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一百四十章周瑜

周瑜出身大族,他的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居太尉之職。其父周異,曾任洛陽令。周瑜本人身材高大、相貌俊美,志向遠大。初平元年(190年),孫堅兵討董卓時,他家人住在壽春,當時孫堅長子孫策在江淮一帶很有名氣。周瑜慕名前去拜訪,勸孫策帶母親弟弟移居廬江舒縣,孫策聽從了他的意見。周瑜讓出路南的大宅院供孫家居住,且登堂拜見孫策的母親,兩家交好。

興平二年(195年)周瑜前去探望身爲丹陽太守的從父周尚。正好孫策率軍入歷陽(今安徽和縣西北),將要東渡長江,於是寫信給周瑜。周瑜率兵迎接孫策,給他以大力支持。孫策十分喜悅,說:“我有了你,事就成了。”於是,周瑜隨從孫策先克橫江(今安徽和縣東南長江北岸)、當利(今安徽和縣東,當利水入江處),接著揮師渡江,進攻秣陵(今南京江寧秣陵關),打敗了笮融、薛禮,轉而攻佔湖孰(今南京江寧湖熟鎮)、江乘,進入曲阿(今江蘇丹陽),逼走劉繇。當時孫策部衆已發展到幾萬人。他對周瑜說:“我用這支隊伍攻取吳郡、會稽郡,平定山越,已經足夠了,你回去鎮守丹陽。”於是,周瑜率部回到丹陽。不久,袁術派其堂弟袁胤取代周尚任丹陽太守,周瑜隨周尚到了壽春(今安徽壽縣)。袁術發現周瑜有才,便欲收羅周瑜爲已將。周瑜看出袁術最終不會有什麼成就,所以只請求做居巢縣長,欲藉機回江東,袁術同意了周瑜的請求。

周瑜在做居巢縣長認識了魯肅,認爲他非同尋常,就主動與他相交,兩人建立了如同春秋時公孫僑和季札那樣牢不可破的朋友關係。建安三年(198年),周瑜和魯肅一塊同行回到吳郡(今江蘇蘇州)。孫策聞周瑜歸來,親自出迎,授周瑜建威中郎將,調撥給他士兵兩千人,戰騎五十匹。此外,孫策還賜給周瑜鼓吹樂隊,替周瑜修建住所,賞賜之厚,無人能與之相比。孫策還在發佈的命令中說:“周公瑾雄姿英發,才能絕倫,和我有總角之好,骨肉之情。在丹陽時,他率領兵衆,調發船糧相助於我,使我能成就大事,論功酬德,今天的賞賜還遠不能回報他在關鍵時刻給我的支持呢!”周瑜時年二十四歲,吳郡人皆稱之爲周郎。因廬江一帶,士民向來佩服周瑜的恩德信義,於是孫策命他出守牛渚、後來又兼任春谷長。

建安四年(199年)孫策要攻打荊州,拜周瑜爲中護軍,兼任江夏(治湖北新州西)太守,隨軍征討。十二月,孫策率周瑜等人攻破皖城,虜獲袁術劉勳家人及他們部下的男女親族。其中橋公二女皆國色天姿。孫策自納大喬,周瑜納小喬。孫策對周瑜說:“橋公之女,雖經戰亂流離之苦,但得我們二人作女婿,也足可慶幸了。”接著進攻尋陽,敗劉勳,第二年年初討江夏,又回兵平定豫章(今江西南昌)、廬陵(今江西吉安)。周瑜留下來鎮守巴丘。

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孫策遇刺身亡,時年26歲,臨終把軍國大事託付孫權。孫權統業時,年齡尚小,只有會稽、吳郡、丹陽、豫章、廬陵數郡,其偏遠險要之處也尚未全附。天下英雄豪傑散在各個州郡,並未和孫氏建立起君臣之間相互依賴的關係。張昭和周瑜等人認爲孫權能與他們一起成就大業,所以傾心服侍他。周瑜從外地帶兵前來奔喪,留在吳郡孫權身邊任中護軍,同長史張昭共同掌管軍政大事。當時孫權只是將軍,賓客禮節都很簡單,唯獨周瑜用君臣的禮節表達對孫權的支持。

