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jīng)的撐天支柱不周神山倒塌,洪荒大地便已有了分裂之勢。
到得如今,洪荒大地徹徹底底地分裂開來,化作了四大部洲,東勝神州,西牛賀州,北俱蘆洲,南瞻部洲。
曾經(jīng)的人域位於不周山以南,巫族故居的更南方,如今人域的主要地域便是在這南瞻部洲。
不過曾經(jīng)人族遷移之際,散落洪荒大地各方,人域也僅僅只是人族匯聚之地中的一處而已。
加上洪荒大地的一部分碎片化作三千世界,環(huán)繞在外,如今的洪荒大地整體比曾經(jīng)小上不少,不過其中的情況卻是要複雜許多。
元易與瓊霄離開了東海之外的截教,便是徑直來到了這南瞻部洲所在之地。
兩道身影橫渡虛空而至,立於雲(yún)端之上,俯瞰下方的蒼茫大地。
元易目光映照天地,絲絲縷縷的大道痕跡在他眼中交織,時空的軌跡清晰呈現(xiàn)。
在他的眼中,此地時空交錯,層層疊疊,映照向四面八方。
周邊的時空層層包裹,好似一個個世界環(huán)繞,將人域拱衛(wèi)其中,便像是一枚種子深埋於沃土之下,尚未破殼而出。
一層層諸天好似投影一般,卻非尋常生靈能夠感應(yīng)到,更無法尋到。
唯有大羅之境,方可窺視這一方天地真正的面貌。
同時,一條條大道顯化,縱橫交錯,在世間投下顯化之影,彰顯神妙。
元易拉著瓊霄行走於此,以他的道行,所謂虛實之界自是無法阻攔他的腳步。
“師兄?”
見元易神情嚴肅,目光掃視四方,瓊霄扯了扯元易的手。
向來好奇心旺盛,只可惜現(xiàn)在的她還沒有取回自身的道果,目之所及,平平無奇。
但她肯定,自己的師兄定然窺見了什麼有趣的事情。
元易也不多說,伸手在其眼前拂過,頓時映入瓊霄眼中的景象便是發(fā)生了變化。
“這是......老師與二位師伯演化的成、住、壞、空?”
瓊霄驚訝,她一眼便是看出了這其中的幾分玄妙。
“這是留下了一條後路嗎?有點像是準聖之境的寂滅生道。”
“嗯,畢竟縱然是老師與二位師伯,藉助這飄盤古大神的道果,依舊無法扭轉(zhuǎn)大道的演化之勢,僅僅只能求得延續(xù)而已。
不過現(xiàn)在的情況卻是與過去的天地不同,老師他們將成住壞空也演化進了洪荒天地的大道之中,不再只是單純承受大道恆易帶來的磨損,反而是主動演化,去適應(yīng)這個過程。
以此形成壞與空的假象,再於寂滅之中,重演成住壞空,自成循環(huán),生生不息。
這倒是與斬三尸之法有幾分相似的神妙,老師他們不僅僅是打算被動承受磨損,還打算藉此行破而後立之法,宛若涅槃,不斷在未曾徹底熄滅的灰燼之中,再度新生。”
元易擡手,掌中一朵蓮花虛影浮現(xiàn),一片片蓮花花瓣綻放凋零。
一片片,一層層,只見在此過程之中,凋零的花瓣之上,大道演化,走向破滅。
而那演化的大道之力,卻供養(yǎng)向蓮花的中心,匯聚入最中央,新的大道之力在其中一點一點孕育而生。
待得花瓣盡數(shù)凋零,連最後的蓮臺也爲(wèi)之腐朽,卻見寂滅之中,大道新生,再煥生機,重新綻放,花瓣片片新生,映照三千世界。
破滅與開闢,不斷在這其中演繹,駐世之道維繫著其存在的過程,維繫著大道寂滅之時那一瞬間的存在空殼。
“不僅是老師與二位師伯,其他諸多大能前輩的道,也在這生滅之中,無人可獨善其身,衆(zhòng)生皆在劫中,無有例外。
老師他們.......想要主動掌握成住壞空,自行演繹量劫,留存生機一線。
而在這生滅輪迴之間,此處,便是那新生孕育之處。”
元易示意瓊霄看向蓮花的中心處,那裡對應(yīng)的,便是這南瞻部洲的某處。
“看來,老師他們在保留了最後一線生機的同時,想要演化更多的可能,找尋更多的方向。”
這一片片蓮花花瓣,是一個個世界,是不同時空交匯出的諸天之景。
只是這些世界處在不同的時空之上,與當(dāng)世尋常之人關(guān)係不大。
洪荒天地卻徹徹底底地改造了一番,化作了多層次的世界。
而這多層次正對應(yīng)著成住壞空的不同階段,主動入滅,再度映照新生。
此時此刻,這核心之地便是天地?zé)o道的混沌狀態(tài),也是無盡可能孕生的搖籃。
天地間大道之力與造化靈機的分佈不再像過去那般,而是由外圍向內(nèi)遞減,在這人域近乎形成真空。
不過說是真空不太準確,而是處於一種大道將生未生的混沌狀態(tài),對應(yīng)的是“成”的演繹階段。
由內(nèi)向外,成住壞空,似大道之力流轉(zhuǎn)的潮汐,盛極而衰,否極泰來,陰陽轉(zhuǎn)換,生滅有常。
而在這生滅之中,存在著不滅的天地架構(gòu),讓一次次的破滅之中,能夠再立再生。
天庭與地府,便是這維繫架構(gòu)的兩極。
玄門三教,實際上如今大半融入了天庭的架構(gòu)之中,與天庭合二爲(wèi)一。
在元易目光掃視之下,分明見到了一個個不同的世界,存在於不同的維度之中,演繹各不相同的大道。
是了,老師不想看見世間萬靈失去道性,想爲(wèi)萬靈爭得一線生機。
如今雖然存在的形式不同,卻切切實實地在延續(xù)著。
另外,這修行之道到了太乙境與大羅境,似乎便也生出了變化來,只因這天地時空的架構(gòu)被重塑,不再是平鋪直敘地面。
以道顯化於世,不同層次的顯化,承受的大勢磨損也不相同,這便也是諸多大能存在不顯化於現(xiàn)世的原因,而是顯化於更近於道的層面。
“走吧,先去見一見大師伯。”
元易打算之後再來細細推演這生滅之局,當(dāng)下行走於現(xiàn)世之中,不去見那一層層的諸天世界。
隨著前行,元易能夠感應(yīng)到大道的不同顯化,隱藏在不同層次的虛空深處,映照在世間。
不過這是道行到了一定境界纔能有所感應(yīng)的東西,對於尋常生靈而言,虛無縹緲。
越是近於道,而受大道影響越深。
這被層層包裹之地,卻是受影響最淺的所在,也是一層層諸天映照的錨點,在破滅之中再度新生的一。
道生一而生萬物,此地不近於大道,卻是天地之道的孕生之地。
而元易,作爲(wèi)承道之人的他,本身便也似是這大道顯化的“一”。
元者,始也,易者,變也。
大道之易,自我而始,萬物之變,盡歸吾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