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7章 華夏互聯網的上下半場
2014已經過去,這一年被業界公認爲承前啓後的分水嶺,是華夏互聯網上半場和下半場的交接之年。
同時也是合併大年,資本市場的整合大戲接連上演:
先有百度外賣和美團的合併——打則驚天動地,合則攜手共進;
隨後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的合併——徹底改變華夏網約車原本的市場格局;
攜程和去哪兒合併、58同城和趕集網的合併,無不印證著“分久必合”的市場規律。
以傳統BAT爲首進行的商業化佈局和落子,也漸漸讓另一股博然不同的互聯網勢力顯現出原本的樣貌,那就是‘彼岸號’商業聯盟。
回望華夏互聯網發展歷程,從早期的模仿借鑑到如今的創新發展,國內互聯網企業完成了從追隨者到引領者的蛻變。
令新浪、阿里、百度等企業最初對標雅虎、亞馬遜、谷歌的時代已成往事。
如果說10年之前華夏互聯網企業是從學習到借鑑,再到思考的時期。
隨著4G技術的商用普及,移動互聯網浪潮席捲而來,成爲一股新的勢能,催生出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
具有華夏特色的創新模式層出不窮,影響並改變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移動社交重構人際關係,移動支付改變消費習慣,短視頻重塑內容生態,共享出行優化城市交通.
這些創新不僅趕超國際同行,更形成了獨特的“華夏模式”。
現在華夏互聯網企業已經發展到從跟隨到創新發展,再到超越的全新階段。
從去年開始,敏銳的觀察者已經發現,一些企業在消費互聯網階段所積攢的“圈地掙流量”、“燒錢搶用戶”、“補貼佔市場”這些無往不利的招式,漸漸失去了應有的效果。
在客戶個性化、應用碎片化、標準多樣化等等高標準下,相應也提高了企業打造產品的要求和門檻。
互聯網下半場的主題已然明晰:工業互聯網將成爲主戰場。通過技術創新與機制創新,互聯網企業需要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在這個辭舊迎新的歷史節點,一場深刻的產業變革正在拉開帷幕。
華夏互聯網開始進入下半場,也開始迎來深刻變革.
P2P網貸行業在2015年初延續著狂飆突進的態勢,市場熱度持續攀升,但潛在風險已開始顯現。
截至15年2月,全國正常運營的P2P平臺超過1600家,單月成交額首次突破500億元,同比增長超200%。
行業年化綜合收益率仍維持在15%左右,遠高於傳統理財產品,吸引大量投資者涌入。
然而盛融在線、裡外貸等平臺的接連暴雷,爲這場狂歡蒙上陰影——過去三個月已有近百家平臺出現問題。
儘管去年在互聯網大會後,上面提出“四條紅線”,央行也在今年1月表態將“規範互聯網金融”,釋放強化監管信號,但具體監管細則尚未落地,行業仍處於無門檻、無標準的無序競爭狀態。
讓該行業依然在灰色地帶狂奔向前。
與此同時,一場關於未來出行的革命正在醞釀。
在新能源車市場,去年就出現在國內的特斯拉雖然市佔率不到2%,但其高端品牌形象已確立。
加上2月份宣佈將對Model S降價30%,將來到65萬的售價區間,市場一片看好。
通過數據統計,特斯拉電動汽車的用戶羣體科技新貴與投資人士佔比超60%,京滬深三地銷量佔全國75%,因此有媒體稱特斯拉爲電動車界的“蘋果”。
特斯拉Model S也成爲國內最暢銷的進口電動車。
國內這邊,年初易車的李斌想把起家業務賣個好價錢,但先後找了幾家頭部企業都遭拒之後,開始籌謀自己的造車計劃。
這位投資了30個上下游的汽車產業鏈,在業內摸爬滾打多年的資深汽車人,最後打算自己造車,也只有自己造車才能打破對4S點的嚴重依賴。
令人意外的是,當他把造車計劃書遞給投資人時,他反而得到了來自彼岸創投、京東、順爲和高瓴資本每家1500萬美元的投資,剩下資金由李斌個人兜底,總計1億美元,成立蔚來汽車。
命運的轉折往往發生在不經意間。
就在蔚來籌備期間,去年10月某天晚上在國貿一家咖啡館,李斌見了一個女人,這人原本是向他引薦一名汽車設計師,結果這名汽車設計師當時正打算創業,想要做一款顏值高、智能助力的單車,想要李斌投資。
李斌聽完不置可否,反而產生了一個新的想法,如果能做一個手機掃碼隨時騎隨時停的單車,爲用戶解決“最後一公里”的需求豈不是很酷,不過這個汽車設計師對此提議興致缺缺。
一看這樣,李斌扭頭問向旁邊的女人,“要不你幹得了?” 這個名叫Mobike(摩拜)的項目就這樣誕生了,而負責這個項目的女人,就是輾轉多家擔任汽車記者的胡瑋煒。
同月,ofo的戴威也獲得了共享單車創業項目的第一筆100萬的融資。
這樣從共享單車到新能源汽車都有涉獵的李斌,第一個想要找的合作伙伴就是,蔚來另一位創始股東也是他的好友:李想。
作爲汽車之家的創始人,李想造新能源電車的想法,心比天高的他婉拒了跟李斌搭夥蔚來的想法,而是自己出資,聯繫了明勢資本,也弄了1個億,成立的理想汽車。
而日後將與他們並稱“蔚小理”的何小鵬,此時還在阿里移動事業羣總裁的位置上,還在跟UC瀏覽器國際化和阿里移動生態佈局打交道。
歷史往往充滿戲劇性。當李斌、李想等人埋頭造車時,樂視創始人賈躍亭正以一場華麗的表演,將“造車新勢力”的概念推向高潮。
早在今年1月4日,一封題爲《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心在最顛覆》的內部郵件在互聯網圈引發地震。
郵件中,賈躍亭先是預測了樂視在15年的營收預計打造230億,並透露樂視電視的全年銷量預計達到300-400萬臺。
隨後筆鋒一轉,近半篇幅以近乎悲壯的筆調描繪樂視造車的壯美藍圖:
“.早在13年,針對是否造車,公司高管發起過一次投票,結果大部分人都表示堅決反對,因爲投資極多、難度極高、風險極大,三極問題甚至有可能會拖垮整個樂視,當時我妥協了.
