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四百六十章 帝御四海

漢七十一年,四月十四爲立夏。

立夏時節,鬥指東南,星象合宜,大漢皇帝索性宣召南越王趙駢上殿,受了內附國書。

趙駢雖方及束髮,確已做了數載提心吊膽的南越王,張騫趕赴南越交接完政務,返京時便將他也帶上了,數日前方是抵京。

大漢羣臣對這趙駢自是瞧不上眼,皇帝劉徹卻是和顏悅色,既是允了南越舉國內附,好歹爲趙駢封個列候的爵位。

昔年東甌王歐貞鳴和閩越王鄒餘善舉國內附後,非但得封列候,且還保留其國舊都爲其封地食邑,然南越國是被大漢發兵征服的,趙駢這傀儡王自是沒此等待遇。

其列候封號是爲順南候,大漢卻沒甚麼順南縣,意即是有爵無邑,賜下少許皇室實業的份子及一座居於北闕甲第的府邸,讓趙駢這內附藩王衣食無憂即可。

趙駢卻已萬分感念聖恩了,南越的趙氏王族除卻他自身,餘者皆已盡歿,數年來他皆活在朝不保夕的恐懼中,唯恐甚麼時候便被大漢君臣捨棄,落個“染疾暴斃”。

現今南越雖被大漢吞併,然他趙駢好歹是“安全下樁”,非但保住性命,還得爲列候,不至流落街頭,靠行乞求生,大漢皇帝已算頗爲厚道的了。

如此便好,他趙駢也不敢再多奢求甚麼了。

南越除國,自要設郡治政,若依秦朝往例,在嶺南要增設四郡。

然現今南越百姓多已北遷,嶺南唯獨留下四座大城讓軍民聚居,屬民數量僅二十餘萬,別說設四郡,設一郡都多。

皇帝劉徹覺著嶺南與滇國接壤,也算邊疆了,地廣人稀不也正是大漢邊郡的特色麼,索性就下旨以嶺南四城爲轄地,設下嶺南郡,郡治番禺城。

嶺南郡的首任太守爲公孫昆邪,該郡都尉則著太尉府仔細斟酌,呈報公府審定覈準後,再另行拔擢派任,劉徹也不想太過插手正常的行政流程,甚麼官位都由皇帝擅自專斷,未免太過破壞官僚的升遷體制了。

嶺南郡倒還不算屬民最少的漢郡,蓋因大漢東北還有個玄菟郡,皇帝劉徹更是順勢在東甌及閩越舊地也設郡治政,名爲建安郡,郡治爲福榕城。

福榕縣令主父偃升任建安郡的首任太守,未入而立之年的他,已成爲大漢最爲年輕的封疆大吏。

大漢羣臣對此也沒甚麼好說的,只是感嘆這廝命好,昔年被外派去做了福榕縣令,在當地也確實做出不少政績,又熟識風土民情,朝廷公府不好在倉促間外派個太守過去。

然也因這建安郡下轄唯有溫鹿和福榕兩縣,因沒被視爲邊郡,未派大量邊軍囤駐戍守,故該郡治下軍民尚不足十萬。

主父偃這建安太守名爲封疆大吏,實則此官位能撈到的油水和掌控的權勢甚少,或許還抵不上京畿各處城邑的治政僕射。

旁的先不提,光緊鄰長安城的泬西邑和塬南邑,左右內史治下屬民皆以十萬計,尤是新設未滿兩年的塬南邑,常住軍民儼然已逼近四十萬,約莫和長安城內的軍民數量持平了。

當然,長安城這帝都的地位還是無可撼動的,城內囤駐著將近十萬禁軍,北闕甲第聚居著王侯權貴,便連西北闕的百餘閭里,現今住著的庶民不是豪商巨賈就是家貲豐厚的百姓家。

隨著泬西邑和塬南邑的陸續設立,諸多工坊已遷出長安城,且因城內宅邸價格瘋漲,大多所謂“貧民”紛紛出售“寒舍”,獲取重金跑城外去另建“豪宅”居住。

長安城早已漸漸形成宮城,權貴區,富人區及多處禁軍大營交錯的佈局框架,再加之坊市,長安商區及長安學區,整座長安城已儼然成爲大漢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乃至文化中心。

