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38章 煤山煤山(中)

朱由檢下馬以後,命王承恩在前帶路,要順小路上山頂看看。王承恩斷定“流賊”正在向皇城前來,心中焦急,勸說道:“陛下,天色已經亮了,不敢多耽擱時間了。”朱由檢沒有說話,邁步前行。王承恩見他態度執拗地要去山上,只好走在前面帶路。

扔下的御馬沒有人管,七寶雕鞍未卸,肚帶未鬆,鑲金嵌玉的轡頭依然,黃絲繮繩搭在鞍上,在山腳下慢吞吞地吃草,等待它的主人從原路回來。

王承恩引著朱由檢從西山腳下,手分樹枝,順著坎坷的小路上山。自從朱由檢末年,國事日壞,皇帝和后妃們許多年不來煤山,所以上山的道路失修,不僅坎坷,而且道旁荒草和雜樹不少。雖然用現代科學方法測量,煤山的垂直高度只有舊市尺十四丈,但是在明清兩代,它的頂峰是北京城中最高的地方。

所以,如今朱由檢上山所走的崎嶇小路,就顯得很長。但見林木茂密,山路幽暗。煤山上的密林中棲有許多白鶴,剛剛從黎明的殘夢中醒來,有幾隻聽見上山的人聲,從松柏枝頭乍然睜眼,感到吃驚,片刻猶豫,展翅起飛,飛往北海瓊島,在長空中發出來幾聲嘹亮的悲鳴。

空中佈滿暗雲,所以天色已明,卻遲遲不肯大亮,仍然有零星微雨。涼風忽起,松濤洶涌。朱由檢在慌亂中右腳被石頭絆了一下,冷不防打個前栽,幸好抓住了在前邊帶路的王承恩,沒有跌倒。經過這一踉蹌前栽,他的今早不曾梳過的頭髮更散亂了,略微嫌鬆的右腳上的靴子失落了。繼續走了幾步,他感到腳底很疼痛,才明白臨時換的一隻舊靴子丟失了。但是他沒有回頭尋找,也沒有告訴王承恩。他想,馬上就要上吊殉國了,腳掌疼痛一陣算得什麼!

煤山有五峰,峰各有亭。他們上到了煤山的中間主峰,是煤山的最高處,在當時也是全北京城的最高處。這裡有一個不到兩丈見方的平坦地方。倘若是一般庸庸碌碌的亡國·之君,到此時一定是驚慌迷亂,或者痛哭流涕,或者妄想逃藏,或者趕快自盡,免得落入敵手。

然而朱由檢不同。他到此刻,反而能保持鎮靜,不再哭,也不很驚慌了。他先望一望紫禁城中的各處宮殿,想著這一大片從永樂年間建成,後經歷代祖宗補建和重建的皇宮,真可謂瓊樓玉宇,人間再無二處,從今日以後,再也不屬於他的了。他深感愧對祖宗,一陣心如刀割,流出兩行眼淚。他又縱目遙望,遍觀了西城、東城和外城,想象著“賊兵”此時已經開始在各處搶·劫、奸·淫。殺人,不禁心中辛酸,嘆口氣說:

“唉,朕無力治理江山,徒苦了滿城百姓!”

王承恩說道:“皇爺真是聖君,此時還念著滿城百姓!”

朱由檢又說:“自古亡國,國君身殉社稷,必有臣民從死。我朝三百年養土,深恩厚澤,難道只有你一個人不忘君恩,爲朕盡節?”

“皇爺,奴婢敢言,遇此天崩地坼之禍,京師內外臣工以及忠義士民,一巳得知龍馭上賓,定有許多人爲皇上盡節而死,豈止奴婢一內巨而已!”

朱由檢的心中稍覺安慰,忽然問道:“文丞相祠在什麼地方?”

王承恩遙指東北方向,哽咽說:“在那個方向,離國子監不遠?;薁?,像文天祥那樣的甘願殺身成仁的千秋忠臣,也莫能救宋朝之亡。自古國家興亡,關乎氣數,請皇上想開一點,還是趕快自盡爲好,莫等賊兵來到身邊!”

