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一百九十四章 魯國君臣的反應

魯都,曲阜。

曲阜建於洙、泗、沂三水交界處。

曾爲古奄國國都,周公受封魯國後,留周輔政,命其子伯禽制奄,並轄殷民六族。

奄民不服,勾結淮夷、徐戎發動叛亂,伯禽親率師伐之,用刀槍將奄化魯。

這纔有了而今的禮儀之邦——魯國。

魯國也是在列國中唯一一家有天子禮樂的國家。

當初武王將周公封到奄地建魯,目的其實並沒有那麼單純。

左右無非就是爲了挾制太公望所受封的齊國。

但問題是,天豈能盡如人意。

正如伯禽初治魯時,報政遲而太公望報政早,周公便感嘆道:“魯後世其北面事齊矣!”

這個預言在而今隱隱有成真的趨勢。

魯國在此時雖然依舊是中原大國,但是在與近鄰齊國的對抗中,已經開始處於下風。

無奈之下,魯國只好把紀國拉到自己的陣營裡來,共同對抗齊國。

從隱公時起,魯國就推動魯紀友好,隱公更是將自己的女兒嫁給紀侯。

桓公雖然殺隱公,但是卻延續了隱公時與紀國的友好關係。

如果說鄭國在中原是個不安分的國家,那麼齊國在東方也是個愛折騰的主。

鄭齊兩國折騰的目的其實都差不多,就是擴張領土。

齊國一直明著宣揚復仇怎麼怎麼樣,其實真實目的也就只能呵呵了。

現在的齊侯一系又不是當初齊哀公的後代,要是沒有當年紀侯進讒言,哪輪的到獻公這一脈上位。

從這個意義上而言,紀國還是當今齊侯一脈的恩人。

當初之所以會打著復仇的旗號,一來是爲了爭取國人的支持,二來則是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紀國距離齊國國都就隔了一條淄水,當時的紀國又是不亞於齊魯的東方大國。

不把紀國打趴,齊國可能就要亡國。

後來的齊國國君在復仇的這面旗幟的號召下,逐漸取得了對紀的優勢。

但,人會有滿足的時候嗎?

答案是否定的。

於是,齊國開始由自保向擴張轉變。

到而今,不但蠶食紀國領土,魯國也未被放過。

所以,紀魯倆難兄難弟湊合到一塊,那完全是在情理之中的。

而且歷史上還有一件非常值得玩味的事情。

齊襄公使彭生拉殺魯桓公的前一年,齊、魯、紀三國盟會,魯桓公試圖調和齊紀矛盾。

然後,魯桓公就死了,要說這裡面沒有蠶食魯紀二國領土的意圖在內,那絕對是不可能的。

不過,總體而言,齊魯兩國此時還沒徹底撕破臉,雖然私底下都是小動作不斷。

譬如魯國,不但和紀國結盟,而且還和齊國北方的戎人勾搭到一塊。

據《左傳》上記載,桓公二年,也就是上一年,魯桓公與戎人會盟於唐。

傳所謂,公及戎盟於唐,修舊好也!

由此可見,魯國和北戎的友好關係並非一日。

此時,魯國大殿中僅剩下魯桓公、臧哀伯和公子翬三人。

魯桓公面有憂色的對二人道:“宋衛齊蔡鄭五國旦夕即至,至而共論鄭世子侵奪蔡地之事,二黨相爭,寡人該如何自處?”

公子翬道:“鄭忽劫奪蔡侯而有其地,此所謂盜也!且魯,故周公國也,昔我先祖,篤行於義,諸侯順之,先祖垂德如此,後世子孫豈能背先祖之德乎?”

“鄭之爲無道也,公然盜奪同宗之地,此風絕不可縱,值此之時,君上宜宣施以大義,返鄭以大道,昭諸侯以明德,願君上慮之!”

公子翬當初與鄭忽有爭次之仇,遇到這麼好的落井下石的機會,他豈能放過?

況且公子翬此人靠戰爭起家,隱公四年時,不顧隱公反對,帥師會諸侯伐鄭,擊敗了鄭國的步兵,取鄭之禾而還。

後來鄭莊公假命伐宋時,他又再次帥師會鄭齊二國,伐宋而勝之。

連戰連捷,讓本就有些跋扈的公子翬氣焰更加囂張,根本就不把當世的幾個大國看在眼裡。

與鄭國結怨在他眼中也沒什麼了不起的,大不了打一場也就是了,反正鄭國是他的手下敗將。

再加上他助桓公弒隱公,坐上了他夢寐以求的魯國正卿的位置,此時正是他意氣風發的時候,不大展一番手腳怎能顯示他這個正卿的權威。

臧哀伯聞公子翬之言,向魯桓公諫曰:“不可!”

