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36章 恩自於上

光緒十六年五月,時值正午,街上的柳樹,象病了似的,葉子掛著層灰土在枝上打著卷;枝條一動也懶得動的,無精打采的低垂著。街塵土飛起多高,與天上的灰氣聯(lián)接起來,結(jié)成一片朦朦的灰沙陣,這天雖還未至伏暑,可卻已卻發(fā)的悶燥起來。

在這悶燥的天氣中,幾日來看似清靜的京城卻是一片風雲(yún)雷動,先是初六翰林王仁堪上《恭請推行新政折》,同日,侍讀學士文廷式又上《恭請試行新政折》,翰林黃紹箕、丁立鈞聯(lián)合上《參北洋水陸師驕將惰因片》,這些與翁府有著千絲萬縷關係的“南清流”動了,“北清流”也跟著動了,無一例外的都是鼓動試行新政,順便打擊一下李鴻章的北洋水陸師,雖說明知道這打擊頂多也就是讓李鴻章噁心一下,可卻依然是樂此不疲。

在南北清流立場一至的要求推行新政或試行新政時,一些人仔細的翻看一下那些奏摺,這些奏摺無一不引用新晉剛出的《盛世危言》。

這《盛世危言》是唐浩然的新著,兩月前才由翁同龢推薦於皇上,隨後光緒批示印製兩千部,分送臣工閱看,一時間各書坊立即盜版翻刻,併成爲科舉士子的必讀參考書籍。

且各省督撫反應亦極爲強烈,在湖北推辦洋務的張之洞更是稱此書“上而以此輔世,可爲良藥之方;下而以此儲才,可作金針之度?!?。

先有了皇上以及地方上的肯定,那麼這些清流言官們,自然也就跟著動了起來,尤其是得其恩師的授意後,清流言官們更像是抽了大煙一般,奏摺一份跟著一份,全是一副,大清若不行新政,印度、越南必爲大清之前車。

而在清流們叫嚷起來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在等瞧著皇上與壽寧宮,瞧著帝后兩邊的反應。

“好好好!這個摺子寫的好!”

看著手中的摺子,光緒一拍書桌。似乎再也坐不住,站起來快步的走來走去。他的臉色蠟黃,穿著五爪團龍的明黃馬褂,戴著明黃帽邊兒的六合一統(tǒng)帽,細長的辮子上結(jié)著黃穗子。隨著他的走動,在腦後一擺一擺。

兩年的光陰過去了,光緒已經(jīng)二十歲了。他已經(jīng)即位十六年,他不想再等待了。他看了唐浩然的《日本變政記》、《俄皇大彼得變政記》,更加強了他要學日本皇帝、俄國皇帝的願望,而那本《盛世危言》更是堅定了他推行變法維新,他不能讓大清的江山斷送在他這皇帝手裡。

而更爲重要的是——他要當個堂堂正正的皇上,他看到了推行變法維新的益處——能夠樹立自己的權(quán)威,而不至像現(xiàn)在這般,名義上他是大清的皇上,但實際上權(quán)力卻盡爲太后所掌,地方大員更是有太后而無皇上,這樣的皇上,他已經(jīng)當夠了。

也正因如此,他纔會將那部《盛世危言》刊印於世,分於臣工閱讀,所爲的無非是爲推行新政作鼓,進而能夠順利推行新政,收權(quán)於中樞。

跪在地上的翁同龢,仰著臉對青年笑說道。

“皇上,現(xiàn)在言官們都動了起來,地方上也是贊同的,這剩下的便是如何推行新政了?”

光緒連忙擺擺手。

“翁師傅,坐起來說話兒。”

翁同龢在一個包錦墩子上挨半邊屁股坐了,雖是已經(jīng)習慣了在皇上面前坐著說話,可臉上卻還帶著得意之色。

“皇上,條陳您也應該看了。這推行新政,若是冒然於各省推行,只恐會引起亂子,若是地方上有人不靖,這亂子一起,不知會帶來什麼樣的麻煩,所以,擇一地試行,便是最爲穩(wěn)妥的法子?!?

每每思及唐浩然的“擇一地以爲特區(qū),推行新政以爲試驗”的話時,翁同龢便能感到這話後的巧妙,推行新政最大的阻力在什麼地方?自然是地方上,尤其是如李鴻章等地方實力大員,作爲後黨的他們,又豈會願意看到帝黨推行新政,屆時他們把那戲念歪了,不知會捅出多大的婁子,到最後都會怪到新政的頭上來。

“臺灣孤懸海外,遠離大陸,若以臺灣試行新政,派一精通洋務、新政的大員前往主持,數(shù)年必可顯其效,他日若是推行全國,地方添阻,自可以臺灣爲鑑辦其辦事不利之罪!”

話時翁同龢的內(nèi)心只是一陣激盪,以新政爲名目,令權(quán)重歸中央,行以新政、收以權(quán)威!

