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31章 滔天之禍

楊鶴來陝西做這個倒黴的三邊總督已經有一年度了,在這之前,在上一任三邊總督武之望的無腦領導下,雖然烽煙四起,但是依然是處於可控狀態,也就是雖然鬧騰,但是政府只要騰出手來,想滅誰,就滅誰。

西安府殺官造反的有王子順,延安府的猛人有王嘉胤,安塞出了高迎祥,寧塞出了神一元,反正應了那麼一句老話,國之將亡,必有妖孽。

楊鶴老爺子在北京當官,日子過得那麼順當,哪裡知道民間的疾苦,在他看來,百姓之所以造反,多半是因爲當地的官員貪墨過多,酷吏過於兇狠,胥吏過於無恥,才導致的,如果依靠他來安撫,不出一年,肯定能有很大的成果。

楊鶴老爺子就是靠嘴吃飯的,在他看來跟皇上唸叨唸叨是好事啊,起碼能讓皇上熟悉自己,但是皇帝一聽說不打仗,也不用花多少錢,差點沒激動死。

拉著自己的手,那一刻自己竟然成了忠臣良將的化身,非得讓自己去西北去一趟。

兩個人就差手拉著手,那一夜,楊鶴依然還記得,皇帝手裡給自己捧著茶,自己對大明坤輿圖指點江山,是多麼的書生意氣。

兩個人一起定下了招撫爲主,追剿爲輔的國策,事情剛剛有了一些眉目,皇太極就開始瞎折騰,兵部不知道累死了多少馬,把加急文書送到北京,北京一下子成爲了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

全國各地的巡撫全都跑過來援救,尤其是山西巡撫如亓、甘肅巡撫梅之煥,窮省份根本沒錢也來湊熱鬧了,來了北京崇禎爺也不給錢,無奈之下隊伍就散了。

這一下子苦了,西北各地到處都是叛亂的明軍,這些士兵都是戰鬥力爆表的精銳士兵,他們加入流民之後,那就直接給流民的戰鬥力乘以十,甚至更多。

這便是西北流寇爲什麼一發不可收拾的原因。

想自己從一介書生,寒窗苦讀十幾年,成爲一日看遍京城花的進士,在成爲封疆大吏的三邊總督,開府建牙,簡直如日中天。

但是在楊鶴老爺子看來,封疆大吏也就那麼回事,還不如遊山玩水,吟詩作畫來的痛快。

可是現在全西北都瞎折騰,一個小小的神木縣的寨主,竟然破了自己的城,差點殺死自己手下最得意的屬下。

搞得自己,每日百事繁雜,終日焦灼,根本就沒有空餘時間聽聽小曲,賞賞風月。

遙想當年,自己雖然只是一個都察院副御史,但是風花雪月那可是常事。

唯一讓楊鶴感覺到慶幸的便是武之望並不是一個對自己殘酷的人,把總督府修的那叫一個敞亮,拾級而上進入總督府大門,壓著涌路向北依次是儀門、大堂、二堂.。。五堂,端是繁華的要命。

“三省堂。”三個硃筆柳體大字懸掛在大門正中,取自論語中吾日三省吾身之意,顧名思義是遇到事情之後要多反思,自己做的對不對,以糾正自己的錯誤。

楊鶴便經常在這裡沐浴更衣,思考一天的過往。

往旁邊是東西廂房各五間,廂房前有大理石柱,雕樑畫棟,室內均爲穿堂屋,開有後門,工作之餘可以去花房小憩。

武之望還花重金從江南調集能工巧匠,幫他修建仿江南園林的北方園林,就做坐在門前,也能領略到幾分山水之華美,倒是符合了楊鶴的心思。

五堂僅僅有幾個小花房,中滿了竹子,每到黃昏,鳥雀歡鳴,窗明幾淨。夜晚辦公之後,躺在花廳後面的小軒,翻著牡丹亭,聽著鳥鳴,更是各種愜意。

此次前往西北,生死未卜,楊鶴本人性情清慎持重,所以一個家屬都沒有帶來。

就一個老僕拿著蒲扇,一撘一搭的扇著,驅趕蚊蠅,讓偌大各總督府顯得沒有一點生氣。

剛過辰時,楊鶴吃過早飯,正安臥書房內給崇禎寫奏摺,一時間不知道如何落筆。

先是在心裡把皇太極罵了一頓,你說你一個漁獵民族的首領,不安心打漁過日子,跑到我們北京來瞎攪合什麼。

接著又把崇禎爺埋怨了一頓,您老人家要不把袁崇煥給凌遲了,這東北的事態怎麼會那麼嚴重,這西北也不用勤王救駕,哪裡會有那麼多亂匪呢?