周瑜一次對魯肅說道:“過去馬援答覆光武帝說過,‘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如今我的主人孫權親信賢人智士,接納奇才異能,我聽說古代哲人的神秘論證,接承天命替代劉氏者,必定起於東南,推算曆數觀察形勢,最終會造建起帝王基業,與天命相符合,也正在東南。現在正是有識有志之士歸附英傑的時代。我正通曉此理啊!”並向孫權推薦魯肅,說他有才幹,可爲輔佐之臣。建議孫權應該多方蒐羅魯肅這樣的人才,以成就大業,不能讓他們流散外地。

曹操在官渡之戰打敗袁紹後,在建安七年(202年),下書責令孫權送人質到曹操這裡。孫權便召集羣臣會商。大臣們衆說紛紜,張昭、秦鬆等重臣猶豫再三,不能決斷。孫權本意不想送人質。於是,他只帶周瑜一人到母親面前議定此事。周瑜分析利道:“當年楚君剛被封到荊山的邊上時,地方不夠百里。他的後輩賢能,擴張土地,開拓疆域,在郢都建立根基,佔據荊揚之地,直到南海。子孫代代相傳,延續九百多年。現在將軍您繼承父兄的餘威舊業,統御六郡,兵精糧足,戰士們士氣旺盛。而且,鑄山爲銅,煮海爲鹽,人心安定,士風強勁,可以說所向無敵,爲什麼要送質於人呢?人質一到曹操手下,我們就不得不與曹操相呼應,也就必然受制於曹氏。那時,我們所能得到的最大的利益,也不過就是一方侯印、十幾個僕人、幾輛車、幾匹馬罷了,哪能跟我們自己創建功業,稱孤道寡相提並論呢?爲今之計,最好是不送人質,先靜觀曹操的動向和變化。如果曹操能遵守道義,拯救天下,那時我們再歸附也不晚;如果曹操驕縱,圖謀生亂玩火必**,將軍您只要靜待天命即可,爲何要送質於人呢?”周瑜這番話,說到了孫權心裡。孫權的母親也認爲該這樣做,她對孫權說:“公瑾的話有道理,他比你哥哥只小1個月,我一向把他當兒子對待,你該把他當成兄長才是。”孫權便沒給曹操送人質。

孫權每次下賜周瑜,一年到頭都有一百件衣服,當時沒有那個將領能與周瑜相比。對於孫氏,周瑜也說得上忠貞不二。《江表傳》記載,曹操想使周瑜爲自己所用,曾派善於辯說的蔣幹前去遊說周瑜, 周瑜既十分堅決的回絕了蔣幹。天下的士人,因此愈加佩服周瑜。不久黃祖的將領甘寧前來歸降,周瑜和呂蒙一起推薦他,因此受到了孫權的重用。

建安十一年(206年),周瑜率孫瑜等討伐麻、保二屯,斬其首領,俘萬餘人。江夏太守黃祖遣部將鄧龍率數千人進攻柴桑,周瑜率軍反擊,俘虜了鄧龍。

建安十三年(208年)秋天,曹操率軍南侵,佔領荊州,曹操向孫權進逼。大軍壓境之際,孫權本意與曹操一戰,向下詢問計策。然而孫權的大臣們出現了主和、主戰兩派,重臣謀士張昭和秦鬆更是支持投降曹操。於是魯肅勸孫權招回在鄱陽的周瑜。周瑜回到孫權身邊,向孫權分析曹操與孫權兩軍的勝敗關鍵,先是指出:曹軍遠途跋涉,疲憊不堪;天氣寒冷,馬沒有草吃;北方人慣習陸戰不擅水戰,水土不服;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爲曹操的後患。既而進一步分析了曹軍的實際力量,指出來自中原的曹軍不過十五六萬,而且所得劉表新降的七八萬人,人心並不向曹。孫權感嘆道:“曹操想要廢漢自立很久了,只是忌諱二袁、呂布、劉表和我罷了。現在只留下我,我和曹操勢不兩立,你所說的話甚合我意,這是天把你賜給我了!”