“鄭雖無道,然君上嘗與鄭盟,曰:‘無相犯!’,君上若助宋衛蔡三國,是背盟也!君上茍背盟,則鄭有辭,鄭與齊黨,鄭聯齊師伐我,齊師旦夕可至,刀兵加於我,此非社稷之福也,不如持中!”

公子翬反駁道:“臧大夫之言謬矣,君上雖與鄭盟,然我未嘗侵鄭,不過申以大義而已,鄭有齊黨,宋衛蔡亦爲我黨,茍鄭伐我,臣願結三國之師伐鄭,又何慮焉?”

“公子言過矣!鄭,大國也,嘗敗衛,伐宋,掠蔡,三國皆非鄭敵,我亦非鄭敵,且宋人畏鄭,已非一日,公子即合三國之兵,何敢言勝?”

“不然,……”

……

二人你來我往,爭論了大半個時辰,最後爭的二人都有些面紅耳赤,也未分出高下,只得將目光轉向魯桓公,請魯桓公裁決。

魯桓公本來想問個對策,誰知這二人的政見卻完全相反。

關鍵是這二人說的還都有些道理。

如公子翬所說,魯國必須要出來主持正義,這是政治正確。

而臧哀伯所謂鄭勢大,與其結怨殊爲不智,也是現實。

本來魯和齊的關係就已經不怎麼樣了,再得罪了鄭國,這不是給了齊國一個伐魯的理由嗎?

而且若是鄭國再出兵,那魯國估計就只有捱揍的份。

宋國是指望不上了,宋公是怎麼換屆的,別人不知道,魯桓公可是心知肚明。

畢竟宋國賄賂的大鼎還在周公廟擺著呢!

指著魯、衛、蔡三國和鄭齊兩國剛正面,魯桓公心裡有些犯嘀咕。

“二子之言,皆有道理,寡人當兼採之!”

最後,魯桓公給了個含糊其辭的說法,算是終結了二人的爭論。

二人聞言,雖然都有些心不甘,卻默契的道了聲“唯!”