沒有亂匪,這武之望也不會喝毒酒自殺啊,他不自殺自己也不用來這裡了。

自己不來這裡,也不用讓李棟這個臭小子擺一道,丟那麼大的面子。不行,不能就這樣放過他。

老爺子提起毛筆,沾了些墨水,筆鋒柔和,“陛下再上,臣楊鶴頓首,臣初任半年,陝北初定,後因京師之患,北國重鎮起兵兩萬,先後馳援京城,又陝甘二巡撫攜兵入關東,以至於陝地空虛,賊人藉機起復。”

寫道這裡,楊鶴感覺老臉有一些羞紅,這樣吧責任都推給陛下和其他大臣,就自己一個好人似乎有些不好。想陛下那麼小心眼一個人,自己如此黑他,他多半會藉機會找自己麻煩。

想到這裡,將宣紙揉成一團,扔到了一邊。

親兵在門外俯身稟報,“老爺,洪大人求見,在簽押房等著呢。”

“自己人,不必如此多禮,讓他直接來見我。”楊鶴心情不好,便連頭也沒擡起。

盞茶的功夫,洪承疇衣冠整齊進到書房,深情恭敬的施禮參見。

洪承疇兵敗險些被抓,卻靠一張伶牙俐齒,將韃子騙走的故事,已經被勾欄瓦肆的說書人給傳絕了,讓洪承疇的名聲大熱。

不過在洪承疇看來,這是一件非常丟人的事情,見洪承疇來了,便將筆放下,讓他落座,眼神一轉,寒暄說道,“韓城之劫,你功不可沒,我正準備寫奏摺,爲你請功呢?”

洪承疇如此玲瓏剔透的一個人,怎麼不知道楊鶴大的什麼心思,欠身謙虛的說道,“都是大人威風嚇走了韃子,我洪承疇有哪裡敢說有什麼功勞,只是希望大人,準許我帶兵剿滅那二郎山的匪徒,大人吃肉,小人可口湯麪,也好。”

見洪承疇如此知進退,楊鶴心裡也感覺很舒暢,尤其是出了如此大亂子,他卻能從容鎮定,果然是成大事的人,心裡多了幾分喜歡。

但是對他念念不忘黑風寨的匪徒,心裡又有幾分擔憂。

“彥演,你不必謙讓,此次論功行賞,必有你的一份,不然別人會說我楊鶴的閒話了。”

見楊鶴滿臉堆笑,洪承疇請客明白,楊鶴這樣做無非是爲自己鍍金,將來好登高一步,再者也是爲了堵上自己的嘴。

“謝謝大人。將來大人若有所求,必效犬馬之勞。”

“都是爲陛下效勞,就不要說那麼多私人的事情了。倒是你一介書生,卻要持三尺劍,爲陛下開創太平基業,實在太過辛苦了。”

“爲陛下前驅,哪裡敢說辛苦,此次彥演前來,還是希望大人能允許我前去二郎山剿匪。”

楊鶴非常詫異的問道,“如何還要圍剿二郎山,上次吃的苦頭還不夠嗎?”

“這口惡氣不出,心裡總是不舒服,而且我也怕黑風寨多嘴,把事情宣揚出去,亂大人的威名。”

“依本部堂看,彥演不像是國家的棟樑,更像是江湖的俠客,快意恩仇,有仇必報,豈不知道,君子報仇的方式嗎?”

“大人準備讓我忍了這一口氣嗎?”

