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三百三十五章 亂平之後

二人便聊了一陣。王敦轉(zhuǎn)而道:“……高嶽封王了麼。好朝廷,好朝廷。”雖然一時停了口,但憤懣輕蔑之意,顯而易見。

錢鳳應和道:“是。朝廷已封了他做秦王。說起來,朝廷對明公您,實在不公!他高嶽遠在西北,朝廷見不到摸不著,只不過打退了幾次匈奴人,便屢屢賞酬他的功勞,如今更是破例封王爵。可是高嶽打下的地盤,可曾有尺寸之地,被納入朝廷的管轄內(nèi)?國內(nèi)一縣之令,可曾是朝廷指派出任?雖然藩鎮(zhèn),實則自立矣。反過來,只因明公近在眼前,朝廷便忽略您過往擁戴贊翊之功,而處處看不順眼,各種防備猜忌,豈不使人寒心?故而屬下一直說道,這樣的朝廷,不反也要逼著人反。”

王敦面色陰寒,又重重哼一聲:“高嶽,山野村夫,如今竟也能登上高堂,享受非常名爵,欺世盜名怕不教天下名流笑死。而我名門世家,江表豪族,卻落得被反覆排擠嫉視,甚至被當做心腹之患。哼,這樣本末倒置,早知當初便不該立他爲帝。你說得對,天子既然愈發(fā)昏聵,還是早些廢黜他的好。且司馬氏歷來無德無才,我瑯琊王氏,英傑輩出,爲什麼反而要向這種庸主屈膝,不如獨立自主。”

錢鳳巴不得他這般說話,當面又奉承了一番。正說話時,又有斥候上得船來,奉上兩軸紙卷,卻奏道其一乃是剛剛得到的秦王詔令,目前也正在傳示天下;另一份卻是湘州的軍報。

“快拿來與我看!”

這次,王敦反而沒有方纔看聖旨時候,那般輕描淡寫的鎮(zhèn)定。他兩步走過去,從斥候手中一把奪過來,立時展開了凝目細讀。錢鳳面色也變得儼然起來,忙湊過來也在旁仔細觀瞧。

平日裡閱覽書信奏報等等,王敦幾乎都是一目十行,現(xiàn)下卻逐字逐句的去看,看完這份,又去看那份,接著再反覆重看一遍。

“高嶽奸詐,果然不可輕信!”

終於再找不出一絲額外的有價值的信息,王敦放下兩份紙卷,面色已經(jīng)陰寒的可怕,他將兩手往背後一負,徑直走到船舷邊,望著天邊兀自思索,忽而心中發(fā)起厭煩。錢鳳默默地走到王敦身邊,一時也蹙眉沉吟,心中斟酌對策。

第一封奏報上,高嶽大義凜然地表示不可容忍王敦的反叛行爲,並堅決的站在皇帝司馬睿這邊,嚴詞斥責王敦。高嶽不僅以實際行動來響應,已然發(fā)兵東出荊州襄助朝廷平叛,更以秦王之名,號召天下南北,凡是忠於王室的藩鎮(zhèn),或者民間義士,都立即行動起來,共同貢獻力量,早日剿滅逆臣。

第二封奏報上,乃是最新的戰(zhàn)報。魏乂圍攻長沙城,將要得手的時候,卻不提防忽然有秦軍殺到,來勢狂猛迅疾,兜頭便縱馬劈砍。魏乂猝不及防,麾下兵卒也驚駭莫名,正漸至混亂的時候,城中譙

郡王司馬承又遣出敢死士卒千餘人來,結(jié)果兩相夾擊,魏乂很快便抵擋不住,正要撤逃,卻被秦將楊堅頭堪堪攔住去路。魏乂忿而與其交手,不及二十合便被砍死,餘部立時潰散,故而圍攻長沙的軍事,算作失敗。

兩封奏報,皆是極壞的消息。王敦將舷欄重重一拍,恨聲道:“……來日我若得勢,必要高嶽賊子好看!”他轉(zhuǎn)頭看了眼錢鳳,見其滿面凝重若有所思,便又道,“世儀,如今攻伐湘州事敗,秦賊與司馬承相會,聲勢必然甚囂塵上。若是彼等趁勢北攻,我荊州根本之地空虛,如何是好?倘若我現(xiàn)在立即回師江陵呢,你看可好?”

“不可!”

