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對於官員非??量?,從太祖朱元璋開始,官員俸祿少的簡直就跟噩夢一樣。
而且對於官員收受賄賂,只要超過五十兩就會除以極刑。
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官員的貪墨依然是難以禁止的。
朱元璋砍了一批人,又一批人,但是官員依然貪墨他們的。
很多人不一定需要錢,但是他們依然要去貪污,那是因爲他們有一個龐大的幕僚團體需要照顧。
作爲這個團體的代表,官員要花費大量的物資去維繫。
朱元璋自己或許能夠免俗,但是到了他兒子那裡,又不得不重視大明朝最大的幕僚機構,那就是內閣。
所以說大明朝行政機構的維繫,離不了的幕僚的。
這些幕僚們依靠官員而存在,爲官員出謀劃策,本身自己也獲得一定的利益,或者一個施展報復的舞臺。
不管文官還是武官,其實都是這樣。
在外界想來,像是李棟這種權勢的人物,一直沒有幕府,是意見非常奇怪的事情。
外界甚至傳言李棟是七手八腳的人物,一個人可以做好幾個人的事情。
但是如今李棟也開始需要幕府了,這讓很多人反而很高興。
起碼他們知道,李棟是實實在在的人類,他也需要別人輔佐。
而且陝西雖然人口相對稀少,但是作爲北方少有的和平地區。
這裡憑藉李棟一個武將治理,在很多人看來都不是好事。
所以李棟一個武將,建立起幕府機構,來控制他的指揮使司,對於百姓的未來或許是一件好事。
幕府的建立,其實反映最大的便是民間的文人,這表明李棟不僅僅在依靠當年的老人,而是進一步開始吸取外面力量,進入他們權利的核心。
這讓在野的很多文人開始意識到,幕府的出現,陝西需要的人才也就越多,他們建功立業的機會也許真的來了。
陝西前身便是綏德衛,韃子滅不了他,白蓮教打不過他,朝廷也剿滅不了他。
一直到陝西遠征韃子,滅了韃子的國都,讓很多人開始認識和接受陝西。
就連朝中的大臣,也開始拉攏李棟,尤其是已經成爲都督府的都督,建威將軍,只要不犯大錯,將來位極人臣那是必須的。
在加上陝西布政使陳奇瑜與陝西若即若離的關係,陝西大族逐漸接受陝西,並在陝西的支持下,謀取更多的利益,很多人都開始接受陝西。
當然這其中,實用主義的文人居多,但是李棟需要的也就是實用主義的文人。
李棟絕對不會需要那些所謂的的被道德束縛的文人的。
那些所謂的實用主義文人,他們之所以妄圖加入陝西。
其實目的很簡單,一個是功成名就,改變自己鬱郁不得志的生活,另一個則是享受陝西的勝利果實。
就算這一次不能加入幕府的高層,在幕府的各司局做一個副手,再不濟做個科長也是可以的吧。
陝西五年,將軍府在延安一帶設立了大規模的駿圖,大量的百姓獲得了更多的生存的幾乎,不知道讓外省的百姓有多麼羨慕。
當今的大明朝連年乾旱,或者大澇,現在大明朝安定的地方太少了。
因爲天災之後,必有人禍,很多人藉著天災爲禍一方。
兼併土地,欺壓百姓,甚至不少小地主,文人家庭,也難以存活。
尤其是西北的環境,每況日下,幾乎到了每個府縣都有大量人早飯的境地。
在這種情況下,想要生存,真的非常的艱難。
當很多文人聽說最早投靠陝西的一羣文人,他們也是來自山西、甘肅等地,而且他們處於陝西的幾層。
但是他們過著非常幸福的生活,或許過的有些清貧。
當然這種清貧完全是相對而言的,其實他們的的俸祿比起大明朝要高很多。
他們有屬於自己的養廉地,養廉銀,好友效績俸祿,其實這些摺合起來已經不低了。
他們唯一鬱悶不已便是各種灰色收入的失去。
李棟纔不是唐太宗,他不管什麼釣魚執法,他只知道不管黑貓白貓,只要能抓到耗子便是好貓。
所以陝西的暗探最經常做的事情便是釣魚執法,拿著大額的銀票賄賂官員,只要他敢收,立刻拿入大獄。
所以陝西的官員在他們看來,沒有那麼自由,也嚴格了很多。
但是在其他人看來,這簡直是桃花源了,官員幾乎每天都可以吃肉,官府不克扣俸祿,朝廷不需要官員捐獻銀兩,而且只要有政績,還可以提高自己的收入。
