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白露的指控,宣平帝不得不調查陳留郡王秦翊緯,但沒有切卻證據宣平帝只是下了旨給這個侄兒道:有人誣陷陳留郡王參與行刺,爲了安全便加派人手保護郡王府.
這其實就是變相要監視,只是不好明說.
秦翊緯至少表面也很配合,甚至還閉門謝絕會客.
東宮行刺,太子妃早產,朝堂開始人心異動.有些人是想趁機打壓對手,有些人是想將女兒塞進東宮,每個人都在等著看宣平帝或太子怎麼動下一步.
秦翊衡動了,但卻與上述皆無關.
"兒臣近日閱覽重刑死罪題本,察覺下至各地州牧推官上至刑部官員不少對我大齊律並不熟,這樣怎能查無遺漏?"
秦翊衡這一上奏刑部尚書兼次輔任得敬便跳出來反駁,"刑部官員覆核皆是仔細查閱大齊律後才定論."
"口說無憑."秦翊衡淡淡地說.
任得敬火氣有些上來,自己可是蔚筠的親小舅連皇帝都得讓三分,這毛都沒長齊的姪孫竟然敢當庭給自己難堪.
"殿下又有何憑據說我刑部官員不熟律法?"
秦翊衡就等這句話.
"青州府張三命案如下:張三偷盜不良逃逸多年後攜一女李氏稱妻返家,數日即竊母胡氏財物,胡氏責之,竟持磚毆母,後張三弟張七扭住張三,胡氏持棍責罰張三,李氏竟持刀攻擊張七,後刀被胡氏奪下,混亂間胡氏捅死張三.李氏狀告胡氏殺子.青州府定罪胡氏杖六十流放兩年,大理寺駁正認爲胡氏無罪,刑部卻堅持原判,任尚書可知此事?"
"知,大齊律明言故殺子杖六十徙兩年,何錯之有?"
刑部與大理寺本來就不對盤,大理寺駁正刑部自然會找理由反對.
"第一大齊律序言開宗明義道凡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廢疾,犯流罪及以下,收贖,胡氏左腳天生萎縮不良於行,爲何還有杖六十徙兩年之責?第二胡氏爲保張七從李氏手上奪刀表明並非故意殺人乃意外,不可用故殺.第三李氏持刀傷張七卻未被懲處.這一案三點錯誤,任尚書竟問何錯之有?孤認爲大理寺駁正判無罪纔是正確."
秦翊衡一說完任得敬整個臉都變成豬肝色一句話都說不出.
"那太子有何建議?"宣平帝趕緊出來打圓場.
"兒臣建議,刑部官員應每三年重新評覈律法,縣州府應配有一名精通大齊律之律吏."
大多數朝代的地方官也不通律法,是參照師爺主簿的意見,難免多有偏頗.
刑部官員考覈也就算了,但縣州府都要配一名律吏這就影響甚大.
首輔兼戶部尚書袁尚義趕緊出面"這還得多方衡量."
非皇帝或太子黨的大理寺卿韋匡卻出面贊同"太子之見有利我大齊萬民."
太師周衍泰也許是爲了力挺秦翊衡少見出聲"臣亦附議太子."
一時宣平帝竟難開口,只能以再議退朝.
一退朝宣平帝秦懷??立即召秦翊衡至乾清宮.
"你竟不先與朕商議,任得敬可是次輔,是妥妥擁護朕之人."
"光擁護二字就可在刑部獨大十多年,難道還不滿足?"秦翊衡冷淡地說.
"你想拔掉他?"
"刑部官員多平庸,任尚書還佔住次輔一職,陛下難道不想收回?"
宣平帝當然想,當初將任得敬放在刑部侍郎是因宣平元年行刺那案後要搜查定罪漢王慶王人馬.任得敬祖父任峋是太師,姑母爲世祖元配孝懿皇后,同母姊姊是英國公夫人,姪女是當朝皇后,這等身分是鎮得住刑部與其他官員,甚至最後得以因功登上內閣.但權力易使人腐敗,任家家風雖好也只能讓任得敬不貪銀兩可擋不住他到處安插自己人馬與收書畫田宅美女入自己的口袋.
宣平帝只是不想也沒理由整治任得敬.畢竟是擁護自己的功臣,若是獲罪會讓其他皇帝派的臣子心寒.
秦翊衡這招或許是個敲打的好機會.
"...那韋匡與陳留郡王可是不清不楚."宣平帝突然說.
"廢太子對韋匡有救命之恩,韋匡照料陳留郡王也是常理,但韋匡本人剛正爲民不然陛下就不會讓他任大理寺卿."
秦翊衡準確說出宣平帝任用卻不相信韋匡之事,後者有些驚喜卻冷哼迴應.
"宣太師與大理寺卿."宣平帝道.
"你兩人爲何支持太子?"
"老臣見韋大人支持便支持."周衍泰這句話嚇了韋匡一跳.
兩人並非同一派政見也有所不同,平日也沒什麼交情,怎麼會有這種言行?
"哦?太師這般相信韋卿?"宣平帝也有些疑惑.
"韋大人從殿試起便展露對律法對萬民關心之意,大理寺這些年在韋大人治理下對真相鍥而不捨的追查讓老臣敬佩."
即使是政敵聽到這種真心奉承也會沾沾自喜,況且韋匡私下其實對周衍泰頗有讚賞.
"太師過獎了."
"那韋卿爲何支持?"