朱由檢在想著頗有忠正之名的四朝老臣李邦華昨日曾告訴他說,在賊兵人城時將在文丞相詞中自縊,此時也許已經自縊了。其實,李邦華昨日聽說李自成的人馬破了外城,就帶著一個僕人移居文信國祠中,準備隨時自盡。

這一夜他不斷嘆息,流淚,時時繞室彷徨。他越想越認爲倘若皇上採納他的“南遷”之議,大明必不會有今日亡國之禍。他身爲左都御史,北京被圍之前競不能使皇上接納他的“南遷”建議,北京被圍之後,連上城察看防守情形也被城上太監們阻攔,想著這些情況,在搖晃的燭光下暗暗痛哭。

黎明時候,僕人向他稟報“流賊”已經進人內城的消息。他走到文天祥的塑像前,深深地作了三個揖,含淚說道:

“邦華死國難,請從先生於地下矣!”

隨後,他向白石灰刷的粉牆望了一眼,又瞟一眼僕人在屋樑上爲他綁好的麻繩,和繩子下邊的一隻獨凳,馬上放心地坐下去研墨膏筆,口中似乎在念誦著什麼。忠心的僕人拿一張白紙攤在桌上,用顫抖的聲音躬身說道:

“賊人已經進內城了,請老爺寫好遺囑,老奴一定會差一個妥當僕人送到吉水府中?!?

李邦華心中說:“身爲朝廷大臣,國已經亡了,還說什麼吉水府中!”

他站立起來,捲起右手袍袖,在粉牆上題了三句絕命詩:

堂堂丈夫兮聖賢爲徒,

忠孝大節兮誓死靡渝,

臨危授命兮吾無愧吾!

李邦華不是詩人,也沒有詩才,但是這三句絕命詩卻反映了他的性格與死時心態。

朱由檢臨死前想到李邦華曾建議逃往南京的事,悔之已晚,深深地嘆了一聲。他沒有將這件事告訴王承恩,轉向東南方向望去,最早看見的是崇文門的巍峨箭樓,接著又看見古觀象臺。

忽然,他看見崇文門內偏東的地方冒出了火光。他渾身猛然一震,從喉嚨裡“啊”了一聲,定睛向火光望去。片刻之間,離那火光不遠地方又冒出一股火光。兩處火光迅速變成烈焰騰騰,照得東南方一大片雲天通紅。

王承恩也驚駭地望著火光,對朱由檢說道:“皇爺,那烈火焚燒的正是新樂侯府和鞏駙馬府!一定是賊兵進崇文門後,先搶·劫焚燒這兩家皇親!”

朱由檢仍在看遠處的火光和濃煙,顫聲說:“燒得好,燒得好,真是忠臣!”

王承恩不明白他的話是什麼意思,說道:“皇上,愈在這時愈要鎮靜,方好從容殉國。說不定賊兵已經進承天門啦!”

朱由檢想到這兩家皇親一定是等不到宮中舉火,因爲賊兵已經進了崇文門,不能耽誤,自己先舉火全家。使他最痛心的是外祖母年已八十,竟遇到亡國之禍。限於朝廷禮制森嚴,他跟外祖母有君臣之別,外祖母雖然受封爲瀛國夫人,卻沒進過官來,而他也沒有去看過瀛國夫人,所以他一輩子沒有同外祖母見過一面。

如今,由於他的亡國,外祖母全家人舉火,外祖母縱然能夠不死於大火之中,以後只剩下她一個年已八十的孤老婆子,將如何生活下去?

王承恩在他的腳前跪下,焦急地懇求說:“皇上是英烈之主,慷慨殉國,事不宜遲。如要自縊,請即下旨,奴婢爲皇爺準備。如今天已大亮,賊兵大概已進人紫禁城了!”

在朱由檢的複雜多樣的性格中本來有剛強和軟弱兩種素質,此時到即將慷慨自盡時候,他性格中的剛強一面特別突出,恐懼和軟弱竟然沒有了。他已經視死如歸,明知賊兵可能已進人午門,反而表現得十分冷靜和沉著,和王承恩的驚慌表情很不相同。他想著紫禁城內宮殿巍峨,宮院連雲,千門萬戶,賊兵進入紫禁城中到處尋找他的蹤跡,如入迷宮,斷不會知道他在煤山上邊。他這樣想著,便愈加從容不迫,向王承恩小聲說:

“不要驚慌,讓朕再停留片刻?!?

