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6節 抗洪六

自農曆六月初三,蒙山軍主力在武定府黃河兩岸完成了兵力展開,魯山第一標部署於黃河北岸,王明遠預備役兩個營及司令部直屬分隊部署於黃河南岸。因爲經過了提前的勘察,兵力全部部署於最危險的地段,搶修加固大堤的工作隨即展開。

黃河水患已經存在了無數年,但武定府的百姓們還是第一次見當兵的幫他們固堤抗洪。這確實是件稀罕事。大堤兩岸,到處是淺綠色軍服的軍人,他們以連爲單位,他們將鮮紅的軍旗插在大堤上,用裝著泥土石子的麻袋加寬加高大堤,在大堤內側敲下一根根木樁,想盡辦法保護已經被泡的鬆軟了的大堤。

這都是些身強力壯的年輕人,他們風風火火的勞動場面震動了觀看的百姓,他們絕不偷懶,幹活極其賣力氣。只要站在那裡看上一會,你就會被年輕士兵們的勞動激情所打動。自魯山第一標調上大堤後,蒙山軍司令部直屬工兵營、炮兵營及輜重營先後調上大堤。二十幾個連隊將最危險的地段全部包了下來,拼命地採取加固措施。從蒙山軍上了大堤,陳培餘立即感到了寬心——眼見著,大堤加寬了,升高了,自然也就安全了。

即使在初九日的瓢潑大雨中,數千軍人仍喊著號子不停地加固著大堤,寸步不退。

老百姓從未見過這樣的軍隊:他們紀律森嚴,絕不騷擾百姓。除掉負責後勤供應的官兵,一般沒有人進村子去。部隊日夜於河堤之上,真有與大堤共存亡的勁頭。尤其令百姓驚異的是官長們身先士卒,與士兵們擡沙包,夯石基,築圍堰,一身汗一身泥,根本沒有官長的樣子。當一位老者得知魯山竟然是遊擊將軍,手下管著幾千人時,對一身泥水的魯山說。從來沒有見過大人這樣的將軍。也沒有見過大人手下這樣的兵!真是老天爺開眼,俺們竟然遇上你們這樣的菩薩兵……

魯山笑著說,俺們司令一直給我們講,軍隊吃百姓的。穿百姓的。關鍵時刻必須保護百姓!這就是俺們軍人的使命。是應該的。老丈千萬不要感謝,這真是應該的。

軍紀森嚴的蒙山軍的全力投入很快打動了武定沿河各縣各村,幾乎不需要動員。黃河沿岸百姓們自發地用各種形式支援抗洪。青壯自然上堤了,年輕的婦女也顧不上古訓,在村公所一類組織下爲大堤上勞作的軍人民壯提供飲食開水類保障。

百姓的激情被調動起來後,龍謙與陳培餘研究了對抗洪的組織問題,水情監控,預備隊投入等自然由軍方負責,糧食及其他抗洪物資的調運當然要靠官府。這點陳培餘責無旁貸。省裡的專項銀子及專門用於抗洪的賑濟糧也發了下來。對於對於民壯的使用,陳培餘也大撒手了,完全交給了軍隊。龍謙按照軍隊的組織方式,將各村各鎮的民壯臨時編入軍隊,接收軍隊的管理指揮,立即取得了極好的效果。民壯上堤是爲了保衛家園,這個幾乎不需要做思想方面的動員,動力是足夠了,再將他們組織起來,效果立即翻倍。

民夫出工,一日三餐完全與部隊相同,按照出勤的天數,官府再發給補助,標準不分老幼,十日一塊銀元。但出勤天數要靠部隊提供,這筆錢也最終由部隊發下去。所以,在武定府全力抗洪的那段時間裡,民壯幾乎全成爲了軍人,跟部隊同吃同住同勞動。

這天是六月十三。這兩天老天爺也給面子,自六月初九下了一場大雨後,近幾日一直豔陽高照。龍謙騎馬沿著河岸走了一圈,覺得問題不大了。雖然將部隊累了經過數日的突擊加固,大堤的堅固程度得到了極大的加強,將武定府儲備的物資也吃空了。後續的物資還需要進一步收集,尤其是木料,工兵營已撤下大堤去砍伐樹木了。輜重營也全營出動採集石頭……龍謙下了馬,登上了大堤,凝視著滾滾東去的黃河水,發現水位比起昨天來竟然下降了小一尺!

