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一千零七四章 【讓利】

可以說,黃傑爲“變法”這事操的心一點也不比北征金國少,只是爲了不驚世駭俗只得藏著掖著來搞。

那麼,對於“變法”這事,民間的反應又是如何呢?

首先來說,這山東和陝西兩地,就眼下而言並不算是富庶、穩固之地。

先說山東,雖然整個北宋時期也算承平日久,但唐末以及五代之亂使得山東人口基數大減,進入北宋後又因爲遼國的崛起而居於險境,除了農業和畜牧業作爲支柱不可輕慢,工商業所得到的發展並不多,哪怕一個登州和一個青州各有鹽、海之利,可產出和稅賦比起江南各路而言簡直可以忽略不計。

至於說陝西,也即是以秦州爲中心的整個秦鳳路地區,遼人、黨項人、吐蕃人甚至還有突厥人,可是來來回回如梳子一般在這片土地上梳了數百年,除了一個半吊子的畜牧業勉強維持著當地命懸一線的經濟之外,哪有什麼工農商可言。

所以,對於宋廷拿這兩個地方做變法試點而言,對於滿朝的有識之士還有各路、府的掌控官員而言都是可以接受的,畢竟這兩個地方都已經是糞土之牆一般的存在,變法再壞又能壞到什麼地方去。

然後,黃傑和王黼商議許久,以王安石的《青苗法》爲藍本搞出的《新青苗法》以及夾帶在其中的“一條鞭法”,怎麼看都算是秉承了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這些人遺志,在法理上較爲能夠得到士大夫階級和百姓的接受。

對了,元祐是北宋哲宗趙煦的年號,這老子神宗趙頊要變法,用了王安石搞事情,後來兒子哲宗趙煦不變了,就讓砸鍋的司馬光搞復辟。

從此以後,支持變法的人稱元豐黨人(元豐是神宗年號),反對變法的爲元祐黨人。

到了趙佶這朝,變法派聲勢大振,丞相蔡京對司馬光這幫人恨得要死,但此時人都死了,也沒法再貶斥發配。於是老蔡京爲了徹底清除餘毒,奉皇帝的旨意下令各州縣大刻元祐黨人碑,宣佈這些人屬於奸黨,要勒之於石,讓他們千秋萬代臭下去。

此外,蘇軾和蘇澈兩兄弟其實對王安石變法中的某些內容(如免役法)還是比較認同的,對於一些較爲激進的變法內容,也提出了針對性的改進意見,從主觀上來說還是支持變法的。只是這兩兄弟算是交友不慎,屁股的位置決定了腦袋,所以人家就是要把他倆歸列在復辟派裡,於是兄弟倆也就只好做元祐黨人了。

結果,蘇軾和蘇澈哥倆也就被貶了又貶,蘇軾就一直髮到海南島的儋州,相當於到天涯海角了,結果幸虧如今他陰差陽錯的成了黃傑的爺丈人、外太公,而黃傑又特麼十分能幹,非要給他正個名,如今打著他們的名義來掛羊頭賣狗肉,若是黃傑這新法要真能變成功了,對於二老而言怕也應該要含笑九泉了吧!

至於黃庭堅,他更是私下稱讚王安石爲“一世之偉人”,他的族侄黃次山爲《臨川集》寫序,也提到黃庭堅稱王安石不朽(東京之子美,而魯直稱爲不朽)。但是在元祐朝修國史時,黃庭堅卻是站在舊黨一邊的,和陸佃(陸游的爺爺)有誣史謗書的爭論,所以這人也跟蘇家兄弟一樣,因爲幫親不幫理,最後落了個勒石爲記,遺臭萬年的下場。

再來說,藉著秉承遺志這條線,在法理上倒是把路捋直走通了,那麼民間的反應又是如何呢?