孫權最終下定決心,拔劍砍掉桌子一角,說:“再有敢說投降的人,就像這個桌子一樣!”孫權命周瑜及程普等領三萬人抗曹,途中在赤壁兩軍遇上,曹操軍因有疾病,又不習水性,初戰便敗退,曹操引軍至江北。周瑜便與劉備軍在南岸設營,雙方對峙。周瑜部將黃蓋建議用火計將曹軍打敗,周瑜認爲可行,命黃蓋詐降。曹操果然中計,船艦全被燒燬,曹操北還南郡。

周瑜又與程普進軍南郡,和曹仁隔江相持。兩軍尚未交鋒,周瑜先派甘寧前去佔據夷陵。曹仁分出一部分兵馬包圍了甘寧,甘寧向周瑜告急。周瑜採用了呂蒙的計謀,留下淩統守衛後方,率軍馳援夷陵,大破曹軍於夷陵城下,所殺過半。曹軍乘夜逃走,途經木柴堵塞的險路,無奈,騎馬者皆棄馬徒行。周瑜率兵追趕截擊,獲得戰馬三百匹,軍威大振。周瑜率兵屯駐北岸,約定日期大戰曹仁。周瑜親自騎馬督戰,被飛箭射中右脅,傷勢嚴重,退兵回營。曹仁聞周瑜臥病在牀,親自督帥士兵上陣攻擊吳兵。周瑜奮身而起,巡視各營,激勵將士殺敵,曹仁只好退走。孫權任命周瑜爲偏將軍,兼仁南郡太守,並把下雋、漢昌、州陵三個縣作爲他的奉邑,讓他屯兵於江陵。赤壁之戰後,周瑜向孫權獻計軟禁劉備,直接管理劉備陣營的軍隊部屬,孫權認爲曹操在北方仍需牽制,又認爲劉備恐怕難以控制,所以沒有采納。

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批準了周瑜提出征伐益州的方案,但在周瑜趕回駐地江陵,準備出征的路上時得了重病,最終卒於巴丘(今湖南嶽陽),時年三十六歲。孫權聽聞哭泣道:“公瑾有王佐之資,然而壽命短促,我還能依賴什麼呢?”又親自穿上喪服爲周瑜舉哀,感動左右。周瑜的靈柩運回吳郡時,孫權到蕪湖親迎,各項喪葬費用,全由國家支付。孫權稱帝后,對公卿說:“如果沒有公瑾,我是當不上皇帝的。”