這一發現讓他吃驚匪淺。龍謙急忙跑下了大堤,“遲春先,遲春先!”

跟在龍謙後面的鄧清華不理解司令爲何突然著急起來。

“騎兵營還是裕豐鎮,我這就派人去叫遲營長。”

“清華,我感覺到上游決口了!不然水位不會下那麼多!立即派人聯繫曹州!足足三日沒看到曹州的軍報了!周毅是怎麼搞的!”要求曹州方面每日一報,但三天了,龍謙一直沒有得到曹州的情況。

現在就是這個條件,隔著上千裡,你很難馬上得到那邊的情況……

“決口了?”鄧清華嚇了一跳。

“集結騎兵營,不,再調集一個營,準備物資,隨時出發。”龍謙凝視著濁黃的河水,“沒錯,昨日清晨水位在那兒,我記得很清楚。什麼原因能讓水位下降一尺?”

鄧清華也嚇壞了,定定神,“肯定在濟南府那一段。沒錯,不然不會讓水位下降如此的快。”

一刻鐘後,遲春先打馬趕來了。

“立即出發向西探查,一有消息立即報告。我擔心上游出事了。”龍謙神色凝重,打發走遲春先,對鄧清華說,“傳令讓王明遠和魯山來吧。”

一個時辰後便有了準備的消息。龍謙判斷的沒錯,上游確實決口了,就在武定府以西不遠的濟陽縣境內,黃河在那兒拐了個緩慢的彎子。六月十三凌晨,在一個叫龍王廟的鎮子以西一里處,黃河北岸的大堤無聲地潰壩了。曲隄、垜石橋一帶頓成澤國,大水朝新市鎮方向蔓延而去。那一帶人口密集,究竟有多少人被洪水捲走,誰也說不清。

馮國璋如墜冰窖。這些天率領麾下官兵也算盡心盡力,受武定府蒙山軍抗洪的傳言,自己的部隊也被逼出了殺氣,決心與魯南兵比試一番。熬了這許多的日子,竟然功敗垂成。

破堤的那一刻,堤上還有幾十名官兵,都被洪水捲走了。

龍謙獲知濟陽境內堤破的詳情,抽調了大約兩個營的部隊緊急趕往出事所在救人,手裡一直控制的幾艘船也逆水調了上去。他自己於當日繞路抵達新市鎮以北,指揮先期到達的一標一營就地築壩攔阻洪水,由於部隊的抵達,完全處於混亂狀態下的百姓開始有了主心骨。利用地形徹夜築壩阻擋洪水,而魯山則帶著幾艘船在茫茫黃水中從屋頂、樹梢上救下了上百的人……隨著更多的部隊和民夫調集過來,抗洪的重點變爲堵口子。這件事以蒙山軍工兵營(欠一個半連)及第一標工兵連爲主,在十幾個河工的現場指導下,他們用鐵絲和木頭紮了巨大的木籠,緩緩放入決口處,以其爲支撐阻擋湍急的河水。然後將巨石推入木籠中,形成了大壩新的支撐點。花了四天四夜,付出了兩人犧牲的代價,終於將潰壩合龍。

之前,一名呆在船上的老河工曾認爲不可能在原處合龍了。

周馥、馮國璋等人都在現場目睹了大壩合龍。

隨著大壩合龍,黃河改道就不必提了。近百年來,改道成爲了常態,每一次改道對於沿岸百姓都是一次重大的損失,也是朝廷極爲關注的失態。濟陽決口是不能隱瞞朝廷的,但軍民合力奮戰使得潰壩合龍卻足以讓他在朝廷面前誇功了。從大堤出事便趕至現場的周馥親眼看到大批的沙石麻袋投入水中,決口越來越小,越來越小直至大壩合龍,一把抓住龍謙的手,“退思!你的兵行!你的兵是好樣的!”