錢鳳一下從沉思中驚醒,連連擺著手道:“萬萬不可!大將軍,目前爲止,上庸、秭歸兩地,都沒有任何警報傳來,說明沒有遇到敵襲。那麼,秦軍究竟是如何兵至湘州的,我們眼下還真的無從得知。但,既然魏乂兵敗身死,湘州目前局面已然敗壞,一時也不可挽回。那麼,眼下上上之策,便是索性放任不管,加快行軍速度,直撲建康,只要將皇帝捉拿到手,便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屆時大將軍便是魏武帝,高嶽便再強橫,終究也不過袁本初也。”

“可是江陵乃是我根本之地,不容有失……”

“江陵重要,孰與建康?高嶽勢盛,孰與帝皇?大將軍眼下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乃是關心則亂的迷局。當前局勢,乃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若是半途而歸,縱使費一番氣力而打退了秦軍,大將軍也是疲於奔命徒勞無功。那時候再想鼓動兵卒,重新出發(fā)再度與天子爲敵,士氣衰且沮矣。且朝廷不斷下詔斥公爲賊,讓天下齊來討伐,如何應付?故而請依屬下之言,一鼓作氣決然東進,只要打下建康抓住皇帝,便是將區(qū)區(qū)江陵暫時讓與他,又值得什麼?”

錢鳳越說越急,到最後連聲音都大了不少,忘了殊爲失禮。他緊緊地盯著王敦,生怕這位主子,當下又改變主意,執(zhí)意要回師與秦軍廝鬥,徒然將精力損耗在不該損耗的地方,而將眼前的大好局面,生生放棄。錢鳳暗忖,從前費了多少心思,終於勸得王敦公然叛亂,錢鳳自己正是躊躇滿志激動不已,若是突然又回去,不要說他,部下兵士們,有多少人都得掃興失望,屆時人心一散,萬事皆休,到最後能逃過朝廷追剿,保住一顆頭顱,就算是意外之喜了。

王敦負著手,在船舷邊急速地來回走動,腦海中左思右想,天人交戰(zhàn)。下意識地伸出頭去,四周那波翻浪涌的森冷霧氣,幾乎潤溼頭面沁入肌膚。耳聽著滔滔江水奔騰咆哮之聲,愈來愈急,王敦雙目猛然大睜,定定地看著如箭離弦的東去之水,他驀然回頭,映入眼中的,是錢鳳迫切且期盼的眼。

“傳我將令——全軍開拔,直撲建康!”

數(shù)日後,王敦叛軍順江東下,抵達建康城西,京師戒嚴,皇帝親自披甲臨城。王敦本打算先進攻劉隗駐守的外鎮(zhèn)金城,但部下都勸他不如直接進攻石頭城,王敦應允。駐守石頭城的周札,本就對朝廷不滿,當下直接開門迎降。隨後王敦又擊敗了劉隗、戴淵、周顗、刁協(xié)等人的進攻,建康城遂成爲再無防務的孤城,完完全全的暴露在了王敦的面前。

永昌元年十月,梁州刺史謝艾、湘州刺史司馬承合兵一處,在擊敗魏乂軍而撫平湘州之後,北上攻略荊州,並陸續(xù)奪取江陵及襄陽,於是荊州之地,由南至北,非復王敦所有。但此時,王敦已然攻佔建康,掌控了朝廷根基之地揚州,聲勢更加煊赫。劉隗、刁協(xié)先機遁走投往後趙,戴淵、周顗等忠於朝廷的大臣皆被殺害。王敦軟禁天子,自封爲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楚王,隨即還鎮(zhèn)蕪湖,遙控朝廷,軍政大事皆從己出,皇帝開始成爲擺設。

未幾,秦軍及司馬承的軍隊,開始準備東進繼續(xù)平叛。廣州刺史陶侃,也發(fā)兵北上遙相呼應。王敦矯詔,責罵高嶽及司馬承等皆是居心叵測的叛軍,而勤王軍也針鋒相對,遍發(fā)檄文,反斥王敦乃是惡行遠邁操莽之流的篡國逆賊。兩邊脣槍舌劍,更且大打出手,南方遂也烽火連天,兵戈不息。

內(nèi)憂外患之下,司馬睿憂憤成疾,染病臥牀不起。到了年底,司馬睿終於在不甘恨怒中駕崩,享年四十七歲,在位六年,諡號元皇帝,廟號中宗。皇太子司馬紹繼位,越年改元太寧元年。

