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52章 列裝

三艘戰艦,一大二小,從右翼鼓帆怒張,彷彿脫弦之箭駛入觀弩臺正面的演射海域。

隨著觀弩臺旁邊哨塔發出的演射旗令,三艘戰艦迅速調整方位,將側舷對準靶場海域——嶽冷秋這邊發現望鏡的好處,通過望鏡甚至能在十里遠外準確的接受旗令傳訊——在望鏡能見的視野裡,大艦與淮東水師的津海級戰船相當大小,望鏡只能看到戰艦的左翼,水面之上的舷艙高近兩丈,比普通的津海級戰船顯得厚重。

大艦隻見帆桅,而無槳櫓等附件,也沒有尾艙樓,以大艦規制,便知這是放棄了近舷作戰、純粹以伏火弩進行遠程攻擊的主力戰艦。

小艦與淮東水師當前的集雲級戰船相當,艙體底矮,還保留尾艙樓結構,除帆桅外,還有兩側還配有槳櫓,應是充當護衛艦。

隨著旗令的指示,大艦左翼側舷上那一塊塊彷彿補丁的綴銅釘甲板,整齊劃一的往兩邊打開,整個側舷露出兩層、共三十個射擊口來。

緊接著,黑黢黢的鑄鐵弩膛,從射擊口伸出來,彷彿死神的眼睛。下層的射擊口最少,僅有十二個,但通過望鏡也能看到伸出來的弩膛最是巨大;上層射擊口則增加一倍,共有十八架弩膛伸出來。

要是右翼的弩位也是如此佈局,這麼一艘新式戰船,就列裝六十架新式伏火戰弩——看過伏火戰弩在陸地上表現的嶽冷秋,也能壓住震驚的心情,這時候還是忍不住倒吸一口涼氣。

火藥及火炮技術,前前後後也研製了有七八年的時間,但大規模的海陸試驗演射,僅有兩年時間,海上艦炮戰術還談不上成熟,故而最先於去年年尾開造、四月交付試驗的新式戰艦最大型號僅僅是兩艘津海級。

這兩艘津海級新式戰艦,在經歷近半年的試航、試射及戰術琢磨之後,於十月上旬才正式編入靖海水師;兩艘林政君級新式戰艦,也是拖到八月上旬,在技術上較有把握之後,纔在崇州船場正式開造,最快也要拖到明年二月之後,纔有可能試航。

北伐要是想趕在明年三月之前正式揭開序幕,留給兩艘林政君級戰艦試航的時間僅不到一個月,之後就要編入靖海水師。

最初軍方撥出一百萬銀元來造第一批新式戰艦,但最終在兩艘津海級主力戰艦及八艘護衛戰艦上耗資高達一百五十萬銀元。算上之前火藥及火炮研製、大規模陸海演射上的投入,在這兩艘津海級戰艦建造出來,淮東先後投入的資源差不多能再打一場荊襄會戰。

林縛有著後世的記憶,不是不知道火藥的優勢,只是要將火藥從煉丹術的範疇發展到實用化的野戰火炮及艦炮階段,要投入的資源太多了。

這也是林縛在淮東軍中早期根本不發展火器的關鍵因素;不成熟的火藥及火炮技術,不僅僅在戰場上獲得的優勢極爲有限,更可能會叫敵方提前跟進研究相關技術。

奢家後期給打得如喪家之犬,但早期跟進研究造船技術的決心並不弱;燕胡在鐵山的船場在得到奢家工匠補充後,就有能力建造津海級戰船。

之外,淮東軍在戰場上使用的戰械,包括重型拋石弩、蠍子弩在內,燕胡只要在戰場上有過接觸,事後都能成功仿製。可見燕胡雖是蠻荒異族,但其務實而紮實的學習能力,實遠非江寧城裡那些自視清高、看不起雜學匠術的士子官員能及。

可以說,燕胡在戰械使用上,距淮東軍僅一步之遙。

只是,這一步距離在這時是顯得那麼的遙遠。

此時支撐淮東軍戰力,不是簡簡單單的幾種新式戰械,而是一個超越舊時代的新產業、新學體系。

舊時,江寧工部所轄鐵作,一年不過產兩百萬斤鐵料,而樞密院此時控制的官辦鐵場產量就是此數的三十倍。此時南方圍繞鐵礦開採、冶煉以及鑄造等業的用工總數,已經高達十二萬人。

可以說冶鐵與用工總數達六萬人的採煤業一起,已經形成南方重工業的代表。

當然,這也依賴南方及對外海貿所形成的每年高達上億斤鐵料的消費市場。

林縛爲何要咬著牙支持林景中造金川鐵橋?