就目前來看,山東和陝西兩地因爲各自情況不同,反應各有不同。

首先是陝西由於如今還處在軍管狀態之下,加上種師中坐鎮西北擺出左拒吐蕃、右迎西夏的姿態,在民政這一塊反倒是外緊內鬆。而且西北基本上也並沒有什麼農業,畢竟一是地不好種,二是種好了未必能收穫,還不如拋荒長草拿來牧馬,所以針對黃傑搞來的遼東移民進行畜牧業的開發,反倒進度神速。

至於山東地區,對於底層百姓而言,新法不論怎麼算都能少交稅、少出勞役,當然是好事,而對於一些習慣搞偷稅漏稅的大戶而言,雖然多少還是有些不樂意,既擔心政策的反覆,也害怕官府言而無信或者朝令夕改,多少有些怨言,但也明知道胳膊擰不過大腿,多處在觀望的狀態。

對此,黃傑倒也不是沒有準備,他拿出的辦法就是讓利!大大的讓利!

直接把金玉會中屬於山東的近十二家會員的股份收益各自提高了百分之三十至五十不等,然後要求他們各自在整個山東劃分轄區,然後設法吸收轄區內的地主、富戶作爲下線和合作夥伴,主動提供技術和資金對他們進行傳幫帶和轉型,設法讓他們這批人脫離土地農業的束縛,先特麼富起來再說。

想想看,如果一個地主,能夠用自己的經營技能和資本,運作一個能賺取更高收益的工業項目,這個時候他還會笨到死抓著收益不高的農業項目不放呢?

這北宋初,曾任工部員外郎陳堯叟著述說“漢魏晉唐,於陳許鄧穎暨蔡宿亳,至於壽春,用水利墾田,陳跡具在”,建議“大開屯田”,“畝收約三斛,七州之間,可得三百萬斛”(《宋史·食貨志》)。

到了神宗熙寧時王韶說:“渭原城而下,至秦州、成紀,旁河五六百里,良田不耕者,無慮萬頃,治千頃歲可得三十萬斛”(《宋史·食貨志》)。

從二人所言,可以發現北宋時期的糧食畝產,大概也就是每畝三斛,也即畝產三石的水平,而且這三石收的可是未曾脫殼的穀物(小米、粟、豆、小麥、高粱等)而非精糧,摺合後世斤兩約爲三百五十斤(宋代一石約92.5宋斤,每斤640克)。

而如果是稻米的話,產量更低,如宋仁宗時范仲淹在奏議《答手詔條陳十事》中說:“臣知蘇州,田出稅者三萬四千頃,中稔之利,每畝得米二石至三石。”

此外朱熹在《奏救荒事宜狀》中,說淳熙時浙東路紹興府六縣“每畝出米二石”,由此可見,即便是北宋末期華夏的糧食畝產依舊很低,在這一時期如果不是爲了填飽肚子,搞農業生產基本都是低效投入低效產出,根本沒有什麼價值。

不過,可別忘了黃傑的黑科技“水陸一體化養殖技術”,自他當年拿出來搞事情,如今早就在大宋各地遍地開花,只不過由於金玉會的會員各家都把這等技術視爲禁臠,各自嚴防死守不使外傳,這纔沒有大規模的推廣開來,此時不拿來大用,更待何時?

如此,這“變法”的天時、地利、人和與內因、外需和厚利,便也齊全了!