“畢竟還是年輕,莫不知道上兵伐謀之理嗎?我已經將奏功的奏摺給陛下送去,這李棟用不了多久,就是大明朝正式的千戶大人了。”

“大人怎麼能如此善待與他,要知道我們是官,他是匪。”

“你也知道我們是官,他們是匪,他若有了官名,那其他的匪會如何看他,多半恨之入骨吧。我們如果讓他去剿匪,他若不從,自當師出有名,你現在圍剿與他,豈不是讓天下恥笑你我二人,說話不算數嗎?”

“大人,這李棟可不是尋常打家劫舍的流寇,而是有謀略,知進退,懂養民,善訓兵的大禍患,此時如果不剿滅,怕他成了氣候,再想滅他可就難了。”

“這二郎山與神一魁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如果碰二郎山很可能與神一魁矛盾激化,這與招撫爲主,追剿爲輔的策略不符合,倒不如讓李棟去剿匪,兩虎相爭必有一傷,到時候受益的還是你我,我們也好和皇上交代。”

“可是這養虎爲患,怕有一天爲之反噬。”說完之後,洪承疇有一些後悔,見楊鶴臉色微變,便起身謝罪,“卑職一時情急,口不擇言,老大人莫怪。卑職也是爲西北的事情擔憂。”

“彥演啊,我知道你的心情,但是這剿匪真的那麼簡單嗎?這一般的流寇,你說滅就滅了,甚至你能滅小紅狼他們我也信,但是這李棟你滅不了的。

小紅狼,義軍領袖的名號。

他才動用了多少人,你三千人,現在還剩多少,你仰攻他二郎山要損失多少人,到時候其他的流寇,你指望什麼彈壓。

我可不想再看到城破,流寇肆意的場面,這一次李棟多次冒充韃子,那是他不想和咱們撕破臉的做法,咱們實力不夠,便隨了他的心意把。

我看他往日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劣跡,如果不是官逼民反,他也不一定早飯。如果你執意去殺,成功了還好,如果成不了,打蛇不死,反受其害啊。皇上急於求成,到時候再次糾結起來,我可能要進詔獄了。”

洪承疇暗暗搖搖頭,心裡暗罵楊鶴迂腐,今天你遷就李棟,明日他便是大明朝的滔天之禍患。

《明末行》最新章節由雲起書院首發,最新最火最快網絡小說首發地!(本站提供:傳統翻頁、瀑布閱讀兩種模式,可在設置中選擇)