“謝大人誇獎。工兵沒有經驗,經此一役,以後抗洪就算過關了。”龍謙盯著龍口,滿手都是汗水。

馮國璋還是第一次面對龍謙。之前交過手,見過仗,都不過是聞名而已,這一次見面卻是馮國璋不願意的情況下,龍謙揮軍西進增援濟陽,他不能拒絕。實際情況是,如果沒有蒙山軍騎兵營在出事後迅速抵達新市鎮一帶組織抗擊洪水,轉移百姓,損失要比現在大的多。而大壩合龍的功勞,更是百分百歸蒙山軍了。這份功他馮國璋也沒臉來爭……

與龍謙的會面是短暫的,也是友好的。這個比自己小了十六歲的青年將領並無一絲的矜功之態。相反很是說了幾句得體的話,對自己表示尊敬。對於河堤決口,龍謙認爲水利欠賬過多是出事的主要原因,北洋官兵和當地官府已經盡力了。在這種情況下,不出事是僥倖,出事幾乎成爲必然。提督大人不必自責了。倒是今後要花大力氣整治黃河,它流淌在山東地面上,總要發揮其長,避免其短,不能讓濟陽的慘禍再次上演……

話雖說的沒錯,馮國璋想,根治黃河?簡直是做夢。他已經在構思文稿,準備上奏朝廷。周馥及山東有司都會上報,這場災禍中,得利的只有龍謙一人。他們千里赴援,守住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還合龍的大壩,這些功勞,即使龍謙不提,那個將龍謙視爲救星的巡撫大人也會上奏的。

馮國璋刻意注意了蒙山軍的官兵,從龍謙以下,一水兒的年輕人,幾乎沒有年紀在三十歲以上的,年輕成爲了他們的主要標誌。而在大壩合龍過程中蒙山軍所表現出的勇敢。堅強、智慧也給馮國璋極大的震撼。他承認都是好兵,沒有嚴格的訓練絕不會達到如此的水平,窺一斑而知全豹,一支軍隊在洪水面前的表現,完全可以視爲其在戰場上的表現。