如今這個時候,哪裡能得到這麼好的待遇,就算是崇禎皇帝他老人家也不願意啊。
所以當他們聽說幕府高效的開始運轉,並開始大規模從社會聘請才德之士。
很多人都很後悔,他們不懂實幹的才學,只懂得經書。
那些以前屬於自己的吏和幕僚反而有了很不錯的表現機會。
這讓很多人都非常後悔,早知道今日,當日變不該什麼事情都讓他們做,到了現在白白的給了他們出人頭地的機會。
陝西從遼東救回了百姓二十餘萬,重振皇帝有令,讓這些百姓成爲了軍戶,而且還吩咐陝西開始納稅。
很多人都以爲陝西會拒絕,但是誰能想到陝西竟然一口應承下來。
第一次納稅,便是整整四十餘萬兩稅銀,陝西繳納的可都是軍屯的糧食啊。
這下子不僅僅是崇禎震驚了,那些文人也震驚了。
誰能想到,當年窮得不行的地方,如今會被大量的開墾,成爲了塞上江南。
而如今陝西幕府的擴編人,讓全國各地不知道多少文人眼紅的厲害。
而對於陝西的飛速發展,其實陝西本地的文人是又愛又恨的。
當然所謂的恨,也只能表面說說。
畢竟他們跟著陝西的腳步,獲得了那麼多的利益。
而他們對陝西的恨,完全是因爲陝西對於逃稅的家族懲罰的太過於狠了。
這也是陝西很多家族不願意跟陝西合作的原因,因爲陝西要從他們身上吸血,而不是和他們一起鎮壓剝削百姓。
在他們看來,陝西應該走江南模式,發展商業,但是卻不該收商稅,這樣的陝西纔是陝西的天堂。
所以很多文人雖然嘴上不說,但是心裡上頗爲抱怨,他們也不敢說出自己不支持陝西的原因,只是藉口文人不應該屈服在武將的淫威之下。
很多人都在傳說,陳奇瑜將女兒嫁給李棟的事情,就連陳奇瑜這種封疆大吏都開始向李棟支持,爲自己安排後路,洪承疇都被李棟逼到了山西。
其他省份的文人反而沒有那麼多的顧及,因爲到了現在,他們都沒吃到肉。
所以他們非常飢渴,而陝西的文人已經吃到了肉,他們在吃肉的同時,討厭做飯的主人,因爲主人收錢,因爲主人管著他們,讓他們吃的肉不夠多,不夠爽。
但是陝西之外的文人卻不這樣想,他們多的日子太過於艱苦。
陝西的文人不願意做的事情,不代表他們不願意做。而陝西也非常清楚,你們這些破落的陝西文人不願意做的事情,不代表別人也不願意做。
大明崇禎五年四月中旬開始,陝西將軍府和各幕府求職人員變開始變得格外的多起來。
特別是政務司,作爲核心部門,不追到多少人渴望在成熟穩重的張不凡手底下做事。
因爲張不凡懂得千金買馬骨,他手下有個叫做陳生的少年,一步登天,過著別人夢寐以求的日子。
政務司門庭若市,很多人都在幻想著一個機會,自己能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當然,陝西教育司大門之前也佔滿人,雖然陳曦妤名義上代管著教育司。
但是煩悶的教育司的工作,根本不是陳曦妤能做的來的。
其實教育工作的重任,最後還是要落到吳又可身上的。
不停的有同年和老鄉,不遠千里來到陝西,找自己希望能謀求一官半職。
他們找吳又可註定要失望,要知道吳又可是一個非常正直的人。
他不是不會推薦人物,但是卻要能入得了吳又可的眼睛,但是在吳又可看來,很多往日的朋友太過於趨炎附勢了。
這讓他很不喜歡,所以他雖然忙碌的不可開交,每日都要招待,但是真正的推薦卻不多。
倒是陳曦妤雖然接待的人不是很多,但是卻遇到了真正的人才。
此時廳內的兩個人,都是書生打扮,沒有任何教條,而且眼神裡非常有神。
尤其是其中一個年輕人,身子俊朗,面帶自信,一看便是心中有真才實學之人。
對於迎面而來的陳曦妤兩個年輕人沒有絲毫震驚,反而站起身來見禮。
兩個人都是大家子弟,身材都非常高大,此時來見陳曦妤穿的也非常正式。
青袍儒衫格外的的整潔,卻是一直謀劃爲歲陝西效力的秦無涯和李巖二人。
他們兩人在陝西四處看了也有些日子,也頗有一些收穫,最終他們找到了陳生。
要說陳生也是年輕人,年輕人之間想要互相接受是非常容易的。
三個人見面非常投緣,所以陳生將二人帶到了將軍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