第四十六章齊聚誅仙陣(二)第九十七章始皇帝(二)第二百零八章方臘第八十七章合縱連橫第一百三十章使徒傳道(七)第五十六章帝辛自焚摘星樓(二)第一百十二十七章使徒傳道(四)第一百零九章叛徒猶大第一百六十四章路遇黃風怪第一百四十五章蘭陵王第一百一十三章道成肉身(二)第一百三十四章蔡倫造紙第二百二十三章蓋恩夫人第五章羊與蛇第一百九十二章李靖父子降妖第十五章夏第五十五章帝辛自焚摘星樓第六十七章猴王出世第七十二章老子第二百一十六章張三豐第七十章回花果山第四十七章大會萬仙陣第一百六十三章悟空收八戒第二百零九章李元昊(二)第三十三章文王吐子第一百七十八章八戒探井第三十一章伯邑考進貢第一百六十二章高老莊第二十四章哪吒鬧東海(二)第九十九章項羽第一百九十八章景教第一百五十一章涇河水龍犯天條第二百一十七章劉伯溫第一百七十章五莊觀(三)第一百四十三章菩提達摩(二)第二百零九章李元昊(二)第一百二十三章耶穌昇天第二十二章妲己入宮第一百九十八章景教第七十一章猴王得神兵第一百六十一章收熊怪袈裟回第五十二章兵臨朝歌第二百零六章楊延昭第九十八章二世胡亥(二)第二百零七章狄青第七十三章老子(二)第七十一章猴王得神兵第一百四十五章蘭陵王第八十六章西門豹第一百二十五章使徒傳道(二)第八十四章孫臏與龐涓(二)第一百一十章王莽第一百零八章十二使徒第八十九章齊宣王第一百九十九章六祖慧能第七十六章釋迦摩尼第五十五章三藏奉旨西行第六十五章東周第二百零六章楊延昭第二百一十二章丘處機第二百二十六章宗教改革(三)第一百三十八章六出祁山第九十四章秦王掃六合第一百二十一章被捕第七十五章鬼谷子第二百一十二章丘處機第一百一十四章王莽篡漢第四章盤古第二百二十三章蓋恩夫人第一百四十六章周武帝宇文邕第八章菩提現世第一百三十八章六出祁山第九十二章長平之戰(二)第三章天使叛亂第一百零一章看管蟠桃園第九十一章長平之戰第一百七十二章波月洞遇難第一百六十六章沙悟淨第二十一章帝王辛自毀江山第一百六十七章四聖試禪心第六十二章大衛(二)第二十一章帝王辛自毀江山第三章天使叛亂第七十九章看管蟠桃園第一百三十一章使徒傳道(八)第二百零二章陳橋兵變第二百零一章五代十國第十一章烈山神農第九十九章項羽第六十一章大衛第三十三章文王吐子第二十七章姜子牙下山(三)第一百四十九章李靖(二)第七章盤古兒女(二)第二十五章姜子牙下山第四十九章大會萬仙陣(三)第一百九十八章景教第一百二十六章使徒傳道(三)第第一百三十九章關羽第一百七十六章寶林寺
第四十六章齊聚誅仙陣(二)第九十七章始皇帝(二)第二百零八章方臘第八十七章合縱連橫第一百三十章使徒傳道(七)第五十六章帝辛自焚摘星樓(二)第一百十二十七章使徒傳道(四)第一百零九章叛徒猶大第一百六十四章路遇黃風怪第一百四十五章蘭陵王第一百一十三章道成肉身(二)第一百三十四章蔡倫造紙第二百二十三章蓋恩夫人第五章羊與蛇第一百九十二章李靖父子降妖第十五章夏第五十五章帝辛自焚摘星樓第六十七章猴王出世第七十二章老子第二百一十六章張三豐第七十章回花果山第四十七章大會萬仙陣第一百六十三章悟空收八戒第二百零九章李元昊(二)第三十三章文王吐子第一百七十八章八戒探井第三十一章伯邑考進貢第一百六十二章高老莊第二十四章哪吒鬧東海(二)第九十九章項羽第一百九十八章景教第一百五十一章涇河水龍犯天條第二百一十七章劉伯溫第一百七十章五莊觀(三)第一百四十三章菩提達摩(二)第二百零九章李元昊(二)第一百二十三章耶穌昇天第二十二章妲己入宮第一百九十八章景教第七十一章猴王得神兵第一百六十一章收熊怪袈裟回第五十二章兵臨朝歌第二百零六章楊延昭第九十八章二世胡亥(二)第二百零七章狄青第七十三章老子(二)第七十一章猴王得神兵第一百四十五章蘭陵王第八十六章西門豹第一百二十五章使徒傳道(二)第八十四章孫臏與龐涓(二)第一百一十章王莽第一百零八章十二使徒第八十九章齊宣王第一百九十九章六祖慧能第七十六章釋迦摩尼第五十五章三藏奉旨西行第六十五章東周第二百零六章楊延昭第二百一十二章丘處機第二百二十六章宗教改革(三)第一百三十八章六出祁山第九十四章秦王掃六合第一百二十一章被捕第七十五章鬼谷子第二百一十二章丘處機第一百一十四章王莽篡漢第四章盤古第二百二十三章蓋恩夫人第一百四十六章周武帝宇文邕第八章菩提現世第一百三十八章六出祁山第九十二章長平之戰(二)第三章天使叛亂第一百零一章看管蟠桃園第九十一章長平之戰第一百七十二章波月洞遇難第一百六十六章沙悟淨第二十一章帝王辛自毀江山第一百六十七章四聖試禪心第六十二章大衛(二)第二十一章帝王辛自毀江山第三章天使叛亂第七十九章看管蟠桃園第一百三十一章使徒傳道(八)第二百零二章陳橋兵變第二百零一章五代十國第十一章烈山神農第九十九章項羽第六十一章大衛第三十三章文王吐子第二十七章姜子牙下山(三)第一百四十九章李靖(二)第七章盤古兒女(二)第二十五章姜子牙下山第四十九章大會萬仙陣(三)第一百九十八章景教第一百二十六章使徒傳道(三)第第一百三十九章關羽第一百七十六章寶林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土默特右旗| 永新县| 仁布县| 通海县| 青河县| 岳阳市| 安龙县| 荔浦县| 柏乡县| 庆阳市| 岫岩| 乾安县| 无棣县| 随州市| 九江县| 交口县| 阜平县| 南皮县| 蓬莱市| 普安县| 大关县| 普陀区| 林口县| 荥经县| 任丘市| 木兰县| 怀安县| 渝中区| 天门市| 泰安市| 辽阳县| 东源县| 揭阳市| 民乐县| 斗六市| 望都县| 穆棱市| 闻喜县| 平凉市| 乌拉特前旗| 绥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