第9節 彼得堡五第4節 李純的進剿三第7節 意外第25節 計劃第22節 袁世凱的心事一第11節 插曲和演變第3節 失敗的偷襲一第2節 要塞二第8節 爭奪山東之試探二第4節 陸軍整編第12節 這一仗六第17節 再戰李純六第23節 沂州遇伏三第5章 整肅第一節文武第4節 陳超第32節 文尼察戰役之收尾第2節 喀山一第7節 外交沙龍第6節 讓步第15節 軍法裁判所第15節 平叛五第21節 曹錕的報告第5節 太原第29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六第2節 西沽之戰一第12節 蔡元培第19節 楊士驤的困局第34節 清廷第13節 北京三第13節 德軍的計劃第15節 末日二第4節 練兵之始第1章 大人物第一節王月蟬第1章 京師第一節趙舒翹第8節 國慶日一第26節 林家橋戰役第3章 風雲變幻第一節抗洪一第4節 鍾火星和英阡陌第26節 林家橋戰役第11節 再會陳超一第9節 兗州行三第11節 楊士驤一第2節 艱難的決斷第8節 終戰協定第34節 沂州二第9節 國慶日二第7節 歐戰結束和遠征軍回國二第26節 風波一第6節 歐戰結束和遠征軍回國一第17節 股份第17節 逆襲二第17節 犧牲一第3節 生計與編隊第19節 楊士驤的困局第7節 初識方聲遠一第8節 國慶日一第11節 大衛,叛逃第2節 袁克定第5節 從白嶺支隊到南滿支隊四第11節 進京一第3節 西沽之戰二第3節 喀山二第5章 整肅第一節文武第2節 陳超的思考第6節 隨營軍校第4節 同盟會成立第22節 貪腐案一第9節 危機與變局一第30節 軍火採購第7節 蔣繼英第9節 秘子第22節 德州戰役四第6節 孫娟們一第26節 林家橋戰役第20節 秋瑾一第12節 條件第7節 要價第十七 北京七第23節 沂州遇伏三第32節 出征二第20節 袁世凱的解脫第21節 外交第37節 初會陳超五第6節 許家第17節 山東政務第6節 袁世凱第16節 陳豪的使命第6節 讓步第29節 戰長沙二第22節 軍旗與軍歌第34節 新廠第28節 廣州會議一第9節 這一仗三第7節 新軍第23節 王明遠的決定第39節 練兵後的首戰第18節 新華源第19節 德州之戰一第4節 南京一第4章 開國第一戰第一節唐努烏梁海一
第9節 彼得堡五第4節 李純的進剿三第7節 意外第25節 計劃第22節 袁世凱的心事一第11節 插曲和演變第3節 失敗的偷襲一第2節 要塞二第8節 爭奪山東之試探二第4節 陸軍整編第12節 這一仗六第17節 再戰李純六第23節 沂州遇伏三第5章 整肅第一節文武第4節 陳超第32節 文尼察戰役之收尾第2節 喀山一第7節 外交沙龍第6節 讓步第15節 軍法裁判所第15節 平叛五第21節 曹錕的報告第5節 太原第29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六第2節 西沽之戰一第12節 蔡元培第19節 楊士驤的困局第34節 清廷第13節 北京三第13節 德軍的計劃第15節 末日二第4節 練兵之始第1章 大人物第一節王月蟬第1章 京師第一節趙舒翹第8節 國慶日一第26節 林家橋戰役第3章 風雲變幻第一節抗洪一第4節 鍾火星和英阡陌第26節 林家橋戰役第11節 再會陳超一第9節 兗州行三第11節 楊士驤一第2節 艱難的決斷第8節 終戰協定第34節 沂州二第9節 國慶日二第7節 歐戰結束和遠征軍回國二第26節 風波一第6節 歐戰結束和遠征軍回國一第17節 股份第17節 逆襲二第17節 犧牲一第3節 生計與編隊第19節 楊士驤的困局第7節 初識方聲遠一第8節 國慶日一第11節 大衛,叛逃第2節 袁克定第5節 從白嶺支隊到南滿支隊四第11節 進京一第3節 西沽之戰二第3節 喀山二第5章 整肅第一節文武第2節 陳超的思考第6節 隨營軍校第4節 同盟會成立第22節 貪腐案一第9節 危機與變局一第30節 軍火採購第7節 蔣繼英第9節 秘子第22節 德州戰役四第6節 孫娟們一第26節 林家橋戰役第20節 秋瑾一第12節 條件第7節 要價第十七 北京七第23節 沂州遇伏三第32節 出征二第20節 袁世凱的解脫第21節 外交第37節 初會陳超五第6節 許家第17節 山東政務第6節 袁世凱第16節 陳豪的使命第6節 讓步第29節 戰長沙二第22節 軍旗與軍歌第34節 新廠第28節 廣州會議一第9節 這一仗三第7節 新軍第23節 王明遠的決定第39節 練兵後的首戰第18節 新華源第19節 德州之戰一第4節 南京一第4章 開國第一戰第一節唐努烏梁海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化州市| 兴隆县| 五莲县| 万州区| 五常市| 墨脱县| 河间市| 大同市| 灌阳县| 巩留县| 柏乡县| 巴林左旗| 探索| 黎川县| 舟山市| 九龙县| 巴中市| 芷江| 云南省| 郁南县| 定陶县| 清镇市| 定结县| 河南省| 抚宁县| 黑龙江省| 太和县| 静安区| 天台县| 隆林| 西青区| 威宁| 称多县| 攀枝花市| 林口县| 电白县| 盘山县| 宁化县| 玉环县| 独山县| 黑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