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五百三十九章 內部發展

大唐帝國在政治方面因爲參議院的出現開始將權力逐漸分散平衡的同時,岑天時領導的內閣在經濟領域也在全面發力,在嶺南地區因爲鐵路將東西兩大洋連成一體之後步入快速發展時期,一條鐵路讓南部地區的各項產業沿著鐵路沿線遍地開花。這其中既有內閣和布政使府主導的大型工業項目,更有六大家族爲首的民間工商業得到全面發展。而且爲了滿足西洋那邊越來越大的市場需求,北方地區的工商品和中原、江南各地的各式各樣的產品也開始從海路南下在廣州等地港口轉鐵路進入西海郡,然後裝船開始不斷運往西洋各地,龐大的身毒半島和人口基數爲帝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更大的消費市場,由此也讓西洋貿易開始真正走向拉動帝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上面。而佈置在廉州港的大型鋼鐵廠爲主的重工業基地也在南洋船隊帶回來數量巨大而且源源不斷的礦石支持之下很快開工,這種純粹依靠海洋貿易支撐的鋼鐵廠也讓東南沿海地區看到了另外一種發展的路徑,並且在隨後紛紛效仿。不過廉州鋼鐵廠的效果卻不在於此,西南地區唯一一座大型的重工業基地的建立使得整個嶺南地區對於重工業特別是鋼鐵等冶煉基礎工業擺脫了全部依靠北方運輸的境地,極大地減輕了北方地區鋼鐵工業的壓力,也爲了帝國下一步以此爲基礎鋪設全國道路和其他基礎建材發展提供了原料來源。其後嶺南各地的鐵路建設幾乎全部依靠廉州鋼鐵廠的鋼鐵來支撐,特別是南詔省內的道路建設和已經調動人力進行開工的滇藏線,這些龐大的鋼材需求也因此得到緩解,避免了從北方千里迢迢運輸帶來的額外成本。不過這件事也讓李玄清發現了一個問題,所以在隨後讓工商部發布了一份通知,關於帝國商人在境外投資的限制,將包括鋼鐵行業在內的幾乎所有的重工業全部納入到限制名單當中,藉此來保障帝國百年的基礎工業優勢和科技優勢。

不過雖然頒佈了嚴厲的限制名錄,但是在強勁的出口面前,帝國對於西南鐵路的需求更加急迫,南北兩線同時開工的同時也使得這條穿越在崇山峻嶺之間的鐵路剛一修通就成了名副其實的經濟發展大動脈,將四川等西南省份的資源和產業快速拉動起來,西南地區的經濟發展由此開始在北方工業帶之後成爲帝國第二個重點建設的區域。這片廣袤的內陸地區在鐵路和出海口的帶動之下開始走上了後世的那種工業化道路。而且和前世人爲的建設大三線不同,這一世雖然有李玄清的人爲推動,但是在西南領土被直接打到了西洋岸邊之後,原本的內陸地區有了一個便捷的出海口,再加上鐵路串聯,打通了境內縱橫起伏的山脈阻隔,這片土地因爲資源和地域優勢開始提前中原和東南沿海一步得到飛速發展。所以光是天啓七年的上半年西南各省的國民收入和財政收入就已經超過東南地區,而且伴隨著各省的工業園區逐步投產,這個數字還在逐步上升。岑天時得到這個喜訊之後甚至在內閣會議上直接要求西南的四川、牂牁、湖南、南詔和滇南和廣州福建六省必須拿出全部的資金和人手來確保這條鐵路在七月份之前全線貫通。爲此甚至要求北方正在籌劃修建從豐州到達靼省治所狄州郡的鐵路建設暫時停下,等待西南鐵路貫通之後再行準備。鐵道司爲此協調西南六省招募了近二十萬民工加上軍隊從南方抓回來的十一萬戰俘硬生生的在半年的時間內將從瀘州南下抵達雲南大理城之間兩千多裡的幹線全部打通,沿線一百多座大橋也在長樂橋樑公司新式的建橋技術的帶動之下迅速成型。等到七月中旬的時候從鳳翔出發的首發列車攜帶著十幾車皮的商品南下一路噴雲吐霧穿越漢中的秦巴山脈抵達四川,當這條鋼鐵巨龍出現在成都城外的時候無數的成都百姓發出了驚天動地的歡呼聲,天府之國的四川如今不僅僅有了直通南北的大直道,而今更是有了這傳說中的史前巨獸,不少人甚至專門買票從成都南下就爲了體驗一下橫穿整個西南的這種感覺。