況且那戍衛長安城的將近十萬禁軍皆爲漢軍精銳,故這大漢帝都堪爲同時代的“天都”,那甚麼“永恆之都”羅馬城與長安城相比,簡直是弱爆了。

皇帝劉徹親眼見證長安城的演變進程,頗覺哭笑不得,想想華夏民族確是自古皆存在有某種有趣的潛意識,總是有意無意的扎堆乃至自我設限。

長安城愈發繁榮,又設立泬西邑和塬南邑後,長安城竟有朝後世華夏京城“內三環”的形制發展的趨勢了。

說實話,劉徹先前對長安城及周邊做遠景規劃時,還真沒料到最終會形成此等佈局的。

現實就是如此,也談不上甚麼好或不好,後世那些高呼衆生平等的公知聖母,也只是脫離實際乃至人性根本去看待問題罷了,劉徹壓根就不屑此等無腦論調。

照顧弱勢羣體是應該的,然不能因此仇富反智,爲追求所謂的“平等公正”,而去大肆壓抑乃打擊精英階層,搞甚麼“齊頭式平等”。

朝廷可向富人多徵稅,用以補貼貧民,卻不應硬是剝奪富人家財,平分給貧民;朝廷可用國庫公帑普及基礎教育,讓寒門子弟也有受教育的機會,卻不應抑制乃至摒棄精英教育,以此讓所有孩童“公平受教”。

仇富反智若走到極端,那會是甚麼結果?

全民皆窮,全民皆蠢!

後世華夏是吃過大教訓的,歐美各國也正在或即將付出極大代價,本書就不細談了。

作者君只想向大家傳達些理念,怨天尤人無用,壯大自身才是正理,別再聽公知們忽悠了,他們多是在社會上鬱郁不得志的失意者,僅能敲打鍵盤憤世嫉俗,尋求些許自我安慰罷了。

劉徹正當春風得意時,自不會在大漢搞甚麼仇富反智,鼓勵臣民奮發上進,給他們提供展現自身才能和實現自身價值的舞臺,他們自會建構起國富民強的煌煌大漢。

新設的嶺南郡和建安郡就是不錯的舞臺,朝廷雖無意在短期內開發兩郡,也不欲耗費巨貲在東南修築瀝青大道,然卻解除海禁,準允乃至鼓勵商賈和尋常百姓在大漢境內河川和萬里海疆販運貨物。

皇帝劉徹雖將兩地百姓大多遷徙,不欲讓兩地過早聚居大量屬民,卻也僅是限制百姓開墾農田的數量,而不會阻止他們進入諸越之地獲取資源。

只要不私下聚衆羣居,不隨意焚林墾荒,那諸越之地的特產乃至礦石,該採集還是要採集的,總不能放著白白浪費。

譬如珍珠,桑蠶,金桂,茶葉,花崗巖,高嶺土,石英砂……

尤是銅鐵礦山,昔年諸越之所以缺銅缺鐵,非是因缺乏礦山,而是當地百姓的冶煉工藝遠較漢人落後。

現今大漢在京畿,巴蜀及南陽周邊郡縣皆已完成鐵業整合,廣設冶鐵工坊,樑國和代國也即將全力發展鐵業及紡織業,故大河和大江沿岸郡縣的鋼鐵供給較爲充裕。

然燕北及諸越之地的郡縣仍面臨較大的鋼鐵缺口,畢竟現今大漢的鋼鐵用途已非僅限兵械和農具,少府及四大商團非但有諸多特製械具要用到鋼材,便連不少建物也逐漸以鋼筋構架,灌注以黏漿土乃至水泥。

大漢的冶鐵工坊雖尚無力鍛鑄出變形鋼筋,然光圓鋼筋的應力耐受度已然不錯,足以作爲建材使用。

鋼筋架構的建物雖花費不菲,然最大的好處便是建造速度快,且堅固牢靠,不似純木質建築要伐木刨削,立柱架樑。

大漢各郡縣已推廣普及黏漿土,水泥因工藝提升,其成本也逐年下降,對於產業遍佈全大漢的少府及四大商團,最重要的是搶佔先機,儘速完成當地產業佈局,作坊及鋪面要修得實用大氣,且速度要快。