而魯桓公卻在心裡暗暗下定決心,等到五國前來的時候,他自己的立場如何,視情況而定。

若鄭齊強或勢均力敵,他就嚴守中立。

若宋衛蔡三國強,他便打著中立的旗號,暗中偏幫三國。

……

第二百一十四章 亡國之策第二百五十五章 罰酒三杯第二百一十八章 宣姜歸心第三章 慶功第一百五十七章 不宣而戰(續)第二百八十二章 蔡地即鄭土第八十六章 抉擇第七十五章 將謀伐鄭第四十二章 瓷器難得第二百四十一章 猜忌的種子第一百四十六章 新鄭來使第二百四十七章 黃雀將出第三十三章 宴飲(1)第一百五十四章 鄭忽的擔憂第三百二十四章 各人的想法第一百二十八章 莫急於盜賊(6)第四十九章 憐子如何不丈夫第三百二十九章 還是靠自己第二百九十一章 立君之爭第十八章 誰說地主家的孩子不吃剩飯第三十一章 證據(二合一)第一百一十六章 邀請第二百五十一章 戰後的影響第二百零四章 不戰何待第一百六十九章 邦之彥兮第八十五章 收尾第二百七十七章 目的第一百三十六章 摸底第二百六十章 有個好爹第二百二十二章 戰第一百三十九章 天下大騙的誕生第一百八十章 離陘之前第二百四十三章 請見第三十七章 南風將起第三百二十九章 還是靠自己第二百三十三章 誠意第二百五十二章 天子的尊嚴第二百零三章 鹿死誰手第一百四十四章 一家不舉,全族連坐第二百七十六章 憂心忡忡第三百一十七章 由奢入儉難第一百五十七章 不宣而戰(續)第二十四章 管夷吾(四千字大章)第三十四章 宴飲(2)第一百五十九章 憂心殷殷第三十七章 南風將起第五十九章 執訊獲醜(4)第二百九十四章 開始奪權第一百七十六章 據其地而有之第五十四章 鄭忽謀蔡第一百一十二章 民心可用第一百四十四章 一家不舉,全族連坐第二十七章 世世無所與第二百章 愛馳則恩絕第七十一章 鄭軍入蔡第二百六十一章 趙公明的推測第一百九十八章 暴風雨前的寧靜(續)第一百八十六章 鄭大噴子第七十八章 收割之時(3)第一百九十七章 暴風雨前的寧靜第五十章 寤生教子第三百二十六章 爲之發喪第六十九章 初次交鋒(2)第二百七十三章 前有狼後有虎第三百零一章 戰前的準備第一百六十九章 邦之彥兮第五十五章 君不密則失國第五十二章 瓷器顯威第一百九十四章 魯國君臣的反應第四十章 具折上奏第八十七章 佈置第一百五十章 隔空調戲第一百七十八章 新鄭君臣盡歡顏第四十七章 將會與鄧第二百九十三章 反對者第三百二十八章 融合第二百三十二章 定個小目標第二十四章 管夷吾(四千字大章)第二百二十八章 搶婚?第三百零三章 策略第八十八章 將歸鄭第一百六十五章 合兵第一百四十四章 一家不舉,全族連坐第二百零四章 不戰何待第九十九章 如周朝正 (4)第二十三章 臨時憲法第二百六十八章 一面旗幟第一百零六章 祭天祭祖第二十三章 臨時憲法第二百零三章 鹿死誰手第一百二十五章 莫急於盜賊(3)第十六章 軍令狀第一百七十七章 據其地而有之(續)第一百八十五章 拉齊國上車第二百零四章 不戰何待第一百六十九章 邦之彥兮第一百三十七章 各人的際遇第三百零一章 戰前的準備第二百五十八章 絕曲沃而入翼第八十六章 抉擇
第二百一十四章 亡國之策第二百五十五章 罰酒三杯第二百一十八章 宣姜歸心第三章 慶功第一百五十七章 不宣而戰(續)第二百八十二章 蔡地即鄭土第八十六章 抉擇第七十五章 將謀伐鄭第四十二章 瓷器難得第二百四十一章 猜忌的種子第一百四十六章 新鄭來使第二百四十七章 黃雀將出第三十三章 宴飲(1)第一百五十四章 鄭忽的擔憂第三百二十四章 各人的想法第一百二十八章 莫急於盜賊(6)第四十九章 憐子如何不丈夫第三百二十九章 還是靠自己第二百九十一章 立君之爭第十八章 誰說地主家的孩子不吃剩飯第三十一章 證據(二合一)第一百一十六章 邀請第二百五十一章 戰後的影響第二百零四章 不戰何待第一百六十九章 邦之彥兮第八十五章 收尾第二百七十七章 目的第一百三十六章 摸底第二百六十章 有個好爹第二百二十二章 戰第一百三十九章 天下大騙的誕生第一百八十章 離陘之前第二百四十三章 請見第三十七章 南風將起第三百二十九章 還是靠自己第二百三十三章 誠意第二百五十二章 天子的尊嚴第二百零三章 鹿死誰手第一百四十四章 一家不舉,全族連坐第二百七十六章 憂心忡忡第三百一十七章 由奢入儉難第一百五十七章 不宣而戰(續)第二十四章 管夷吾(四千字大章)第三十四章 宴飲(2)第一百五十九章 憂心殷殷第三十七章 南風將起第五十九章 執訊獲醜(4)第二百九十四章 開始奪權第一百七十六章 據其地而有之第五十四章 鄭忽謀蔡第一百一十二章 民心可用第一百四十四章 一家不舉,全族連坐第二十七章 世世無所與第二百章 愛馳則恩絕第七十一章 鄭軍入蔡第二百六十一章 趙公明的推測第一百九十八章 暴風雨前的寧靜(續)第一百八十六章 鄭大噴子第七十八章 收割之時(3)第一百九十七章 暴風雨前的寧靜第五十章 寤生教子第三百二十六章 爲之發喪第六十九章 初次交鋒(2)第二百七十三章 前有狼後有虎第三百零一章 戰前的準備第一百六十九章 邦之彥兮第五十五章 君不密則失國第五十二章 瓷器顯威第一百九十四章 魯國君臣的反應第四十章 具折上奏第八十七章 佈置第一百五十章 隔空調戲第一百七十八章 新鄭君臣盡歡顏第四十七章 將會與鄧第二百九十三章 反對者第三百二十八章 融合第二百三十二章 定個小目標第二十四章 管夷吾(四千字大章)第二百二十八章 搶婚?第三百零三章 策略第八十八章 將歸鄭第一百六十五章 合兵第一百四十四章 一家不舉,全族連坐第二百零四章 不戰何待第九十九章 如周朝正 (4)第二十三章 臨時憲法第二百六十八章 一面旗幟第一百零六章 祭天祭祖第二十三章 臨時憲法第二百零三章 鹿死誰手第一百二十五章 莫急於盜賊(3)第十六章 軍令狀第一百七十七章 據其地而有之(續)第一百八十五章 拉齊國上車第二百零四章 不戰何待第一百六十九章 邦之彥兮第一百三十七章 各人的際遇第三百零一章 戰前的準備第二百五十八章 絕曲沃而入翼第八十六章 抉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孟村| 隆化县| 行唐县| 体育| 姜堰市| 安吉县| 平顶山市| 屯昌县| 阿巴嘎旗| 南陵县| 北京市| 晋州市| 西昌市| 清苑县| 合江县| 永昌县| 潼南县| 乳源| 玉林市| 临漳县| 增城市| 朝阳县| 自治县| 卢氏县| 黎城县| 伽师县| 萨嘎县| 浦北县| 永嘉县| 泽库县| 二连浩特市| 逊克县| 五峰| 汉寿县| 车致| 黎城县| 繁昌县| 滦南县| 丹巴县| 章丘市| 万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