“翁師傅說的有理”

點頭贊同之餘,光緒卻又有點猶疑道。

“可老佛爺那兒……”

見皇上仍然有所猶豫,翁同龢連忙說道:

“皇上,這是爲了國朝的千秋大業(yè)啊!摺子裡都寫得明明白白的,這新政並不改祖宗之制,這鐵路、電話、電報、輪船,這些年也都辦了,專門學堂那也是辦了,至於那些落榜的舉子,屢者不弟者,能進專門學堂,將來那可不也是爲皇上、爲朝廷效力……說到底,這唐子然的新政,其實和洋務並沒有多大的區(qū)別,若是說區(qū)別那,我看也就是那個仿西洋制練新兵,雖說完全使用西式的軍制、訓練以及裝備,一切依照德國軍制,可臣瞧著,那和祖宗的章程沒有多大的差別……”

“可,這辦洋務也好、建專門學堂也罷,既然是練兵都要銀子!老佛爺那邊萬壽在即……”

“這銀錢,確實頭痛,不過在私下裡,唐浩然許諾,若是中樞授其於全權(quán),於臺灣操辦洋務,許臺灣之稅五年不繳中樞,唐子然算過了,五年內(nèi),以臺灣本省之財力,便可建臺灣南北鐵路,興臺灣之洋務、練就陸師一鎮(zhèn)、水師一師。臣觀唐浩然說的極是有把握,其也不是一個浮誇之人,……”

此時翁同龢倒是爲唐浩然做起保來,他這會的話說的倒是滿,可實際上卻早已想好了便是將來有所差池,那不過也是舉薦不當罷了,到時候,把唐浩然推出來便行了,實在不行,拿他的腦袋平息他人之怒罷了,他唐浩然不是李鴻章,靠著剿發(fā)、剿捻練出幾十萬雄兵,持掌數(shù)省之力,且又有洋人爲持,他唐浩然有什麼,所有的一切不都是皇上給的,即便是練的兵,那不過也是皇家的鷹犬罷了。

“人才啊,這唐浩然確實是個人才……”

光緒點頭讚歎著,無論是《日本變政考》亦或是那部《盛世危言》,皆說到了他的心裡去了,尤其是那句“編練新建陸水師,以爲北洋之援”,說好聽了是以爲北洋援,往深裡去探究,卻是鉗制北洋陸水師的籌碼。

如果這國朝有人能鉗制北洋,那李鴻章與後黨又何懼之有?想通這一點後,光緒猛的轉(zhuǎn)身回頭看著翁同龢問道。

“事情都安排好了麼?”

現(xiàn)在,他問的自然是臺灣試行新政的事,到時候臺灣試行新政,到時候定會有臣工反對,能不能順利推行,還要靠翁師傅。

翁同龢恭敬合起馬蹄袖行禮道。

“皇上,一切都妥,只有摺子一上朝議,自然可以通過,只是,只是到時臣恐有人會以唐浩然歲青爲由,這幾日,已經(jīng)有人稱其是“少年輕狂”,其必定會以此爲由阻其任臺灣巡撫,若換用他人,臣恐屆時臺灣新政半途而廢?!?

“年青……”

翁同龢不提還擺,他這麼一說,卻如同一根刺般刺在光緒的心裡,那些後黨的大臣們可不就在背後說他是“少不更事”嗎?現(xiàn)在好了,好不容易找著個人才,他們還想要說三道四的,實在是可惡至極。

“年青又能如何,甘羅十二歲可爲相,唐浩然又豈不能爲臺灣之撫,再則,臺灣不過是化外之地,區(qū)區(qū)三百萬民,若是真算起來,不過就是一府道,若非其懸於海外,且洋人窺視已久,又豈會行以建省,擱幾年前,不就是臺灣道嗎?我大清國,難道就沒有二十四歲出任知府者?”

翁同龢輕輕一笑,連連贊同道。

“還是皇上看的清,臺灣建省不過只是他日海防之權(quán)罷了,否則以區(qū)區(qū)三百萬民,斷無建省之理,我大清立國近三百年,人傑倍出,自然出過二十歲的知府!”

翁同龢豈不知自己先前的那句話刺到了皇上的心頭,而他之所以說出那句話,實際上也就是爲了讓皇上站到唐浩然那邊,現(xiàn)在他倒不是爲了唐浩然,而是爲了將來的大計,至於唐浩然不過只是一塊墊腳石罷了。

“等朝議之後,我再說話兒吧……一點兒小事,就去煩瀆老佛爺,也不是孝養(yǎng)的道理兒……”光緒點點頭,看著翁同龢說道。

“你看看,怎麼賞這唐浩然的好?”

