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夢想家”到“實幹家”要過“五關”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但做夢想家易,做實幹家難。這裡既有社會環境、體制機制等方面的外部原因,更有思想覺悟、行動能力等方面的內在原因。外因要靠深化改革,而內因則只能靠個人的修煉。實幹有險阻,苦練能過關。幹事創業者只有勤學苦練,才能除去“畏難心”、戒掉“浮躁氣”、不做“老好人”、不怕“丟官帽”、敢於“出實招”。這是從夢想家到實幹家的一條必由之路。
不懼“畏難心”
“畏難”是幹事創業者的第一大忌。因爲不經歷巨大的困難,不憑藉艱辛的奮鬥,就不會有偉大的成就。因此在困難面前,我們不應該消極畏難,無所作爲,更不能怨天尤人,而應當堅定信心,千方百計克服困難。要視困難爲考驗,把挑戰當機遇,變被動爲主動。困難是一道坎,是一道分水嶺。就像鯉魚跳龍門,跳過去就是一片新天地,進入一種新境界。
當前,改革進入了“攻堅時”、“深水區”,困難比以往更多,風險比以往更大。對此,我們已別無選擇,只能以更加堅定的信念、更加堅強的決心,破難而進,全面深化改革。毛澤東曾說過:“什麼叫工作,工作就是鬥爭。那些地方有困難、有問題,需要我們去解決。我們是爲著解決困難去工作、去鬥爭的。越是困難的地方越是要去,這纔是好同志。”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看一個人的精神,不僅要看他在順境時的狀態,也要看他在逆境中的意志;看一個人的能力,不僅要看他在好基礎上的表現,也要看他在困境中的作爲”。
不存“浮躁氣”
“心浮氣躁”是幹事創業者的又一大忌。習近平總書記曾嚴肅指出:“現在有些領導幹部,說得頭頭是道,拍腦袋定決策,拍胸脯作保證,但在工作中往往作風漂浮,抓而不實,熱衷於做表面文章。他們嘴上說過,會上講過,就算工作幹過了。人無壓力輕飄飄,井無壓力不噴油。鬆鬆垮垮是要出事的,安全生產事故頻發就是例子。”
幹事創業者一定要戒掉“浮躁氣”,練好慎獨慎微這項基本功。所謂“慎獨”,就是指在一個人閒居、獨處之時,在其行爲不爲他人所
見之處,也要做到謹慎有德。這要求我們不僅要主動接受組織、制度的監督,而且還要不斷加強自律,做到臺上臺下一個樣,人前人後一個樣。在各種誘惑面前,都嚴格約束自己,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穩得住心神、經得住考驗。所謂“慎微”,就是指在“小事”、“小節”上防微杜漸,思想上不放鬆警惕,生活上不放縱自己,時刻敬仰黨紀國法之威嚴。許多落馬高官,也都曾是“能臣幹吏”,但他們均在“糖衣炮彈”前敗下陣來。究其原因:一是居功自傲,不願再繼續進取;二是貪圖物質享受,不願再艱苦奮鬥。正因爲此,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要求“每個領導幹部都應慎獨慎微,從小事小節上加強自身修養,從一點一滴中自覺完善自己,懂得是非明於學習、境界升於自省、名節源於修養、腐敗止於正氣的道理,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的本色”。
不做“老好人”
“好人主義”長期以來爲人所詬病,但依然屢禁不止,被不少人奉爲處事寶典。他們凡事“好好好”“是是是”, “不惹事”“不得罪人”,藉以明哲保身,然後步步高昇。他們怕得罪上級,被“穿小鞋”;怕得罪同級,傷了和氣;怕得罪下級,影響選票,總想著誰都不得罪最好。習近平總書記也曾嚴肅指出:“現在執行制度難,主要原因是一些幹部當‘老好人’,不願得罪人,你好我好大家好,不講原則講人情,不講黨性講關係,甚至批評也變成了變相的表揚。”
幹事創業者必須杜絕這種做派。因爲“老好人”不同於“老實人”,其實質是不明是非、不講原則,任其發展,終將害人害己。因此,在大是大非面前,實幹家一定要堅持原則、堅守底線;在錯誤行爲面前,要勇於發聲,勇於鬥爭;在爲人做事時,要敢於擔責、敢於作爲。只有這樣,才能領導團隊、成就事業。
克服“好人主義”的最好辦法,是開展嚴肅的批評與自我批評。這是共產黨內進行思想鬥爭的銳利武器,也是實幹家領導團隊、管好自己的有效方法。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共產黨人不能“愛羽”,不能過於在乎自己的面子和聲譽。因此,我們一定要本著對自己、對同志、對黨高度負責的精神,大膽使用、經常使用批評和自
我批評這個武器,使之越用越靈、越用越有效。
不怕“丟官帽”
“官帽”也叫“烏紗帽”,它是中國人做官爲宦的代名詞。習近平總書記早在任職浙江省委書記時,就曾寫過一篇文章——《要拎著“烏紗帽”爲民幹事》,強調“每一個領導幹部都要拎著‘烏紗帽’爲民幹事,而不能捂著‘烏紗帽’爲已做‘官’”。拎著“烏紗帽”幹事,就是“把黨和人民的事業放在第一位”, “隨時準備爲黨的事業和人民的需要捨棄隨著領導職務而來的個人權力、待遇和榮耀”; “捂著烏紗帽做官”,就是“一事當前先爲自己打算,對權力、待遇和榮耀津津樂道,而把黨和人民的希望和重託放在次要位置上”。
不怕“丟官帽”的關鍵,是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須知“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因此,我們做事情、幹工作,不能以博取個人名聲、圖謀職務升遷爲目標,而要以利國、利民爲出發點,履職創業,作出實績,這纔是正確的政績觀。
敢於“出實招”
實幹家不僅要想幹事、肯幹事,而且還要會幹事、能幹事。但是,在實際工作中,許多同志卻因未能掌握正確的方法,而出現了兩種傾向:一是“瞎子摸象”,對工作沒有全面把握,不能在耳聞、目見之中見微知著;二是“紙上談兵”,眼高而手低,遇到具體事情不知從何處入手。這些都是極危險的傾向,幹事創業者需牢記在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也一再強調: “無論是貫徹上級的決策,還是抓好本級的部署,都要做到既抓部署、又抓落實,在部署中出實招,在落實中求實效。”但“實招”從哪裡來?答案是從羣衆中來。羣衆的實踐是最豐富最生動的實踐,羣衆中蘊藏著巨大的智慧和力量。要解決矛盾和問題,就要深入基層,深入羣衆,拜羣衆爲師,深入調查研究。調查研究多了,情況瞭然於胸,才能夠找出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辦法。然而這也僅是完成工作的一半,還有一半是抓落實,即要把“實招”應用到羣衆中去。只有敢於“出實招”,才能真正“見實效”;否則,我們就只能像趴在玻璃上的那隻蒼蠅,前途雖一片光明,卻總也找不到出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