朝廷近年在各地修築城池軍鎮,碼頭船塢,倉廩館驛,乃至橋樑堤壩,也皆是出於這般考量,大量採用鋼筋架構。

故而燕北及諸越周邊較爲偏遠的漢郡,仍是面臨著極大的鋼材缺口,必須在當地辦些冶鐵工坊纔好。

燕北之地倒是好處理,後世華夏的河北便有不少鋼鐵企業,現今大漢想要在燕地發展冶鐵業自也不難。

諸越之地雖地廣人稀,然銅鐵資源還是要先行開發的,至少得能滿足發展和維持當地水師的鋼鐵需求。

皇帝劉徹將南越除國之餘,也對大漢水師重新整編。

漢中水師的主駐地遷往毗鄰大河的上郡,更名爲大河水師;豫章水師駐地仍居彭澤,更名爲大江水師;瑯琊水師駐地仍爲瑯琊縣,蓋因瑯琊港爲秦漢兩朝最大的港口,也是天然的不凍深水海港,對水師極爲重要,劉徹將其更名爲東海水師。

與東海水師相應,劉徹著太尉府在遼東郡及嶺南郡增設水師大營,架構起新水師,名爲北海水師及南海水師。

大河,大江,北海,東海,南海,整編出這五大水師,即可拱衛大漢的千百河川及萬里海疆,日後更可揚帆遠航,以堅船利炮征伐海外蠻夷,揚我大漢軍威!

揚戰旗,御四海,天下誰與爭鋒?