翁同龢連忙正色說道。

“恩出於上,臣子怎敢饒舌。不過老臣愚見,唐浩然先得張之洞舉薦,後入同文館,爲正三品的官,又湖北有勞績於先,現(xiàn)在實授道員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兒,不若待皇上與其見上一見,也讓其知道他所得皆恩自於上,屆時,他自然會對皇上感恩戴德……”

第209章 牛刀小試第7章 在海上第37章 統(tǒng)監(jiān)第82章 根基(下)第157章 國之忠臣第1章 壬辰之夏(上)第105章 我是誰?第42章 老孃們(上)第226章 內(nèi)外第93章 在京城第183章 決定第281章 勒梅爾大海戰(zhàn)(四)第103章 軍艦第80章 參謀旅行第50章 革命第104章 商路第179章 軍法無情第358章 陰謀第71章 經(jīng)驗第155章 方案第165章 爭取時間第98章 恰同學少年第40章 送禮第18章 公使館第21章 朝使第42章 謀財第312章 江寧變第12章 鴻門第75章 同文學堂第312章 江寧變第372章 何以應對第39章 洋操第227章 鴻章第160章 新玩意第15章 反應第193章 斷絕第129章 法國第44章 差遣第169章 旅順口(上)第7章 訪客第26章 亞洲病患第356章 未來第4章 初見且聽我忽悠第363章 軍國民化第357章 走向戰(zhàn)爭第29章 困局第152章 杭州義第6章 入幕爲賓方立足第168章 珍珠港第16章 善後第283章 尾聲(一)第135章 國中之國第28章 壓迫第188章 三六九等第192章 李鴻章的心思第210章 好天氣第144章 軍馬第233章 謀略第324章 金陵事第6章 眼光第382章 最後的抉擇第346章 變革第31章 破滅第202章 所謂忠臣第9章 生意第271章 偶然第80章 牧場第209章 氣數(shù)第153章 從海底出擊第215章 交易(上)第163章 白晝第133章 份子第21章 特警第228章 北洋無男兒?第51章 北洋軍械局第356章 未來第54章 鹿兒島第10章 虛張聲勢第193章 斷絕第28章 投機者(下)第38章 北洋大臣第198章 不同之處第309章 洪潮第34章 山東第25章 蠅附事大第326章 兄弟第152章 軍艦之爭第230章 交給上帝第366章 後進國家第47章 流亡者第197章 心思第341章 停戰(zhàn)日第19章 欠東風第99章 用心良苦第373章 雖遠必誅第211章 解釋第67章 府中出納第129章 法國第103章 軍艦第47章 流亡者
第209章 牛刀小試第7章 在海上第37章 統(tǒng)監(jiān)第82章 根基(下)第157章 國之忠臣第1章 壬辰之夏(上)第105章 我是誰?第42章 老孃們(上)第226章 內(nèi)外第93章 在京城第183章 決定第281章 勒梅爾大海戰(zhàn)(四)第103章 軍艦第80章 參謀旅行第50章 革命第104章 商路第179章 軍法無情第358章 陰謀第71章 經(jīng)驗第155章 方案第165章 爭取時間第98章 恰同學少年第40章 送禮第18章 公使館第21章 朝使第42章 謀財第312章 江寧變第12章 鴻門第75章 同文學堂第312章 江寧變第372章 何以應對第39章 洋操第227章 鴻章第160章 新玩意第15章 反應第193章 斷絕第129章 法國第44章 差遣第169章 旅順口(上)第7章 訪客第26章 亞洲病患第356章 未來第4章 初見且聽我忽悠第363章 軍國民化第357章 走向戰(zhàn)爭第29章 困局第152章 杭州義第6章 入幕爲賓方立足第168章 珍珠港第16章 善後第283章 尾聲(一)第135章 國中之國第28章 壓迫第188章 三六九等第192章 李鴻章的心思第210章 好天氣第144章 軍馬第233章 謀略第324章 金陵事第6章 眼光第382章 最後的抉擇第346章 變革第31章 破滅第202章 所謂忠臣第9章 生意第271章 偶然第80章 牧場第209章 氣數(shù)第153章 從海底出擊第215章 交易(上)第163章 白晝第133章 份子第21章 特警第228章 北洋無男兒?第51章 北洋軍械局第356章 未來第54章 鹿兒島第10章 虛張聲勢第193章 斷絕第28章 投機者(下)第38章 北洋大臣第198章 不同之處第309章 洪潮第34章 山東第25章 蠅附事大第326章 兄弟第152章 軍艦之爭第230章 交給上帝第366章 後進國家第47章 流亡者第197章 心思第341章 停戰(zhàn)日第19章 欠東風第99章 用心良苦第373章 雖遠必誅第211章 解釋第67章 府中出納第129章 法國第103章 軍艦第47章 流亡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峡江县| 巴里| 库伦旗| 双牌县| 友谊县| 灌云县| 元阳县| 濮阳市| 桦川县| 丹凤县| 乐亭县| 厦门市| 宁蒗| 河南省| 临泽县| 瑞金市| 吴旗县| 阿尔山市| 县级市| 滨海县| 曲靖市| 呼伦贝尔市| 察隅县| 凤山市| 宁城县| 久治县| 双鸭山市| 兴义市| 板桥市| 萝北县| 沙河市| 巴马| 洛川县| 建始县| 进贤县| 韶山市| 牡丹江市| 天长市| 宁河县| 江油市| 阿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