第736 章 等著給我收屍吧第753章 岳父岳母第175章 有燈長燃第287章 英雄永存第388章 降服與聯姻第650章 草原不寂寞第147章 無雙姑娘第309章 京城謀反案(一)第753章 岳父岳母第647章 政事人選第316章 京城謀反案(八)第179章 禿尾河之戰第381章 氣死黃臺吉的信第258章 大災之後有大治(八)第732章 崇禎被劫持第145章 饑民入綏第542章 損失慘重的奧斯曼帝國第699章 招攬第297章 繼續前行(四)第217章 兄弟相認第281章 建功立業之日(四)第99章 落鳳谷前第371章 楊嗣昌第9章 陣前殺敵第72章 麻煩不斷第243章 戰後,戰果第245章 斬獲頗豐第170章 活死人墓第535章 全軍入死地第385章 人彘范文程第254章 大災之後有大治第394章 新的南下劉珍第401章 戰爭是一門藝術第625章 崇禎的請求第109章 兄弟見面第287章 英雄永存第24章 狹路相逢第492章 心不服口不服第333章 凌遲處死第574章 寒梅傲雪第133章 對弈聽琴第493章 戰羣英第650章 草原不寂寞第590章 民貴君輕?第495章 以長生天的名義發誓第113章 以小搏大第726章 各方反應第598章 恩斷義絕成路人第17章 捧殺之策第564章 奧斯曼帝國新的皇帝第42章 出兵與否第143章 韃子求饒第88章 是個男人第470章 楊家回身槍第672章 奈何處處楚歌聲第608章 再次清君側第558章 決戰(二)第一百二十四章 誰是蠻夷第336章 後手不斷第755章 初次交鋒第21章 李棟落馬第373章 大事可成第158章 算無遺策第243章 戰後,戰果第469章 步步爲戰第129章 陷入逆境第141章 兵不厭詐第660章 多爾袞後方危機第141章 兵不厭詐第63章 銃兵新訓第29章 視察土地第79章 所見所聞第621章 銀行業第47章 地主哭窮第525章 不分勝負第742章 停歇第739章 夫妻情義第403章 魚腸劍第1章 重生土匪第258章 大災之後有大治(八)第687章 匆匆離去心意寒第141章 兵不厭詐第492章 心不服口不服第280章 建功立業之日(三)第217章 兄弟相認第397章 銀川第658章 對策與草原突襲第631章 平叛奏對第723章 廊坊戰火第202章 威風凜凜橫山行第723章 廊坊戰火第649章 黃雀在後第209章 飛來一劍第371章 楊嗣昌第511章 八陣第169章 改過自新第670章 峰迴路轉(一)第95章 節外生枝第338章 問世間情爲何物第66章 燧發槍威
第736 章 等著給我收屍吧第753章 岳父岳母第175章 有燈長燃第287章 英雄永存第388章 降服與聯姻第650章 草原不寂寞第147章 無雙姑娘第309章 京城謀反案(一)第753章 岳父岳母第647章 政事人選第316章 京城謀反案(八)第179章 禿尾河之戰第381章 氣死黃臺吉的信第258章 大災之後有大治(八)第732章 崇禎被劫持第145章 饑民入綏第542章 損失慘重的奧斯曼帝國第699章 招攬第297章 繼續前行(四)第217章 兄弟相認第281章 建功立業之日(四)第99章 落鳳谷前第371章 楊嗣昌第9章 陣前殺敵第72章 麻煩不斷第243章 戰後,戰果第245章 斬獲頗豐第170章 活死人墓第535章 全軍入死地第385章 人彘范文程第254章 大災之後有大治第394章 新的南下劉珍第401章 戰爭是一門藝術第625章 崇禎的請求第109章 兄弟見面第287章 英雄永存第24章 狹路相逢第492章 心不服口不服第333章 凌遲處死第574章 寒梅傲雪第133章 對弈聽琴第493章 戰羣英第650章 草原不寂寞第590章 民貴君輕?第495章 以長生天的名義發誓第113章 以小搏大第726章 各方反應第598章 恩斷義絕成路人第17章 捧殺之策第564章 奧斯曼帝國新的皇帝第42章 出兵與否第143章 韃子求饒第88章 是個男人第470章 楊家回身槍第672章 奈何處處楚歌聲第608章 再次清君側第558章 決戰(二)第一百二十四章 誰是蠻夷第336章 後手不斷第755章 初次交鋒第21章 李棟落馬第373章 大事可成第158章 算無遺策第243章 戰後,戰果第469章 步步爲戰第129章 陷入逆境第141章 兵不厭詐第660章 多爾袞後方危機第141章 兵不厭詐第63章 銃兵新訓第29章 視察土地第79章 所見所聞第621章 銀行業第47章 地主哭窮第525章 不分勝負第742章 停歇第739章 夫妻情義第403章 魚腸劍第1章 重生土匪第258章 大災之後有大治(八)第687章 匆匆離去心意寒第141章 兵不厭詐第492章 心不服口不服第280章 建功立業之日(三)第217章 兄弟相認第397章 銀川第658章 對策與草原突襲第631章 平叛奏對第723章 廊坊戰火第202章 威風凜凜橫山行第723章 廊坊戰火第649章 黃雀在後第209章 飛來一劍第371章 楊嗣昌第511章 八陣第169章 改過自新第670章 峰迴路轉(一)第95章 節外生枝第338章 問世間情爲何物第66章 燧發槍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保靖县| 砚山县| 延川县| 吉水县| 商洛市| 都昌县| 阳朔县| 宣武区| 涪陵区| 舒兰市| 南昌县| 岳阳县| 彭州市| 边坝县| 抚远县| 扎赉特旗| 兴城市| 博野县| 丰台区| 喀喇| 皮山县| 郑州市| 建宁县| 亳州市| 灵寿县| 西畴县| 浙江省| 托克托县| 偏关县| 永仁县| 嘉兴市| 策勒县| 徐州市| 旬邑县| 金山区| 南皮县| 淳安县| 鲁甸县| 应城市| 紫阳县| 吉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