朱由檢繼續站在煤山主峰的亭子下邊,手扶欄桿,向南凝望,似乎聽見紫禁城中有新來的人聲,但不清楚。他確實沒有恐懼,心境很平靜,暗中自我安慰說:

“這沒有什麼,國君死社稷,義之正也?!彼男木秤涉偠ǖ襟牫?,許多往事,紛紛地浮上心頭。忽然記起來朱由檢初年的一件舊事,好像就在眼前。那時天下尚未糜爛,他在重陽日偕皇后和田、袁二妃乘步輦來此地登高,觀賞秋色,瞭望全城,還在亭中飲酒。因事前就有重陽來此登高之意,所以太監們在登山的路邊和向陽的山下院中栽種了許多菊花,供他和娘娘們欣賞。

他曾想以後每逢重陽,必定偕宮眷們或來此地,或去瓊島,登高飲酒,歡度佳節。但後來國事一天壞過一天,他不但逢重陽再沒有來過這兒,連瓊島也沒有心思登臨……

忽然,他從往事的回憶中猛然一驚,回到眼前的事。如今,田妃早死,皇后已經自盡,袁妃自盡,大公主被他砍傷,小公主被他砍死,賊兵已經在紫禁城中,他自己馬上也要自盡,回想歷歷往事,恍如一夢!他不能再想下去,只覺心中痠痛,恨恨地嘆一口氣,望著天空說道:

“唉唉,天呀!祖宗三百年江山,竟然失於我手!失於我手!可嘆我辛辛苦苦,宵衣旰食,勵精圖治,夢想中興,無奈文臣貪贓,武將怕死,朝廷上只有門戶之爭,缺少爲朕分憂之臣,到頭來落一個亡國滅族的慘禍。一朝亡國,人事皆非,山河改色,天理何在!……唉,蒼天!我不是亡國·之君而偏遭亡國之禍,這是什麼道理?你回答我!你回答我!回答我!”

“皇爺,蒼天已聵,雙目全問,問也不應。賊兵已人大內,皇爺不可耽誤!”

朱由檢又一次感情爆發,用頭碰著亭柱,咚咚發聲,頭髮更加散亂。王承恩以爲他要觸柱而死,但他又看見他不像用大力觸柱,怕他暈倒山上,敵兵來到,想自盡就來不及了。他拉住朱由檢的衣襟,大聲叫道:

“皇上!皇上!這樣碰不死!不如自縊!”

朱由檢冷冷一笑,說道:“是的,朕要自縊殉國,在昨日午夢中已經決定??珊薜氖?,朕非亡國·之君,偏有亡國之禍,死不瞑目!”

他想一想,又接著說:“你說的是,朕要自縊??墒请抟獑栆宦暽n天,問一聲后土,爲什麼使朕亡國,這是什麼天理?唉唉!這是什麼天理?皇天后土,請回答我!回答我!”

王承恩勸解說:“陛下!賊兵已經進了皇城,進了午門,大事已去,此時呼天不應,呼地不靈,不如及早殉國,免落逆賊之手。”

朱由檢又鎮靜下來,面帶冷笑,說道:“你不要擔心,朕決不會落人賊手!”

“奴婢擔心萬一……”

“你不用擔心!紫禁城中,千門萬戶,賊兵進人紫禁城中,尋找不到朕躬,必然在宮中搶·劫財物,姦污宮女,決不會很快就來到此地。朕來到這個地方,正是爲從容殉國,但是有些話,朕不得不對皇天后土傾訴!”

“皇爺,事已至此,全是天意,請不要太難過了!”

