的記載在《內經》中十分常見,認爲人身的氣血是從水谷化成的。《內經》認爲人最應該吃的,就是水和以五穀爲主的飲食方式。
*********
兩個女孩住在一起,週末一起做素食美味、談天說地,成爲忙碌一週後愜意的放鬆時光。
她們還自創了數款中西結合的純素食品,比如意大利麪的中式吃法,意大利麪條煮好,配上豆腐、素肉片、豆角、茄子等炒好的菜,依照個人口味,還可以撒些花生等堅果碎,甚至淋上辣椒油;
比如披薩和餡餅的結合,純素披薩的餡料,兩層薄薄的餅皮,可以烘烤,也可以少量油煎一煎;比如中式漢堡,東方白饅頭,切開當作漢堡胚子,加了素荷包蛋、素火腿片、蔬菜、淋上純素沙拉,哈哈,兩人就地取材,各種創意,不亦樂乎。
***********
林葉在獅城新加坡的工作和生活很快步入軌道。她讓自己忙碌,爲的是不讓自己被思念和心裡的疼痛所淹沒。
和萬曉之間專門用的郵箱,她剋制著自己別總想去查看。
在墨大參加畢業典禮之後,離開墨爾本前,她給萬曉和大師兄趙勁分別發了一封信。不知道他們收到信後,會有怎麼的反應?尤其是萬曉,她不敢去多想,他現在怎麼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