西南鐵路幹線貫通之後剩餘的就是各省的支線建設了,這由鐵道司自行和各省布政使府聯手就可以了。而站在李玄清和岑天時這樣的高度,西南鐵路和西北鐵路這一南一北等於在如今的大唐帝國的國土上畫了一個龐大的人字形,這兩條鐵路都在關中附近匯合,讓長安所在的八百里秦川的位置更加顯著,長安真正成了整個帝國的政治、文化和交通運輸中心,關中依靠著這種龐大的人流量和貨流量短短幾年時間就有著堪於開元年間的影響力,而且隨著帝國經濟發展持續加快,這種影響力也在迅速擴大,昔日的長安城如今已經人滿爲患,部分往來的人口開始在城外居住,由此也開始發展出城外的居住和商業區。長安開始走上了百萬人口的大都市時代。

關中地區的快速發展也讓拓跋思諫的西北經濟發展計劃有了實施的可能。那份龐大的經濟發展計劃如今正在一點一點落實到實處,高崇民領銜的高昌地區主抓製造業主要承接河西省乃至於關中和豐州等地製藥業西移的任務,並且爲西北近十個省經濟發展提供基礎動力,大型的鍛造廠和各式各樣的機器製造廠紛紛落地交河城附近,在西北這邊硬生生的發展出了一座製造業大省,這一點甚至河西那邊都比不上。不過不論是岑天時還是主導西北經濟發展計劃的拓跋思諫都在意識到一個問題,那就是西北尤其是邊境附近剛剛拿下還未徹底漢化的數省在沒有完全融入到帝國內部之前工業產業是絕對不能佈設到當地去。這也就解釋了拓跋思諫和高崇民兩人在發展工業的時候基本上都將重工業放在了高昌及其以東地區,往西那邊最多也只是普通的加工工業,大部分都是基礎的輕工業或者乾脆就是農牧業和採礦業。這份藏在環境保護的幌子之下的工業佈局也和李玄清頒佈的工業投資限制名錄遙相呼應。而也正是這一點,拓跋思諫和高崇民兩人正式進入李玄清和岑天時的視線當中。

不過和岑天時的出發點不同,李玄清當初讓在豐州布政使任上做的好好的高崇民去高昌其實還有另外一層意義,那就研究探索豐州爲代表的北方工業帶下一步的走向問題。如今的大唐帝國北方工業帶是工業發展最成熟的地區了,基本上已經形成了完整的工業體系,上下游附屬的產業也已經全部完善,甚至圍繞工業發展起來的商業物流等產業也已經配套到位。那麼在其他地方開始追趕的時候北方工業帶的這些老工業區如何繼續保持領先優勢就不僅僅在於規模和產量上面的擴張了,更重要的還在於產業轉移和升級換代。如果說依靠朝鮮茂山鐵礦發展另一座大型鋼鐵綜合體是規模進行擴張的話,那麼高崇民去高昌以後從豐州拉過去的製造業就屬於產業轉移,另外還有狄州鐵路修建計劃也是爲了下一步工業產業往草原轉移的一種準備。這一點李玄清從打算依靠豐州鐵路往南北兩個方向修建鐵路的時候就確定下來了,北方修到狄州就能夠帶動草原周邊自然資源得到開發,從而發展基礎工業,而往南將鐵路逐步修到中原地區則標誌著大型製造業爲主的產業往中原腹地延伸,從而逐步填補因爲發展周邊而導致的中原和江南產業佈局塌陷的問題。

李玄清的這一番調整當中,皇室資產和裝備處的產業卻在悄然朝著高精尖的行業轉移,原有的所有產業工廠在全國一片紅火的時候悄然啓動了產業升級、技術升級的步伐,大量在實驗室中得到驗證的技術開始批量運用,而因此帶來的更深層次的高技術產業也不斷被開闢發展出來。這種改變一開始可能不明顯,但是等到這兩尊龐然大物完成手下所有產業的升級之後卻在無形當中帶動了整個北方工業帶所有的產業走上了升級的過程。這種轉變也帶動了所有的技術行業和技術知識的迫切的需求,大量的資金開始逐漸投入到技術開發當中,爲此教育部開始在北方各省進行重新佈局,完成一個省份建立一所高等學院的計劃,這樣一來等於北方工業帶在無形當中牢牢把握著技術的制高點,成爲承接將長安爲代表的關中科研基地轉化爲生產力的排頭兵,這樣一來真正的將這個工業的首開之地變成了不斷帶動工業進步的發源地。

可以說整個天啓七年大唐帝國都沉浸在一片熱火朝天的建設大潮當中,當各大經濟中心真正的起到了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的時候,帝國的經濟也猶如一列停不下來的火車一樣一路向前,開始蓬勃發展。而且讓李玄清非常欣慰的是在不斷掠奪和鼓勵生育的政策之下,帝國的人口終於突破了八千萬大關。雖然這和後世的天量基數相比不值得一提,但是人口的增多除了使得帝國內部市場的擴大以外,也給了李玄清實施新計劃最基礎的源動力。在西方還處在中世紀的時候自己所處的大唐不僅僅初步完成了工業革命,而且還在人口數量上面達到了可以四面出擊的條件。