但到了現在,不能因爲怕失敗而不去做,只要能點燃更多人的夢想,只要能點燃華夏新能源的造車夢,即使樂視造車會讓我陷入萬劫不復,我也會義無反顧!
即便最終我們造車失敗,‘樂視造車’也會激勵我們的同行們,必將帶動更多同行加入互聯網電動汽車的產業中來,大大縮短該產業的發展週期,就像我們引領並改變了華夏互聯網電視行業一樣。
從現在定義未來是不可能做出顛覆性的產品。
樂視想要成爲一家偉大的公司,就必須先從未來定義未來,再從未來定義現在,只要有人有這種預判未來數年的前瞻性意識和大局觀,就會在未來互聯網的市場上無往不利。
我認爲我就是這樣的人!
剛纔提出的超級汽車戰略就是從未來定義未來的汽車和製造汽車的模式,當樂視超級汽車亮相那時,你們就知道未來汽車是什麼模樣。
最後,讓我們一起爲夢想窒息!”
當賈躍亭這句充滿“顛覆”和“窒息”論調的郵件內容被媒體披露後,迅速點燃市場熱情。
更令人矚目的是,賈躍亭提出了“從未來定義未來”的顛覆性理念,將樂視七大業務體系全部納入造車版圖。
資本市場立即給出熱烈迴應,郵件內容曝光當日,樂視股價逆勢漲停,市值一舉突破800億。
此時陳默看著屏幕中的樂視超級汽車生態化反大戰略,連連點頭,手上鍵盤敲擊不停,他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樂視手機是未來汽車的大腦、樂視電視是顯示系統、樂視UI是神經中樞、樂視影視、音樂、車聯網成爲影音娛樂系統、雲平臺成爲智駕平臺。
如果把樂視兩個字換成小米,再結合彼岸的業務,兩相結合。
這不就是未來小米的人車家大戰略的雛形麼。
陳默嘴裡喃喃自語,‘生態化反’這個首次出現在大衆視野的新名詞。
其實所謂‘化反’在詞典裡面根本查不到這個詞,不過根據陳默的理解,賈躍亭想表達一種看似高大上實則複雜晦澀的詞語-——生態化學聚變反應。
作爲財會出身的賈躍亭,能想出這個詞也是難爲他了。
作爲過來人,陳默清楚看到樂視模式的致命傷:對方所描繪所謂的‘生態化反’場景,不過是用一個又一個概念炒作在資本市場進行運作,再通過資本運作快速整合多領域,強行捆綁不相關業務。
這點從樂視去年淨利潤只有3個億,市盈率超200倍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200倍市盈率什麼概念,相當於樂視如果保持現狀不變,投資者得需要200年才能回本。
跟小米造車本質的差別在於,樂視是資本驅動、技術空心化、用戶斷層;
而小米則突然接到命題作文,揹負上面的期許,砸了百億真金白銀,又是壓上掌門人全部聲譽、又是招技術專家,又是自己建廠,偃旗息鼓沉下心來進行研發製造,加上成本控制和用戶協同.
埋頭苦幹的三年恰逢疫情屬於天崩開局,最後還真造出名堂來了,可以說殊爲不易。
不過話說回來,此時的賈躍亭在大衆層面還是頗有人格魅力,不斷用造車講故事,推高股價,一邊不斷套現聲稱這些錢無息借給公司造車,形成無限循環,在“PPT造車”後,開創了“微博造車”的奇觀。
可惜最終野心太大,時運不濟,終究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