新帝登基,王敦欺他年輕,根基尚淺,於是忍耐不住,開始謀求篡位,自率大軍移鎮(zhèn)姑孰。晉廷也暗中採取一切有效措施以作防備。正是危機重重的時候,謝艾的梁州軍與司馬承的湘州軍,已然將要兵臨江州,開始進攻武昌城。王敦此時已患病,聞訊不禁大怒,親自領兵又逆江而上,與勤王軍大戰(zhàn),雙方相持不下。朝廷趁勢徵召臨淮太守蘇峻等出兵討伐,王敦遭遇兩面夾擊,支撐不住,開始轉(zhuǎn)入頹勢。皇帝司馬紹更是御駕親征,在擊敗王敦之亂的局勢上,增加了最後一塊重要砝碼。

王敦氣恨焦急,病情便越來越嚴重,但仍舊勉強支撐部署反擊,但屢遭不利。還曾派錢鳳督軍復攻建康,又被皇帝率軍擊敗。到了太寧二年的時候,王敦一病不起,終於死去,餘部在錢鳳、沈充等鐵桿造反派的統(tǒng)領下,仍然負隅頑抗,但根基已倒,枝葉如何還能茂盛,沒有多久,錢沈等都被陸續(xù)剿滅身死,至此王敦之亂徹底平定。

大逆得平,東晉朝廷終於緩過一口氣來。朝廷對朝野內(nèi)外的各種勤王力量或者身處敵營、藩鎮(zhèn)但卻始終忠於皇室的臣子,都給予了不同程度的嘉獎。不過最後面對秦王高嶽,朝廷卻變得含糊其辭,態(tài)度轉(zhuǎn)而微妙起來。

(本章完)