第44章 崇禎二年的崇禎(下)第18章 反擊第6章 納降孔有德第31章 身孕(一)第4章 開城門!開城門!(下)第28章 長槍復出第22章 風沙乍起第23章 禪位詔書第15章 樹倒猢猻散第16章 自刎第13章 劉文鏡立威第10章 決斷第17章 杜勳勸降第12章 奪寨第39章 煤山煤山(下)第20章 魯克的火槍隊(下)第11章 “四王”鬧滿洲第10章 翻手爲雲第20章 治大國如烹小鮮(下)第16章 活捉!活捉!(下)第19章 審問杜勳(上)第32章 硬挫正白旗第27章 慘勝第20章 審問杜勳(中)第26章 夾擊第51章 最難消受美人恩第5章 首功第27章 新皇(下)第10章 謀劃第1章 李凝第39章 進軍大明第22章 殺奴第17章 老道現身救龍馨第20章 治大國如烹小鮮(下)第3章 赴宴第28章 虎之夕陽第7章 草原對峙第21章 首級第18章 韃虜,灰飛煙滅(中)第28章 出逃第7章 翁主第30章 猛虎咆哮(三)第26章 打算第34章 主動出擊!第19章 魯克的火槍隊(上)第18章 詭異的勝利(中)第16章 賜封第7章 弗朗機人第16章 自刎第19章 突起第2章 進京師,喝熱湯第24章 破宅第23章 寧靜第22章 殺奴第21章 詔令(上)第26章 打算第38章 射死他第15章 父子關係第12章 龍帥大婚(下)第12章 膏樑子弟要出征第37章 煤山煤山(上)第19章 風雨雷動(六)第50章 你要不要也踩一下?第26章 打算第8章 韃子來了(中)第1章 風雨飄搖的大明第29章 皇帝不急太監急第9章 歲月匆匆第33章 皇太極動!第6章 磨刀第12章 驚雷潛生(三)第9章 震撼第15章 褪下甲冑,融入城中第9章 韃子來了(下)第4章 各方第8章 序幕第43章 崇禎二年的崇禎(上)第35章 崇禎元年第4章 試探第10章 兵動朝鮮(二)第30章 起兵以教天子如何爲君第13章 攻陷王京(上)第10章 謀劃第6章 殺之第7章 翁主第2章 嶽託第17章 詭異的勝利(上)第17章 韃虜,灰飛煙滅(上)第23章 剎那驚雷(中)第10章 上官第47章 突襲鑲白旗!第31章 出其不意破盛京!第18章 反擊第37章 京城腳下憶昔人第3章 拋棄第11章 談話第3章 巡視(二)第16章 巍巍山海,可堪龍騎?第14章 攻陷王京(下)第2章 佈局深處此時顯
第44章 崇禎二年的崇禎(下)第18章 反擊第6章 納降孔有德第31章 身孕(一)第4章 開城門!開城門!(下)第28章 長槍復出第22章 風沙乍起第23章 禪位詔書第15章 樹倒猢猻散第16章 自刎第13章 劉文鏡立威第10章 決斷第17章 杜勳勸降第12章 奪寨第39章 煤山煤山(下)第20章 魯克的火槍隊(下)第11章 “四王”鬧滿洲第10章 翻手爲雲第20章 治大國如烹小鮮(下)第16章 活捉!活捉!(下)第19章 審問杜勳(上)第32章 硬挫正白旗第27章 慘勝第20章 審問杜勳(中)第26章 夾擊第51章 最難消受美人恩第5章 首功第27章 新皇(下)第10章 謀劃第1章 李凝第39章 進軍大明第22章 殺奴第17章 老道現身救龍馨第20章 治大國如烹小鮮(下)第3章 赴宴第28章 虎之夕陽第7章 草原對峙第21章 首級第18章 韃虜,灰飛煙滅(中)第28章 出逃第7章 翁主第30章 猛虎咆哮(三)第26章 打算第34章 主動出擊!第19章 魯克的火槍隊(上)第18章 詭異的勝利(中)第16章 賜封第7章 弗朗機人第16章 自刎第19章 突起第2章 進京師,喝熱湯第24章 破宅第23章 寧靜第22章 殺奴第21章 詔令(上)第26章 打算第38章 射死他第15章 父子關係第12章 龍帥大婚(下)第12章 膏樑子弟要出征第37章 煤山煤山(上)第19章 風雨雷動(六)第50章 你要不要也踩一下?第26章 打算第8章 韃子來了(中)第1章 風雨飄搖的大明第29章 皇帝不急太監急第9章 歲月匆匆第33章 皇太極動!第6章 磨刀第12章 驚雷潛生(三)第9章 震撼第15章 褪下甲冑,融入城中第9章 韃子來了(下)第4章 各方第8章 序幕第43章 崇禎二年的崇禎(上)第35章 崇禎元年第4章 試探第10章 兵動朝鮮(二)第30章 起兵以教天子如何爲君第13章 攻陷王京(上)第10章 謀劃第6章 殺之第7章 翁主第2章 嶽託第17章 詭異的勝利(上)第17章 韃虜,灰飛煙滅(上)第23章 剎那驚雷(中)第10章 上官第47章 突襲鑲白旗!第31章 出其不意破盛京!第18章 反擊第37章 京城腳下憶昔人第3章 拋棄第11章 談話第3章 巡視(二)第16章 巍巍山海,可堪龍騎?第14章 攻陷王京(下)第2章 佈局深處此時顯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泗水县| 乌恰县| 姜堰市| 海城市| 稻城县| 长治市| 甘泉县| 白城市| 肇州县| 新余市| 广汉市| 察隅县| 马关县| 蓬溪县| 蕉岭县| 巴塘县| 凤台县| 洱源县| 广东省| 惠东县| 满洲里市| 沾化县| 新安县| 扶风县| 莱西市| 鄂托克前旗| 台东市| 重庆市| 阿城市| 聂拉木县| 高青县| 青川县| 建阳市| 横山县| 扬中市| 临沂市| 策勒县| 沙河市| 巴东县| 名山县| 镇康县|