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四一章 【三國】卷四 蜀道難 第二百九七章 【妙法】卷十一 射天鷓 第九百十四章 【波折】卷十一 射天鷓 第九百零八章 【拉開序幕】卷六 梁山破 第四百七五章 【私密】卷三 江南蕩 第二百六六章 【觀戰】第一千零五三章 【佈陣】第一百十二章 【分道】卷九 挽天傾 第八百一十章 【挽天之傾】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三二章 【鬩牆】卷七 燕雲急 第五百四三章 【與虎謀皮】卷四 蜀道難 第三百三五章 【棘人】卷五 東京寒 第四百二八章 【暫借待還】卷三 江南蕩 第二百五九章 【外援】卷三 江南蕩 第二百四四章 【收服】第一千零三四章 【佳話】卷五 東京寒 第三百八二章 【李大家】第九百六三章 【埋伏】第一千零三章 【報急】卷八 靖康變 第七百二十章 【鎮院之寶】卷八 靖康變 第七百一八章 【驚世之學】卷八 靖康變 第七百零四章 【捅刀子】卷三 蜀道難 第二百八四章 【投資】卷九 挽天傾 第七百三二章 【盡人事】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九六章 【言出如山】第九百二四章 【可有良策】第一千零三五章 【義助】第九百九一章 【喜事】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七二章 【干政】卷六 梁山破 第五百二九章 【格物】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二一章 【迎還】卷九 挽天傾 第七百九二章 【十萬火急】第十四章 【脫干係】卷七 燕雲急 第五百七二章 【種師中】卷八 靖康變 第七百一三章 【借道】第二十章 【冤孽】第二百零一章 【眼線】卷七 燕雲急 第五百七八章 【佳話】卷六 梁山破 第五百三一章 【熱鬧】卷九 挽天傾 第七百二一章 【鏖戰】卷七 燕雲急 第六百二三章 【婦科聖手】卷六 梁山破 第四百七二章 【鴻門宴】第一千零七章 【蛇狗貓】第一百三一章 【太湖石】卷八 靖康變 第六百四九章 【成何體統】卷八 靖康變 第六百七八章 【全殲】卷三 江南蕩 第二百四八章 【消毒】卷七 燕雲急 第六百一二章 【太子罪己】第二百三四章 【說陣】第一百五一章 兩難卷五 東京寒 第三百九四章 【秦晉之盟】第九十七章 【好買賣】第一百十二章 【分道】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一六章 【真宗封禪】卷十一 射天鷓 第九百零七章 【豁然開朗】卷五 東京寒 第三百六三章 【智深】卷四 蜀道難 第三百五七章 【無?!?/a>卷四 蜀道難 第三百五四章 【大爆發】卷七 燕雲急 第六百二六章 【冗兵】卷六 梁山破 第四百八四章 【瞧好戲】第六十八章 【議定】第三章 【真鯿】卷六 梁山破 第四百六二章 【擒李逵】第九百三一章 【喜憂參半】卷八 靖康變 第六百三九章 【兵出雁門】卷三 江南蕩 第二百六二章 【坐班】卷九 挽天傾 第七百四五章 【魔神】第一千零二九章 【草簽】卷六 梁山破 第四百七五章 【私密】卷七 燕雲急 第五百七六章 【仙人跳】第一百三一章 【太湖石】卷七 燕雲急 第五百四六章 【金使】卷五 東京寒 第四百三二章 【見禮】第三十六章 【謊言】卷八 靖康變 第七百零二章 【對質】卷四 蜀道難 第三百二六章 【鴆毒】卷九 挽天傾 第七百八十九章 【縋城】卷九 挽天傾 第七百五一章 【駭然】第九百五七章 【開懟】卷七 燕雲急 第五百四七章 【變數】卷六 梁山破 第四百八七章 【淵源】第一千零六十章 【送菜】卷三 江南蕩 第二百七十章 【還家】卷四 蜀道難 第三百二一章 【密諜】第一百八四章 著落第一千零三八章 【單挑】第一千零五四章 【第一陣】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一七章 【捅破天】【楔子】卷九 挽天傾 第七百三九章 【狂怒】卷五 東京寒 第四百二八章 【暫借待還】第二百一五章 城隍司卷八 靖康變 第六百九七章 【出雄州】第二百二二章 罐肉會卷九 挽天傾 第七百三一章 【汴梁手札】第九百三十章 【驅魔部隊】卷四 蜀道難 第三百一六章 【上疏】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二六章 【荒唐】卷九 挽天傾 第七百二七章 【畢業】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五一章 【盧二歸來】