金川鐵橋造成,鐵橋技術成熟之後,將刺激鐵料消耗,將促進冶鐵及石漿業的發展。

如今南方官民鐵場每年上億斤的鐵料產量,看上去很多,很驚人,靠傳統的農耕社會,幾乎很難想象能消化掉;實際上每年要是能造三五十座金川鐵橋,僅靠這一項就能將上億斤的鐵料產量都消耗一空。

所有新產業都是相互支撐的,沒有整個新產業體系,就支撐不起現在的淮東軍。

林縛便是將火藥完整的配方以及火炮、新式戰艦完整的設計圖紙公佈出來,燕胡也沒有能力在海陸軍裡大規模列裝火炮。

雖說這兩年來,燕胡很快就從荊襄戰敗中恢復過來,甚至可以說武備還處於上升期,但實際已經無法去彌補與淮東軍之間近乎一個時代的差距。

這幾年來,靖海水師的規模一定控制在三萬人,沒有大規模的發展;而表面上,燕胡在登州的水師規模在近年來也發展到三萬人。但兩支水師之間的實力之差距,根本不能用人數進行衡量。

如今崇州、明州、泉州、夷州、江寧以及海州等地的船場,只要林縛下令滿負擔造戰船,舊式的津海級、林政君級戰船每年就能造六十到八十艘,兩年之間就能將水師規模擴編到二十萬人衆甚至更多。

林縛放棄低技術等級的戰備擴充,而將大量的資源用於新式戰艦及火炮的升級上,也是要在戰略升級之餘,刺激新學、新產業的發展。

最初兩艘津海級戰艦的造價,每艘高達四十萬銀元;考慮到兩艘林政君級戰艦皆是新造,林縛撥給的預算,更是高達每艘一百萬銀元——這都遠遠超過舊式津海級、林政君級戰船的造價,但考慮到跨時代的戰略升級,這樣的代價還是值得的。

現已編入靖海水師的津海級戰艦,每艘列裝十二斤、八斤火炮共六十架。

艦炮要求射程長、射角低平,對敵靶有強破壞力;軍械監所造的十二斤艦炮,爲津海級戰艦主炮,炮膛長近三米,重近三千斤,炮艙內部爲架退滑軌結構,射十二斤重實心鉛彈,能有效打擊兩千米外的遠靶;雙倍裝藥量,可射六裡外的遠靶,但炸膛的風險就驟增;近舷戰可改用鉛丸散彈。

雖說津海級戰艦沒有整體覆甲,但相對薄弱處都用銅甲覆蓋,船桅也是用精鐵鑄制,即使艦體遭遇火襲,還能換上新帆繼續航行——也是如此,使得津海級戰艦的總重抵得上八成滿載的同等級商船,重達五百噸,滿帆航速要比同等空載帆船慢四分之一左右。

護衛艦要保證近舷及接舷作戰與快速航行能力,僅裝八斤炮十二架。

雖說正在崇州船場建設的林政君級戰艦,炮位僅比津海級戰艦多出四十八架來,但列裝之火炮都要高出一級,下層艙要列裝的十二架二十四斤重炮,在一千米射程內,對沿岸壘塞的破壞力,不下於重型拋石弩發射百斤重的石彈;林政君級戰艦,整體火力,實際是遠在津海級戰艦之上的。

雖說以兩艘津海級戰艦爲核心的新戰艦編隊才一千人,林縛卻給予新編鎮師的編制,任命靖海水師副指揮使楊釋兼領新編鎮師制軍,楊釋還負責在海州籌建新兵指揮學堂;等到明年兩艘林政君級戰艦以及新的四艘津海級戰艦造成服役,新編鎮師的兵員也只有六千人,但絕對是未來靖海水師的主力鎮師。

相比較之下,陸軍眼下只在登海鎮師新編兩個新戰弩營。

登海鎮師的每個新戰弩營配備十二斤、八斤甚至更小型的四斤炮共六十架。

每架炮除了自身架炮所用的軸輪外,還配有牽引副車。火炮與牽引車能組合成四輪大車,由於考慮到火炮戰時不會有馳道可行,即使淮東的造車術再發達,在野地拖拽重炮依舊是難題,戰弩營根據炮重的不同,給每輛炮車配備四到六匹輜馬。