第兩百一十七章 最新去向第一百五十九章 敵軍如蝗第四百二十三章 知子如母第三百零四章 要見主帥第兩百三十六章 吾道不孤第一百三十章 運回好馬第一百八十章 端陽節(jié)至第兩百三十一章 各有心思第兩百九十六章 徵南行營第一百六十五章 勁敵東來第四百一十九章 內(nèi)有奸細第七十一章 人事任免第三百章 窮途末路第三十一章 內(nèi)室智囊第一百七十二章 霸王再世第一百七十三章 暫退敵軍報到+抱歉第兩百二十一章 小小要求第三百六十一章 恭請聖裁第三百四十七章 左右爲難第一百三十五章 豈願順服第九十二章 單打獨鬥第四百一十五章 來者何意第兩百八十八章 鳴沙柴堡第四百零八章 峰迴路轉(zhuǎn)第兩百八十一章 各種內(nèi)鬥第兩百五十一章 瞻前顧後第三百一十九章 大師箴言第三百六十七章 直擊根本第一百四十六章 天羅地網(wǎng)第三百零二章 格格不入第兩百七十四章 公私混雜第一百零八章 親迎氐王第三百九十章 莫名使者第三百五十七章 奴家惜奴第二十七章 諄諄以教第兩百九十六章 徵南行營第三百二十二章 親臨朔州第一百八十八章 校場受降第三百九十七章 人人自危第五十二章 隴西變天第六十章 李虎心思第三百五十章 何人擋路第一百五十二章 論功行賞第三百六十四章 久忍篡國第三百八十章 私人身份第八十四章 心中煎熬第兩百二十七章 氣鬱心間第三百三十一章 進爵爲王第四百章 言出如鋒第九十六章 智囊獻議第兩百五十二章 消釋疑慮第三百二十七章 約秦之議第三百七十六章 據(jù)實奏報第五十九章 人心如秤第二十二章 心潮翻涌第三百二十一章 悲中有喜第三百一十章 傷人暗箭第兩百八十八章 鳴沙柴堡第兩百二十三章 疑竇叢生第兩百八十五章 塞北狼煙第三百一十三章 意欲撤軍第一百五十九章 敵軍如蝗第三百五十九章 兵圍洛陽第三百七十章 幷州軍議第六十四章 真知灼見第三百七十二章 疾行北上第一百五十二章 論功行賞第一百八十七章 微微情愫第一百三十二章 遊子之心第一百七十九章 是有難處第三百三十七章 再伐代國第四百一十九章 內(nèi)有奸細第三十章 陌生堂弟第十七章 漢兵式微第一百四十九章 狹路相逢第一百一十五章 提前預備第一百零一章 機鋒涌動第四十九章 郅平殞命第四百一十六章 動情曉禮第三百九十四章 三年局勢第二十九章 當街翻臉第兩百一十五章 擊退來敵第一百八十二章 名門之後第十六章 針鋒相對第四十三章 武都授首第四百章 言出如鋒第三百五十一章 痛下決心第三百四十九章 一夜密談第五十九章 人心如秤第三百二十章 貴何如之第二十一章 丈夫相交第八十一章 火燒糧倉第四百一十三章 鄴城方面第一百三十三章 兩難之處第兩百八十章 平陽之亂第兩百三十八章 失去目標第四百零四章 威逼利誘第一百四十七章 覷機而退
第兩百一十七章 最新去向第一百五十九章 敵軍如蝗第四百二十三章 知子如母第三百零四章 要見主帥第兩百三十六章 吾道不孤第一百三十章 運回好馬第一百八十章 端陽節(jié)至第兩百三十一章 各有心思第兩百九十六章 徵南行營第一百六十五章 勁敵東來第四百一十九章 內(nèi)有奸細第七十一章 人事任免第三百章 窮途末路第三十一章 內(nèi)室智囊第一百七十二章 霸王再世第一百七十三章 暫退敵軍報到+抱歉第兩百二十一章 小小要求第三百六十一章 恭請聖裁第三百四十七章 左右爲難第一百三十五章 豈願順服第九十二章 單打獨鬥第四百一十五章 來者何意第兩百八十八章 鳴沙柴堡第四百零八章 峰迴路轉(zhuǎn)第兩百八十一章 各種內(nèi)鬥第兩百五十一章 瞻前顧後第三百一十九章 大師箴言第三百六十七章 直擊根本第一百四十六章 天羅地網(wǎng)第三百零二章 格格不入第兩百七十四章 公私混雜第一百零八章 親迎氐王第三百九十章 莫名使者第三百五十七章 奴家惜奴第二十七章 諄諄以教第兩百九十六章 徵南行營第三百二十二章 親臨朔州第一百八十八章 校場受降第三百九十七章 人人自危第五十二章 隴西變天第六十章 李虎心思第三百五十章 何人擋路第一百五十二章 論功行賞第三百六十四章 久忍篡國第三百八十章 私人身份第八十四章 心中煎熬第兩百二十七章 氣鬱心間第三百三十一章 進爵爲王第四百章 言出如鋒第九十六章 智囊獻議第兩百五十二章 消釋疑慮第三百二十七章 約秦之議第三百七十六章 據(jù)實奏報第五十九章 人心如秤第二十二章 心潮翻涌第三百二十一章 悲中有喜第三百一十章 傷人暗箭第兩百八十八章 鳴沙柴堡第兩百二十三章 疑竇叢生第兩百八十五章 塞北狼煙第三百一十三章 意欲撤軍第一百五十九章 敵軍如蝗第三百五十九章 兵圍洛陽第三百七十章 幷州軍議第六十四章 真知灼見第三百七十二章 疾行北上第一百五十二章 論功行賞第一百八十七章 微微情愫第一百三十二章 遊子之心第一百七十九章 是有難處第三百三十七章 再伐代國第四百一十九章 內(nèi)有奸細第三十章 陌生堂弟第十七章 漢兵式微第一百四十九章 狹路相逢第一百一十五章 提前預備第一百零一章 機鋒涌動第四十九章 郅平殞命第四百一十六章 動情曉禮第三百九十四章 三年局勢第二十九章 當街翻臉第兩百一十五章 擊退來敵第一百八十二章 名門之後第十六章 針鋒相對第四十三章 武都授首第四百章 言出如鋒第三百五十一章 痛下決心第三百四十九章 一夜密談第五十九章 人心如秤第三百二十章 貴何如之第二十一章 丈夫相交第八十一章 火燒糧倉第四百一十三章 鄴城方面第一百三十三章 兩難之處第兩百八十章 平陽之亂第兩百三十八章 失去目標第四百零四章 威逼利誘第一百四十七章 覷機而退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岩市| 建昌县| 资中县| 谷城县| 南投市| 新晃| 千阳县| 高陵县| 屏东县| 昌吉市| 策勒县| 衢州市| 金坛市| 大庆市| 常熟市| 芮城县| 文安县| 五家渠市| 营口市| 晋城| 古浪县| 定陶县| 郎溪县| 淅川县| 大冶市| 吴忠市| 丰顺县| 抚顺市| 比如县| 崇明县| 米易县| 阳城县| 昆山市| 津市市| 新巴尔虎左旗| 综艺| 锦屏县| 塘沽区| 德庆县| 图木舒克市| 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