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四一章 【三國】卷四 蜀道難 第二百九七章 【妙法】卷十一 射天鷓 第九百十四章 【波折】卷十一 射天鷓 第九百零八章 【拉開序幕】卷六 梁山破 第四百七五章 【私密】卷三 江南蕩 第二百六六章 【觀戰】第一千零五三章 【佈陣】第一百十二章 【分道】卷九 挽天傾 第八百一十章 【挽天之傾】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三二章 【鬩牆】卷七 燕雲急 第五百四三章 【與虎謀皮】卷四 蜀道難 第三百三五章 【棘人】卷五 東京寒 第四百二八章 【暫借待還】卷三 江南蕩 第二百五九章 【外援】卷三 江南蕩 第二百四四章 【收服】第一千零三四章 【佳話】卷五 東京寒 第三百八二章 【李大家】第九百六三章 【埋伏】第一千零三章 【報急】卷八 靖康變 第七百二十章 【鎮院之寶】卷八 靖康變 第七百一八章 【驚世之學】卷八 靖康變 第七百零四章 【捅刀子】卷三 蜀道難 第二百八四章 【投資】卷九 挽天傾 第七百三二章 【盡人事】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九六章 【言出如山】第九百二四章 【可有良策】第一千零三五章 【義助】第九百九一章 【喜事】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七二章 【干政】卷六 梁山破 第五百二九章 【格物】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二一章 【迎還】卷九 挽天傾 第七百九二章 【十萬火急】第十四章 【脫干係】卷七 燕雲急 第五百七二章 【種師中】卷八 靖康變 第七百一三章 【借道】第二十章 【冤孽】第二百零一章 【眼線】卷七 燕雲急 第五百七八章 【佳話】卷六 梁山破 第五百三一章 【熱鬧】卷九 挽天傾 第七百二一章 【鏖戰】卷七 燕雲急 第六百二三章 【婦科聖手】卷六 梁山破 第四百七二章 【鴻門宴】第一千零七章 【蛇狗貓】第一百三一章 【太湖石】卷八 靖康變 第六百四九章 【成何體統】卷八 靖康變 第六百七八章 【全殲】卷三 江南蕩 第二百四八章 【消毒】卷七 燕雲急 第六百一二章 【太子罪己】第二百三四章 【說陣】第一百五一章 兩難卷五 東京寒 第三百九四章 【秦晉之盟】第九十七章 【好買賣】第一百十二章 【分道】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一六章 【真宗封禪】卷十一 射天鷓 第九百零七章 【豁然開朗】卷五 東京寒 第三百六三章 【智深】卷四 蜀道難 第三百五七章 【無常】卷四 蜀道難 第三百五四章 【大爆發】卷七 燕雲急 第六百二六章 【冗兵】卷六 梁山破 第四百八四章 【瞧好戲】第六十八章 【議定】第三章 【真鯿】卷六 梁山破 第四百六二章 【擒李逵】第九百三一章 【喜憂參半】卷八 靖康變 第六百三九章 【兵出雁門】卷三 江南蕩 第二百六二章 【坐班】卷九 挽天傾 第七百四五章 【魔神】第一千零二九章 【草簽】卷六 梁山破 第四百七五章 【私密】卷七 燕雲急 第五百七六章 【仙人跳】第一百三一章 【太湖石】卷七 燕雲急 第五百四六章 【金使】卷五 東京寒 第四百三二章 【見禮】第三十六章 【謊言】卷八 靖康變 第七百零二章 【對質】卷四 蜀道難 第三百二六章 【鴆毒】卷九 挽天傾 第七百八十九章 【縋城】卷九 挽天傾 第七百五一章 【駭然】第九百五七章 【開懟】卷七 燕雲急 第五百四七章 【變數】卷六 梁山破 第四百八七章 【淵源】第一千零六十章 【送菜】卷三 江南蕩 第二百七十章 【還家】卷四 蜀道難 第三百二一章 【密諜】第一百八四章 著落第一千零三八章 【單挑】第一千零五四章 【第一陣】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一七章 【捅破天】【楔子】卷九 挽天傾 第七百三九章 【狂怒】卷五 東京寒 第四百二八章 【暫借待還】第二百一五章 城隍司卷八 靖康變 第六百九七章 【出雄州】第二百二二章 罐肉會卷九 挽天傾 第七百三一章 【汴梁手札】第九百三十章 【驅魔部隊】卷四 蜀道難 第三百一六章 【上疏】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二六章 【荒唐】卷九 挽天傾 第七百二七章 【畢業】卷十 向北行 第八百五一章 【盧二歸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岳池县| 富顺县| 肇州县| 饶阳县| 大埔区| 台东市| 鄢陵县| 定陶县| 无锡市| 家居| 德清县| 茂名市| 民和| 明水县| 乐至县| 富蕴县| 望奎县| 上蔡县| 刚察县| 布尔津县| 电白县| 从化市| 永川市| 松原市| 什邡市| 白河县| 清苑县| 崇文区| 当阳市| 岳阳县| 岳阳市| 乐平市| 和平县| 中西区| 凤翔县| 尼玛县| 景东| 晋中市| 五莲县| 钟祥市| 霍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