由於炮車自身僅能攜帶十數枚實心彈及散彈,還要專門配備一輛彈藥車組;最終一個炮組平攤下來,需要輜馬十到十二匹、兵卒十五人,這樣才能跟得上步卒前進作戰的步伐。

即使把火炮及彈藥的製造成本撇除在外,一個戰弩營編制要投入的資源,也抵得上一營重甲騎;而此“陸零一”三個騎兵鎮師,總共也只編有三個重甲騎營。

重甲騎營在戰場突擊時能發展極大的作用,但淮東軍只要看到戰弩營演習的將領,無一不奢望旗下能有相同的編制。

兵行詭道,所歸結到一個原則上,就是要使自己的打擊力集中再集中,使敵人的打擊力分散再分散。

十二斤炮發射鉛丸散彈,一發彈最多能容兩百粒鉛丸。在兩百米到四百米之間,所形成的錐形彈幕,絲毫不亞於兩百張弓弩齊射。而兩百張弓弩即使分三列齊射,戰線展開也要有六十米;而在六十米的寬度裡,足以擺下十架十二斤炮。

雖說火炮的移動性相對較差,但與淮東軍嚴密的防陣相配合,即使運動戰中未必能佔有什麼優勢,但在陣地戰中,相對燕胡騎兵兵團將獲得壓制性的優勢。

林縛優先考慮發展艦炮,主要是藉助新式戰艦,將燕胡的鎖海防線撕碎——實際到後期,馬步軍真需要火炮來加強戰力,甚至可以考慮將艦炮拆下來當野戰陸炮使。

“最下層是十二斤重弩,”林縛倒是不持身份,親自給嶽冷秋介紹新式戰艦上的伏火弩配置情況,“十二斤重弩、弩身鐵鑄,重逾兩千斤,發射時產生的後挫之力極大。此等重弩若部署在上層,數弩一不小心齊發,很可能將整艘戰艦掀翻。海上接戰,千變萬化,風吹浪鼓,造艦之初就要考慮周詳,遂將重弩置下層,將八斤輕弩置上層。”

看著伏火弩演射的嶽冷秋,心裡嘀咕:這還能叫弩嗎?

這時在演射海域,集雲級護衛船也打開炮口,與津海級主力戰艦,一起以一側的火炮瞞準最近的靶船,隨著旗令下達,三艘新式戰艦一側共四十二架火炮,依次快速發射,只見膛口噴射出火光難掩的白煙,很快將側舷都遮閉在白煙之中。

由於相距甚遠,嶽冷秋他們在觀弩臺上用望鏡能清楚的看到彈丸在空中行進的軌跡。

靶場海域最近的靶船,離三艘戰艦約五百米。

靶船是一艘雙桅漁船改裝,雖說是漁船,但也能經受得近海風浪,船體之堅固,非內陸湖江船舶能比,部分側舷還蒙熟牛皮,基本上是仿造燕胡在登州的水師戰船所改——嶽冷秋這時候也想到,爲了獲得準確的演射數據以及更真實的演射效果,淮東爲造靶子也投入相當多的資源吧?

在艦炮一次密集的攻擊之下,靶場海域邊緣的這艘靶船,幾乎是在眨眼間的工夫裡,就給實心彈所形成的鋼鐵風暴撕裂得只剩殘骸。八斤、十二斤重的實心彈,在五百米遠處,幾乎是毫不費力的就將三四寸厚木製成側舷擊穿,甚至還將船脅及隔艙木打斷、打碎。