“大哥哥是否決定開始往海洋方向傾斜呢?”當長安又到了下雪的時候忙碌了一年的李玄清帶著一家從驪山上下來回到皇宮,巧兮走到李玄清身邊微微一笑,已經快到三十的她彷彿和後世的凍齡女孩一樣,沒有絲毫被歲月所侵蝕,依舊和當年兩人相遇的時候一樣,怯生生的模樣讓李玄清悄然將她摟在懷裡,沒有誰比她更懂自己的心思了,如今的大唐在歷經一整年的發展之後是時候往外輻射了。在黠戛斯被自己十幾萬大軍逼迫得從北方草原往西一路撤到了斯拉夫人居住的東歐草原之後,帝國已經沒有了對手,就連南線的中南半島地區也在不斷侵蝕之下逐步收復,帝國的步伐已經抵達滿剌加這個後世東南亞黃金水道邊上。在周邊所有的傳統國土全部納入到大唐版圖之中以後,這個龐大的帝國每一步發展都需要更大的市場和自然資源的補充,而自己要做的就是引領他繼續走向未來走向一個新的紀元。

“等明年,最多兩年,我們就能夠建立一個唯一存在並且永遠與世長存的大帝國,普天之下唯一的帝國。”李玄清微微一笑,伸手將悄然走過來的慕容飛雪也摟在懷中笑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第一百四十七章 河中大戰(二)第三百九十四章 于闐國滅(一)第五十三章 天策建府第三百一十六章 草原狼煙第十四章 三年學藝(下)第三百一十一章 海洋財富第二百九十二章 承前啓後(上)第十五章 點化山賊第四百八十五章 安西一統第四百零二章 千軍萬馬堵沙洲第五百七十六章 世紀公審第三百三十四章 漢化政策第二章 賀蘭山遇險第二百六十一章 南追北搶第三百零三章 長金線開工第五百七十二章 種子和希望第一百四十一章 河中風雲第三百二十八章 唐民唐寇第六百一十七章 大唐的動作第二百零六章 風起洛陽第五十三章 天策建府第三章 南天門下第二百五十八章 斷其退路第一百四十一章 河中風雲第一百七十六章 民族矛盾第一百三十八章 一號計劃第四百零五章 請君入甕(上)第四百三十一章 援軍齊至第三百五十四章 歸義軍叛變第三百零八章 吐蕃來襲第二百四十五章 蘇州戰役第三百四十一章 軍心大亂第二百九十一章 奉旨成婚第二百七十八章 牂牁之戰第一百九十五章 川中戰局第二百一十五章 中原第一戰[第二百一十五章 中原第一戰]第三百八十二章 工業革命與五年計劃第六百一十五章 戰術佯動第三百四十二章 歸義軍東進第四十三章 豐州新政(下)第三百一十一章 海洋財富第六百零七章 泰西大戰第一百二十五章 連環佈局(下)第五百二十七章 場面壓制第一百六十五章 地域整合第四百三十四章 一戰定高昌(上)第六百一十章 保衛運河第二百七十八章 牂牁之戰第五百九十六章 絕境求生(上)第六百一十一章 一場屠殺第三百五十九章 清水河之戰(二)第一百五十三章 滄州之戰(二)第一百零二章 關中發展(三)第六十章 浮生偷得半日閒第二百六十章 白山黑水第三百六十一章 清水河之戰(四)第一百四十六章 河中大戰(一)第四百二十二章 兵出鳳凰城(中)第五百四十章 入藏大通道第一百五十二章 滄州之戰(一)第一百九十章 組建海軍(下)第七十一章 孤鷹嶺之戰第二百九十九章 逼降曲承美(下)第四百七十三章 兵發疏勒第四百五十二章 護密會戰(下)第六百三十章 大秦分裂第一百九十四章 銀輪部隊第五十一章 工商爆發(上)第五百三十九章 內部發展第二百四十八章 隴海線肇始第五百七十章 天啓十一年第五百八十四章 十字軍生變第五百四十三章 東北國營農場第五百五十二章 黠戛斯建國(下)第五百五十一章 黠戛斯建國(中)第一百三十章 收復河西(一)第四百零九章 減竈法第四百八十一章 兩部合一(上)第四百二十五章 高昌攻略第五百五十五章 思召城之戰(中)第四百四十一章 瀚海難幹(一)第一百九十三章 山南落幕(下)第二百九十三章 承前啓後(下)第四百六十七章 大漠黃沙浪滔滔第三百一十二章 海外貿易協定第一百八十二章 京杭大運河(五)第二百八十七章 大祭司的心思第三百八十三章 合二爲一第三百三十五章 甘州回鶻第一百二十章 新時代的工業發展(三)第一百八十二章 京杭大運河(五)第二百九十章 編修唐史第五百七十九章 東航探險第四百二十章 技術代差第一百三十九章 李存孝之死第十八章 靈州軍營(下)第一百三十章 收復河西(一)第二百八十六章 牂牁消亡(下)第四百七十八章 安集延生死(上)第二百八十七章 大祭司的心思
