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域之中,尋常山野之間,一身豔麗紅色仙裙的女子腰間掛著劍,髮髻間的金簪隱隱閃動五彩華光,邊走邊抱著葫蘆磕仙丹。
元易走在瓊霄身側,神識卻是散於天地之間,在感應著這一方“無道”之地。
當然,這般諸道未生的混沌狀態對於他的影響幾乎不存在,一念可見大羅天,諸天之世不能阻。
說起來,這般腳踏實地的用步伐丈量大地,不管是他還是瓊霄,實際上都不多。
看著身旁舉起葫蘆往口中倒仙丹當零食吃的瓊霄,元易擡手在其腦門上敲了敲。
瓊霄放下葫蘆轉頭望來,隨即把葫蘆遞了過來:“師兄可要嚐嚐?這樣也好改換仙丹的口味。”
大師兄玄都所贈的仙丹不少,但要給雲霄和碧霄也留一份。
好在元易自身道行夠高,煉丹術雖然稀鬆平常,比不得大師伯太清聖人,但也算能煉製一些尋常丹藥。
更何況他道場之中的靈藥園可不小,其中不乏一些先天靈根在,有這般原材料的優勢,加上元易堪比聖人的道行,也能煉製出不錯的丹藥來。
甚至於爲了讓仙丹的口味更好些,元易耗費了些許精力。
自己煉製的丹藥或許比不上大師伯太清聖人所煉仙丹效果好,但口味定然是要更勝一籌的,瓊霄親口所言。
“你好生感悟這裡的天地大道,恢復道行之時,或許修爲還能更深厚幾分。”
“能想師兄這般嗎?待大姐與碧霄歸來,道場可能稱四聖島?”
“九龍島號稱四聖的,已經入了封神榜去。”
元易輕嘆了口氣,瓊霄與碧霄似乎都對聽起來很有派頭的名號莫名執著。
“大道恆易,天地之道亦爲之易,此方天地之道,即是我大道之演繹。
你與雲霄、碧霄的道相輔於我,助我共衍大道,應天地人三才之位,也當順之而易纔是。
這是大師伯主導的演化,你多體悟幾分,或許會有收穫。”
“這裡不是無道之地嗎?”
元易搖了搖頭:“更準確來說,道一直存在於天地之間,此地有道,而無具體的法,道恆易,也恆存,老師說萬般皆是道,一切存在與不存在的的,都在大道之中,你忘了嗎?只是如何得道,這求道之路,需得自行開闢。”
元易一路走來,一邊與瓊霄闡述著大道之變。
論道對於他們而言,本就是平常之事。
過去也是元易道行最高,指點她們修行也不少,可以說雲霄三姐妹的大道都受他影響至深。
“仙道也不過只是大道之路中的一條,是道祖所開闢。
羅睺之道,三族的煉形之道,西方教的八百旁門三千左道,天庭神道,這都是大道之路。
我們玄門三教,乃是仙道正統,道祖嫡傳。
卻也不必爲仙道所束縛,世間之法,殊途同歸,多一條路並不是壞事。
雖然生靈都喜歡走現成的道途,唯有在眼前無路之時方纔去開闢前途。”
“師兄是說,大師伯這是在演道,要超脫出仙道的路?”
“我玄門仙道,師法天地而道法自然,講求天人合一,證道於天地,順應天地之勢,而證自身道果。
實則西方教與羅睺的魔道卻不同,魔道行於極端,道盡歸己身,唯尊自我,也算是衆生之道的一條,魔道不可滅,便是因爲其本身就根植於生靈之性中,衆生存,魔便消退不了。
西方教的道則是以仙道與魔道爲根基,更近於生靈之道的大道,這也是西方教二位聖人的了得之處,從仙道之中走出了他們的道路。
此時此刻,我便感應到了,這裡的大道之中,充盈著生靈之性,尚未定型,活躍至極,說不得也能衍化出幾條不一樣的路來。
人族在萬靈之中最爲特別,生靈之性最是濃郁,不全然依賴於道性,便也最是無常,生靈之道,人族成爲代表可並非只是來自於聖人的青睞,他們身上,存在著基於生靈之性而蘊養出來的創造性。
正因孱弱,所以才需要更多的生存之道,蘊含無盡的可能性。”
女媧師叔很早就不插手人族之事了,近乎放養。
瓊霄輕輕點了點頭,又倒了一顆仙丹餵給元易。
“我們不快些趕過去嗎?會不會誤了時機?讓大師伯等急了?”
“自是不會,時機只會剛剛好,更何況,大師伯那般道行,又如何會等急呢?”
在元易的印象裡,似乎這位大師伯總是給人老成持重的印象,有種萬事都在掌控之中的從容鎮定。
同爲聖人的二師伯與老師身上,都沒有這樣的氣質,二師伯更爲嚴肅,威嚴更重。
老師嘛,則是要隨性得多,也是最喜怒於色的人,最是好懂。
元易便帶著瓊霄這般不疾不徐地一路向西行去,這人域之中,大勢變幻,卻是已經到了他印象之中的春秋時期。
天地失道,生靈失道,亂象已顯。
在這人域之中,元易與瓊霄也遇見過熟人,那位西方教出身的藥師,也在這人域之中行走。
曾經作爲聖人親傳弟子的他,在人域鑄琉璃淨土,也被一併借走,爲護衆生盡了幾分力。
不得不說,聖人親傳弟子,確實都不非易與之輩,元易看得出來,藥師的大道經此一事,雖然受創頗重,卻有幾分涅槃新生的趨勢,看樣子要更進一步,趨於圓滿。
另外,現在的藥師,明顯可以選擇脫離人域,迴歸西方教,但藥師似乎並無此打算,自言大道合該在這東方之地,衆生之間,立身之處,便是淨土,琉璃不染。
元易覺得他在學玄門三教的路,嘗試超脫出大教的桎梏,別開生面。
與藥師告別之後,又是數年時間,元易與瓊霄去過了大周的王畿之地,大師伯已經離開此處,往西而行。
不久之後,在一片河灘之地,元易與瓊霄遠遠地便是看見那河邊礁石之上,有兩道人影相對而坐,一問一答,並無法力波動,卻隱隱引動天地大道的波動。
稍遠處,一頭大青牛懶洋洋地趴在那裡,眼見元易與瓊霄到來,目光微亮,晃晃悠悠地走了過來。
元易目光看向河邊的兩人,一名髮鬚皆白的老者,鶴髮童顏,氣息平和,波瀾不驚,可不就是大師伯太清聖人的顯化之身嗎?
而另外一人,卻是一個身形高大魁梧的青年,身高九尺,作士人裝扮,身上衣袍穿戴得一絲不掛,手捧竹簡,神態恭謹。
元易眼眸微瞇,窺探其本源,旋即眼底閃過一絲詫異。
他還以爲這位會是什麼大能的顯化之身,說不得是什麼熟悉的前輩。
結果卻出乎他的意料,這是乾乾淨淨的純粹的人族出身,並非什麼大能道之顯化。
正因爲知曉這位是誰,後世有著怎樣的名頭,元易才更加驚訝,驚訝於其根腳來歷的純粹。
真正的人傑,比之大能轉世可是要更爲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