美中不足的,也就唯有北海(貝加爾湖)尚在匈奴手中,漢軍要遠赴漠北覆滅匈奴,尚需些時日啊。

第二百五十三章 驚聞身毒第八百一十四章 出隘佈陣第一百六十三章 父女相見第一百三十七章 血洗臨洮 第七百八十九章 羯人南下第二百二十八章 梟雄殞沒第三百六十三章 著眼釜山第四十六章 工業模式第四百三十四章 發條玩具第五十四章 春心萌動 第六百九十三章 闔家團圓第一百三十四章 塞外羌人第四百六十七章 齊萱求見第三百二十六章 僱傭戰艦第一百五十三章 樑國風起第七百一十七章 開拓北美第九十三章 無奈秦立 第二百一十二章 匈奴來襲第五百零四章 伴讀入宮第七百八十九章 羯人南下第一百四十七章 瘋狂斂財第四百六十章 帝御四海第三十一章 特種作戰 第六百零九章 官辦醫館第十六章 仁孝家宴 第二百二十三章 攻守應對第五百三十一章 袍澤重見第七百一十二章 少年志向第一百六十九章 儒道之辯第五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資第六百五十七章 有所隱患第二百六十八章 黃埔軍學第五百零八章 沐王出巡第三百零七章 項王藏寶第七百二十五章 皇后賜笄第二百五十六章 對朝方略第六十二章 蹛林雲中 第二百八十一章 實地考察第六百七十五章 伴駕出行第六十二章 蹛林雲中 第六百三十七章 鐵道竣工第五百三十九章 長安坊市第四百三十六章 臘月返京第一百零六章 播下種子第四百四十章 火炮設計第三百五十一章 得勝還朝第六百一十二章 鬧出大事第四百六十三章 雒越復國第三百零五章 鐵業整合第三百零八章 速難平原第六百九十一章 徙民歸化第五百八十七章 倭國伊予第四十九章 湖心垂釣 第八十六章 西北狀況第五百七十三章 李陵隨軍第三百一十五章 喜事連連第三十七章 遺孤內院第七百九十一章 放眼漠北第八百二十章 迎汝還漢第九十四章 齊聚一堂 第五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資第五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資第六百八十三章 朝議始開第二百九十三章 福禍相倚第三百八十一章 擊潰前軍第七百七十三章 盼得君歸第四百五十章 公孫裂變第七百三十二章 張篤遇襲第二百一十四章 揮師出塞第四百五十一章 鳴炮賀壽第四百八十四章 何人慫恿第三百八十六章 烏桓助陣第三百三十三章 兩代醫者第八百一十五章 匈奴陷陣第三百四十二章 南越將亡第二百五十一章 監察體制第四百零六章 各自盤算第七百三十四章 固有疆土第一百八十九章 孔僅入士第五百八十章 或爲帥才第二百一十九章 踏破王庭第七百一十三章 諸事妥當第三百六十章 雷管現世第六百六十章 貴女求人第九十三章 無奈秦立 第一百五十五章 刑訊逼供第九十六章 各自收穫第六百零一章 欺人太甚第六百二十七章 西域都護第一百三十二章 董事會議第三百四十八章 烏孫滅國第八百二十四章 勒石封山第三百七十五章 出巡準備第一百一十三章 帝國石油第七百九十八章 祆教祭典第七百八十一章 自請除國第十二章 虎賁羽林第四百七十五章 漠南牧羊第三百零五章 鐵業整合第七十八章 匈奴大帳
第二百五十三章 驚聞身毒第八百一十四章 出隘佈陣第一百六十三章 父女相見第一百三十七章 血洗臨洮 第七百八十九章 羯人南下第二百二十八章 梟雄殞沒第三百六十三章 著眼釜山第四十六章 工業模式第四百三十四章 發條玩具第五十四章 春心萌動 第六百九十三章 闔家團圓第一百三十四章 塞外羌人第四百六十七章 齊萱求見第三百二十六章 僱傭戰艦第一百五十三章 樑國風起第七百一十七章 開拓北美第九十三章 無奈秦立 第二百一十二章 匈奴來襲第五百零四章 伴讀入宮第七百八十九章 羯人南下第一百四十七章 瘋狂斂財第四百六十章 帝御四海第三十一章 特種作戰 第六百零九章 官辦醫館第十六章 仁孝家宴 第二百二十三章 攻守應對第五百三十一章 袍澤重見第七百一十二章 少年志向第一百六十九章 儒道之辯第五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資第六百五十七章 有所隱患第二百六十八章 黃埔軍學第五百零八章 沐王出巡第三百零七章 項王藏寶第七百二十五章 皇后賜笄第二百五十六章 對朝方略第六十二章 蹛林雲中 第二百八十一章 實地考察第六百七十五章 伴駕出行第六十二章 蹛林雲中 第六百三十七章 鐵道竣工第五百三十九章 長安坊市第四百三十六章 臘月返京第一百零六章 播下種子第四百四十章 火炮設計第三百五十一章 得勝還朝第六百一十二章 鬧出大事第四百六十三章 雒越復國第三百零五章 鐵業整合第三百零八章 速難平原第六百九十一章 徙民歸化第五百八十七章 倭國伊予第四十九章 湖心垂釣 第八十六章 西北狀況第五百七十三章 李陵隨軍第三百一十五章 喜事連連第三十七章 遺孤內院第七百九十一章 放眼漠北第八百二十章 迎汝還漢第九十四章 齊聚一堂 第五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資第五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資第六百八十三章 朝議始開第二百九十三章 福禍相倚第三百八十一章 擊潰前軍第七百七十三章 盼得君歸第四百五十章 公孫裂變第七百三十二章 張篤遇襲第二百一十四章 揮師出塞第四百五十一章 鳴炮賀壽第四百八十四章 何人慫恿第三百八十六章 烏桓助陣第三百三十三章 兩代醫者第八百一十五章 匈奴陷陣第三百四十二章 南越將亡第二百五十一章 監察體制第四百零六章 各自盤算第七百三十四章 固有疆土第一百八十九章 孔僅入士第五百八十章 或爲帥才第二百一十九章 踏破王庭第七百一十三章 諸事妥當第三百六十章 雷管現世第六百六十章 貴女求人第九十三章 無奈秦立 第一百五十五章 刑訊逼供第九十六章 各自收穫第六百零一章 欺人太甚第六百二十七章 西域都護第一百三十二章 董事會議第三百四十八章 烏孫滅國第八百二十四章 勒石封山第三百七十五章 出巡準備第一百一十三章 帝國石油第七百九十八章 祆教祭典第七百八十一章 自請除國第十二章 虎賁羽林第四百七十五章 漠南牧羊第三百零五章 鐵業整合第七十八章 匈奴大帳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宁市| 嘉善县| 江阴市| 新宁县| 辽源市| 正定县| 平果县| 余江县| 怀仁县| 汶川县| 永和县| 双柏县| 如皋市| 平度市| 龙里县| 开化县| 龙里县| 克拉玛依市| 八宿县| 长子县| 舞阳县| 玉林市| 伊宁市| 方正县| 德兴市| 禹州市| 龙门县| 宜宾市| 营口市| 抚远县| 肇州县| 芷江| 祥云县| 桑日县| 临高县| 稻城县| 全南县| 伊金霍洛旗| 山东省| 运城市| 元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