第一百四十七章 河中大戰(二)第三百九十四章 于闐國滅(一)第五十三章 天策建府第三百一十六章 草原狼煙第十四章 三年學藝(下)第三百一十一章 海洋財富第二百九十二章 承前啓後(上)第十五章 點化山賊第四百八十五章 安西一統第四百零二章 千軍萬馬堵沙洲第五百七十六章 世紀公審第三百三十四章 漢化政策第二章 賀蘭山遇險第二百六十一章 南追北搶第三百零三章 長金線開工第五百七十二章 種子和希望第一百四十一章 河中風雲第三百二十八章 唐民唐寇第六百一十七章 大唐的動作第二百零六章 風起洛陽第五十三章 天策建府第三章 南天門下第二百五十八章 斷其退路第一百四十一章 河中風雲第一百七十六章 民族矛盾第一百三十八章 一號計劃第四百零五章 請君入甕(上)第四百三十一章 援軍齊至第三百五十四章 歸義軍叛變第三百零八章 吐蕃來襲第二百四十五章 蘇州戰役第三百四十一章 軍心大亂第二百九十一章 奉旨成婚第二百七十八章 牂牁之戰第一百九十五章 川中戰局第二百一十五章 中原第一戰[第二百一十五章 中原第一戰]第三百八十二章 工業革命與五年計劃第六百一十五章 戰術佯動第三百四十二章 歸義軍東進第四十三章 豐州新政(下)第三百一十一章 海洋財富第六百零七章 泰西大戰第一百二十五章 連環佈局(下)第五百二十七章 場面壓制第一百六十五章 地域整合第四百三十四章 一戰定高昌(上)第六百一十章 保衛運河第二百七十八章 牂牁之戰第五百九十六章 絕境求生(上)第六百一十一章 一場屠殺第三百五十九章 清水河之戰(二)第一百五十三章 滄州之戰(二)第一百零二章 關中發展(三)第六十章 浮生偷得半日閒第二百六十章 白山黑水第三百六十一章 清水河之戰(四)第一百四十六章 河中大戰(一)第四百二十二章 兵出鳳凰城(中)第五百四十章 入藏大通道第一百五十二章 滄州之戰(一)第一百九十章 組建海軍(下)第七十一章 孤鷹嶺之戰第二百九十九章 逼降曲承美(下)第四百七十三章 兵發疏勒第四百五十二章 護密會戰(下)第六百三十章 大秦分裂第一百九十四章 銀輪部隊第五十一章 工商爆發(上)第五百三十九章 內部發展第二百四十八章 隴海線肇始第五百七十章 天啓十一年第五百八十四章 十字軍生變第五百四十三章 東北國營農場第五百五十二章 黠戛斯建國(下)第五百五十一章 黠戛斯建國(中)第一百三十章 收復河西(一)第四百零九章 減竈法第四百八十一章 兩部合一(上)第四百二十五章 高昌攻略第五百五十五章 思召城之戰(中)第四百四十一章 瀚海難幹(一)第一百九十三章 山南落幕(下)第二百九十三章 承前啓後(下)第四百六十七章 大漠黃沙浪滔滔第三百一十二章 海外貿易協定第一百八十二章 京杭大運河(五)第二百八十七章 大祭司的心思第三百八十三章 合二爲一第三百三十五章 甘州回鶻第一百二十章 新時代的工業發展(三)第一百八十二章 京杭大運河(五)第二百九十章 編修唐史第五百七十九章 東航探險第四百二十章 技術代差第一百三十九章 李存孝之死第十八章 靈州軍營(下)第一百三十章 收復河西(一)第二百八十六章 牂牁消亡(下)第四百七十八章 安集延生死(上)第二百八十七章 大祭司的心思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漳县| 鄂尔多斯市| 阿尔山市| 汉源县| 高安市| 无为县| 阿城市| 瓦房店市| 陇川县| 积石山| 三明市| 高碑店市| 乐平市| 安西县| 黄冈市| 德庆县| 余干县| 江山市| 宁远县| 凤凰县| 陕西省| 梧州市| 阳谷县| 三原县| 乐东| 新龙县| 贞丰县| 安国市| 沁源县| 佛学| 德令哈市| 迁西县| 桃园县| 噶尔县| 灵璧县| 凉山| 双峰县| 廊坊市| 合川市| 柘荣县| 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