第二次發射是四十息時間之後,在第二波打擊之下,靶船就再也支撐不住,似乎是龍骨給恰巧打斷,從中間斷裂,緩緩下沉。

接下來又試射一千米、兩千米靶船,又演習近舷護衛、反敵船衝鋒等戰術——嶽冷秋到這時候也明白過來,淮東新造的伏火弩已經達到大規模製造並列裝營伍的水平。

第8章 私糧之利第52章 鬍子叔叔第5章 狗官第66章 控制洪澤浦第21章 國務第136章 屈意逢迎第一百一十三章 相位迷蹤(一)第90章 勸進(二)第7章 驚瀾第48章 雨中歡情第二十章 誘殺第93章 深谷殘敵第一百二十七章 駱陽湖水戰(一)第88章 不堪一擊第四十八章 治獄(三)第20章 巡政之口戶第63章 有肥先管自家田第37章 遷族第157章 引蛇出洞第十五章 清江浦第58章 北燕有新學第一百二十三章 下堂書第64章 潰擊第107章 太后是棋第37章 親衛營新卒第73章 花燭夜第一百一十二章 迷離姻親(二)第120章 降服第62章 林族利益第98章 意在鶴城第70章 豔若桃花第九章 荒島殺戮(一)第八章 江寧有豪宅第56章 遷族第63章 淮西第41章 冰裂第33章 將計就計第10章 西河驚變第2章 夜觀軍營第五十二章 江涯爭地第一百一十五章 借刀殺人第63章 有肥先管自家田第162章 梟勇而戰第17章 休整第66章 控制洪澤浦第42章 回崇州第115章 新都暗流第18章 狹路相逢第112章 浙東危局第98章 虞東第51章 泗陽陷圍第六章 船行江上第三十八章 活字印刷第13章 擁兵自重第67章 洪澤舊事第三十七章 夫人之誤(二)第61章 密投第47章 網更密第68章 鏖戰燕雀嶺第9章 問政殺心第45章 奢家獲捷第15章 裂痕第63章 盲點第50章 暗門之謀第30章 定策西沙島第一百三十三章 勢不可擋(一)第八十九章 步步進逼第9章 郊迎(二)第53章 襲東陽第67章 國策第35章 月下登山石第四十三章 劈擊實習錄第43章 入城擡棺第108章 奪島之戰第32章 放逐第39章 戰械第13章 將田種好第91章 大喜之日第68章 戰爭陰雲第56章 遷族第八十八章 構陷屠民第25章 後患無窮第108章 奪島之戰第52章 嵊州第六十二章 新仇第18章 激將第24章 行刺之謀第115章 襲城第8章 宴前脣戰第74章 大戰將臨第91章 伏誅第61章 論農第74章 大戰將臨第117章 進退兩難第24章 魂歸何處第38章 臣子忠心第35章 顧氏第三章 七夫人顧盈袖(二)第十八章 投桃報李第27章 鐵山船場
第8章 私糧之利第52章 鬍子叔叔第5章 狗官第66章 控制洪澤浦第21章 國務第136章 屈意逢迎第一百一十三章 相位迷蹤(一)第90章 勸進(二)第7章 驚瀾第48章 雨中歡情第二十章 誘殺第93章 深谷殘敵第一百二十七章 駱陽湖水戰(一)第88章 不堪一擊第四十八章 治獄(三)第20章 巡政之口戶第63章 有肥先管自家田第37章 遷族第157章 引蛇出洞第十五章 清江浦第58章 北燕有新學第一百二十三章 下堂書第64章 潰擊第107章 太后是棋第37章 親衛營新卒第73章 花燭夜第一百一十二章 迷離姻親(二)第120章 降服第62章 林族利益第98章 意在鶴城第70章 豔若桃花第九章 荒島殺戮(一)第八章 江寧有豪宅第56章 遷族第63章 淮西第41章 冰裂第33章 將計就計第10章 西河驚變第2章 夜觀軍營第五十二章 江涯爭地第一百一十五章 借刀殺人第63章 有肥先管自家田第162章 梟勇而戰第17章 休整第66章 控制洪澤浦第42章 回崇州第115章 新都暗流第18章 狹路相逢第112章 浙東危局第98章 虞東第51章 泗陽陷圍第六章 船行江上第三十八章 活字印刷第13章 擁兵自重第67章 洪澤舊事第三十七章 夫人之誤(二)第61章 密投第47章 網更密第68章 鏖戰燕雀嶺第9章 問政殺心第45章 奢家獲捷第15章 裂痕第63章 盲點第50章 暗門之謀第30章 定策西沙島第一百三十三章 勢不可擋(一)第八十九章 步步進逼第9章 郊迎(二)第53章 襲東陽第67章 國策第35章 月下登山石第四十三章 劈擊實習錄第43章 入城擡棺第108章 奪島之戰第32章 放逐第39章 戰械第13章 將田種好第91章 大喜之日第68章 戰爭陰雲第56章 遷族第八十八章 構陷屠民第25章 後患無窮第108章 奪島之戰第52章 嵊州第六十二章 新仇第18章 激將第24章 行刺之謀第115章 襲城第8章 宴前脣戰第74章 大戰將臨第91章 伏誅第61章 論農第74章 大戰將臨第117章 進退兩難第24章 魂歸何處第38章 臣子忠心第35章 顧氏第三章 七夫人顧盈袖(二)第十八章 投桃報李第27章 鐵山船場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田东县| 耿马| 永平县| 西乌珠穆沁旗| 庐江县| 合江县| 贡觉县| 海口市| 竹北市| 大洼县| 峨边| 崇礼县| 宣汉县| 周至县| 贵港市| 迁西县| 合江县| 忻城县| 孝义市| 平罗县| 马关县| 甘泉县| 上思县| 忻城县| 太原市| 正镶白旗| 德州市| 遂平县| 利津县| 谢通门县| 汉寿县| 久治县| 仁寿县| 阿拉善左旗| 庆安县| 英超| 黎平县| 屯门区| 辰溪县| 察隅县| 营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