"太子之策可從最源頭大量減少因縣府不懂律法之誤判,甚至進而教化萬民懂律法從而降低犯罪,實爲良策.況且此舉可減少大理寺刑部沉壓待覆核之舊案,對官員亦有益處."
秦翊衡接著說"我大齊疆土縣不足一千二百,府州不到四百,一名小吏年俸三十兩計算,一年下來未滿五萬兩,對戶部而言並非難事."
宣平帝聽完十分心動,這些律吏用的好時還可當成自己的耳目監督各地,俗話說天高皇帝遠,那些偏遠或有藩王公侯久居之地其實很難打入.
"韋卿先與太子商議擬出議程,再讓朕過目."
宣平帝這一說基本上是同意這項政策.
"遵旨."
"殿下何時有空,下官好登門商議?"
"不需商議,韋大人擬好再讓孤過目即可."
"...殿下如此信任下官?"韋匡對秦翊衡今日之舉多有保留,怕他是要藉自己之手扳倒他人,不然怎麼會當庭打臉任得敬?
"不是信任你,是信任你對百姓之心."
秦翊衡這句讓韋匡的心整個動搖,"多謝殿下看重,下官會盡速擬出再呈給殿下過目."
"好."
而另一頭可就不是這種和諧局面.任得敬咽不下被被秦翊衡公開羞辱之氣,未過午就告病返家,一連摔了好幾個茶盞花瓶都不能消氣.
"黃口小兒,若不是老夫你哪能安坐太子之位!"
任得敬這幾年順風順水被吹捧上天,連自己真正的功績都忘了反而越來越誇大.
後來是他最寵愛的三子任煦建言"父親何不順勢探探陛下的心意?我們也好擬對策."
任煦說的也沒錯,到了任得敬這個地位一個不小心被罷官告老都是極有可能.雖然任得敬認爲這一天絕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但多想準沒錯.
於是任得敬以病爲藉口直接告假數日.
宣平帝當晚便告知蔚筠此事,雖然任得敬是她的親人,但蔚筠身爲皇后最先考慮的是秦翊衡與秦懷??,接著纔是英國公府與任家,即便是親舅一旦年老昏聵該除還是得.
"畢竟他是任太師之後,多替他留點情面."蔚筠淡淡地說.
這就表示同意拉下任得敬,宣平帝一聽也沒什麼後顧之憂了.
任得敬一告假,帝后的慰問就不斷,太醫獲令每日早晚登門拜訪,各種珍貴藥材也如流水不斷送進任家,讓任得敬頗爲得意對長子任燊三子任煦道"陛下還是離不開我."
結果得意沒兩日就聽見太子太師與韋匡聯名提出編修大齊律與編制律吏的奏摺,宣平帝當場就讓內閣議一議.宣平帝的[議一議]多半就是支持.
任得敬一聽惱羞成怒立即動手寫辭呈,意在反對此事.
任燊勸阻"父親,您別意氣用事,這是就算了吧."
"什麼意氣用事,我再不出聲未來只會被韋匡壓著打."
任燊等不到能能言善道的弟弟返家,那封辭呈就被送進宮.
隔日,宣平帝慰留的旨意便送進任宅.
任得敬傲慢地對兒子們說"果然如我所料,陛下定會挽留我."
宣平帝是慰留沒錯,但不代表他真心不讓任得敬辭官.
任得敬又過了幾日與幾名美妾胡天胡地的日子,正盤算什麼時候[病癒]返職時,內閣那頭就傳來支持律吏一案,讓任得敬一口老血吐了出來.原來任得敬爲了不在可當他孫女的美妾面前丟臉,每日都服用補藥,原本就有肝風上亢之癥又加上補藥這一激動氣血並走於上就嘔出血來.而這一幕竟被郭太醫見去.
宣平帝聽郭太醫稟報後對首輔袁尚義次輔傅磬道"原來任尚書病情如此嚴峻,朕實在不應該再將政務強加於他."
袁尚義本來就在提防任得敬想扳倒自己當內閣首輔,於是便順著宣平帝之言"陛下愛惜臣子是吾等之幸,任尚書操勞多年卻仍老驥伏櫪令吾等汗顏,但若爲此而折壽就非吾等所樂見,望陛下三思."
"袁大人說的是."傅磬這附議就決定了任得敬的去留.
當日宣平帝便下旨答應任得敬致仕加封他爲太子少師並要他安心調養.
任得敬接旨後又吐了血直接昏厥過去.
後來老英國公夫人任得徽親臨任府探望自己的小弟.
任得敬一臉病容鬱郁不得志地看著皇后之母.
任得徽嘆了口氣,她心知這個小弟自小就被寵壞,再加上大哥任得敏早逝,任家只能扶持唯一的兒子繼承所有的政治勢力這才讓他錯誤地以爲自己有這麼大的能力.
"你這般致仕也算是善了."
"我這樣被趕下怎麼能算是善了."任得敬不甘地說.
任得徽怒道"你以爲不收銀兩就不算貪?你收的那些字畫田宅美人以爲無人知曉?帝后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罷了,若你不姓任不是皇后的小舅,早就被抄家流放."
任得敬啞口無言,良久後才喃喃地說"任燊任煦都還不成氣候,任家往後該怎麼辦?"
"兒孫自有兒孫福,況且興衰成敗乃常事,不伏低哪能跳高,你就安心養病吧."
衆人還不知這只是起頭,秦翊衡往後可是將一池春水撥動得天翻地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